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實用】説課稿彙總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46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説課稿彙總7篇

説課稿 篇1

説設計意圖:

夜晚,高高掛在天上的月亮在成人的眼裏已經是遙不可及的,更不要説會想到去品嚐一下月亮的味道了。但是在這則故事中,那一輪皎潔的明月被幻化成了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在孩子們的眼裏,它像極了一片香噴噴的薯片,還像極了一個圓圓的黃色的餅。而故事中的小動物們,為了能吃到那美味的月亮可謂不惜一切代價。在“夠”月亮的過程中,小動物們“疊羅漢”的執著和合作精神令人感動,故事中小動物們那可愛的“堅忍不拔”“堅持到底”的精神,對孩子們來説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及班內幼兒的發展情況,再加上科學活動《月相變化》中對月亮的陰晴圓缺變化已有了解。基於幼兒的已知經驗,藉助繪本故事對幼兒的吸引力,我設計了此次活動來引導幼兒觀察繪本畫面內容,感受故事的有趣,學習用語言進行交往,並展開大膽的想象。

説活動目標:

1、根據圖畫線索大膽猜想故事情節及小動物的對話,並用連貫、完整的語句表達出來。

2、理解故事內容中藴藏的童趣,能對故事內容展開大膽的想象與表達。

3、感受動物們齊心協力,成功“吃到”月亮後的快樂心情。

説活動準備:

1、PPT\圖畫書《月亮的味道》、音樂磁帶。

2、圖片:月亮、烏龜、大象、長頸鹿、斑馬、獅子、狐狸、猴子、老鼠。

説活動過程:

一、提問導入,激發幼兒興趣引發想象。

1、猜謎導入:“有時像圓盤,有時像鐮刀,白天藏起來,晚上才出現。”(月亮)

2、(出示圖書)我這裏有一本書,是和月亮有關的,讓我們一起來來看看吧!“書上的月亮像什麼?”這本書的名字是?(《月亮的味道》)“如果真的能吃到天上的月亮,你想象一下月亮可能是什麼味道呢?”

3、讓我們來看看故事裏的動物們是怎麼想的,我們一起來聽故事。

二、閲讀圖書內容,幼兒觀察PPT圖畫書。

1、觀察PPT的第1頁,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內容。

(1)、這是發生在什麼時候的事情?黑夜裏多少雙眼睛?請大家數一數?(九雙眼睛)有幾隻小動物嗎?(九隻小動物)

(2)、他們會是誰呢?為什麼?

(3)、他們在黑夜裏望着月亮在想些什麼?(引導幼兒猜測故事內容)

(4)、教師小結:靜靜的夜晚,圓圓的月亮掛在夜空。動物們都仰着頭,望着月亮。看得真專心都在想:月亮,是什麼味道呢?是甜的,還是鹹的呢?真想嘗一小口啊!可是呢,不管怎麼伸長了脖子,伸長了手,伸長了腿,也夠不着月亮。

2、觀察第2-5頁引導幼兒瞭解小海龜下定決心要去摸月亮並請大象、長頸鹿幫忙。

(1)、第2-3頁:一隻小海龜下定了決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夠月亮。“海龜夠到月亮嗎?有什麼辦法能讓海龜夠到月亮?它的好朋友是誰?那它會怎樣邀請它的好朋友幫忙?”教師示範海龜所説的話,幼兒觀看畫面。

(2)、第4頁: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月亮看見了會怎麼想?會怎麼做?月亮輕輕往上一跳,大象還是夠不着怎麼辦呢?。會請誰來?他們會説些什麼?

(3)、第5頁:長頸鹿是怎麼做的?月亮有怎麼做?還是夠不着怎麼辦?

3、幼兒討論:“它會請誰來幫忙?”幼兒觀看PPT中出示的小動物,並分組講述小動物、月亮之間的對話,瞭解6-9頁圖畫書的內容。

(1)、長頸鹿是怎麼做的?夠到了嗎?他會請誰來?會説什麼?

(2)、教師出示小動物圖片,引導幼兒分組講述。

(3)、幼兒扮演小動物邀請幫忙,並學説對話。

4、幼兒觀察幻燈片第10頁教師提問 “小老鼠能夠到月亮嗎?為什麼?”“月亮在想什麼?什麼樣的表情?”

5、幼兒觀察第11-12頁圖片瞭解小動物夠月亮的方式“疊羅漢”和規律。

(1)、最後誰夠到月亮了?為什麼小老鼠這麼小能夠到月亮?

(2)、小老鼠會怎樣分享月亮?那月亮會怎樣?

(3)、出示貼絨圖片引導幼兒鞏固對小動物夠月亮方式的理解。“夠月亮的小動物都有誰?”“小動物是怎樣夠到月亮的?”“看到小動物們夠月亮你感受到了什麼?”

(4)、觀察12頁“小動物們都怎麼了?為什麼?”

三、引導幼兒完整欣賞故事內容,感受體驗動物們齊心協力,成功“吃到”月亮後的快樂心情。

1、幼兒觀看PPT教師完整講述至小動物們相互合作夠到月亮。

2、討論:“動物們願望實現了嗎?”“那月亮的味道到底是什麼味的?為什麼?”

3、引導幼兒思考相互幫助,相互合作的好處與價值,讓幼兒懂得分享後大家的快樂與愜意。

四、引導幼兒欣賞故事的結尾,激發幼兒大膽想象和無限的思考。

1、引導幼兒觀察小動物圖片,提問引導:“最先夠月亮的是誰?接下來的是誰?它是怎麼邀請小動物的?説了些什麼?”幫助幼兒梳理故事內容,掌握故事情節。

2、討論:“夜晚有幾個小動物看着天上的月亮?”一起夠月亮的小動物有多少??還差一個會是誰?

3、“小魚在想什麼?” “你能幫助小魚解開疑問嗎?那你會怎麼説?”

4、“你喜歡這個故事裏的哪個部分?為什麼?

五、教師小結:“月亮”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你能講一個和月亮有關的故事嗎?引導幼兒開發想象創編和“月亮”有關的故事。

説課稿 篇2

PEP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5 What would you like? B部分的Read and Write一課,這是一節典型的四年級讀寫課,而且這種課型也始終貫穿於整個四年級上冊課本。

小學四年級是小學階段強化學生讀寫能力的起始階段,尤其是培養學生書寫的能力的重要時期。對於四年級的讀寫課,它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四年級的讀寫課重點 突出對於單詞的書寫和記憶。作為句子的組成部分,單詞在小學三年級只是要求學生能正確地認讀,而到了四年級這一轉折階段,單詞的記憶就變的尤為重要,它也 成為今後書寫句子的一個重要鋪墊。正因為這樣,這就要求四年級學生不僅能夠正確書寫每單元的四會單詞,而且能夠達到正確記憶這些單詞的要求。

當然,寫和讀是分不開的,“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再現”。我們四年級的讀寫課是以話題為中心展開聽説讀寫緊密結合的教學:要求聽説領先、讀寫跟上。我們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讀更多地體現在學生的朗讀、認讀,當然也有獲取句子結構和詞彙的目的。所以在讀寫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是要特別重視學生的朗讀。讓讀和寫緊密的結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來説一下我本節課的教學設計:

本單元圍繞“食物”這一話題展開,讓學生學會有關飲食的一些句子和習慣用語,如What would you like fordinner? I’d like…本課重點讓學生掌握四個有關食物的四會單詞rice, beef, fish, chicken。這四個單詞同學們在A部分的Let’s learn中已經學過,因此我上課之前以歌曲和菜單的形式讓學生複習一下本課的四會單詞。以即將到來的聖誕節為話題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又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的綜合素養為基礎。基於以上認識,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1) 能力目標:能夠用英文表達自己喜愛的食物。

(2)知識目標:能夠聽、説、讀、寫本課的四個單詞rice, beef, fish, chicken.

(3) 情感、策略、文化等有關目標:

A 情感態度:培養學生養成健康飲食的好習慣。

B 學習策略:注重閲讀,書寫能力的培養。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採用創設情景法、直觀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方法。以課標為指導,以讀寫結合為方式,堅持“詞不離句”的教學原則,堅持以話題為核 心,以讀寫結合的方法安排本課教學。用即將到來的聖誕節作為貫穿整節課的一個線索,激發學生單詞書寫的興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語言拓展練習,讓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發展讀寫能力。

説課稿 篇3

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依據這一理念,本課設計側重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數學學習活動:

1、利用學生已有經驗,讓學生在情景中生疑探究

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應包括“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和方法經驗”等。新課程改變單純利用學生已有經驗學習的途徑,變暗示性複習鋪墊“遷移”為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讓學生進行富有個性的探究學習。本課針對學生對1分米、1毫米長度的無意識感知狀態,利用學生已掌握的米、釐米等有關知識,運用估計與測量等方法,讓學生在兩次測量不同長度鉛筆的活動中產生內需,萌發探究動機,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體驗成功。

2、遵循學生認知特點,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

低年級小學生的認知還處於初級階段,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認識事物注重整體感知。遵循這一特點,本設計以學生活動為主線,讓學生在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捏一捏、畫一畫等具體操作活動中體驗1分米、1毫米的長度,初步建立分米與毫米的長度觀念。由於學生親身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有充分的感知基礎,印象深刻。本課還通過學生喜愛遊戲的特點,利用遊戲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對已學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和毫米進行再認識,從而促使知識之間的聯繫。設計有梯度的課堂練習,使學生逐步的把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感受數學的價值,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材處理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第五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學習第二冊時已經認識了“釐米”和“米”這兩個長度單位,能體驗1米和1釐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這節課是有關長度的第二階段的學習,通過教學使學生再認識兩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過讓學生估一估、量一量、畫一畫、説一説、做一做等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初步形成解決生活中長度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教學中,教師儘量創設真實而有意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動手解決問題並引導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學目標設置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我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態度幾方面出發,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長度的概念。

2、通過實際測量,學會正確運用長度單位,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並提高估測能力。

3、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法設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依據這一理念,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米、釐米經驗,在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以操作活動為主線,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的參與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設計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動,讓學生在情景中生疑從而激起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讓學生通過估一估、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等操作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長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概念。

學法指導

本課設計側重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數學學習活動:

(1)利用學生已有經驗,讓學生在情景中生疑探索。

(2)遵循學生認知特點,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

教學過程設計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結合本課特點,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故事導入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鞏固反饋,學以致用;

(四)全課小結,交流評價。

具體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故事導入。

有一次課間,幾個小朋友在一起討論什麼兵器最厲害。明明説:“我覺得寶劍最厲害。”紅紅説:“不,我覺得孫悟空的金箍棒最厲害,你看它能伸縮,可長可短,它可以短的只有1釐米,也可以伸長到1米,甚至幾百米、幾千米,還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在剛才他們的談話裏,你能找出一些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嗎?(米、釐米)

2、你能用手比劃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嗎?1釐米呢?

另一方面複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為探究新知識做好鋪墊。然後教師再出示謎語:“身體細又長,身穿花衣裳,要想寫好字,請我來幫忙”,讓學生猜出“今天的學習夥伴”――鉛筆,這時請他們拿出自己最喜歡的鉛筆,問:你知道自己的鉛筆有多長嗎,進而揭示課題。創設這樣的情景,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將學習用品帶入學習活動,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動一、建立1分米的表象

教師拿出一枝10釐米長的鉛筆,請學生也來估一估老師的鉛筆的長度,接着請學生拿出來量一量它的長度,同時讓學生到展示台前實際測量。當量出是10釐米後,教師告訴學生10釐米還可以用1分米來表示,即1分米=10釐米,分米用字母dm來表示,1分米=10釐米還可以寫1dm=10cm。然後感知1分米的長度,要求學生找一找尺子上從哪到哪之間的長度是1分米,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接近1分米。最後引導同桌研究、討論米、分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討論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別人的思維方法和過程,以改變自己在認知方式上的單一性,在相互爭論、補充、交流中找到正確的答案。教師配合課件展示:1米=100釐米 1分米=10釐米 1米=()分米加以引導。

利用學生已有的測量經驗,以活動為主線,設計了估一估,量一量,説一説、認一認、畫一畫、數一數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真正體會到數學好學,數學真有趣。這時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識,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數學學習不是知識的堆積,而是探索的魅力、發現之餘的喜悦和無窮的求知慾。

活動二、建立1毫米的表象

用課件出示不是整釐米的鉛筆讓學生觀察,當學生髮現測量結果不是整釐米數時,引導其説出具體是幾釐米多幾小格,並問每一小格是多長。有的學生可能懂得每1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及時給予表揚,同時告訴全班學生毫米用字母mm表示,1毫米還可以寫成1mm。讓學生拿出自己的鉛筆實際測量進一步認識毫米,讓學生親身體驗1毫米的長度。然後請學生在自己身上或身邊尋找長度是1毫米的物體。這樣把毫米與這些熟悉的物品聯繫起來,毫米這樣一個抽象的長度單位就變得具體了。

活動三、瞭解毫米和釐米的關係。

先讓學生觀察直尺並思考:1釐米中間有幾個小格,1釐米等於幾毫米?然後通過多媒體課件模擬放大鏡把尺子放大,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在1釐米的中間有10個1毫米的小格,引導學生説出1釐米=10毫米,即1cm=10mm。

(三)鞏固反饋,學以致用。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這裏教師設計了不同層次的三道練習題:

1、小馬虎日記(找錯糾錯)

小馬虎的日記

20xx年3月10日 星期一 天氣:晴

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牀上爬起來,來到了衞生間,拿起1毫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不遠,大約有90釐米,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2釐米的樹被風颳斷了,連忙找來了一根長1釐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裏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裏翻出1毫米長的鋼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地做起筆記。

2、完成填一填(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7m=( )dm 3cm=( )mm 90dm=( )m

60cm=( )dm 2m=( )cm 800cm=( )m

3、填合適的單位名稱

練習本長約2( )。 小明身高是135( )。

一棟樓高約24( )。 數學書厚約5( )。

課桌寬約4( )。 一拃長約15( )。

有梯度的練習設計,使學生逐步的把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全課小結,總結評價

今天我們利用好朋友鉛筆學到了哪些知識?你都知道些什麼?你認為自己表現怎麼樣?(學生交流)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蜘蛛脱險》是西師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蜘蛛,外表醜陋,讓人感到害怕,然而,當危險來臨之際,是選擇沮喪灰心,還是選擇勇敢面對,蜘蛛用它的行動征服了作者,也征服了廣大的讀者。在它再度脱險的一剎那,蜘蛛那醜陋的、讓人害怕的形象突然變得那麼可愛。課文情節跌宕起伏,“遇險—脱險—再遇險—再脱險”。蜘蛛的命運如此多舛,從蜘蛛的脱險中,我們明白了深刻的道理:無論身處怎樣的境地,都不能沮喪灰心,自暴自棄。

根據本班實際我選擇了分兩課時教學本課,這節課將要完成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初讀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2、瞭解蜘蛛兩次遇到危險並克服危險的經過,體會蜘蛛的精神;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重點是瞭解蜘蛛兩次遇到危險並克服危險的經過,體會蜘蛛的精神。教學難點是體會蜘蛛勇敢堅強、不沮喪灰心、不自暴自棄的精神。

二、説學生。

五年級的學生經過學習,已經具備了一些理解課文的能力。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要關心個體差異和個同的學習需求,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意識。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認識到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我們要求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同一個問題,説同一個標準答案,這顯然沒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同樣也激發不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學生不僅沒有學到知識,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這種教學是得不償失的。那麼,自主、合作、探究就成為我們在課堂上應該新遵照的準則。

三、説教法學法。

根據課標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精神,並結合本單元的重點,確定如下的教學方法:我的教學思路是快速閲讀課文,理出文章脈絡,總體感知人物的個性特點和事件;接着深入學習有關段落,這樣設計,學生對學習的內容一目瞭然,學習目的明確了,學生的主動性就被調動出來了。教學中主要採用自主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運用各種朗讀方式來學習,在理解中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講讀密切結合,學生深深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較高。同時,我積極改變以往閲讀教學面面俱到、串講串問的傳統做法,以學生的研讀為主體;探究發現為手段,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在重點詞句的研讀中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讀思結合,動靜配合,在研究中獲得了成功的快樂,真正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人。

四、説教學過程。

一、談蜘蛛,揭題質疑

1、教師出示蜘蛛圖片:這是大家都熟悉的動物---蜘蛛。

2、能説説你們對蜘蛛的印象嗎?(學生可以結合蒐集到的資料介紹蜘蛛,也可以根據生活實際説説對蜘蛛的印象)

3、揭題:今天就來學習一篇和蜘蛛有關的文章。齊讀課題。

4、引導學生質疑,教師歸納:

(1)蜘蛛遇到了什麼危險?

(2)蜘蛛是怎麼脱險的?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初讀課文,勾畫出文中的生字新詞。

2、學生字:課件出示生字詞語學習。

3、理解詞語。

4、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課文讀通情況。

5、指名反饋:文中的蜘蛛一共遇到幾次危險?分別遇到了什麼危險?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

(一)學習身陷火海部分。

1、讀讀蜘蛛身陷火海部分。(第2、3自然段)

2、讀了這兩個自然段,你體會到了什麼?是怎麼體會到的?

3、蜘蛛處境危險,從“興高采烈”一詞看出,蜘蛛開始時還沒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危險,所以它是在“爬”。後來“熱”“感到不安”,蜘蛛開始“跑”“奔”,運用了擬人化的寫法,突出了蜘蛛處境的危險。兩個“一片火海”讓人不由得為蜘蛛這個小生命擔憂了。

4、想象:如果你是那隻蜘蛛,你心裏會想些什麼呢?更大的危險逼近了蜘蛛,“劈柴坍塌下去”,蜘蛛的命運會怎樣呢?懸念產生了。你們猜猜,指名説。作者的猜測是什麼?實際上呢?(生氣勃勃)從“粉身碎骨”到“生氣勃勃”的鮮明對比中,你們感受到什麼?(堅強、樂觀)

5、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蜘蛛此時處境危險,它着急、害怕。請同學們再讀這些語句,讀出蜘蛛處境的危急,讀出蜘蛛的焦急,讀出我們的擔憂。

6、這是蜘蛛的第一次遇險,誰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面對新的災難,可憐的蜘蛛又會怎樣呢?

(二)學習身陷“海洋”部分。

1、讀身陷“海洋”部分。(這時??向一個黑暗的'角落爬去。)

2、指名聯繫上下文説説“影影綽綽”的意思。

3、作者採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蜘蛛像一個很小的小島”(比喻:描繪出蜘蛛在小狗淌出的口涎中掙扎的樣子)這個比喻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蜘蛛的弱小無能。而

第5段的“小島”“海里”“陸地”各指什麼?由此看出,蜘蛛同“海洋”抗爭,艱難地爬出三條腿、四條腿乃至八條腿的過程,它是那麼不屈不撓。(動彈、爬、舒展、不屈不撓)

4、引導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對蜘蛛的憐憫和同情。

(抓住關鍵的語句,通過反覆的讀,讓學生從關鍵的詞語和修辭中,體會到蜘蛛的危險,同時感悟出作者流露出的對蜘蛛的擔憂、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課堂延伸。

蜘蛛兩次遇險,又兩次成功地擺脱困境。此時此刻,你想對蜘蛛説些什麼呢?

五、課堂小結:

蜘蛛兩次遇險脱險,使作者聯想到自己類似的經歷。那他又有怎樣的經歷呢?他要用蜘蛛和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什麼?下節課,我們再來繼續學習課文。

六、佈置作業: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比大小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第二課時 的內容,比大小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會認、讀、寫5以內各數的基礎上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是數的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也是為進一步學習後面的數學知識奠定基礎。因此,這一教學內容在本冊教材中佔有重要的作用。

二、説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認識符號“>”、“<”、“=”,知道這些符號的含義,會使用符號“>”、“<”、“=”,能正確進行大小比較。

2、過程與方法:通過找、數、比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比較的過程中學會相互協作,學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

三、説教學過程

結合本班的學情,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積極動手、動眼、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知識

的形成過程,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為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講“小猴吃水果”的故事(同時出示主題圖):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們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興了!到了中午,他們又累又渴,於是他們跑到花果山上採了許多水果,來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時出現了小小的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幫小猴們分水果嗎?(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今天我們就來比一比數的大小,板書課題:比大小

(二)、用眼睛觀察,探索新知。

1、師:一個猴子吃一個桃子,夠吃嗎?你是怎樣知道的?(學生小組合作觀察大屏幕)學生觀察後彙報,教師在黑板板書: 3=3 讀作3等於3 ,教師介紹等於號的含義與寫法。同理導出:3<4 3="">2

大大嘴巴指大數,尖尖嘴巴指小數。

三、層次練習,鞏固新知。

四、課堂小結.

學生説自己的收穫.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一)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美文,居單元之首,是重點篇目,學好它是極其重要的。

(二)教學內容

《桃花源記》藉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是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還是要幫學生解決文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的大意,瞭解的主旨。於是,我把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解決文言字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的主旨,這裏我要講的是第二課時。

(三)教學目標的設置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閲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為“品讀美文”,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幾點:

(1)理清結構。

(2)品味的美點。

(3)品評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

(四)、教學重點、難點的設置

由於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這樣設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二、説教法

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時教法如下:

1、品讀法

2、提問法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三、説學法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這也是課堂是否能高效的關鍵。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但是,鄉鎮學生閲讀面窄,寫作水平低,他們對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對課文的品讀、理解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在“讀中品”、在“讀中悟”。

根據以上學情我把學法確定為:

1、 誦讀法

2、 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別是合作探究法,運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體現“高效課堂”。

四、説教學過程

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一)課堂導入

因為是第二課時,所以這一課時的導入就設計為:檢查上節課作業的基礎上,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温故而知新。

(二)回顧內容,梳理結構: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讀課文,設計問題:課文以什麼為線索?

這樣學生在找線索的同時,就把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以及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的情形,貫串了起來。

(三)賞讀課文、品説桃花源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

1、問學生:這篇課文美嗎?學生肯定説:“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處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為這篇尋找美點。學生比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環境很美的句子。這時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桃花源中的人美。“鹹來問訊”,“皆出酒食”,“各復延至其家”熱情,好客,慷慨,這不都能體現桃花源中的人美嗎?接下來繼續引導學生從情節的曲折是一種美,語言的流暢也是一種美,敍事的簡明也是一種美。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去欣賞的美,不要拘限於的語言,人物的行為。

2、 接下來讓找出表現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個字是重點?

明確:樂。繼續追問:樂在何處?

此處我設計一個情境:讓一個學生扮成記者,穿越到晉朝,來到桃花源,進行採訪,以“你快樂嗎?”採訪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婦女等,讓他們學出他們的快樂。然後再採訪一下漁人,讓漁人説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與桃花源中的人的快樂形成對比。讓學生在活動中瞭解當時的社會的黑暗。

3、讀過此文,同學們肯定覺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處吧?那你覺得奇在何處呢?引導學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結局之奇。

為什麼“處處志之”,又“不復得路”呢?這就為下面的環節作了引子。

(四)評説桃花源

這部分是課文的難點,這一環節中,我主要是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有批判地閲讀,以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為此我設計了一道探究題。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筆下的桃源世界?

題意在引導學生明確桃花源勝境只是虛構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體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圖片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圖,形成對比,讓學生知道,虛構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過我們現在人的生活,應辨證地看待桃花源的美,並瞭解當今社會不是桃源勝境,卻勝似桃源勝境。以此引導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五)歸納總結

這節課,我們品味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景,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侷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國與東晉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六)佈置作業

有人説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説是消極避世,你怎樣評價?

五、説板書設計:

我認為板書應直觀,簡潔明白,能體現了的主要脈絡。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説課稿 篇7

教材分析:這是人教版七年級第1冊第一課的學習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原名《義勇軍進行曲》,採用g調,2/4拍。它的前奏是135主調和絃音組成的號角式旋律。第二部分由四個樂句組成,每句互相聯繫,激人奮進。歌曲中“起來、起來、起來”以及結尾部分的“前進、前進、前進、進”都是激勵人們奮勇向前的。總之,這是一首奮發向上,慷慨激昂的進行曲。它是中國國歌。不論是在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還是在本冊教科書中都佔有重要地位。通過對它的學習,為學生們以後欣賞和學唱進行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七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聆聽和感受音樂的能力。結合教材,並考慮到學生

們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通過學習能體會到《國歌》是國家的象徵,是神聖而莊嚴的。每個中國人都應唱好國歌。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看影片和創設情景等方式讓學生能體會《國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演唱國歌。

3.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國歌的原名及詞曲作者生平。瞭解《國歌》產生的時代背景。認識三連音、重音記號、漸強記號。準確掌握國歌的旋律、歌詞、節拍、力度等。

教學重點:瞭解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欣賞並能富有感情地演唱《國歌》。 教學難點:三連音、重音記號、漸強記號的正確唱法;休止符及附點音符的演唱。 教法學法:音樂新課標分為:音樂教育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展、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

美的過程。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都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由教師主導的。因此,我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採用激發興趣、引導、感受、體驗學習等方法。堅持以學生自悟探究、自主練習、自信表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觀看、聆聽、演唱等一系列活動中促進學生音樂感知、情感體驗、審美情趣的培養。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為此我設計的4個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1、設問引入、激發興趣

A、 同學們,咱們學校每週都要舉行升旗儀式,那在升國旗時你們聽到了什麼音樂呢?

B、 你們還在那些場合聽到過《國歌》?

通過這兩個問題我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國歌的興趣引入本課《國歌》的學習,而且還讓學生對演唱《國歌》的環境有所瞭解,從而讓學生知道《國歌》是神聖莊嚴的。

2、感受歌曲、瞭解歌曲

在這一環節我將播放視頻材料《風雲兒女》片段,並以《國歌》作為背景音樂。在學生觀看的同時,我還將簡單介紹《國歌》原名和作者生平,以及有關《國歌》創作中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國歌》,熟悉《國歌》。讓學生體會到《國歌》是在敵人的炮火中產生的,它的意義十分重大。讓學生未唱先動情。啟發孩子們想真正唱好《國歌》的迫切心理,為接下來的學唱《國歌》奠定基礎。

3、感受音樂,學唱歌曲

新課標提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教學首先應解決的問題是使學生會聽,所

以我的學唱歌曲環節也是從聆聽開始的。

A、初聽全曲,整體感知

我將引導學生從歌詞和旋律兩個方面感受歌曲的風格,揭示其進行曲的特點。

B、配樂朗誦歌詞、體會感知

我將帶領學生合着《國歌》的背景音樂有節奏的朗誦歌詞,並組織簡短討論,讓學生理解歌詞內容,領悟《國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琴聲引導,學唱歌曲

因為學生對《國歌》的旋律、歌詞已經比較熟悉,所以我讓學生跟琴分句唱詞,運用聽唱法來完成歌曲的學唱。在這個環節我將解決我的教學難點:

如:我會用“切蛋糕”的小遊戲解釋三連音。用“火車來了”和“打錘子”的形象比喻啟發學生漸強記號和重音記號的演唱方法。我還將讓學生自主討論探索和模仿掌握附點音符和休止符。在學生們掌握這些難點後,我要求他們小聲跟琴演唱整曲,並及時糾正學生演唱中的小錯誤。最後在我的啟發下,學生們將跟着範唱大聲有感情的演唱《國歌》這樣,我又帶領着學生一起來到了我的第4個教學環節

4、 創設情境、創編表演

播放北京奧運會升國旗,奏國歌的場景和廣州亞運會上中國體育健兒在獲得冠軍後升國旗,奏國歌的視頻。讓學生跟着體育健兒一起演唱國歌。讓學生體會此情此境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興奮和驕傲。通過師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創編活動表演《國歌》。如:為《國歌》伴奏,用簡單舞蹈動作表演《國歌》等。在這個環節無論學生表演的好與壞,只要符《國歌》的情感表達,都會得到我的肯定和點評。因為這是學生創造力表現。

歸納小結:我將把學生的目光引向世界

同學們,我們這節課通過學習會演唱咱們中國的《國歌》了。但是世界上有很多國家他們也有自己的國歌。我想請你們下課後去找一找,聽一聽,比一比,看看其他國家的國歌與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有什麼不同。有時間時,再來 和老師一起分享,好嗎?

Tags:彙總 説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