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課文

《剪枝的學問》課文原文

欄目: 課文 / 發佈於: / 人氣:1.77W

導語:《剪枝的學問》是一篇記敍文,記敍了我在桃園看王大伯剪枝並瞭解到剪枝的原因,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減少是為了增加,減去又粗又壯的枝條是為了剩下的枝條能更好的吸收營養,更好的生長;也告訴了我們: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下面由小編為您整理出的《剪枝的學問》課文原文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一)剪枝的學問

剪枝的學問預習字預習詞預習課文生字學習詞語學習閲讀指導口語寫作相關人物相關風景相關風俗相關作品科普常識同主題閲讀課課練預習字bbb詞預習課文王大伯是遠近聞名的種桃能手,他家樹上結的桃子,總是那麼大,那麼甜。

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滿懷好奇地走進桃園,只見王大伯和幾位叔叔正忙着剪枝。咔嚓,咔嚓,隨着剪刀揮舞,一根根枝條被剪了下來。我着急地問:王大伯,您怎麼啦?幹嗎要把這些好好的枝條剪掉呢?

看我一臉疑惑的樣子,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條,笑了笑,對我説:你別看這根枝條長得粗壯,其實它只吸收營養,不結果實。這種枝條不剪掉,到了春天就會瘋長起來,把許多養分奪走。接着,王大伯撫摸着那些留下的枝條,充滿信心地説:來年就靠它們結桃子囉!我將信將疑:剪去這些枝條,來年真的能長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嗎?

春天到了,桃花開了。遠遠望去,王大伯的桃園紅雲片片。濃郁的花香引來了無數的蜜蜂,它們歡天喜地地在花間飛舞。我和小夥伴們在桃園裏奔跑着,嬉戲着。看着滿樹的`桃花,我盼望着這朵朵桃花能早日變成又大又甜的桃子。

暑假裏,我又一次走進王大伯的桃園。啊,只見一棵棵桃樹上掛滿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個個光鮮紅潤,彷彿胖娃娃的臉蛋。我又驚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時説的那番話。還真有道理呢!

(二)剪枝的學問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和感悟,瞭解剪枝是為了更多更大的桃子,懂得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學準備:課件(桃園美景,重點句子)

一、導入

導語: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29

《剪枝的學問》。你們知道採訪嗎?在哪兒看到過?學生交流。有一個小朋友聽説王大伯是一個種桃能手,他趕緊去採訪了這位種桃能手,並把採訪的過程寫了一篇作文。請小朋友打開書本,看看這位小朋友去了幾次桃園,什麼時候去的?

二、通讀全文,理清層次。

1;交流板書:1。冬季剪枝

2.春天桃花盛開

3.夏天桃子掛滿

三、學習第一次採訪。

1.先來看看第一次採訪的情景,讀讀書,想想我看到了怎樣的情景?我有什麼收穫?

2.自由讀書劃句子,同桌討論討論。

3.交流:指導朗讀。

(1)讀剪枝的話,該怎麼讀?誰來讀我的話,我為什麼着急?是呀,看到王大伯剪去這些枝條,我心裏會想些什麼?誰再來讀好這句話。

(2)比較句子:咔嚓,咔嚓隨着剪刀的揮舞,一根根枝條被剪了下來。

隨着剪刀,樹上的枝條被剪了下來。

(3)對於我的疑問,王大伯是怎麼解釋的?誰來讀一讀王大伯的話。你別看

這個王大伯説的話有理嗎?誰再來讀一讀。你覺得王大伯的話可信嗎?從王大伯的話中我們剪去的是長得--------的枝條,留下的是----------的枝條。看看王大伯的表情,從撫摸中你能體會到什麼呢?誰來學着王大伯的樣子讀一讀。

(4)你信王大伯的話了嗎?沒有懷疑嗎?小作者也和我們一樣,有

點相信,又有點懷疑,這叫將信將疑。以後同學們要聯繫課文理解詞語。

這是小作者第一次採訪,現在請兩位小朋友來分角色朗讀,其他同學讀敍述的部分。比一比,誰讀得好。

四、學習第二次採訪。

一個遠近聞名的種桃能手居然剪掉那麼多枝條,來年真的能結出許多桃子嗎?小作者回家老想不通,第二年春天一道,他趕緊來到王大伯的桃園,這次他沒有遇到王大伯,但卻把看到的景色給拍了下來,你們想看嗎?

1.看桃園美景。

2.你覺得這桃園美在哪兒?讀讀書上的句子,交流交流,體會擬人句和比喻句

3.看着滿樹的桃花,小作者心裏充滿了希望。

五、學習第三次採訪。

1.作者的希望實現了嗎?桃花真的變成桃子了嗎?自由讀讀第五小節。

2.交流看到的情景。指導朗讀:啊,只見一棵棵桃樹上掛滿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個個光鮮紅潤,彷彿胖娃娃的臉蛋。讀讀這句話,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如果你看到了這樣的桃子,你會幹什麼?可作者,卻比我們善於思考,他在驚喜的時候想起了王大伯去年説的一番話,是哪一番話呢?

3.再讀王大伯説的話。你明白了這話中包含什麼道理?完整板書:減少增加減少了什麼?增加了什麼?

小作者想到這裏,趕緊要去採訪這位王大伯,可王大伯不在,同學們,你們能臨時演一下王大伯,接受小記者的採訪嗎?

教學設想:文章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依循生疑-----釋疑------明理的線索,緊扣題目敍述。最後,我的感悟自然真實,水到渠成。另外,這篇課文的段落非常清楚,時間順序也很明白。再者,課文的主人公是一位種桃能手。基於這三點,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將文章看作是一位小記者的採訪稿,小作者一共去採訪了三次,每次的收穫都是不一樣的。第一次:看到剪枝,產生疑問;第二次:看到桃花,充滿希望;第三次:看到桃子,明白道理。

課開始,瞭解採訪的常識,課中,學習採訪文章,看採訪鏡頭,課末,練習採訪。整個教學設計與生活聯繫起來,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