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人教版數學《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説課稿3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31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數學《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説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數學《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説課稿3篇

人教版數學《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説課稿篇1

一:總體説明:

《體積和體積單位》這節課是在同學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空間觀念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主要採取了小組活動的形式,來教學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師先通過實驗的方法協助同學建立起體積的概念,使同學理解體積的含義,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再讓同學通過觀察與感知,建立常用的體積單位觀念,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單位體積大小的概念。最後讓同學從教學活動中知道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二:説教材

1、內容:《體積和體積單位》本節課內容,是在同學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空間觀念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教學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材先通過實驗的方法協助同學建立起體積的概念,再通過觀察與感知,建立常用的體積單位觀念,最後教材説明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2、目標:通過《體積和體積單位》本節課的教學,(1)讓同學知道體積的含義,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2)使同學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單位體積大小的概念。(3)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3.教學重點:掌握體積和體積單位的知識,培養同學的動手能力。

4.教學難點: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間觀念。

5.教學準備:燒杯、石塊、體積單位、課件。

三:教學戰略:

1.採用故事導入法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

2.採用實驗法和自學法發揮同學的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3.採用小組學習的方法,培養同學的協作能力。

4.採用同學動手操作實驗的方法,培養同學的創新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聽《烏鴉喝水》的小故事。

2.揭題:師:你知道烏鴉是通過什麼方法喝到水的嗎?這藴涵了什麼道理?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課題《體積和體積單位》。(出示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建立“體積”概念。

師出示實驗一,“把小石塊放入盛有水的燒杯中,你發現了什麼?説明什麼?”請生讀題,分組操作。

師:通過這個實驗,你發現了什麼?為什麼?[説明:物體佔空間]{板書}。

師再出示實驗二,“把大小不同的兩個石塊分別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兩個燒杯中,你又發現了什麼?説明什麼?”請生讀題,分組操作。

師:通過這個實驗,

你發現了什麼?它們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嗎?這説明什麼?(大的物體佔的空間大,小的物體佔的空間小)。[説明:通過2個實驗培養同學的小組學習、協作能力,鍛鍊同學的動手操作能力。]

實物演示:橡皮、鉛筆盒、書包。

師:觀察這三個物體,哪個所佔的空間比較大?哪個所佔的空間比較小?

書包與講桌相比,誰佔的空間比較大?

引導同學得出:物體佔空間有“大小:{板書}。

生概括體積的定義:“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生齊讀。

師:桌上這三個物體,哪個體積最大?哪個體積最小?你知道體積比書包大的物體嗎?你知道體積比火柴盒小的物體嗎?[説明:體積的意義十分籠統,同學難以理解。這裏的第一個實驗,讓同學通過觀察、考慮、認識物體“佔有空間”。再通過第二個實驗,讓同學形成“空間有大小”的鮮明表象,協助同學理解體積的含義,便於建立“體積”的概念。]

2、教學“體積單位”。

師出示圖,請生比一比誰的體積大?[説明:教師通過兩個長方體體積大小的比較,同學發現不好比較,從而指出計量物體的體積要用統一的體積單位。從而引入“體積單位”的教學]

師:為了更準確的比較圖中這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我們可以把它們切成若干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只要數一數,每個長方體包括有幾個這樣的小正方體,就能準確地比出它們的大小。

請生數一數,告訴老師誰的體積比較大?

同學彙報(注意讓同學説出數的方法)。

師:像計量長度需要長度單位,計量面積需要面積單位,我們計量體積也需要有“體積單位”。為了更準確地計量出物體體積的大小,我們可以像圖中這樣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作為體積單位。

請生讀一讀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出示自學要求,“v自學課文15頁內容。

v自學體積單位。用看一看(是什麼形體)、量一量(它的稜長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説一説(它的定義)、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可以用這個體積單位來計量)的方法,小組之間開展討論和交流。”

請生分小組自學“體積單位”,進行討論和交流。同學上台彙報自學效果。[説明:教師出示自學提綱,讓同學以小組自學的形式開展討論和交流,並讓同學自我展示自學效果,極大地發揮了同學的主體意識和探究學習能力,發展同學的協作能力。]

師(小結)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知道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並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後,我們在計量物體的體積時,就應根據實際情況來選用合適的體積單位

3.教學“計量體積單位”的方法。

師出示圖。師:已知每個正方體的稜長是1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這個長方體是由幾個小正方體構成的?它含有多少個立方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請生説一説。

師(小結)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同學操作:

請你用4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不同的長方體,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還能擺成其它形狀嗎?它們的體積又是多少?[説明:這裏的操作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認識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二是可以通過擺小正方體看體積,為後面學習體積的計算做準備。]

4.反饋

(哪個是長度單位,哪個是面積單位,哪個是體積單位?它們有什麼不同?

(課本中練一練的作業)

[説明:通過比較,有利於同學強化對長度、面積、和體積計量單位的認識,更好地構建認知結構]

(三):知識的應用。

(四)、課堂總結:

師:學習了這堂課,你有哪些收穫?

五、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稜長1立方分米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

立方米:稜長1立方米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人教版數學《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説課稿篇2

一、教材分析

體積和體積單位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以及表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本單元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空間觀念的的又一次發展,也為今後學習體積的計算做好了充分的知識鋪墊。

二、基於本課教學內容在本單元的地位與作用及教材編排意圖,我擬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理解體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

3、能正確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

過程和方法目標:1、運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理解體積的含義。

2、結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體積單位的大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1、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滲透事物之間普遍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38、39頁中體積和體積單位這一課。我要回答以下2個問題:1、體積和體積單位這一課時的重難點是什麼?2、突破重難點的策略是什麼?

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體積和體積單位這一課時的重點:理解體積和體積單位的意義。教學難點: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間觀念。

接下來我分三點來闡述確定這一課時重難點的依據。(一、是凸顯三維空間本質屬性的需要。二、是發展空間觀念整體目標的需要。三、為避免學習後期因計算而淡化空間觀念的問題)

一、是凸顯三維空間本質屬性的需要

第一點:原來知識結構裏面:學生學習了線段的長度面的大小,建立了一維二維的空間觀念,在第一學段學生通過學習平移,旋轉、對稱現象,學習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一些方法,從形的角度培養髮展學生的三維空間,初步培養他們的空間觀念。但本課時要學習的體積和體積單位是由一個具體的量來決定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打破了原來的認知,從量的角度來培養髮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可見,兩者是有區別的,所以要揭示其本質屬性。

二、是發展空間觀念整體目標的需要。

第二點:《標準》把空間觀念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學習內容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作為數學思考方面的一個重要目標。學生由認識一維點線,到認識二維面,發展到認識三維空間體,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可見,教材在每一個學段都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為避免學習後期因計算而淡化空間觀念的問題

第三點: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剛接觸體積時,對於什麼是體積倒還能有一個模糊的表象,知道體積是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即是由點線面組成的一個三維體。可是學到後來,當學生學習了體積的計算公式後,他就會套用長*寬*高的公式來計算體積,對體積的認識又回到原來的一維二維上,什麼是體積?線段*線段*線段,因此,這一階段學生往往因計算而將體積的表象模糊了。因此學生剛接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理解他們的意義成了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同時為了避免出現學生為了解決問題而套用公式的現象,為後階段學習計算公式的意義打下基礎。

下面我回答第二個問題:突破本節課重點的策略分別是直觀演示,實驗操作,對比交流。突破本節課難點的策略分別是對比交流,遷移類推,舉例,想象

下面介紹我什麼時候使用這些策略,我是怎樣使用這些策略,又是如何進行使用後的一個提煉。

一、運用直觀演示,實驗操作,對比交流理解體積的意義,突出重點。

1.直觀演示,初步感知體積的意義

對於體積概念建立,我分二層進行教學:物體佔有空間,物體佔的空間有大

小。

這裏我請學生觀察自己和同桌的抽屜,説一説抽屜裏有些什麼?抽屜還能放些什麼?能放多少?〔設計意圖:這裏通過引導學生直觀演示,讓學

生體驗抽屜裏有“空間”,物體是要佔一定的空間的。將空間這一概念形象化,具體化,豐富學生的空間表象。〕

2.實驗操作,深入理解體積的意義

出示兩個杯子,盛滿(有)同樣多的水,分別放入大小不同的石頭,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讓學生説一説一塊石頭佔的空間大,另一塊石頭所佔的空間小。由此讓學生感知物體佔的空間有大小。

3.對比交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實物書包、鉛筆盒、橡皮讓學生觀察比較,説一説哪個物體佔的空間大,哪個物體佔的空間小,進一步感知物體所佔空間是有大小的。對體積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即物體體積是指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

二、運用遷移類推,舉例想象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間觀念,突破難點。

1.遷移類推,理解體積單位的意義

出示兩個體積大小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鉛筆盒,要求學生判斷哪個鉛筆盒的體積大。由於無法直接判斷,我在這裏引導學生回憶計量物體的長度和麪積時,要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學生自然會由前面的知識想到,計量物體的體積也要用統一的體積單位。引出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和體積單位的字母表示法。用遷移類推引出學習體積單位

〔設計意圖:這裏我採用直觀演示,實驗操作由“空間”到“物體要佔空間”,再由“物體要佔空間”到物體所佔空間有大有小,理解體積的意義,通過知識的遷移類推幫助學生理解體積單位的意義,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2.觀察感知,對比交流,初步形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表象

由於學生在平時對體積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體相對接觸到比較多,先教學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我分別出示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模型,讓學生進行觀察並感知1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空間大小。再同時出示這兩個模型,進行一個對比交流,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空間觀念。

3.遊戲操作,想象舉例,進一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空間觀念

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1cm3和1dm3有多大,在頭腦中對1立方厘米

和1立方分米形成建模,並根據頭腦中對1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表象用手指比劃。舉例生活中一些體積接近於它們的物體,如一顆蠶豆、手指尖的部分;一個粉筆盒,進一步鞏固建立1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空間觀念

對於1立方米空間觀念的建立,學生比劃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在這裏我遊戲操作的教學策略。我藉助三把米尺,我讓幾個同學和我一起,在教室的一個牆角共同來做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感受1立方米的空間有多大,我讓幾個同學站到我們做的這個1立方米的空間裏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學?(這裏學生的身高已經超過1米,我會在一旁引導他蹲下去一點,頭部不超過米尺的高度,讓學生初步感受1立方米的空間是與長寬高有關的,但這裏不要做出解釋,只是一個初步的感知)再讓學生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間可放多少物品?”通過一個量的刻畫感受1立方米的空間有多大。

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觀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等基礎之上的,特別是對於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直觀演示,實驗操作和觀察思考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必備策略之一。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是難以形成空間觀念的。

以上是我對體積和體積單位這一課時的重點難介紹以及突破重點的策略的簡單闡述。

人教版數學《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説課稿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瞭解常用的體積單位,形成表象。

2.培養學生比較、觀察的能力。

3.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認識體積(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學生作答)老師播放“烏鴉喝水”的課件,提問: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烏鴉把石頭一粒一粒地銜到瓶子裏,石頭佔了水的空間,所以把水擠出來了。)

2、“石頭真的佔了水的空間嗎?”(實驗驗證)

拿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裏倒滿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裏的水倒入第二個杯子,讓學生觀察,發現:第二個杯子裝不下第一個杯子的水,因為第二個杯子裏放了一塊石頭,石頭佔了水的空間,所以裝不下了。

二、揭示體積

出示下面的圖,問:你們知道這些物體哪個佔的空間大嗎?

手機影碟機電視

學生回答後,説明: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所佔的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體積概念)

三、列出體積單位。

1、出示兩個形狀不同,體積相近的長方體。(單憑觀察,難以比較)

2、用多媒體將它們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長方體後,學生很快就確切的説出:左邊的長方體體積大於右邊的長方體體積。(因為左邊長方體有16個小長方體,而右邊的只有15個)

説明:所以要比較物體的體積大小,需要有一個統一的體積單位。我們知道長度單位是用線段表示的,面積單位是用正方形來表示的,那麼體積單位應該用什麼來表示呢?(用正方體來表示)。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四、認識體積單位。

1、“請你猜一猜1cm3、ldm3、1m3,是多大的正方體?”

討論後讓生看着實物共同小結:

稜長是Icm的正方體,體積是1cm3(手指尖);

稜長是ldm的正方體,體積是ldm3(粉筆盒);

稜長是lm的正方體,體積是1m3(一台洗衣機)。

2、“要計算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中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請同學們用4個1cm3的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你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嗎?(4cm3)為什麼?(因為它是由4個體積是1Cm3的小正方體擺成的)

五、課題練習:(略)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從《烏鴉喝水》這個故事自然引入新課。藉助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觀教具,讓生通過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説一説等實踐活動,親身經歷和體驗體積單位。教學中,我注意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動手操作與實驗觀察相結合,努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