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學習資料 > 家庭教育

教育兒童的十七條原則

欄目: 家庭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2.41W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教育兒童的十七條原則,希望有所幫助!

教育兒童的十七條原則

原則一 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這一條是依據了兒童好遊戲、好動的心理。兒童自己動手,就可以得到肌肉運動的快感。自己動手即是做,做了就與事物發生直接的接觸,就得到直接的經驗,就知道做事的困難,就認識事物的本質。陳鶴琴説:“‘做’這個原則,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一切的學習,不論是肌肉的,不論是感覺的,不論是經驗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兒童能夠做的就應當讓他自己做。”

原則二 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

這一條原則的理論依據是,按行為心理學説來,思想原來也是一種行動。兒童不僅喜歡動手、動腳,而且也喜歡動思想。因此,學校裏的各種活動,各種教學,都不應該直接去説明種種結果,應當讓兒童自己去實驗,去思考,去求結果。陳鶴琴説:“直接經驗、自己思想,是學習中唯一的門徑。”

原則三 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

這一條也是強調兒童動手去做,去親身實踐。譬如游泳,在陸地上學是沒有用的。譬如燒飯,在教室裏講飯怎樣煮,也是沒有用的,“一定要使他們在適當的自然環境之內,得到相當的學習”。

原則四 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

這一條原則的理論依據是,小孩子喜歡野外生活的心理特點。小孩子到門外去就歡喜,終日關在屋子裏就不高興。所以,門外的大自然大社會都是兒童的世界。探討自然的神祕,研究社會的實際問題,都是兒童的活教材。陳鶴琴説:“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討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原則五 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

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兒童喜歡稱讚的心理特點。你稱讚他,就高興,你罵他就反感。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心理,去鼓勵兒童怎樣做人,怎樣求學。即“要用鼓勵的方法,來控制兒童的行為,來督促兒童求學”。舊式學校總是用消極的方法來制裁兒童,這種制裁是不會發生多大效果的,有時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原則六 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

這一條原則的理論依據和原則四相同。兒童喜歡野外生活,到野外的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探討、去追求,就可獲得確實而經濟的直接知識。書本上的知識是間接知識,兒童完全沒有經驗過,讀了也不可能完全理會。所以,必須讓兒童到大自然、大社會中,通過“現代”的活教材研究到“過去”的死知識上去。

原則七 比較教學法

這一條教學原則的好處在於使小孩子對所學的事物,認識得格外正確,印刻得格外深切,記憶得格外持久。譬如我們要教兒童認識一隻貓,最好用一隻狗來比較,讓兒童在對比中分化出各自的特點而加深認識。比較教學法應用的範圍較廣,各門學科均可應用,連做人修養也可以應用。

原則八 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

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兒童喜歡競爭的心理。教師可利用這種心理,去組織兒童比賽,以增加兒童的學習興趣,促進兒童的學習效率。但比賽必須避免勝利者驕傲、敗北者氣餒兩種弊病,防止不服從指揮,把競爭變成傾軋,把比賽變成妒嫉的惡果出現。比賽一般分兩種:一種同別人比賽,一種同自己比賽。同別人比賽又分兩種:一種是團體比賽;一種是個人比賽。同自己比賽有兩種益處:一是容易得到鼓舞,不容易灰心;一是明瞭自己的成績,高興學習。

原則九 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

這一條原則的依據與原則五相同。即是小孩子喜歡聽好話,而不喜歡聽惡言。利用這種心理教師可用激勵教育法去教育兒童。積極的暗示就是一種激勵教育法;它是軟性的,比消極的命令要費時間精力,但其效果卻非常之大。暗示可分為四種:一種是語言;一種是文字;一種是圖畫;一種是動作。其中動作的暗示性最大。做父母、教師的應當以身作則,利用動作的暗示去教育兒童。

原則十 替代教學法

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兒童多種心理特點。

①小孩子是喜歡玩弄的,如果看見他玩髒的壞的東西,就得想法用清潔的、好的東西去代替。這是一種以物代物的方法。

②小孩子是喜畫畫的,如果看見他在牆壁上、地板上亂塗亂畫,就得給他大的空白紙,讓他在紙上去畫。這是一種以建設代替破壞的方法。

③小孩子是喜歡佔有的,如果兒童有你爭我奪,東挪西扯的事情發生,就得給兒童相當的設備,讓他們多集貝殼、郵票、錢幣、昆蟲等,以滿足兒童的佔有心。這是一種以蒐集來代替爭奪的方法。

④小孩子是喜歡合羣的,對於孤獨而沒有伴侶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個伴侶。若沒有真的小孩子作伴侶,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潔的貓狗去替代。

⑤小孩子在學校裏無形中會有組織,當發現他們三五成羣,四五結隊的做出不正常舉動時,教師應當利用他們的合羣心理、組織能力,把全體兒童組織起來,開展各種課外活動,使其合羣心理得到滿足。這是一種以正當的組織代替不正當之活動。

⑥小孩子是喜歡遊戲、喜歡賭博的。當發現他們到街上去賭抽籤糖、轉轉糖時,教師就應當以遊戲去取而代之。遊戲是可以代替賭博的。

原則十一 注意環境、利用環境

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小孩子喜歡玩耍,喜歡遊戲的心理。兒童既然喜歡玩耍,大自然、大社會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東西來作活教材和活教具。譬如中國的麻將,原是一種賭物,但經改造可以變成一副活字塊。又如西洋的`鍾型賭物,經過改造,也可成為一種算術教具。再如傀儡戲,經過改造,也可變成活動的教具。總之,大自然、大社會中有許多東西,初看起來與你所教的沒有關係,但仔細研究,便可變成很好的教材和教具。

原則十二 分組學習,共同研究

這一條原則是根據20世紀研究心理的一個大發現,即人類有個別差異。所以,新教育反對班級教學,而主張分別學習,以適應個別差異,依照各人的智力、體力、能力而發展。但分別學習,又必須分組研究、共同討論。因為和別人討論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應,刺激越多反應也越多。從刺激——反應的中間就可以研究出真理來。分組研究、共同討論的方式就是集體學習,是活教育教學原則的一種方式,也使刺激和反應的程式由單軌變為復軌。讓各人都有意見發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複雜,就可以整理出真理來。

原則十三 教學遊戲化

這一條原則依據兒童好遊戲、人們均好遊戲的心理特點。利用這種心理特點,教師把教學遊戲化,把枯燥無味的認字造句,化為興致勃勃的遊戲活動,就可以在做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了。但在教學遊戲化的過程中,要注意方法與目的的配合,注意給多數人活動的機會。

原則十四 教學故事

這一條原則是從“兒童愛好故事”這一理論基礎所產生出來的。故事的作用有四點:

①故事與兒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

②故事情節的神奇,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

③故事能激起兒童的想像力;

④故事組織的完整,適合於兒童的學習心理。

教學故事化有兩方面的意思:

一是教材故事化;

二是教法故事化。教學故事化是活教育的新要求。

原則十五 教師教教師

所謂教師教教師,就是舉行教學演示或者組織巡迴教學輔導團一類的組織。這是近代教育方法上的一種新趨勢,不僅能夠在一個學校一個城市裏舉行,同樣可以應用“分組學習,共同研究”的原則,推行到所有學校中去,對於充實教師本身、提高業務水平有較大的幫助。

原則十六 兒童教兒童

這一條教學原則是根據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來的,意思是讓兒童來教育兒童,讓兒童來指導兒童。這種辦法一方面可補充教師數量之不足,有益於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對教師的教學起輔助作用,有益於教學效益的提高。

因為:

①兒童瞭解兒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瞭解的更為深刻;

②兒童鼓勵兒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獲得的更為巨大;③兒童教兒童教學相長。

在這一原則被確定之後,陳鶴琴又提出了兒童怎樣教兒童的辦法。即個別兒童輪流教;各校兒童輪流教;各城市兒童輪流教;各國兒童輪流教。他希望通過“兒童互助運動”,使人類文化得到一分推動之力。可見陳鶴琴不僅着眼於本國的教育,而且也着眼於世界的文化教育。

原則十七 精密觀察

這一教學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過實地觀察,來施行教學;另一方面通過實際研究來培養兒童善用觀察的學習態度;則教學的效果,必將因此而有所增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觀察的方法,便能增進教學的效果,即不僅能促進教學興趣,而且兒童的人生態度,也將因此而得到健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