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學習資料 > 節日常識

哈節節日常識

欄目: 節日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2.45W

節日常識,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識。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節日的常識您都瞭解清楚了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哈節節日常識吧,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哈節節日常識

哈節,又稱“唱哈節”,所謂“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傳統歌節,通宵達旦,歌舞不息。哈節主要流行於廣西的京族居住地區。哈節的日期各地不同,萬尾、巫頭二島為農曆六月初十,山心島為農曆八月初十,海邊的一些村落則在正月二十五日。雖日期各異,但節日的形式與內容基本相同。京族“哈節”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哈是京語譯音,含有歌、請神聽歌的意思。關於哈節有不少民間傳説,其中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傳説稱,七八百年前,京族人民在封建統治者壓迫下,生活窮困潦倒,苦不堪言。於是上蒼派一位歌仙下凡,來到京族三島,以傳歌為名,動員羣眾起來反抗封建壓迫。其歌聲委婉動聽,聽者紛紛仿學,這就是京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由來。她的歌聲感動了許多羣眾。後人為了紀念她,尊其為歌祖,稱之為歌仙,並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傳歌,漸成節俗,流傳至今。

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哈節”,也叫“唱哈節”。京語“哈”的意思是唱歌,“哈節”也就是“歌節”。在京族地區,每個村寨都建有哈亭。過“哈節”時,要請“哈妹”(歌手)在哈亭內演唱“哈歌”,非常熱鬧。“唱哈”、“竹竿舞”和“獨絃琴”,被譽為京族傳統文化的三顆珍珠。哈節是為了紀念海神公的誕生。京族人以海洋漁業生產為主,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邊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節日活動歷時3日,通宵達旦,歌舞不息。周圍各族羣眾亦來共同歡慶。唱哈的主角有3人,男歌手1人,稱“哈哥”,專司撫琴伴奏,兩位女歌手是“哈妹”,一個持兩塊竹板,另一個拿一隻竹梆,擊節伴奏,輪流演唱。歌的內容有民間傳説、哲理佳話、愛情故事等。鑼鼓聲中常有少女登台獻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頭頂天燈舞”。舞者頭頂瓷碗,碗上疊盤,盤子裏點燃蠟燭,同時兩手端着酒杯,杯中也各有蠟燭一根。歌舞時三根蠟燭閃閃不滅,若有多人共跳此舞,則滿眼燭光閃爍,美麗動人。

京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的萬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地處我國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的部位,與越南隔海相望。哈節是京族最隆重的節日,也稱“唱哈節”。“哈”是京語譯音,含有“歌”的意思。各地京族哈節日期不一樣,或農曆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或正月十五。各地都有專門用於哈節

活動的建築物——哈亭。京族哈節活動由祭祖、鄉飲、社交、娛樂等內容組成。關於哈節有不少民間傳説,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傳説稱:古代有位歌仙來到京族三島,以傳歌為名,動員羣眾起來反抗封建壓迫。她的歌聲感動了許多羣眾。後人為了紀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傳歌,漸成節俗。各村的哈亭是節日活動的中心。

農曆正月二十五,是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京語“哈”即“歌”,故亦名“哈節”。流行於廣西防地等地。節期因地而異。紅坎於夏曆正月二十五舉行,中心鳥在八月初十,防城萬尾、巫頭二島在六月初十。相傳為紀念一位因組織羣眾反抗封建統治而不幸犧牲的歌仙。屆時,舉行迎神、祭神、入席、送神、祭祀祖先、哈妹歌唱等活動,旨在祈求神靈保佑漁業豐收。各地都修建專用於此節的“哈亭”。節日盛時,聚人可達數千人,持續數日。如今已增加了許多新內容,如歌舞和貿易,為當地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哈節前,京族人家家户户打掃門亭,裏裏外外佈置一新,哈節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着節日盛裝,聚集在哈亭內外,舉行迎神、祭祖和“唱哈”等活動,非常熱鬧。

各村的哈亭是節日活動的中心。哈亭選用上等木料,有獨特的民族形式,其建築形式古樸、美觀、繁簡各異。屋頂的屋脊正中塑有雙龍戲珠的吉慶形象裝飾,哈亭內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設有京家人信奉的諸神神座,殿內的柱子上都雕寫着具有民族習俗特色的楹聯或詩詞。較大型的哈亭內,祭祀場地兩側設有階梯形的賓客坐席,這是專供村裏輩份最高、為修建此哈亭和籌辦哈節捐資捐物者所設立的。座次的順序,也是以貢獻功績的大小從高到低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