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學習資料 > 節日常識

依飯節節日常識

欄目: 節日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2.47W

節日常識,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識。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節日的常識您都瞭解清楚了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依飯節節日常識吧,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依飯節節日常識

依飯節是廣西羅城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之一,每隔3—5年立冬後舉行一次,為期一至三天。活動分為請聖、佔牲、勸聖、唱神、合兵、送聖六部份。依飯節為仫佬族獨有的節日,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象徵。

仫佬族最具特色最隆重的是三年一大慶、一年一小慶的“依飯節”,也叫“喜樂願”、“依飯公爺”,有祈神驅邪、保安集福、賀五穀豐登之意,是仫佬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帶有強烈的感恩和祝願色彩。依飯節在立冬後擇日舉行,流行於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四把等地。

關於依飯節,流傳着很多傳説,其中最廣為傳誦的傳説是紀念白馬姑娘:據説古時候,仫佬山鄉羣獸為害,特別是獸王──神獅,兇猛異常,傷人畜,毀莊稼。正當仫佬人陷入困境時,來了一位白馬姑娘,她力大無比,射死了神獅,解救了萬民,並從獅口中奪回谷種送給人們,又用芋頭、紅薯做成黃牛、水牛為人們犁田耕地,教仫佬後生習武滅獸。從此,仫佬山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為紀念白馬姑娘的功績,每逢閏年立冬日,人們便以“峒”(仫佬族以血緣聚居,同姓為一家族,族內分“峒”)為單位,集資輪流主持聚會,相沿成習,於是形成依飯節。這一天,仫佬族人要在公共祠堂前搭起彩門,擺上供品,表演持碗舞、持香舞等舞蹈。它表達了仫佬族人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期望。

關於依飯節的來歷,另外還有幾種傳説。

其一

傳説仫佬族始祖因犯罪坐牢期間,得到守監樑、吳二人同情而趁深夜放出始祖。但當晚一片漆黑,又有追兵在後。危難關頭忽見一白衣姑娘,牽白馬前來相救。始祖騎馬騰空而去脱離險境。始祖發跡後不忘樑、吳和白馬姑娘救命之恩,定遇難呈祥之日為“依飯節”。

其二

傳説宋代天禧年間仫佬山鄉遭外敵入侵,樑、吳帶領鄉民鏖戰抗擊,不幸英勇犧牲。宋徽宗於嘉熙四年特封樑、吳二人為官,並建龕堂,規定每逢亥、卯、末年奉請三元師祈神集福,祈求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其三

依飯節是從紀念仫佬族英雄羅義和羅英父女倆的功德演化而來的。傳説羅義、羅英父女倆能射獅馴牛,又會墾荒忡地,使仫佬族人豐衣足食。為了紀念他們的功績,村村寨寨聚會敲鑼、打鼓、唱歌。久而久之,就演化為還祖先願的節日。如今人們還在節日裏唱歌、跳舞,舞獅、舞龍、唱彩調,熱鬧的笑聲迴盪在寨子中。青年們更是高興,他們到野外“走坡”。”走坡”是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動。他們在山腳邊、坡上、路旁,互相以歌對答。小夥子先唱“邀請歌”,姑娘杆願意與之交流,則唱歌表示答應,至兩情相依時,則唱定情歌。悠揚的歌聲交織着青年們新的嚮往,給古老的依飯節增添了新的活。

依飯節在立冬後的“吉日”舉行。做“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

依飯祭祀儀式隆重而神聖。祭祀前,將36位神靈畫像掛於堂壁,面具擺放於祭壇桌上。選最長最飽滿的糯稻穀穗,用綵帶紮起,懸於牆上。堂屋中央的大桌上擺滿用芋頭、紅薯刻成的水牛、黃牛模型,擺上五色糯米飯,其周圍擺上芝麻、黃豆、八角、沙姜等12種農產品和雞、鴨、魚、豬心、豬肝等12種祭品,以示六畜興旺、農漁牧副豐收,不忘神恩祖德。歌師身穿紅衣圍桌邊唱邊舞,歌唱勸人去惡向善的"十勸歌",教人尊父母、敬師長、睦鄰里、誠實為善、信譽行商、勤儉持家、奉公愛國等等,較全面地揭示了仫佬人的倫理道德觀念和追求完美人生的理想。依飯節結束時,將穀穗和耕牛模型分送給各家各户。

每逢節日除進行各種慶賀活動外,家家要置辦豐盛食品。如:雞、鴨、魚、肉及糯米食品,還要按節令製作不同的節令飯菜。糯米制品是各個節日和喜慶日子裏的主要食品。結婚、小孩滿月等均要製作餈粑,此外還要做豆腐,辦酒席。

依飯節的活動內容,除了"峒"內族人聚會和祭祀神靈外,還請來唱師,敲鑼打鼓,歌舞娛神。全村舞獅耍龍,唱歌唱戲,連續進行三天,不過因影響生產現已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