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推薦】説課稿彙總10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32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説課稿彙總10篇

説課稿 篇1

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教材第六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翠鳥》。下面我從教材的特點、教法學法的選擇、設計的意圖等幾個方面作簡要的説明。

一、説教材

《翠鳥》是一篇寫物的課文。這篇課文形象、生動地介紹了一種生活在水邊的小鳥——翠鳥。翠鳥顏色鮮豔、小巧玲瓏、叫聲清脆,捕捉小魚時動作迅速、敏捷,十分惹人喜愛。全文共5段,主要通過對翠鳥色彩鮮豔、小巧玲瓏的外形和活動時機警、敏捷的特點描寫,反映了作者喜愛翠鳥的情感。作者在描寫翠鳥外形時,抓住顏色非常鮮豔的特點,先總寫後分述,準確地運用描寫色彩的詞語和擬人、比喻的手法,比如,“翠鳥喜歡停在水邊的葦稈上”中的“喜歡”,“等待游到水面上來的小魚”中的“等待”,無不反映了作者為翠鳥賦予的人性化的色彩,突出了翠鳥之“翠”的靜態美。在描寫翠鳥的活動時,抓住“疾飛”、“叼魚”的動作,精確地選用恰當的動詞,生動描繪了翠鳥動作機靈的特點,突出了翠鳥的動態美。作者在描寫翠鳥機靈、敏捷的動作特點時,是把它和小魚做了一番對比的。小魚“悄悄”地吹了個泡泡,“儘管它這樣機靈,還是難以逃脱翠鳥鋭利的眼睛”。

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是本課在表達上的獨特之處。通過這幾方面的描寫,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激發學生愛護小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時讓學生初步接觸文中先總起後分述的寫作方法,為以後學習類同結構的篇章打下基礎。

讀懂總分段式的課文片段,既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也是本課的訓練重點。作為進行這項訓練的首篇課文,通過它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概念和分析方法至關重要。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三年級的大綱要求、教學要求和課文特點,我確定了本課的以下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翠鳥、葦稈、腹部、襯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長、清脆、一眨眼、逃脱、飼養、漁翁、石壁、打消、念頭”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讀懂課文第二自然段是怎樣圍繞總起句把翠鳥的顏色寫具體的,並能背誦這一段。

3、感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培養學生保護動物愛護動物,與動物和藹相處的意識。

4、學習作者抓特點觀察、描寫的方法,體會用詞的貼切、生動,養成積累好詞佳句的習慣。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學習寫翠鳥外形特點和捉魚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2.理解作者的觀察、描寫方法。

難點:講解句段關係,弄清總分結構,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

四、説教法、學法

(一)、説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採用1、直觀教學法: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2、啟發式講讀法: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讀讀、劃劃、議議,解決重點,突破難點。3、讀寫結合:抓住課文的教材特點,進行仿説,為本單元的寫作訓練目標的達成做充分準備。

(二)、説學法:

1、遷移法,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總分段式的結構和構成。

2、發現法,在講讀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趣導入,走進翠鳥世界。

1、 在大自然中有許多美麗的小鳥,像孔雀、畫眉、黃鶯……下面請大家看看這是什麼鳥?(出示“翠鳥”圖片)你能用自己的話介紹一下你現在見到的鳥嗎?(由學生自由發言,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這就是翠鳥。翠鳥又叫“叼魚郎”,它生活在靠近水邊的樹枝上或巖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魚本領。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就是介紹翠鳥的。

2、 出示課題(齊讀)

(二)自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自學,初讀課文。

(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標出課文有幾個自然段。(5個)

(3)想一想,課文從哪幾方面介紹了翠鳥?

2.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詞語。正音:襯衫、鋭利.

給帶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a 它小巧玲瓏,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下面,長(zhǎng cháng)着一張細長(zhǎng cháng)的嘴。 b 盡(jìn jǐn)管小魚只(zhǐ zhī)把頭露出水面來吹個小泡泡,可還(hái huán)是難(nán nàn)以逃脱翠鳥的眼睛。

(2)指名分段讀課文,並有意識地請三個學生分別讀翠鳥的外形部分、捉魚部分、住處部分。

(3)交流: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翠鳥的?(外形、行動、住處)分別在哪幾段?(討論得出結論,並找出相應段落:外形——1、2自然段;行動——3、4自然段;住處——第5自然段。)

設計理念:在課的開始提出明確的目標,學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性。

(三)細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認識翠鳥的外形特點:範讀第1自然段

翠鳥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喜歡停在水邊的葦稈上,一雙紅色的小爪子緊緊地抓住葦稈。) 讀2—5句:“翠鳥的顏色非常鮮豔。”用 劃出這句話中最關鍵的一個詞。(鮮豔) ①從哪幾方面來介紹翠鳥羽毛的鮮豔?(頭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 ②作者是怎樣描寫各部分的羽毛的呢?投影句子(頭上的羽毛像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哪一處寫得好?為什麼

小結: “翠鳥的顏色非常鮮豔。”這句話既概括了一段話的意思,又放在一段話開頭,我們把它叫總起句,“鮮豔”是這句話中的中心詞。

(3)思考:作者是按什麼樣的順序描寫翠鳥的外形?(爪子——羽毛——眼睛——嘴)這一自然段主要寫翠鳥外形一個什麼特點?找出概括性的一個詞。(小巧玲瓏)

○1理解“小巧玲瓏”一詞。

○2文中哪些地方寫出它的小巧玲瓏?(一雙紅色爪、透亮靈活的眼睛,一張細長的嘴。理解“透亮”。)

○3用喜歡的語氣讀這一段。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過渡:翠鳥的外形不但小巧玲瓏,而且十分美麗。

○4這3、4、5句話與第2句是什麼關係?(點明這樣的段式叫總分段式。)

老師點撥:我們同學以後要把一件東西寫美麗,也可以用上一些顏色詞,你積累的顏色詞越

豐富,就能把這件東西寫得越美麗。(教育學生平時也可以做些積累,為將來的寫作打好基礎。)學生再讀這一段。

(四)品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瞭解翠鳥的活動特點。

(1) 指名讀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翠鳥的動作怎樣?(快)

○2課文第二自然段寫翠鳥的什麼動作?(在水面上疾飛和等魚的動作)

○3課文第三自然段寫翠鳥的什麼動作?(捕魚的動作)

(2) 分析課文第二自然段:

○1翠鳥的叫聲有什麼特點?它喜歡怎樣的活動?(指名回答:鳴聲清脆,愛貼着水面疾飛,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

○2比較句子

翠鳥鳴聲清脆,愛貼着水面飛。

翠鳥叫聲清脆,愛貼着水面疾飛

○3課文第二自然段還寫了翠鳥的什麼動作?(等魚的動作)

○4板書:等魚:一動不動注視(靜)

○5指導朗讀。

(3) 分析課文第三自然段:

○1 課文是怎樣描寫的?自由讀翠鳥捕魚的句子,用“◎◎”劃出有關詞語(翠鳥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着水面往遠處飛起了。)

○2板書:捕魚:蹬 飛 叼 貼(動)

○3分小組討論:翠鳥捉魚的本領和它的外形有什麼關係?

○4彙報討論情況。

○5比較句子:

翠鳥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

翠鳥蹬開葦稈,很快地飛過去。

○6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翠鳥動作敏捷?

理解句子:只有葦杆還在搖晃,水波還在盪漾。

○7指導朗讀。

(4) 小結:翠鳥不但外形美麗,而且是捕魚高手,作者用詞準確、生動、具體地把翠鳥捕魚經過表達了出來。

設計理念:比較句子可以讓學生學會作者的寫法(例:總分結合;比喻誇張;動靜結合)的效果,並且在以後的寫作中運用

(四) 自學課文第四、五自然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自由讀。

(2) 談理解,你讀懂了什麼?(要愛護小動物,愛護大自然)

(3)師歸納:

老漁翁告訴我們翠鳥的家在小溪盡頭的峭壁上,翠鳥來這裏是和我們做朋友的,我們打消了捉它的念頭,只是希望翠鳥在茂稈上多停留一會兒。(板書:峭壁上)

(4) 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翠鳥怎樣的情感?(板書:喜愛)

(五) 總結全文,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來寫。

(1) 作者寫了翠鳥美麗的外形,並寫出了它在捕魚過程中動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點,分別從靜到動兩方面表現出來,使人們不禁對翠鳥產生喜愛之情。

(2) 説話練習:

請你學學作者,用最美麗的語言贊贊你所喜歡的動物

六、説作業設計

針對課時安排,根據學生的差異教學目標,設計以下作業:

1、填空題(課文第二自然段是圍繞——————這個總起句寫的。課文是分——、——、——三方面,把總起句的意思寫具體的)。

2、片段仿説:

模仿第二段的寫法,以總分關係構段,根據第一段的內容,説一段話。

設計理念:讀寫結合的心理機制上學習遷移,葉聖淘説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習閲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這一設計讓學生把新學知識當堂鞏固,反饋,而且這一遷移從這課時的教學內容中挖掘,並不遊離。

3、摘抄1、2兩自然段中的好詞(選做題)。

七、説板書

好的板書是文章結構的簡縮,能體現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課文重點,我的板書力求做到這些。板書設計時,便於學生根據它掌握總分段式的結構,有助於訓練目標的達成,並且在學習課文時,師生共同完成板書,強化激勵機制,提高課堂效率。

峭壁上

課文

翠鳥喜歡停在水邊的葦稈上,一雙紅色的小爪子緊緊地抓住葦稈。它的顏色非常鮮豔。頭上的羽毛像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它小巧玲瓏,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下面,長着一雙又尖又長的嘴。

翠鳥鳴聲清脆,愛貼着水面疾飛,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它一動不動地注視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來的小魚。

小魚悄悄地把頭露出水面,吹了個小泡泡。儘管它這樣機靈,還是難以逃脱翠鳥鋭利的眼睛。翠鳥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着水面往遠處飛起了。只有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盪漾。

我們真想捉一隻翠鳥來飼養。老漁翁看了看我們説:“孩子們,你人知道翠鳥的家在哪裏?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它從那麼遠的的地方飛到這裏來,是要和你們做朋友的呀!”

我們的臉有些發紅,打消了這個念頭。在翠鳥飛來的時候,我們遠遠地看着它那美麗的羽毛,希望它在葦稈上多停一會兒。

説課稿 篇2

合作探究,突出重點:

造成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哪些?我們將採取什麼措施解決這些問題呢?小組通過合作探究交流得出結論,然後教師出示點拔評價。

1.多媒體出示圖片:“世界七個水資源總量豐富國家比較圖”。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得出我國水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2.出示漫畫“節約用水”和“就地取材”學生通過漫畫分析得出結論:水浪費和水污染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將採取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措施。

接着出示圖片“節水標誌”。通過圖片分析,讓學生初步形成節約用水的意識。

3.出示圖片:“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個城市的降水量柱狀圖”。

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及運用所學知識得出我國水資源夏秋多,冬春少的特點。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採取興修水庫的措施.

接着出示圖片:“三峽水庫風景圖”。讓學生聯繫實際説説水庫的作用.

4.出示圖片:“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及運用所學的知識得出我國水資源東多西少、南豐北缺的特點。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採取跨流域調水來解決。

接着出示圖片:“南水北調路線示意圖”。讓學生簡單介紹引灤入津、引黃濟青、南水北調工程。

5.最後教師播放視頻,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

角色扮演,突破難點:

學生從以下角色中任選一個,談談如何節約用水。

你現在的身份是:農民、造紙廠廠長、家長。

(五)簽名活動,課堂昇華:

請珍惜每一滴水,節水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學生拿起筆,走上台來,簽上自己神聖的大名。通過簽名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節約用水的意識。

(六)教學結語,情感滲透:

結束語:不要讓我們的眼淚

成為最後一滴水!

祝願我們美麗的地球

天更藍 地更綠 水更清

(教師過渡:最後我説説反思。)

五.説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發現自己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夠,發現同學們的地理知識不夠紮實,這是我們今後應該共同改進和提高的地方。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專家、評委!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伯牙絕弦》是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一單元圍繞"藝術的魅力"主題,組織了《伯牙絕弦》﹑《月光曲》﹑《蒙娜麗莎之約》﹑《我的舞台》等四篇課文。《伯牙絕弦》是這一單元出現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它講述了春秋時期,俞伯牙與鍾子期以琴相識,以琴相知,最後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絕弦、遂成絕響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話。1句為起,2、3、4句順承而下,5句急轉而後合,語言凝練典雅,抑揚頓挫,生氣鬱勃。

王崧舟曾經説過《伯牙絕弦》一文,以文學的質地論之,屬妙品;以文學的氣韻論之,屬神品;以文化的神采論之,屬極品。它滿足了我們對於這個千古絕唱在感官上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讀《伯牙絕弦》帶來的不僅是對於故事內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勝唏噓的神往以及那種透徹心扉的審美體驗以及知音文化。

二﹑説目標

在學習本文之前,學生已學過《楊氏之子》《猴王出世》《臨死前的嚴監生》等一些文言文,古白話文等篇目。單就詞句的理解來説,此文更容易理解。但文章講述的知音文化是極為豐富和玄妙的針對文本特點和學情,毛老師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品味、比較、聯想等多種方式學習課文,在學懂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2、初步運用藉助註釋,聯繫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詞彙,增加文言文的閲讀體驗。

3﹑緊扣單元教學目標,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確朋友相交的真摯深沉,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如何指導學生初步學會閲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學會藉助註釋、斷句讀懂文言文,甚至還能在聯繫上下文的基礎上用現代語彙去補充;難點是依託語言層層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內涵,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學習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使學生實現文化意象的傳承,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品味、比較、聯想等多種方式學習課文,在學懂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2.初步運用藉助註釋、聯繫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詞彙,增加文言文的閲讀體驗。

3.緊扣單元教學目標,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確朋友相交的真摯深沉,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

三、教學準備

我期待呈現學生從無到有,從未知到已知的學習提升過程,因此,課前不讓學生準備任何對課文的預習,只憑借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情感體驗,循序漸進地推進學習。教學中,我準備了相關的音樂和簡單的教學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縱情吟誦識知音。

1.讀題解題。

(1)讀好課題,強調"弦"的讀音。

(2)齊讀課題。

(3)理解"絕弦"、"伯牙絕弦"的意思。

設計意圖:讀題解題引入課堂教學,樸素,常態,多效。讀題解題中處理了生字,交代了主題,瞭解了故事大意,激發了閲讀期待。

2.初讀感知。

(1)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至少二遍,努力把課文讀正確。

(2)聚焦難讀的句子,紮紮實實讀好課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讀好語氣詞"哉"、"兮",初步體驗古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

(3)齊讀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內容。

設計意圖:小學生學古文第一障礙就是"讀不通順"如何解決呢?古人教孩子讀書的方法就是老師一遍一遍教讀,學生一遍一遍跟讀。這樣做有兩點可取,一是多讀,二是示範。羅老師給學生機會真讀書,讓學生自主讀,讀的數量多,讀的形式多,在讀的過程中適時適當地點撥——或理解"謂"、"乃"的意思,以詞句的理解提升朗讀質量;或通過讀好語氣詞"哉"、"兮",初步體驗古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或教師非常到位的示範或教給方法"沒有註釋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藉助工具書".所以,朗讀有明顯的進步,在此過程中也完成了感知故事內容的任務。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打開語言。

課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寫出了"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滲透藉助註釋、聯繫上下文,並用自己的語言補充的古文閲讀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義"的語言現象。

(3)運用詞語、詩句聯想的方式豐厚語言,豐滿形象,指導朗讀。在此過程中滲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這兩個中國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讀着這個峨峨兮,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詞語?把這樣的感覺讀出來。

②江河在古文裏邊特指"長江"和"黃河".想到長江與黃河,你的腦中又跳出了哪些詞或者詩句。

設計意圖:從課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了"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呢?教學以這個問題展開,很有張力。關注學習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滲透藉助註釋、聯繫上下文,並用自己的語言補充的古文閲讀方法。關注古文特點: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義"的語言現象。()關注朗讀指導:運用詞語、詩句聯想的方式豐厚語言,豐滿形象,指導朗讀。關注祖國文化:在朗讀指導中滲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這兩個中國特有的文化意象。

2.體驗"知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體味"異字同義"的語言現象。

(2)聚焦"鍾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漸進地感受體味"知音"的內涵。

①理解鍾子期與俞伯牙不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靈上的溝通,志向、情懷的悦納

②補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內心的寂寞與孤獨,反哺"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③練筆感受伯牙得遇子期,會有怎樣的感慨。

④拓展閲讀《列子·湯問》中伯牙的原話,理解後藉助成語體會"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3)師生配合朗讀、同桌互讀,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與快樂。

設計意圖:在相互配合朗讀的過程中直觀感知文本前四句語言"對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搖直上"的特點,為熟讀成誦打下基礎。理解"念"和"志",體味"異字同義"的語言現象。聚焦"鍾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漸進地感受體味"知音"的內涵。理解鍾子期與俞伯牙不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靈上的溝通,志向、情懷的悦納;補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內心的寂寞與孤獨的相關資料,反哺"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三)破琴絕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從"子期死" 這一文本留白處入手,體驗文本語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補充。

出示:"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想象補充,感受人物形象:這時候,你又彷彿看見了一個怎樣的伯牙?

3.縱情朗讀。

設計意圖藉助情感錯位,指導讀出情感,讀出形象。從"子期死" 這一文本留白處入手,體驗文本語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想象補充,感受人物形象;藉助情感錯位,指導讀出情感,讀出形象。

(四)朗朗誦歌懷知音。

1.提領一頓——正是這破琴絕弦,正是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卻又痛失知音,使得這個故事更加的蕩氣迴腸。從此,人們不斷地在傳説和吟誦着它!

2.熟讀成誦。

藉助資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傳,並誦讀全文。

設計意圖:藉助資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傳,並誦讀全文。巧妙之極!

五、板書設計

板書: 伯牙絕弦

知音 念

此課毛老師不僅滿足學生讀懂了這一篇文言文的內容——"教會知識",更注重讓學生學會怎麼讀懂這一類文章方法——"教會學習". "一字多義""異字同義"等特殊的語言現象,"泰山""江河"等中國特有的文化意象,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這些知識都是在放手讓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循循善誘地引領學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閲讀體驗,感受這篇課文特有的語言現象;繼續滲透文言文的基本閲讀方法,在藉助註釋、聯繫上下文的基礎上還能用現代語彙去補充;依託語言層層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內涵,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學習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使學生實現文化意象的傳承,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整堂課充分體現了紮紮實實的學,情趣盎然的學,觸類旁通的學。課文與原著對照;資料袋的妙用;關於伯牙琴藝的資料的補充都非常有效及時,是一節成功的示範課。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父子騎驢》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六單元第二十七課。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對父子牽着一頭驢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們先後聽從了四種意見,結果都遭到了路人的非議,最後終於明白“我們應該有自己的主見”的道理。故事的情節雖然簡單,卻反映了生活中一個深刻的哲理:不要盲目聽從別人的意見,在生活中應當學會自主,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見。否則不但不能讓大家滿意,還會使自己無所適從。

教學目標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 、學會本課6個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學習課文,理解文章告訴我們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不同的人對父子倆不同做法的評論。

2、明白“我們應該有自己主見的道理”。

二、説教法

根據寓言故事的特點及本課的語言特色,教學中,以老先生、老太太、年輕的母親、一羣孩子的話為線索,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依據新課標的精神,我運用了談話法、討論法、表演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説學法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產生兩個飛躍:一是由“學會”變為“會學”,二是由“被動地學”變為“主動地學”,達到“自己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的理想境界。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被大大激發,其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學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本課時,指導學生自由選用“讀、説、議、演”的學習方法,結合比較朗讀、想象情境、直觀理解等學習方法,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學的最高境界,在閲讀習慣方面,着重培養學生解疑閲讀,學會自學,學會積累的良好習慣。

四、説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和教材,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促學的教學方法,注重看、聽、説、讀、練的教學思想,安排一個課時完成。下面具體説第一課時的教學步驟:

(一)、課題激趣,引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讀課文主,感知課文大意。

2、認讀生字。

(三)、再讀課文,勾畫重要句子

1、快速閲讀課文,思考問題:

課文中哪些人對父子倆的不同做法有評論?

2、用你喜歡的符號勾畫出這幾種人物説的話。

(四)、精讀課文,啟發教育

1、小組討論:他們對父子二人騎不騎驢有什麼看法?父子二人又是怎樣做的。

2、小組互相交流,進行改進。並推薦代表發言。

3、教師小結。

4、學生默讀並體會不同人物的話。

5、指導感情讀這四句話。

6、分角色朗讀這四句話,教師引讀。

7、這麼多人,這麼多意見,如果是你,你該聽誰的呢?

8、讀一讀父親的話,説説你從這個寓言中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

9、總結。

(五)、拓展學習,活躍思維

1、生活中,你有沒有拿不定主義的事?説一説。

2、指導學生表演課本劇。

3、回家後把這個故事講給家裏人聽。 五、説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把課文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融為一體,本着板書為教學服務的目的,我所設計的板書①注重文章條理學生;②注重文章人物;③便於學生歸納。

説課稿 篇5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測量旗杆的高度》,本節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四章《相似圖形》的第七節。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板書設計、課堂評價、資源開發與本節課得失八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本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繼“圖形全等、三角形全等”之後集中研究圖形形狀的內容,不僅是對圖形全等內容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而且是對圖形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在八年級下冊的教材中,本節內容被安排在第四章第七節,本節課是對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的綜合性的複習與應用。它將生活中一些物體高度無法直接測量的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通過對此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探究,滲透數學識模和建模的思想,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應用意識。還可以使學生深切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所具有的魅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加深學生對相似三角形知識的理解;學會運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別條件和性質測量旗杆的高度;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由具體情境建立數學模型,使學生經歷測量旗杆高度的方法探索、實際測量和計算,歸納、總結出測量高度的不同方法。

3、情感與態度:使學生產生獨立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合作和勇於探索精神;懂得數學來源於實際並用之於實際的道理。

重點:讓學生綜合運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別條件和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對相似三角形的理解。

難點: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對數學實踐活動的原理的理解和測量方法掌握。

本節課的設計理念遵循三條原則:

以學生為主體,以小組活動為手段,以能力提高為目的。充分設想學生在探究測量原理和實際測量時可能出現和遇到的問題及需要注意的事項,並給予詳細的解答。

在探究測量方法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自我發現,通過合作探究,感悟知識,得出結論;分層次設置問題,為學生展現才華提供機會。

在實際測量時,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悦,輕鬆愉快地學習數學。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七年級下冊第五章《全等三角形》的學習,經歷了利用全等三角形測量物體長度,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合情推理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具有一定數學應用意識。學生也能夠藉助探索討論、合作交流、動手實踐等活動解決數學問題。本章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是學習本節課的基礎,但在本節課之前,學生進行的只是單個知識點的練習,並未綜合運用這兩個知識點。

在探究測量旗杆高度的方法時,雖然教材中提供了三種測量方法,但需要學生根據構造相似三角形的模型,進行合情推理,闡明基本原理。中學生思維活躍,知識面廣,好奇心和求知慾強,樂於接受挑戰,但部分學生合作意識缺乏、動手能力差。因此,學生的思維會有一定障礙;同時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會遇到一些實際測量帶來的困難。

三、教學模式

“課標”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為了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參與,本節課採用了“以問題為中心”的五環三步教學模式。

“五環”是指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概括、→鞏固應用→拓展創新。在解決問題中採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師點撥”三種方式。整個過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經過學生之間的小組活動,動手操作,達到解決本節問題的目的。

四、教學設計

教學的目的,並不是一味的灌輸知識,有一句話説得好:“知識可以複製,但是智慧不可複製”。所以,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提問,教會學生方法是很重要的。能力、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是重中之重。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在創設情景這一環節,我採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引入新課。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在當時人們心中是神聖的,怎樣測出它的高度呢?接着給學生講故事“特殊時刻”,在故事中數學家泰勒斯尋找的特殊時刻就是自己的身高和影長相等的時刻,此時金字塔的影長就是金字塔實際的高度。接着用引導性的一句話“我們能否用泰勒斯的辦法來測量我們學校旗杆的高度呢?如果可以,我們應該怎麼做?”引出新課並板書課題。

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感受古代數學家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義,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為學生學習本節課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本環節擬用時5分鐘。

(二)、解決問題

在接下來的15分鐘進行的是解決問題環節。先讓學生自學教材上探究一,小組進行討論、測量與計算,完成探究一。學生分組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利用相似三角形計算旗杆高度的思想。這時我提出一個問題“我們一定需要那個特殊時刻嗎?”學生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對探究一進行討論。

探究一結束後,我繼續提出問題,“如果遇到陰天沒有太陽怎麼辦?我們還有其他方法來測量旗杆的高度嗎?”這樣就引出了後面的探究二、三。學生分組討論,計算,達到求出旗杆高度的目的。

這一環節的設置的意義是,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能更好的理解三角形相似的知識。提出問題後,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入手,去想,去説,去做,允許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小組討論時教師適當引導,但引導要有針對性目的性,還要準確把握討論內容的深淺。讓學生最大限度的主動學習和積極動口、動手、動腦,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三)、歸納概括

1、本節課我們學會了三種不同的測量旗杆的方法,分別是“利用太陽光測量旗杆”、“利用標杆測量旗杆”、“利用鏡子反射測量旗杆”。

2、這三種測量方法實際操作時的注意事項:要對觀測者的眼睛採取一定的防護措施,以免受到太陽光的傷害。用第二種方法時,觀測者的眼睛、旗杆的頂端、標杆的頂端要三點共線。

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抽象相似三角形的圖形,運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解釋其原理。這樣做有利於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從知識點,數學思想方法,學法等各方面進行總結,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培養學生的歸納反思意識。此環節用時4分鐘。

(四)、拓展應用

這裏設置了兩道習題,用10分鐘的時間去解決。

1、如圖小明欲測量一古塔的高度,他站在該塔的影子上前後移動,直到他本身影子的頂端正好與古塔的影子的頂端重疊,此時他距離古塔18m,已知小明的身高是1.6m,他的影長為2m,①△ABC與△ADE是否相似?為什麼?②求古塔的高度。

2、小明想知道學校旗杆的高,他在某一時刻測得直立的標杆高1米時影長0.9米,此時他測旗杆影長時,因為旗杆靠近建築物,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影子在牆上,他測得地面部分影長為2.7米,又測得牆上影高為1.2米,請你求旗杆的高度。

習題1是測量塔的高度,要求學生自主完成,是對測量方法的熟練運用,對相似三角形知識的鞏固。習題2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完成。它的設置是源於全班交流討論方法時,可能會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當旗杆的影子沒有全部落在地面上時,怎麼計算旗杆的高度?因此,我增加了這道習題,以迴應學生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解決疑惑。如果學生沒有提出這樣的問題,我依然選用此題,為學生完成生成創新作鋪墊。

(五)、生成創新

此環節,我引用了一道有三個問題的實際應用題。在同一時刻的陽光下,三人分別做了以下的工作:

A:測得一根長為1米的竹竿的影長為0.8米,甲樹的影長為4.08米。

B:發現乙樹的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影子落在教學樓的牆壁上,牆壁上的影長為1.2米,落在地面上的影長為2.4米。

C:測量的丙樹的影子除落在地面上外,還有一部分落在教學樓的第一級台階上,測得此影長為0.2米,一級台階高為0.3米,落在地面上的影長為4.4米。

(1)在橫線上直接填寫甲樹的高度為 米。

(2)你能幫小華求出乙樹的高度嗎?請寫出計算過程。

(3)請計算丙樹的高度是多少。

問題的難度採取了遞進方式,充分的利用了本節的知識,也是對本節知識的昇華、拓展。本題第二、三問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可以採取小組合作,也可以組組合作。大家共同探討本題的解法,如果在課堂上我計劃的十分鐘時間不夠用,便可作為課後作業,讓學生課下全班交流完成,達到提高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六)、作業

A組:P144 1、2

B組:P145 4

作業採取分層佈置,在完成達標的基礎上,拓寬和加深,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才能的培養,也是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表現。此環節需1分鐘來讓學生記錄。

五、板書設計

優美清晰、圖像規範,色彩豔麗的幻燈片,不能代替規範的板書。它從靜態體現知識的聯繫,有利於知識的系統化。故而設計板書如幻燈片所示。

六、課堂評價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瞭解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應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恰當呈現併合理利用評價結果,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評價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評價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應用了哪些數學知識,從中發現生活與數學有着怎樣的聯繫。

2、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這裏指的是對學生在進行課題學習時所採用的方法、提出的問題的質量、在學習的過程中把實際問題進行數學模型化的程度進行評價。

3、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情況。體驗利用數學知識可以間接的得到不容易得到的數據,體驗成功的喜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4、評價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學生能主動參與到小組學習,承擔起自己在小組中的任務,能和小組成員交流意見,都應得到表揚。

5、展示學生的成果,方法的選擇等。教師應對這些方面作出合理評價並加以統計,看看學生在哪些方面做得不錯,哪些方面需要改進,以便下次更有效地進行。

6、評價方式的選擇。評價可以貫穿整個課堂,老師可以隨時對學生的表現做出評價,也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評價,組與組之間進行評價。通過教師評價學生,學生之間的互評,充分體現教學評價的民主氛圍。

七、資源開發

現在的網絡功能十分強大,資源豐富,有許多信息都可以應用到教學中。在本節課的創設情景中,我選取的故事就來源於網絡。這個故事為我的教學起到了導入的'作用,也讓學生感受了古人的聰明才智。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使用到了生活中常見的工具——標杆、鏡子等,這些小工具搖身一變就成了學生學習用的學具。使學生感覺到利用身邊的工具完全可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八、本節得失

本節課意在更好地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這節課我感覺成功之處在於:

1、立足於問題情境的創設。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充分激發學生求學熱情。當學生的學習投入到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就會形成主動尋求知識的內在動力。學生在這種學習情境中主動學習到知識,比講授給他們的要豐富得多,而且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解決後,教師應讓學生從解決的問題出發,通過對題目的拓展,引導學生用新的思維去再次解決新問題,這樣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識,還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昇華。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課堂上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上的問題完全由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解決,教師只是適時地點撥、引導和補充完善。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質,同時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合作意識、集體意識、組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縱觀本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對學生的能力估計不準確,預設的問題難度也許會過難,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浪費時間,卻解決不了問題,打亂整節課的計劃。

2、學生小組間的交流不夠熱烈。有一些學生有可能會不參與到探究活動,導致學生脱離課堂。這樣就要求老師在上課前對學生進行了解,瞭解學生的知識水平,恰當分工,使每一位同學都能有任務,能參與學習。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有數學,體會到了數學的社會價值,增強了學生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

説課稿 篇6

尊敬的評委們、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將心比心》,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進行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將心比心》是小學人教版四年級第八冊第八課的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已經能自讀自悟課文。本文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即阿姨幫助奶奶推開沉重的大門、母親鼓勵實習護士扎針,使學生明白“遇事要將心比心,多為別人着想,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的人生哲理。

二、教學目標

在本環節,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目標:

1、四年級處於第二學段,第二學段的閲讀方法是“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學會默讀課文。”所以我第一條教學目標是“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文中兩處人物的語言和結尾的重點段。”

2、本課語言通俗,而且沒有生字僻詞,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説比較容易理解課文內容。我覺得難的是感動學生,讓學生在生活中也能將心比心,從文本中受到德育的薰陶,是教育學生的主要目標。所以我定下的第二條教學目標是“通過課文的學習,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明白在平時的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3、這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針對學生實際情況,以學段目標為依據,我定下的第三條教學目標是“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認真聽別人發言,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本文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與文本人物的對話交流,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薰陶,這是教學本課的重點。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體會文中人物語言而使表達產生感人的效果。

三、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情景導入——初感課文——深入體會——課外延伸。

(一)情景導入

我以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一段公益廣告——媽媽,洗腳 做為切入點,向學生提出“從片中,你看到了什麼?”通過學生的發言,從而揭題。這樣的導入設計,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營造課堂氣氛,對揭題鋪下了墊筆。

(二)初感課文

第二學段的閲讀要求是“初步學會默讀”。所以我對學生提出“讀正確、通順,在不懂的地方做記號”的閲讀要求後,讓學生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提出的問題“課文寫了哪幾件事?”這個環節的設計提高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

(三)深入體會

在初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課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動?找出來用?——?劃出,並寫出自己的感受。”“文中誰令你感動?”“阿姨,母親是怎樣做的?怎樣説的?”這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文本,理解課文內容。找出重點語段,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質時,我設計了“移情體會”的環節,提出“如果這位阿姨沒有這樣做,結果會怎樣?”“如果媽媽責備,甚至辱罵那位護士,結果會怎樣?”這兩個“如果”引領學生展開想象,換位思考,切身體會文中受幫助的奶奶和受鼓勵的實習護士的感激之情,更體會到阿姨“處處為他人着想”和母親對護士的“寬容、理解、鼓勵”高貴品質。這個環節的設計揭示課文的主題,同時實現課文的教學目標和突破課文的重點、難點。

(四)課外延伸

學生受到課文中人物的品質影響,然後讓他們走出文本,聯繫生活實際,提出“生活中,有這樣將心比心的事嗎?模仿課文中的語言描寫,説幾句人物的對話。讓學生交流,説一説,不僅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陶治了他們自己的心靈,同時實現了本課教學的目的,認識到“遇事要將心比心,多為別人着想,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接着讓學生試着説説“將心比心”這個成語的理解,體會“將心比心”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比別人的心,為他人着想。

另外,展示平時看到的一些表示美好心靈的圖片,模仿“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寫一段話,並且聯繫生活實際,你學到了什麼?你又會在平時的生活中怎麼做呢?

最後展示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達的含義

四、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課本靜態的呈現,這樣的設計既增強了直觀性,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一目瞭然,更突出課文的主旨。因此我抓住課文中的主要人物“阿姨”、“奶奶”、“母親”、“護士”以及她們之間的關係和文中的關鍵詞句做為板書。

8. 將心比心

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阿姨 幫助 奶奶

母親 鼓勵 護士

説課稿 篇7

人教版四下第十八課《永生的眼睛》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感人肺腑、催人淚下。記敍了琳達的母親去世後,父親將她的眼睛角膜捐贈給了盲人,琳達感到不理解,在父親的勸慰下,她的態度有了轉變,而且在父親與世長辭後,親自捐獻了父親的眼睛角膜,14歲的温迪為外公的舉動而感到驕傲,並決定自己死後也要捐贈眼角膜。課文讚揚了為別人的健康、幸福而無私獻身的崇高精神。上學期,學生已在學習《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時候初步感受到器官移植的重要性,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學生一定能樹立對器官捐獻的正確觀念,進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體會人性的真善美,給學生以高尚情操的薰陶、高尚行為的指引。

根據教學預案,説説設計的意圖: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出示開頭,體會我痛失母親的心情。

2、出示警官的話,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配樂朗讀,展現琳達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緒,從而調動學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慮問題。逝者已去,作為女兒此時最應做的莫過於讓母親靜靜離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訪,卻使得事情的發展顯得撲朔迷離。故事講到這兒,戛然而止,要求學生去讀文本,有效地激起學生的讀書慾望,也為“父親同意角膜捐贈,我反對角膜捐贈”的衝突做好了鋪墊。

二、初讀課文,體會“我”對角膜捐贈的反對

自由讀文,找出能夠體會“我和父親”態度的語句並交流。

設計意圖:採用一個“欲擒故縱”的教學策略,在此處將父親對器官捐贈的態度與我的態度進行對比,突出了我對捐贈事件的強烈反對,從而預設衝突,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為本課的後續教學設作好鋪墊。

三、快讀課文,感受“我”態度的轉變

1、找出體現我同意“角膜捐贈”的語句。出示:父親與世長辭後,我遵從他的遺願捐贈了他的眼睛角膜。

2、引導質疑,梳理主問題:是什麼感動了我,讓我同意角膜捐贈?

設計意圖:找到恰當的教學切入口是組織好通篇教學的關節點,更是學生深入解讀文本的“索引和文眼”。在本課的教案中,緊抓“我”對“捐贈器官”一事的態度為線索,前一環節充分渲染“我”的反對態度,本環節展現“我遵從父親遺願”捐贈角膜,這樣就製造出最大的心理衝突,此時將我的態度作一前後比較,引導學生質疑,“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梳理出本課研究的主問題“是什麼讓我接受了器官捐贈?”這樣學生的探究就展開了。

四、精讀課文,探究“我態度轉變”的原因

1、默讀5至8自然段,劃出有關的語句,想想是什麼感動了我,讓我同意角膜捐贈?

2、交流體會。

▲句子一:“琳達,”爸爸坐到我身邊,平靜地説,“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後的身體能有助於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抓住“平靜”、“最珍貴”、“有意義”等體會爸爸關愛他人的品質令我感動。

設計意圖:父親的話説給誰聽?父親為什麼要説這樣的話?父親的話是緣於“我”對父親要捐贈死去母親的眼角膜的不解和痛苦,“我”的不明白被父親的話釋然,“我”的痛苦難忍被父親的平靜和真誠所撫慰。這一環節,使學生能最終領悟琳達情感轉變的精神力量的來源,還會對你、我以及温迪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深遠的影響。

▲句子二:“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並像温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麼美妙!”父親接着説:“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通過資料補充、聯想、多元朗讀等體會爸爸給予他人的幸福、快樂、自豪,令我感動。

▲句子三:孩子熱淚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邊,緊緊地擁抱他。

抓住“熱淚盈眶”、“緊緊地擁抱”等,通過朗讀、拓展想象體會温迪的感動,感受父親對“我”的影響。

3、小結。出示:在這一刻——我真正領悟到了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

理解父親還留下了什麼。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進入了探究與體驗相結合的階段。在“心理衝突”的推動之下,學生要在本環節中完成對“是什麼讓我接受了器官捐贈”這個問題的探究,但本文是一篇人文性比較強的文章,僅採用“探究的方式”來解讀顯然是不夠的,應當在探究的過程中展開體驗式學習,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成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深層解讀和對人文思想的深度領悟。新課程關注的不只是學習結果,更關注的是學習過程,也就是説一定要探究學生是怎麼學習的,學習的過程中,表現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本環節,或許讓學生找到體現“我態度轉變原因”的語句並不難,但他們在尋找過程中所經歷的“思維、感悟”過程,卻是我們必須關注的,也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教師必須引領學生“鑽到文本里面去”,也必

須引領學生將“所得”傾吐於自己的表達之中。教師緊抓“是什麼讓我接受了‘器官捐贈’”這個主問題,學生就會順着問題追究下去。學生尋找理由,教師從旁引導,以移情體驗的形式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到新鮮,同時也很樂意參與。通過讀句子、説體驗等活動,促使學生能多元化地理解文本、進行想像和表達,體悟文本的人文內涵。

五、出示結尾,抒寫真情

設計意圖:文章以母親為女兒驕傲而戛然而止,留下了許多懸念:温迪後來真的做到了嗎?她離開人世後,誰為她辦理捐贈手續呢?她的女兒還是……?呈現原文結尾,還故事以完整,更震憾人心的莫過於此,這是一個悲壯而美麗的結局。這樣設計安排,旨在激發學生的強烈情感,在對温迪一家尤其是對温迪的深深敬佩之餘,獲得對自我人生價值的追憶!通過抒寫交流“我”的內心世界,真切體會到琳達當時痛並幸福着的感受,使人物更加真是豐滿,情感更加真切感人。

六、迴歸課題,昇華情感

親人的生命終止了,但他們的眼睛仍在世上煥發着生命的光彩。所以説他們的眼睛就是永生的眼睛,還是愛的永生,是奉獻精神的永生,飽含着濃濃的愛意再讀課題。設計意圖:課文為什麼以《永生的眼睛》為題?學完課文後,須畫龍點睛。通過温迪和外公的事實,加入相關資料的鏈接,讓每個學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確對待死亡,自願死後捐贈器官,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同時,培養學生努力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意識,和熱心幫助他們延續生命的態度。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人類的“老師”》一課是小學語文蘇教版第八冊中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有關仿生學的課文,重點介紹了人類在飛行設計、輪船設計、建築設計等方面向動物學習的幾個例子,具體説明了人類以生物為師,向大自然學習的收穫。通過本課的學習,可能幫助學生初步瞭解仿生學方面的知識,激起探索自然的強烈願望。本課共有7個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以科學家從鯨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現象中得到啟示,發明了潛水艇的故事導入,指出自然界中可以充當人類的“老師”的生物很多,第三段到第六自然段通過三個具體的例子,詳細介紹了人類從生物身上獲得的啟發。第六自然段簡單列舉了人類模仿生物製造越野車和擔克的例子,進一步説明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最後一個自然段作者由衷感歎,以“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總結,首尾響應,突出文章的主題。

我設想通過兩課時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下面我重點談談我第二課時的設計。

二、説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按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我把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為如下三點:

1、瞭解人類以生物為師,向自然學習的具體例子。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各種生物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主動探索自然的願望和對科學的熱愛。

教學重點:瞭解人類以生物為師、向大自然學習的具體例子。

教學難點:體會各種生物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主動探索自然的願望和對科學的熱愛。

三、説教法和學法

為了達成上述的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課文特點,遵循閲讀規律和兒童和認知規律,本課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自讀法,提問法,討論法,演示法等,讓學生在學習中瞭解人類以生物為師,向自然學習的例子,激發他們主動探索自然的願望和對科學的熱愛之情。

四、説教學程序的設計

(一)組織教學

因為是借班上課,第一次見學生我先話家常地讓學生猜“老師喜歡什麼樣的學生”,從而讓學生明白要敢問敢答,不怕問錯答錯,消除學生的顧忌和緊張的心理,接近師生心靈的距離,以營造一種輕鬆、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

(二)複習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對課文的內容已有了初步的瞭解,所以,上課伊始,我先提問:同學們知道人類的老師是誰?(自然界中的種種生物)那麼,文中説到哪些生物是人類的老師呢?指名個別學生回答,老師板書。

(三)抓住重點,精讀體會

課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理解體會。

1、學習第三自然段

我指名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然後説説你讀懂了什麼。學生談體會後我小結:人類從鳥兒身上發明了飛機,30年以後,飛機經常因機翼劇烈抖動而造成機毀人亡的慘禍,人類又從蜻蜓那裏找到了防止這類事故發生的方法,造出了具有優良性能的新式飛機。

2、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教學這兩個自然段,我讓學生自由讀,然後交流各自的讀書收穫。閲讀時可貴的一點是有疑問,因此,我讓學生把自己有疑問的地方提出來,師生共同解決。

3、遊戲激趣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雞蛋的薄殼結構,我設計了一下小小的遊戲:

(展示生雞蛋)同學們,看,這是什麼?老師想請個同學上來握住這個生雞蛋,(師示範)使勁地捏,看誰能捏碎它!(無法捏碎)

薄薄的雞蛋殼為什麼捏不碎呢?原來雞蛋能夠把受到的壓力均勻地分散到蛋殼(拱形)各個部分。因此,我們無法捏碎生雞蛋。

4、多媒體展示 “薄殼結構”的建築物的圖片,讓學生體會科學家以生物為“老師”,為科技進步作出的重要貢獻,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願望和對科學的熱愛之情。

5、學習第六自然段。

(四)瞭解文章的結構

為了瞭解文章首尾呼應這一特點,我讓學生齊讀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後一段,然後説説讀後的發現,在學生説的基礎上教師小結什麼是首尾呼應。

五、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重在突出重點難點,理清文章條理和高度概括文章內容。根據課文內容,重難點及學生的知識特點,我將這一課板書設計如下:

魚類 潛水艇

鳥類 飛機

自然界的 蜻蜓 新式飛機

種種生物 鯨 輪船 人類的老師

雞蛋 建築物

袋鼠 越野汽車

貝殼 堅固坦克

説課稿 篇9

一、設計理念

本節課主要設計理念是要創設出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營造出有利於發揮學生創造力的環境,在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認定上,打破平鋪直敍的認定方法,將它們穿插到教學過程中,隱含在語言講授裏,逐步隨堂完成,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體驗中積極參與,主動探索,不但獲得知識和技能,同時在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心理健康方面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

二、教學分析

管家通常摜的是別人家務的管理人或監督人,而課目中所提到的"小管家"卻是用來儲蓄的存錢罐.本課用紙材料製作規則的幾何立體形,以立體模型為基本形,在此基礎上進行想像設計,添加製作成造型各異的存錢罐

通過存錢罐的製作,讓學生在觀察分析中,認識不同立體形的名稱,瞭解一同立體形的特徵,進一步掌握有關立體空間方面的知識.同時參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明白積少成多的道理,讓零花錢"涓涓細流匯成河".

除了用立體幾何形制作存錢罐外,還可以利用其他廢棄材料的外形特徵製作存錢罐.這樣做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不同的製作形式,開拓了學生視野.

三、學情分析

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説,存錢罐已是他們十分熟悉的一件飾品,選擇他們生活中最熟悉的東西,是激發學生學習慾望的最好的方法,在欣賞過程中,學生充分的抓住了存錢罐材質、外形等多方面的條件,因為學生的層次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創作,這樣學生在自己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考慮到個人的想法,同時也增強了學生集體活動的意識.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廢棄材料去設計,去構思,自己動手設計一款存錢罐.

四、教學內容

五、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對小學美術教學提出的"既重知識與技能,又重過程與方法,更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主張合作與探究學習相結合"等方面的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學會識別和繪製立體幾何形的平面圖,並進行立體造型存錢罐的製作

2.使學生初步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關係.體會立體圖形的特徵,提高空間想像的能力

3.讓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培養學生儲蓄、合理用錢、計劃用錢的良好習慣.繼承和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六、重點難點

教學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因此根據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量確定重、難點

重點:認識和繪製立體幾何形的平面圖

難點:正確的理財觀念

七、教學準備:

多媒件課件、幾何平面圖形、礦泉水瓶、彩紙、剪刀、雙面膠、綵帶等等

八、教學流程

一) 欣賞體會

導入是整節課的開端,恰當的導入直接影響整節課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創設情境,讓學生幫助有困難的人解決難題,從而引起新課既培養了學生們友愛互助的健康情感,又點燃了他們急切的求知慾望.

觀看課件和實物,欣賞各種造型有趣的儲錢罐

請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小管家",説説為什麼喜歡它

二) 引導探索,嘗試發現

新知識的傳授是一節課的主體,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首先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經過師生之間的問與答,學生很自然的把直觀的圖形上升到理性的認識中,提高了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

1. 每組分發一個不同立體造型的自制存錢罐,共同去觀察研究:

2. 這個存錢罐主要由什麼立體幾何形組成?試猜想若將其各個面分別展開會是什麼圖形?

3. 展開的各個面必須是連在一起的一個平面圖形

4. 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試畫立體幾何形的平面圖.

5. 説一説這些不同的平面圖形,可以組成什麼樣的立體幾何圖形.

6. 你認為可以利用這些幾何圖形製作什麼樣式的存錢罐.

三 ) 製作練習 轉化提高

製作練習是檢驗知識的有效途徑,是發揮學生才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所以要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練習.

1. 製作立體幾何形

2. 根據自己做的立體形展開想象,並説説準備用什麼樣的方法把它裝飾成有趣的存錢罐

3. 學生創作,教師巡視指導

4. 除了用立體幾何形制作存錢罐外,還可以巧妙利用空紙盒塑料瓶等廢棄材料的外形特徵製作存錢罐

5. 小組合作完成一個裝飾性強,樣式獨特的存錢罐

七 ) 展評互贈 擴展延伸

通過自評,互評的方法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觀察能力,讓他們互相借鑑,取長補短,並用"節省一角錢"存錢活動.很自然的將本課拓展延伸出去了.

説課稿 篇10

各位評委:下午好!

理論方面:

平時,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知識的應用,更關注學生健康的信息素養,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讓學生明白信息技術不僅僅是泡泡堂、QQ遊戲等等娛樂,它更多的是為我們學習、生活提供服務。

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多維目標的整合。

陶行知先生也説過:“知識有真有偽,思想與行動相結合而產生的知識是真知識,真知識的根是安在經驗裏的,從經驗裏發芽抽條開花結果的是真知灼見。”這節課就是基於這些理念設計的。

一. 教材分析:

《名片DI》是浙江攝影出版社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四年級上)第8課,本課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採用任務驅動的模式,深入淺出地安排了“名片的設計”進行Wrd綜合使用、利用電子郵件進行信息交流;本課和第5課“我的E-ail”、第6課“郵件傳祝福”、第7課“分享成功”、第9課“小小通訊錄”組合成一個“ Web郵箱的申請、使用 ”的任務活動。本課的主要任務是:

1、利用Wrd設計自己的名片

2、通過電子郵件交換名片

二. 學生情況分析:(文化知識結構)

四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協作.自學能力。所以本節課採取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能力和動手能力,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辦法,實現學會學習.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結合。

三. 教學目標的確立:

信息技術教材的最大特點是:本課採用以信息為主線.任務為核心的模式;引入研究性學習方法,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精神;課程整合思想。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他們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鞏固附件的發送。

2.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整體設計能力。

3. 發展目標:培養學生協作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4. 情感目標: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四. 教學重難點的確立:

1、根據製作大小選擇紙張大小。

2、根據內容進行合適的頁邊距設置。

五. 教學方法的確立:

本節課採用“任務驅動――Webquest――協作學習――效果評價――歸納總結”的五步教學模式。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我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我力求通過引導.啟發,使學生通過小組協作,開展:思考討論――探索質疑――自主創造的活動。

六.教學課時安排 1課時

七.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1、收集有特色的名片一張;2、直尺一把

教師準備:1、收集有特色的名片若干;2、學件一個(用於學生操作時的參考)

八. 教學環節的設計: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環節:

1.激趣導入,通過創設( 打開教師教學郵箱,收到一封事先發到這個郵箱附有名片的郵件的)情景,複習用附件的方式來傳送電子郵件的方法。通過打開附件中的名片,引出課題,激發學生説一説:今天我想學習什麼?我還想學習什麼?使問題於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需。

2.學習新知:通過學生的説的問題,收集歸類要學習的任務

任務一:名片可以用什麼軟件來設計?(向學生灌輸問題解決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任務二:怎樣用Wrd設計名片?(這是本課的重點,陶行知先生也説過:“知識有真有偽,思想與行動相結合而產生的知識是真知識,真知識的根是安在經驗裏的,從經驗裏發芽抽條開花結果的是真知灼見。”學生通過對收集的名片與自己在紙上設計名片的經驗,討論得出:1、名片大小的設置;2、信息的篩選;3、設定邊距;4、美化名片。等小任務。然後自主學習、探索解決問題,教師巡視輔導,提供學件。)

任務三:怎樣讓大家享成果?通過分享成果的方式,鞏固郵件附件的發送。

3.作品評價

通過小組交流評選推薦出小組的代表作,教師利用大屏幕進行展示這些同學的典型作品,讓該學生説説自己的創作意圖,然後通過學生互相評價,鼓勵學生製作出更完美的作品。

4.小結

最後,通過小結,使學生明白了:通過對名片的DI,學習了Wrd的綜合使用,從而主動地進行知識的意義建構。

Tags:彙總 説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