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行政公文 > 方案

農民培訓實施方案範文(精選11篇)

欄目: 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23W

為確保事情或工作順利開展,預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點。那麼優秀的方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農民培訓實施方案範文(精選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農民培訓實施方案範文(精選11篇)

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篇1

根據《農業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xx年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任務申報準備工作的緊急通知》(農辦財[20xx]23號),農業部、財政部《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管理辦法》(農科教發[20xx]2號)和《中央財政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農[20xx]349號)要求,結合我省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圍繞主導產業、培訓專業農民、進村辦班指導、發展一村一品”的總體要求,採取政府買單到村、培訓落實到人、機構招標確定、過程規範管理的管理機制,圍繞主導和優勢產業,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農民以及種養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等農村實用人才為重點,以村為基本實施單元,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和相關知識培訓,提高廣大農民的生產能力和經營水平,為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二、目標任務

(一)按需培訓,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技術服務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培訓,原則上集中培訓時間累計不得少於15天,每天集中授課不少於3個小時,現場指導不少於15次。項目村技術到位率和覆蓋率達到95%以上。

(二)通過培訓項目實施,在培訓示範村培養不少於40個從事主導產業的專業農民,使其掌握從事主導產業的生產技術要領,達到綠色證書崗位規範的要求,專業農户的產量和產值比前三年平均水平分別增加10%以上,純收入增加5%以上。同時重點培養2-3名種養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社組織領辦人等農村實用人才,使其掌握從事主導產業的生產技術要領,收入水平有明顯提高。

(三)通過項目示範帶動,推進培訓示範村“一村一品”發展,整村產業特色更加突出,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比重逐步增加,農村經合組織得以進一步壯大。

三、實施範圍

在全省21個市州的30個縣的1500個村實施全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每個行政村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5萬元,共計補助2250萬元;在全省8個市的8個縣的180個村實施省級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每個行政村省級財政補助資金1.5萬元,共計補助270萬元。

項目實施縣確定原則:一是產業特色突出,有一定的發展基礎,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水平高,或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二是農民積極性較高,有強烈的培訓需求;三是當地領導重視,在執行項目過程中無不良記錄。

項目示範村確定原則:一是本村領導得力,農民有強烈的培訓需求;二是有一定產業發展基礎,原則上一個示範村確定一個主導產業進行培訓;三是有組織農民參加培訓的場地和必要設施。

四、實施內容

(一)確定培訓重點和內容。按照綜合培訓、按需培訓的思路,在培訓內容上,各村根據本村的主導產業發展實際,提出培訓內容和培訓要求,培訓機構必須按照村裏的培訓要求開展培訓工作,重點培訓專業農民從事主導產業的產前、產中、產後的生產技能和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以及生態環境、經營管理、政策法規等內容。在培訓產業上,重點開展以突出農民增收為重點的專業培訓,主要培訓糧油、蔬菜、水果、茶葉、食用菌、生豬、山羊、家禽、獺兔、水產養殖等產業及加工業技術知識。在單項產業上,培訓內容要落實到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在公共知識上,普遍開展農業政策、法律常識、農户經營和市場信息等知識培訓。

(二)確定培訓機構。充分依靠各級各類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單位,積極參與農民科技培訓工作。根據《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管理辦法》,組織有關專家,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招標確定培訓機構。項目縣農業部門與招標確定的培訓機構簽訂項目實施合同,明確培訓任務和培訓要求。培訓機構要按照項目管理要求,嚴格執行培訓合同,明確法人責任,建立管理制度,制定培訓計劃,落實培訓對象,採用正規教材,優化培訓方法。通過內選外聘,確定培訓教師,落實指導教師,做到培訓教師分片包乾,指導教師進村入户。此外,充分依託市州農科所的科技推廣力量,每個農科所在本市州內確定不少於5個村作為培訓示範村。

(三)採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在培訓方法上,採取集中培訓、現場指導和技術服務等方式相結合開展。集中培訓採取“五個一”培訓模式,即“免費發給農民一張培訓記錄卡、一本公共知識手冊、一本技術手冊、一張明白紙,在每個培訓點配送一張生產技術光盤”。在培訓時間上,對40名骨幹專業農民每年集中培訓不少於15天,每天集中授課不少於3小時,開展現場指導和技術服務不少於15次。對周邊輻射農民主要採取明白紙和遠程培訓等手段靈活開展。

(四)實行培訓卡管理。為加強培訓工作考核,各地要對每個參訓骨幹農民發放培訓記錄卡,記錄培訓工作開展真實情況。記錄卡要記載受訓人基本情況(姓名、住址、生產規模等)和培訓記錄。培訓機構要在每次給農民集中培訓或入户分散指導後,在記錄卡上記載培訓情況(包括培訓內容、培訓時間、培訓地點等),培訓機構和農民雙方簽字認可。培訓記錄是農業行政部門檢查驗收培訓工作落實情況的主要依據,參訓骨幹農民要妥善保管(培訓記錄卡參照格式見附件2-1)。

五、實施步驟

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籌備階段。從20xx年1月底到20xx年3月。確定項目實施縣和示範村,制定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實施方案,編制分村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方案、編印技術資料和舉行啟動儀式等。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從20xx年4月初到20xx年11月底。開展集中培訓、現場指導和技術服務,進行項目跟蹤檢查指導等。

第三階段:總結驗收階段。20xx年12月。自下而上進行項目總結,形成總結報告。組織項目驗收,形成驗收總結報告。

六、資金使用

每個培訓示範村由中央財政或省級財政補助1.5萬元,補助資金主要用於購買教學培訓耗材、教師補貼、交通費、購買和編印培訓資料、購買培訓證書等,不得用於培訓單位的基本建設、培訓條件建設等開支。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職責明確、分級負責的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實施的管理機制,一級對一級負責,逐級落實責任。項目縣要成立由分管領導任組長,農業、財政、畜牧、水產等單位負責人蔘加的工作協調小組,加強對培訓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協調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農業局,具體負責項目日常管理工作。

(二)招標確定培訓機構。項目縣農業、財政主管部門要根據示範村的培訓需求,組織有關專家,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招標確定培訓機構。各級各類農業院校和教育培訓機構、農業科研院所和技術推廣服務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都可以根據自身的技術力量和培訓條件,向縣級項目辦公室申請承擔培訓任務。項目縣農業部門須與招標確定的培訓機構簽訂項目實施合同,明確培訓任務和培訓要求。培訓機構報省、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三)加強培訓監管。各級農業、財政主管部門要加強項目監督檢查,保證培訓質量和效果。建立行政領導責任人制度,分級負責,明確職責。培訓項目實行管培分離。縣項目辦公室要對基本學員登記註冊,發放培訓卡,記錄培訓時間、培訓內容和培訓教師。各培訓機構要建立培訓台賬(見附件2-2),寫明每次辦班時間、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參加培訓人員及培訓教師。各級農業部門要建立項目公示平台,跟蹤培訓工作實施情況,並公佈舉報電話,接受社會監督。省農業廳監督舉報電話:。

(四)規範資金管理。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補助資金實行縣級財政報賬制管理。培訓機構培訓結束後,憑培訓台賬和縣項目辦公室出具的檢查驗收合格證明,到縣級財政部門報賬。補助資金使用範圍嚴格按照《中央財政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執行。各級財政部門要積極安排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資金,不斷加大農業科技培訓投入力度,擴大培訓規模。項目市(州)、縣財政部門應合理安排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工作經費。

(五)嚴格檢查驗收。項目縣農業部門要採取實地考察、走訪農民等方式,對每個培訓示範村進行檢查驗收,核實培訓工作的開展情況,瞭解農民的滿意程度。省、市兩級農業、財政部門要加強培訓工作抽查。對培訓質量存在嚴重問題、弄虛作假、擠佔挪用套取財政資金的培訓單位,要嚴肅查處,並追究相關責任。

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篇2

一、工作目標

農民培訓計劃6600人,其中:農村實用人才培訓3600人;農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3000人,轉移農民就業2400人。

二、工作措施

(一)抓好培訓體系建設。一是健全組織協調機構。調整縣“千名幹部當教員、十萬農民提素質”工程活動領導小組,充分利用農民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平,分解落實工作職責和任務,努力形成全社會參與支持農民教育培訓的強大合力。二是要抓好培訓基地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民培訓管理機制,加大對培訓基地的管理力度,嚴格執行《縣農民培訓工作規範》和《縣農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機構不良行為和黑名單記錄制度》,定期公佈定點培訓地的培訓合格率與轉移就業率,對於一些培訓程序不規範、培訓質量欠佳、受訓學員意見較大的定點培訓機構將勒令停課整改,甚至取消培訓資格。三是抓好培訓信息平建設。充分利用“農民網”等信息平,促進培訓與就業信息的有效對接,進一步提高培訓就業率。

(二)加強農村“兩創”實用人才培訓。其中,農村實用人才培訓,主要以農村中的生產能手和鄉村科技以及能工巧匠為培訓對象,通過培訓,提高其實用技能;農村創業人才培訓,主要以農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的領辦者、行業協會帶頭人、家庭工業創辦人、小企業經營主、農家樂經營主、農村經紀人等農村經營能人為培訓對象,通過創業技能培訓,帶動更多的農民轉移就業、增收致富。真正將這道“農民點菜、培訓機構下廚、政府買單”的惠民大餐深入民心,培養出一大批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

(三)繼續加強農業專業技能培訓。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形勢下,按照發展高效生態現代農業、培育高素質新型農民的要求,注重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農業專業技術的培訓,開展全程式、系統性的農業專業技能培訓,把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的經營方式及時傳授給種養殖專業農户,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四)鼓勵農民參加農學類成人學歷教育,根據成人“雙證制”教育培訓的要求,適當延長培訓時間,增加文化課學習內容,使參訓學員同時獲得相應學歷,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農業科技水平。

(五)深入組織實施農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農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主要面向農村富餘勞動力、失地農民,開展以計算機、電工、電焊工、鉗工、車工、育嬰師、商品營業員、數控車工、機械維修、SYB(創業)等專業技能為主的理論課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培訓,為富餘勞動力、失地農民轉移就業服務。按照我縣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需要設置中長期培訓專業,培訓後考證率、就業率達到80%以上。抓好培訓勞務品牌化,提高農民就業競爭力,瞄準對崗位技能要求較高的特殊工種開展戰略型培訓,適時、有重點的拓展一些有基礎、有特色的行業工種,培訓內容分類化,按照市場各行各業的需求和企業需求,着力提高農民培訓針對性,提升培訓檔次,促進農民就業。鼓勵成職技校與杭州綠城集團訂單式培訓(石樑滑雪場員工培訓),探索培訓學校走進企業培訓模式。

(六)加強培訓管理工作。整合現有培訓學校的資源,以“上門服務、技能培訓、政府買單”的市場化培訓格局,充分調動各類培訓學校的積極性。重點從規範培訓標準、加強師資建設、提高學員動手能力和實際技能入手,推進培訓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同時進一步完善培訓經費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培訓經費的激勵作用,使有限的培訓經費發揮最佳的經濟效益。

(七)突出特色,狠抓精品班培訓。20xx年,我們將繼續與大學、農林大學、省農科院等高等院校合作,擬舉辦“農業農村綜合改革專題研修班”、“農業管理幹部現代農業發展知識更新培訓班”、“村幹部綜合素質提升培訓班”、“農家樂經營管理高級研修班”、“茶藝(茶道)中高級培訓班”、“高級評茶員專題培訓班”、“來料加工經紀人高級研修班”、“現代高效農業發展高級研修班”、“茶葉營銷師”等精品培訓班。

三、主要工作安排

1、三月上旬,分解落實培訓任務,科學編制對鄉鎮(街道)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三月上旬,與旅遊局聯合舉辦導遊高級研修班;三月中旬,組織舉辦扶貧幹部高級研修班。

2、四月上旬,修編農民培訓日常工作規範;四月上旬,組織舉辦農家樂經營業主高級研修班;四月下旬,組織舉辦村幹部綜合素質提升培訓班。

3、四月—11月中旬,指導七個山區鄉鎮開展專題培訓;抓好日常培訓管理,配合做好各培訓班次的考試考核工作。

4、五月上旬,組織舉辦現代高效農業發展高級研修班;5月中旬,組織舉辦骨幹農民專業合作社長高級研修班。

5、七月,開展農民培訓工作半年度檢查。

6、7月中旬,茶藝(茶道)中級培訓班。

7、八月中旬,組織舉辦來料加工經紀人高級研修班。八月下旬,組織舉辦中級評茶員專題培訓班。

8、九月下旬,組織舉辦第二期新任村幹部綜合素質提升培訓班。

9、十月下旬,組織舉辦農業管理幹部現代農業發展知識更新培訓班。

10、十一月中旬,組織舉辦農業農村綜合改革專題研修班。

11、十二月上旬,做好年度考核準備工作,迎接市級驗收。

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篇3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國發[20XX]5號)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的通知》(閩政[20XX]14號),切實抓好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決定在全市大力開展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現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提升技能、穩定就業、增加收入、促進發展、構建和諧”為主題,緊緊圍繞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需要,運用財政補貼政策,組織用人單位、各類定點職業培訓機構和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大力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進一步提高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實現有效和穩定就業,促進農民增收本小康,推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

二、培訓對象

培訓主要對象是已在我市城鎮務工的農民工(含外省、外地區來的農村勞動者)、未轉移就業但有轉移就業願望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農村初高中畢業未升學人員、農村退役士兵和其他新生勞動力。

三、基本原則

農民工培訓要堅持“五個結合”。

農民工培訓與有效轉移就業相結合。農民工培訓要緊緊圍繞就業,就業要緊緊圍繞產業,對準我市“3+1”產業集羣,以企業的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定單式培訓、定向培訓的校企合作培訓模式,促進農民工穩定就業,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供穩定合格的勞動力保障。

農民工培訓與職業技能鑑定相結合。積極引導、鼓勵和支持受培訓的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鑑定,確保參加培訓的農民工絕大部分能考取初級工以上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專項職業能力證書,實現持證上崗。

農民工培訓與引進項目促進發展相結合。通過培訓,培養企業需要的合格產業工人,促進招商引資工作更好開展,吸引更多商人來三明各地投資興辦企業,實現富餘農村勞動力及時、就地、就近有效轉移就業,促進三明各地經濟社會的共同發展,實現社會和諧。

農民工培訓與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相結合。通過培訓,加快培養中高級技能人才,培養適用型技能農民工隊伍,滿足企業用工需求,促進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農民工培訓與促進穩定就業相結合。完善農民工就業服務機制,為進城求職農民提供“四免”(即免費提供政策諮詢、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和就業信息)和“兩補”(即職業培訓補貼和職業技能鑑定補貼)。為進一步優化農民進城務工環境,有效解決企業用工難和留工難問題。在全市推廣農民工《就業保障卡》制度,給進城務工人員在就業服務、追薪維權、買藥看病、子女就學、旅行消費、定點購物等方面享受各種優惠。要求各企業在用工工資報酬、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做到合理合法,努力做到與其他勞動者“三同”即“同工同酬、同工同時、同工同權”,吸引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質量和就業穩定性。

四、目標任務

總體目標:20XX-20XX年,組織17.5萬農民工參加技能提升培訓,年均培訓3.5萬人;培訓合格率要達到90%以上,培訓後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或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的比率達到80%以上;培訓後就業率要達到80%以上。

具體目標:20XX年,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4萬人,組織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3.5萬人,免費職業技能鑑定6000人,培訓合格率要達到90%以上,培訓後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或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的比率達到80%以上,培訓後就業率要達到80%以上。20XX年組織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中包括組織崗位技能提升培訓2萬人、勞務輸出培訓0.8萬人和勞動預備制培訓0.7萬人。今後每年的年初,將農民工培訓、免費鑑定和轉移就業任務分解下達到各縣(市、區)及各有關單位。

五、工作措施

㈠加強組織領導

為加強統籌領導,推進農民工培訓工作在全市廣泛開展,農民工培訓具體工作由三明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設在勞動保障局內)負責。各部門和各單位之間要通力合作,加強組織領導,高度重視,落實工作責任,健全工作機制,層層抓落實,切實把我市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和農民工技能提升工作抓出實效,確保完成省下達的農民工培訓就業任務。各縣(市、區)勞動保障部門要根據本通知要求,結合本地工作實際,制定好農民工培訓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具體目標任務、工作措施、經費保障、工作進度和工作要求。

充分發揮有關部門和工青婦組織等社會團體的積極性,做好農民工培訓就業的宣傳工作,積極引導社會各類培訓機構參與農村勞動者技能培訓。鼓勵企業加強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培訓和定向培訓。根據社會化原則,公開公平地評估認定,確定具備培訓資質、願意承擔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任務、培訓質量高、就業效果好、社會認可的'職業培訓機構作為定點培訓機構,並向社會公佈。

㈡強化管理制度

每年年初,各縣(市、區)勞動保障部門要及時制訂農民工培訓年度計劃,報送市勞動就業中心和市局職業培訓科。開展每一期培訓都要制定出具體的培訓計劃,每期培訓計劃包括培訓時間、培訓對象、培訓工種、培訓人數、培訓形式、課程設置、師資安排和課程表等。各縣(市、區)定點培訓機構開展農民工培訓實行報備制,市直定點培訓機構農民工培訓實行報批制,每一期的培訓計劃必須在培訓開課前及時上報備案審批。開展每期培訓,要認真做好農民工簽到記錄,要建立健全農民工培訓檔案。

㈢培訓具體要求

1、組織開展三種類型培訓。

⑴勞動預備制培訓。主要是依託技工學校和各類職業院校,以及有條件的職業培訓實體,組織本市農村初、高中畢業生,以幫助實現就業和獲得初級工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為目標進行的技能培訓。未能實現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退役士兵,也可納入勞動預備制培訓。培訓時間半年至一年。

⑵勞務輸出培訓。主要是依託各類職業培訓實體,組織本市山區農村富餘勞動力(重點是被徵地農民、農村貧困户)進行的技能培訓,以實現其轉移就業的目標。培訓時間視就業崗位要求,原則上不少於120課時。

⑶崗位技能提升培訓。主要依託企業和職業培訓實體,對已經在我市就業的省內外農民工,按照不同技能水平的要求,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以實現提高其崗位技能的目標。企業可以通過設立培訓基地、勞務派遣組織培訓、校企聯合等方式,探索培訓的多樣化,落實崗位技能提升的培訓任務。培訓時間不少於120課時。

2、大力開展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

在培訓內容上,實施崗前培訓、崗後培訓和崗位技能提升培訓的分類培訓,特別是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提高培訓和就業質量。組織有轉移就業願望的農村勞動者開展法律法規、職業道德、安全生產、工業衞生、廠紀廠規等崗前培訓;組織已經錄用上崗的農民工進行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技能和安全操作規程等崗後培訓;組織企業在崗職工進行專業理論知識、實際操作技能和安全操作規程等崗位技能提升培訓。通過不同階段的培訓,在崗的職工取得初級工以上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專項職業能力證書,實現持證上崗,更好地推動企業技術進步,促進企業生產發展。

在培訓方式上,堅持以用人單位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在崗培訓為主要形式,採用勞動保障部門或社會定點培訓機構組織培訓、校企聯合培訓、用人單位自主培、行業統籌培訓和農民工自選培訓等多種形式。

㈣加強經費保障

各縣(市、區)勞動保障部門要根據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的需要,按照上級有關文件要求,做好當年農民工培訓經費預算,協調當地財政按規定安排農民工培訓就業補貼資金,並納入當年財政年度預算。企業應按照有關規定提取職工教育培訓費,並按農民工佔全部職工比例,結合所承擔的培訓任務,安排農民工在崗技能提升培訓經費。

各地要加強政策配套,結合農民工實際,抓緊制訂《進城務工農村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補助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積極爭取當地財政部門安排相應配套資金,與中央和省市財政補助資金合併使用,確保資金落實到位並有效用於開展農民工培訓,使農民工直接受益。

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篇4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20XX年實施33項民生工程的通知》(皖政〔20XX〕25號)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意見》(皖政辦〔20XX〕42號)精神,圍繞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五大示範行動”實施,以需求為導向,以提升農民綜合素質、職業技能和創業發展能力為核心,建立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着力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轉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撐。

(二)目標任務

20XX年,全省計劃培訓5萬人。

1.職業農民培訓4萬人。培訓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2萬人、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0.5萬人、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1.5萬人。對培訓合格者頒發《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證書》,對培訓合格並經認定的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證書》;培訓合格率達到90%以上,認定並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證書》率達到60%以上。

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電商人才(以下簡稱“電商人才”)培訓1萬人。培訓合格率達到90%以上,對培訓合格者頒發《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證書》。

(三)獎補標準

新型農民(職業)培訓,省級以上獎補資金實行直補培訓機構的辦法,具體獎補標準是: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訓按人均3000元、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培訓均按人均1000元,電商人才培訓按人均2000元。獎補資金的具體撥付、使用和管理要求,由省財政廳、省農委另行制定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各市、縣要統籌安排工作經費,支持新型農民(職業)培訓工作。

(四)實施範圍

20XX年新型農民(職業)培訓項目在全省各縣(市、區)(以下簡稱“縣”)、省直有關單位實施。其中專業服務型的“農機服務人員”培訓任務中有2000人由省農機局統籌安排,蕪湖市農委組織實施,各縣農委負責對象遴選推薦和後續管理服務工作。各市將培訓任務向貧困縣和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範縣傾斜,各縣將美麗鄉村中心村、貧困村列為新型職業農民重點培訓範圍。

二、重點工作

(一)確定培訓對象

1.職業農民培訓。職業農民培訓主要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三類。生產經營型主要培訓種養大户、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幹等;專業技能型主要培訓農業工人、農業僱員等;專業服務型主要培訓農機服務人員、統防統治植保員、村級動物防疫員。培訓對象遴選條件:長期穩定從事農業、培訓需求和願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齡不超過60週歲,其中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象的家庭人均純收入為本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倍以上且產業達到一定規模。培訓對象遴選遵循立足產業、農民自願的原則,由縣農委按照個人申請、村委推薦、鄉鎮初審、縣農委確定的程序擇優確定。20XX、20xx年已培訓的職業農民今年不再培訓。

2.電商人才培訓。主要培訓種養大户、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中,從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以及返鄉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和退伍軍人等。培訓對象遴選條件:已開展或有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願望、年齡原則上不超過50週歲、有電腦和智能手機應用基礎。培訓對象遴選由縣農委按照職業農民遴選程序擇優確定。電商人才與職業農民培訓對象當年不得重複。

(二)遴選培訓機構

培訓機構條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農民培訓資質(辦學許可或培訓、推廣職能),必要的培訓場所、專業教師、現代教學設備和實踐實訓基地,具備與培訓內容相適應的培訓能力和跟蹤服務能力等。培訓機構由項目縣農委會同縣財政局採取符合規範的方式遴選,並報省農委備案。每縣承擔培訓任務的培訓機構不得超過6個。項目縣農委要與承擔任務的培訓機構簽訂培訓合同。

(三)明確培訓內容

按照農業部推介發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規範》要求,科學安排培訓內容和課程,培訓內容要符合當地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廣泛徵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需求,鼓勵採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點單式”培訓。培訓內容分為公共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兩部分。

1.職業農民培訓。公共基礎課,重點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素養、涉農政策法規、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農業生態環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品牌化經營、市場營銷、“互聯網+”農業、現代農業經營與管理等內容。專業技能課,重點培訓農業綠色增產增效攻關模式、良種良法配套、農信農機農藝融合、一控兩減三基本、農業標準化生產、農產品儲藏保鮮加工等技術技能。

2.電商人才培訓。公共基礎課,參照職業農民培訓內容安排。專業課,重點培訓農產品電子商務知識、網絡店鋪建設、產品包裝、客户服務、網絡店鋪營銷等內容。

(四)規範培訓方式

1.職業農民培訓。實行分類型、分專業、分階段、參與式、重實訓、強服務的培訓方式。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訓時間累計不少於15天,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培訓時間累計不少於7天。為提高培訓效果,原則上每期培訓班不超過50人;結合農業生產週期、農時季節和農民對技術需求等,分時段培訓,每段培訓時間不超過2天;注重實踐技能操作,理論課和實踐課時間按1:2安排;做到系統知識培訓與跟蹤指導服務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傳統培訓方式與現代培訓手段相結合。

2.電商人才培訓。培訓時間累計不少於7天,其中理論和實際操作培訓5天、參觀學習2天。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提高學員的參與性、互動性和實效性。

(五)做好考試考核和認定發證工作

培訓結束後,培訓機構採取理論考試和實踐考核相結合方式,對學員進行考核,考核結果報縣農委審定。對考核合格者,由培訓機構頒發《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證書》。對培訓合格的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按照省農委皖農科〔20xx〕125號文件要求,進行新型職業農民認定,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證書》。對培訓合格的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電商人才進行統計造冊。

三、建立政策機制

各級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研究制定促進新型農民培訓項目建設的優惠政策,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各地要建立健全新型職業農民政策扶持制度,充分利用現有政策,積極出台新的政策,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扶持,重點在土地流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金融信貸、補貼、保險、產業扶持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創辦各類經營實體。建立農技人員跟蹤聯繫服務職業農民制度,將職業農民培訓對象遴選為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的科技示範户,實行農技人員與其對接服務。跟蹤服務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為3年,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電商人才均為1年,其中電商人才的跟蹤服務由相關培訓機構和學員所在縣農委負責落實,實行培訓教師與學員所在縣農技人員雙聯繫。探索建立貧困縣職業農民示範帶動機制,鼓勵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每人結對幫扶一個同產業的貧困户。探索職業農民養老保險辦法,推動職業農民保障機制建立。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與中、高職學歷教育、農業職業技能鑑定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相銜接機制,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綜合素質。

四、建立審核機制

3月底前,省農委組織力量對各市和省直管縣申報20XX年新型農民培訓任務情況進行全面審核,確定培訓任務後下達各市,由各市及時將培訓任務下達到所屬縣。各縣根據下達的培訓任務,儘早啟動培訓工作,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五、建立實施機制

各地按照立足產業、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注重實效的原則,組織實施新型農民培訓項目,按照以下步驟有序推進實施。

(一)精心制定方案(3月中旬前)。一是制定實施方案。各地按照《20XX年新型農民(職業)培訓實施辦法》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及時分解落實培訓任務,認真制定整體實施方案,明確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點工作、進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各市、縣實施方案報省農委、省財政廳備案。二是制定分專業培訓方案。由縣農委牽頭組織農廣校等培訓機構和產業專家等共同制定分專業培訓方案。方案要按規定時間(15天或7天)和分階段(7次或3次)培訓要求制定(電商人才培訓、蕪湖市承擔的全省農機服務人員培訓可不分階段),主要反映每期培訓班的培訓機構及培訓具體時間、地點、內容、形式和工作要求等內容,以便培訓機構實施。方案要按照農業部推介發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規範》,圍繞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結合職業農民特點和生產經營需要科學制定。各縣分專業培訓方案及培訓機構承擔任務情況報省農委備案。三是制定教學管理方案。培訓機構根據專業培訓方案,制定每期培訓班教學管理方案。方案主要反映組織領導、學員名單、教學計劃、培訓管理及後勤服務等方面的內容,報經縣農委批覆後實施,做到“一班一案”。

(二)認真開展培訓(3月中旬至11月中旬)。培訓機構嚴格按照整體實施方案、分專業培訓方案和教學管理方案開展培訓,嚴把培訓時間和質量關,提高培訓質量。遴選專業理論水平高、實踐經驗和教學經驗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強、深受農民歡迎的專家、教授、農技推廣人員,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優秀管理和技術人才、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為授課教師,每期培訓班至少聘請1名以上的省級專家。電商人才培訓師資主要聘請省農產品電子商務培訓講師團成員,並根據需要擴大聘請師資範圍。認真選擇教材,並保證參訓學員人手一套省級以上統編教材(公共課教材10種以上和專業技能課教材3-5種)。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化手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每期培訓班建立5項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確定一名班主任,負責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堂課制度(每期培訓班縣農委安排人員上第一堂課,宣講政策,並瞭解培訓機構培訓工作安排和學員需求等情況);學員培訓考勤制度(實行學員每天簽到);滿意度調查制度(每期培訓班最後一堂課,縣農委安排人員組織學員開展滿意度評價,瞭解培訓實施效果),培訓台賬制度(建立培訓台賬、培訓過程影像資料等培訓檔案)。

(三)抓好認定服務(11月底前)。培訓結束後,各縣按照要求,開展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認定工作,併為新型職業農民建立檔案(相關信息錄入信息管理系統),落實跟蹤聯繫服務和扶持政策。

(四)做好總結工作(12月)。各市、縣農委在項目驗收基礎上,認真做好總結工作,並按照省農委、省財政廳關於績效評價的部署和要求,對年度項目實施情況進行自查自評。

六、建立資金撥付和監督機制

省財政廳會同省農委按照項目目標任務,及時將項目資金撥付到各市及項目縣,各項目縣按照省財政廳和省農委制定的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待定)規定要求,將項目資金撥付到培訓機構。

各地要建立嚴密的審核制度和透明的資金撥付制度,項目資金實行專款專用,堅決杜絕“擠、佔、騰、挪”項目資金現象,建立項目縣項目資金審計制度,切實把民生資金用好用出效益。

七、建立驗收機制

各縣農委要加強項目管理,及時進行驗收。培訓機構在完成培訓任務後,及時向縣農委提出驗收申請,各縣農委會同財政部門按照有關要求組織驗收,對驗收合格的出具驗收報告,對存在問題的待整改後再驗收,直至合格。各市農委要會同財政局加大對所轄縣的指導服務和督查力度。省農委會同省財政廳進行抽查或複驗,並將抽查或複驗結果及時通報全省,對驗收不合格的項目不予獎補或將已撥付項目資金追回。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高度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皖政辦〔20XX〕42號文件精神,充分發揮領導小組議事協調作用,強化工作落實。各級農委要發揮牽頭作用,主動與財政等部門及機構單列的畜牧、水產、農機等涉農部門協調溝通,加強委內科教、市場信息、合作經濟指導、農技推廣等相關單位的統籌協調,明確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

(二)提高培訓質量。注重整合資源,充分利用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涉農院校、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院所、農墾等公益性教育培訓資源,積極開發利用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園區等社會化教育培訓資源。抓好培訓機構遴選與管理,確保培訓機構具備適應培訓要求的條件和能力。建立省市縣新型農民(職業)培訓師資庫,實行優質師資資源共享,鼓勵吸納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本地專家和種植、經營能手參與授課。建立培訓機構與師資評價及退出機制,將受訓農民的滿意度,作為培訓機構、培訓效果的重要依據和參考,保障培訓質量。建立以部、省統編教材為主,其他正規出版教材和地方編印教材為補充的教材使用格局,保障教材質量。鼓勵支持培訓機構將實訓基地建設與國家和省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範基地、農民田間學校、農民合作社人才培養實訓基地、農業企業基地等結合,確保每個專業建立一個實訓基地,增強實踐實訓能力。

(三)強化監管評價。各市、縣農委會同財政部門明確工作責任,落實管理措施,強化過程督導和監管,確保政策落實到位。各市對項目縣、項目縣對培訓機構要加強指導和監管。建立學員培訓質量隨機抽檢機制和培訓現場暗訪機制,並將抽檢和暗訪結果作為對培訓機構考核的重要內容,對違反規定的培訓機構,嚴肅處理,收回補助資金直至取消培訓資格。各市、縣農委要建立月報告制度,自20XX年4月起,每月2日前將培訓進度情況報送省農委。省農委、省財政廳將按照民生工程實施要求,重點組織開展專項檢查和年度績效評價,績效評價結果由省民生辦通報各市。

(四)做好宣傳工作。各地要加強新型農民(職業)培訓政策的宣傳,充分利用網絡、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及簡報,宣傳報道各地的成功做法和先進典型,營造新型農民(職業)培訓的良好氛圍。

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篇5

為進一步提升農民工素質,增強務工技能,促進農民工就業。大力發展鄉域經濟,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提高全鄉農民工素質和就業能力,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現制定xx鄉農民工培訓實施方案,具體如下:

(一)指導思想。

為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支持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務農技能,增強農民轉產轉崗就業的能力,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為指導,堅持“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面向工業化、現代化、城鄉化的發展方向,綜合運用財政扶持政策和市場手段,以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前的培訓為重點,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和轉移就業能力,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合理有序流動,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開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要堅持按需培訓的原則,按照不同區域、不同行業要求,採取不同的培訓內容和形式。增強培訓的針對性;要堅持政府支持引導與按市場經濟規律開展培訓相結合的原則,多方籌集培訓資金;要堅持培訓與職業技能鑑定相結合的原則,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要堅持引導性培訓與職業技能培訓相結合的原則,擴大培訓覆蓋面,全面提高參訓者的綜合素質;要堅持培訓與配套服務、轉移就業相結合的原則,增強培訓的實效性。堅持按需施教,注重實效。

農民工培訓主要是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

1、引導性培訓。以村為主體開展農民工引導性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引導性培訓是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對廣大農村富餘勞動力開展種養殖業培訓、就業崗位選擇等方面基本知識的培訓,增強其遵紀守法和依法維護權益的意識,樹立新的就業觀念。

2、技能培訓。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和農村勞動力的就業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力和擇業競爭能力。根據我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際需求,開展農業產業實用技能的技能培訓。聘請專家開展崗前、崗位培訓,培養一大批不離鄉的農業專業技能人才。

(三)工作方案

時間:20xx年x月—xx月(詳細見附件)

地點:xx鄉人民政府

舉辦單位:xxx鄉人民政府

培訓經費:培訓經費5萬元,用於講課、食宿、教材、車輛等。

培訓內容:茶葉種植標準技術培訓、生態豬養殖技術、餐飲培訓。

培訓對象:鄉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農村致富帶頭人及與扶貧工作密切相關人員。主要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素質較高,身體健康,有轉移願望的農村中青年勞動力。總人員300人。八、培訓方式。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從創新培訓方式、提高培訓質量出發,做到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相結合、課堂講授與現場體驗相結合、教師精講與學員互動相結合的方式有針對性開展培訓。

(一)加強領導,確保培訓工作的正常進行。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是促進農民增收、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加強轉移培訓是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重要環節,各村要高度重視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積極參與轉移培訓。

(二)強化管理,保證培訓工作的真正落實。

1、加強監督檢查。要加強對鄉農民工轉移培訓工作的指導,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加強對轉移培訓工作的督促與檢查,確保培訓工作的圓滿完成。

2、加強檔案管理。要將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學員登記卡,實行動態管理,同時要建立培訓工作的專項檔案,備考核時查閲。

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篇6

為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農村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達到提高農民的務農技能,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根據按照農業部,《關於組織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的通知》(農科教發[20xx]2號)精神,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按照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圍繞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心任務,以培養新農民、服務新農村為己任,改進培訓方式,提升培訓效果,充分發揮鄉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主渠道作用,多形式、多層次開展農民科技培訓,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二、任務目標

圍繞優勢主導產業,組織科技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對骨幹農民進行集中培訓和麪對面、零距離的全程掛户培訓,通過科技人員直接到户、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觀念新、生產技能好、懂經營、善管理、輻射能力強的骨幹農民,促進新技術、新品種和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在全鄉14個村,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8個重點行政村,加大培訓力度和培訓規模,每個村培訓專業技術骨幹農民不少於150名,進村技術指導不少60次,全鄉共培訓和結對掛户1400名以上骨幹農民,輻射帶動1400名以上一般農民。

三、培訓內容

以貼近農民、貼近實際、貼近市場、方便學習、降低成本、靈活高效為原則,圍繞馬鈴薯、育肥豬、甜粘玉米、綠色水稻、食用菌、苗木栽培、大棚蔬菜和地膜花生等12項內容,組織開展實用技術培訓(見附表)。

四、主要措施

(一)建立組織體系,打牢項目實施基礎

1、建立項目領導小組。成立以分管農業的副鄉長朱任組長,農業、財政、畜牧、水利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大橋鄉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農業技術推廣站,具體負責項目建設的宣傳發動、組織協調、監督管理等項工作。各鎮圍繞新型農民培訓工作中心,成立相應的工作班子,分管農業的領導親自抓,農業助理、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具體抓,並明確工作職責,分解目標任務,落實各項工作措施,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2、建立鄉村兩級培訓體系。建立鄉級講師團。請縣級挑選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勤奮敬業、業務精良的同志組成鄉級講師團,負責對我鄉的師資培訓和骨幹農民為主要對象的重點班培訓。

建立村級技術指導組。從農技人員中選擇具有一定技術水平、推廣實踐經驗的人員組成技術指導團,每村2-3人。負責對本村農民進行普及性培訓,並進村入户對骨幹農民、一般農民進行巡迴指導,實行分片負責。

成立教學班,明確班主任。從鄉級講師團成員中選擇具有較強工作責任心和較高農業技術水平、熟悉農業推廣工作和了解農民需求的農業科技人員擔任教學班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學計劃認真組織好培訓,做好教務管理、學員管理等項工作,及時發放培訓教材,做好教學日誌、考勤記錄。同時兼任巡迴技術指導員,在生產關鍵時刻深入田頭巡迴指導。

(二)科學制定實施方案,嚴格按序時進度實施

根據農作物生長週期,結合農時季節、農村生產安排培訓內容,保證培訓內容具有相對連續性和適應性、實用性。承擔項目培訓的農廣校和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按照項目實施方案,明確優勢主導產業培訓的時間,內容、次數、地點和教師(見附表),使進村培訓指導工作各個環節按進度進行。

(三)創新培訓形式,提高培訓效果

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深入農村,把急需的農業知識送到農民手中。整個培訓工作採取“五個一”培訓模式,即為骨幹農民發放一張專家諮詢卡、一本培訓記錄薄、一張明白紙、一本技術資料、一份專業技術生產光盤。在培訓方式上要堅持做到“五個結合”,即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巡迴指導相結合;室內與田間地頭相結合;請進來與派下去相結合;教師授課與現場示範相結合;傳統方法與現代手段相結合。

1、編印培訓教材。農業技術推廣站要按照培訓內容編制科普性、實用性和針對性很強的培訓教材,從田間準備,播種期,生長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階段的管理技術,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不同栽培方式高產栽培技術,編寫技術手冊、明白紙等培訓資料,發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冊。

2、採取多種培訓方式。針對培訓對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訓內容以及地域分佈等不同情況。一是多形式開展培訓。在“五個一”培訓模式的基礎上,根據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的要求,採取集中辦班、專題講座、進村入户、發放資料等多種培訓形式,做到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方法相結合、項目培訓與送科技下鄉活動相結合,在各鎮建立試驗示範基地,作為現場培訓指導農民的試驗田,由單純指導農民變為帶着農民乾的新方式。二是多渠道開展培訓。培訓過程中,除利用確定的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指導外,繼續開展農技110諮詢服務幫助農民解疑釋難,利用大橋鄉新農村信息網,介紹新品種、新技術,及時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以提高培訓效果,擴大培訓的輻射面。

(三)明確責任,加強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的管理

1、建立各項規章制度。制訂《講師團成員工作守則》、《班主任工作守則》等管理規則。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農民培訓工程工作督導、管理、檢查、考核等工作,協調解決在培訓工作存的問題。

2、設立專職教師和聯繫户。農業技術推廣站要在每個村設專職培訓教師1名,充分發揮專兼職教師的作用,讓農民學懂、學會、學透,提高農民教育培訓質量。並在村裏建立3-5個聯繫户,向農民發放技術明白紙和有關資料,組織講座和播放技術光盤,結合農時進行現場培訓和技術指導。

3、規範管理,完善培訓檔案。“新型農民培訓”項目實行聯繫教師負責制,每次進村培訓指導活動都要有詳實的受訓農民登記表、培訓內容、指導老師簽字、培訓現場照片,保留第一手培訓資料,健全檔案,以備檢查驗收。

4、建立信息報告制度。培訓基地、實施村設專職聯繫人1名,定期上報鄉新型農民培訓活動進度、及時反饋培訓效果、推薦學用科技示範户、典型户。

5、建立講師團成員評價考核制度。通過評價和考核,聽取骨幹農民及一般農民及相關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對培訓項目實施工作得力的先進單位、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給予表彰獎勵;對工作開展不力的,將給予通報批評,限期整改,確保xx年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的順利實施。

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篇7

根據《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國發[20xx]5號)、《勞動保障部關於印發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的通知》(勞社部發[20xx]18號)和《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民工工作的意見》精神,為切實抓好廣東省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計劃,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提升技能、穩定就業、促進發展”為主題,緊緊圍繞我省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需要,運用財政補貼政策,組織用人單位、各類職業培訓機構和就業服務機構,大力開展在粵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促進農民工提高技能和穩定就業,培養適用型技能農民工隊伍,促進我省經濟社會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六個結合,突出廣東特色。

堅持與提高農民工組織就業程度相結合。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定向培訓、勞務合作、對口扶貧、勞務代理等工作,促進農民工穩定就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穩定合格的勞動力供給。

堅持與培養中高級技能人才相結合。加快培養適用型技能農民工隊伍,促進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滿足企業用工需求。

堅持與創新培訓模式相結合。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培訓模式,充分發揮職業培訓機構與用人單位兩方面的優勢,建立農民工培訓與就業緊密結合的新機制。

堅持與加強就業和勞動保障管理相結合。重點扶持用工規範的用人單位加強培訓,促進企業規範用工,優化我省用工環境。

堅持與督促企業落實培訓責任相結合。突出重點,集中資金扶持有願望和條件組織農民工培訓的用人單位,點面結合,促進企業切實履行農民工培訓義務。

堅持完成培訓任務與提高培訓質量相結合。確保參加培訓的農民工絕大部分能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或專項職業能力證書。

(二)堅持二個導向。

在培訓規劃上堅持以當地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為導向;在培訓實施上堅持以用人單位的需求為導向。

(三)堅持二個創新。

創新培訓模式,建立政府統籌、企業導向、社會參與、個人努力的聯動機制;創新投入機制,建立政府、用人單位和個人共擔經費的培訓投入機制。

三、目標任務

(一)總體目標

20xx-20xx年,組織400萬在粵農民工參加技能提升培訓,年均培訓80萬人;培訓後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或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的比率達到90以上,與用人單位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比率不低於80。20xx年任務按勞動保障部的要求執行

(二)任務下達

原則上以各地上年度辦理就業登記的外來流動就業人數為基數,綜合考慮各地培訓鑑定能力、地方資金配套等因素,每年3月底前將農民工培訓就業任務分解下達到各市,各市於4月底前下達到縣區和用人單位。

(三)培訓和補貼對象

培訓對象是在我省城鎮就業的農民工,其中外省農民工不少於70,外來城鎮户籍流動就業人員可參照執行。財政補貼對象是指經定點培訓獲得專項職業能力證書、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並與用人單位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的農民工(含城鎮户籍外來工)。

四、工作措施

(一)開展用工檢查摸底,全面掌握在粵農民工情況。

加強就業管理,嚴格執行就業登記和用工登記制度。從20xx年開始,每年的下半年由各地級市統一組織開展一次對農民工就業情況檢查摸底。各地要組成勞動保障監察、就業服務管理、勞動關係、勞動工資、等科(處)室、單位參加的聯合檢查組,依託鄉鎮(街道)勞動保障機構,採用用人單位、農民工個人自報和隨機抽查、重點檢查等辦法,對轄區內用人單位使用農民工情況進行全面摸查,開展用工登記和就業登記,核發《廣東省就業失業手冊》,並將調查結果錄入“農民工培訓管理信息系統”,建立農民工信息庫。

(二)開展培訓需求調研,制定培訓規劃和具體的計劃。

在用工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各市勞動保障部門還要通過組織用人單位定期自報和公開徵集等方式,廣泛收集用人單位對農民工的培訓需求,建立農民工培訓需求數據庫。要結合本地產業發展規劃,制訂農民工培訓規劃和年度計劃,按計劃制訂分期培訓的具體方案,確定每期重點培訓工種,編髮培訓目錄及補貼標準向社會公佈,統籌組織農民工培訓。各市應於每年2月底前將當年農民工培訓計劃報省農民工培訓工作辦公室(省就業服務管理中心)。

(三)認定農民工定點培訓機構,實行定點培訓。

制訂實施全省統一的《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定點機構認定和管理辦法》,認定一批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定點機構。定點機構主要包括三類:

1.用人單位農民工技能培訓就業基地。主要承擔本單位農民工和勞務幫扶地區輸出勞動力的培訓;對在行業內具有優勢的用人單位培訓機構,經縣以上勞動保障部門批准可承擔行業農民工培訓。

2.勞動保障部門農民工定點培訓機構。從各級勞動保障部門所屬的技工學校和就業訓練中心、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工程基地、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中認定,主要承擔不具備培訓條件的用人單位和高級以上技能農民工的培訓。

3.社會農民工定點培訓機構。從社會各類職業培訓教育機構中認定,主要承擔特有行業工種及具有比較優勢工種的培訓。

(四)依託用人單位,多形式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

農民工培訓必須堅持以用人單位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在崗培訓為主要形式。要選擇技術工人需求量大、對職工培訓積極性高的行業和企業為突破口,帶動其他行業和企業重視和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在培訓方式上可採用以下幾種:

1.用人單位自主培訓。具有農民工定點培訓資格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國家職業標準,結合崗位技能要求,制定在崗農民工培訓計劃和教學大綱,報同級勞動保障部門批准後,自行組織培訓,經考核鑑定領證後按規定申請培訓補貼。

2.行業統籌培訓。各行業協會可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和行業通用技術工種的技能要求,制定行業工種培訓教學標準、教學大綱和農民工培訓計劃,報省勞動保障廳批准後,指定行業內具有農民工定點培訓資格的用人單位開展行業農民工培訓,並按規定申請培訓補貼。

3.勞動保障部門組織培訓。對不具備培訓條件或不履行農民工在崗培訓義務的用人單位,由同級勞動保障部門制定農民工培訓計劃,向用人單位下達培訓任務,統籌組織農民工到勞動保障部門或社會定點培訓機構培訓,企業應承擔培訓費按規定分擔的部分。高技能農民工培訓原則上由勞動保障部門統籌組織到高技能培訓基地培訓。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要從用人單位的生產經營需要出發,儘量採取靈活方式,把培訓與用人單位生產經營的影響降到最低。

4.校企合作培訓。承擔農民工培訓的定點培訓機構要加強與用人單位合作,充分發揮用人單位在崗技能訓練、場地、設備和專業培訓機構教學、師資力量的優勢,共同制訂農民工培訓計劃和教學大綱,採取在用人單位設立培訓基地或隨崗培訓、培訓機構派師資上門授課,或選送農民工到培訓機構培訓共同組織培訓。

5.農民工自選培訓。持有所在單位或擬接收單位同意推薦培訓證明的農民工,可到勞動保障部門認定的培訓機構,自主選擇政府規定的自選補貼工種參加培訓,經考核獲得相應證書併到已定單位就業的按規定給予補貼。

(五)規範培訓標準和教學大綱,加強職業技能鑑定。

制定實施全省統一的《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標準和教學大綱》。在培訓學時上,參加國家職業資格或專項能力資格培訓的,按國家和省規定執行;參加本省新開發工種技能培訓的,由省統一學時標準。在培訓內容上,應包括公共課程和技能培訓課程,以實操培訓為主,公共課程教材統一使用《廣東省農民進城務工指南》。對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各級職業技能鑑定機構要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則,積極提供技能鑑定和發證服務,適當降低收費。有條件的地級市,要根據本地區的需要,結合農民工實際情況,協助省組織開發適應農民工參加的新工種、新職業和專項能力培訓鑑定標準、教材等資料,確保培訓和鑑定質量。

(六)配套提供公共就業服務,促進農民工穩定就業。

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包括公益性職業介紹機構要向農民工開放,加快在勞動力市場和就業服務大廳開設農民工專門服務窗口,為農民工免費提供政策諮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服務。鼓勵社會就業服務機構為農民工提供減免費服務。對提供免費服務的就業服務機構,各級政府要給予職業介紹補貼。對經培訓獲得相應證書並達到用人單位上崗要求的農民工,所在用人單位或協議接收單位要與其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並作為申領培訓補貼的依據。

(七)加強區域勞務合作,提高農民工組織就業程度。

進一步完善省際勞務合作和省內對口勞務幫扶機制,加強輸入與輸出地在聯動組織農民工培訓輸送就業的合作。將“百萬工程”與“農民工培訓計劃”結合起來,完善培訓輸出基地和就業安置基地對接機制,探索推行“11”培訓就業模式,即對培訓技能要求高和中級以上技能的農村勞動力,到就業安置基地上崗強化培訓,經考核取得中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的,兩類基地可分別申請勞務輸出培訓補貼和農民工培訓補貼,着力培養用人單位適用的中級以上技能人才。加快推進輸出、輸入地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聯接和遠程可視見工系統建設,積極組織開展勞務派遣工作,逐步提高農民工組織培訓就業比例。

(八)建立政府、用人單位、個人共擔的培訓投入機制。

1.費用分擔。農民工技能培訓鑑定所需費用,由財政根據培訓等次定額補貼,不足部分由用人單位承擔70,農民工個人承擔30。財政定額補貼基本標準由省統一制訂,每年根據各級財政資金安排情況進行調整,並在分配下達年度培訓任務時予以公佈。各地也可按工種實行不同的補貼標準,並可根據當地財力提高補貼標準,提高標準所需經費由當地財政承擔。

2.確保培訓時間。用人單位要積極調整農民工工作時間,確保農民工有時間參加培訓,同時要確保農民工培訓期間的基本生活。

3.職業培訓補貼申領程序。農民工經培訓獲得相應職業證書並與用人單位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由所在用人單位向所屬勞動保障、財政部門申領補貼。農民工自選工種培訓,應先墊付培訓和鑑定費用,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由個人憑有關證件向就業所在地勞動保障部門申請補貼。

4.職業介紹補貼。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含公益性職業介紹機構)和實行全免費職業介紹服務的社會職業介紹機構,免費介紹農民工就業的,按登記並推薦就業的農民工人數,按省規定的標準進行補貼。

5.農民工職業培訓、技能鑑定和職業介紹補貼的具體辦法,由省勞動保障廳會財政廳另行制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保障。

為確保農民工培訓計劃與“百萬工程”有機結合,農民工培訓工作由各級“百萬工程”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負責統籌組織實施。各地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健全工作機制,層層抓落實,確保完成省下達的農民工培訓就業任務。

(二)加強經費保障。

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要根據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的需要,按照國發5號文和省政府貫徹意見的要求,做好經費預算,協調當地財政按規定安排農民工培訓就業補貼資金,並納入財政年度預算。企業應按照有關規定提取職工教育培訓費,並按農民工佔全部職工比例,結合所承擔的培訓任務,安排農民工在崗技能提升培訓經費。對不履行義務的企業,按規定強制提取,用於政府組織農民工培訓。中央財政補助資金主要用於資助外省籍農民工培訓,省本級和各地配套資金主要用於資助本省籍農民工培訓。

(三)強化管理。

加強政策配套,抓緊制訂實施全省統一的《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計劃工作規程》、《農民工定點培訓機構認定管理辦法》、《農民工培訓質量監控和考核辦法》、《農民工就業補助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等辦法。加快開發使用農民工培訓管理信息系統,實行信息化管理。

(四)加強宣傳發動。

各地要制定“農民工培訓計劃”的宣傳方案,創新宣傳手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推廣活動,充分調動農民工和用人單位參與計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篇8

一、指導思想

2xxx年農民培訓工程,以提高農民對農業科技認知和應用能力為核心,緊緊圍繞《中衞市有時特色農業發展五年繪畫》和我鎮農業主導優勢產業,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為出發點,堅持“政府統籌,站組協作、村隊組織、農民參與”的原則,充分利用各種教育培訓資源,推行“分層培訓、梯次提高”的組織形式,對全鎮農村主要勞動力進行實用技術普及性培訓、節水技術培訓、科技示範户主體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着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為我鎮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必須的技術支持和智力保障,推動我鎮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二、目標任務

2xxx年我鎮百萬農民培訓工程“主要任務是:以農民科技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為重點,培訓農民5500人次,其中:農民實用技術培訓4500人;科技入户工程示範户培訓1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400人次。

三、培訓時間

今年”百萬農民培訓工程“實行常規培訓與集中培訓相結合,農閒集約化培訓與農時季節性培訓相結合,時間安排從2xxx年10月開始至2xxx年6月。

四、培訓內容

按照全區農村會議、科技大會精神和《中衞市有時特色產業發展五年規劃》確定的優勢特色產業規劃意見和目標,採取專家巡迴講課的方式,講授現代產業理念、生活理念、經營理念和創業意識、合作意識、社會意識等。實用技術培訓重點講授,設施蔬菜、養殖、食用菌載等產業的無公害、標準化生產以及重點、難點技術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科技知識,並結合各產業發展中存在的核心問題確定培訓內容,重點是:

1、主要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2、枸杞無公害規劃化種植技術;

3、奶牛高產規劃配套技術;

4、肉羊雜交改良及舍飼棧養技術;

5、農村户用沼氣建造及安全使用技術;

6、設施蔬菜節本增效和資源高效利用技術;

7、青貯玉米種植及玉米青貯技術;

8、”三元結構“高效種植;

9、水稻旱育稀植規劃化載陪及輕簡栽培技術;

10、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與動物疾病控制技術;

11、食用菌新品種擴繁及高效栽培技術;

12、水稻節水高產控制灌溉技術;

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以農產品加工、餐飲、保健、建築、製造、家政服務就業技能為主,同時兼顧農民工維權法律知識和城市生活常識等方面的培訓。

五、組織實施

(一)根據市人民政府和區農牧局的文件精神和要求,今年的百萬農民培訓工程實行項目管理制,按照“政府引導、站組協作、村隊組織、農民參與”的方針,加大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原則,在鎮政府的統一部署和組織領導下,農民實用科技培訓”的原則,在鎮政府的統一部署和組織領導下,農民實用技術和優勢特色產業帶主推技術培訓由市農牧中心牽頭,農業科技入户工程培訓由鎮、農牧中心組織實施;巾幗科技致富工程培訓由婦聯組織實施;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由團負責。

(二)優勢特色產業科技培訓、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繼續推行“三個一”(即免費發給農民一張培訓卡、一本培訓教材、每個培訓點配送一張VCD培訓光盤)的模式機制,科技入户。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層層抓好落實。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各村要充分認識“百萬農民培訓工程”實施的重要意義,切實履行職能作用,明確目標、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做好培訓工作。各村要切實做好組織工作,認真落實培訓場地和受培人員,保證培訓時間的落實和培訓效果。今年的農民培訓工作繼續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要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各培訓目標任務,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切實把培訓任務落實到培訓機構和受訓農民,力爭通過較長一段時間的持續強化培訓,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學、善經營、講誠信的新型農民和“精英農户”,讓他們成為科技興農和科技致富的“排頭兵”。

(二)增加投入,加大力度,紮實推進農民培訓。加強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戰略任務。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努力營造“學習型”鄉村、培養“學習型”農民,把“百萬農民培訓工程”、“農業科技入户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引導深入,把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推向一個新階段。

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篇9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縣《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會澤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對全鄉農民進行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培訓,以提高農民掌握、運用現代科技的能力,進一步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現根據我鄉20xx年農業農村工作的實際,制定大橋鄉20xx年農民科學素質技能培訓工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20xx年農民科學素質技能培訓工程,以提高農民對農業科技認知和應用能力為核心,緊緊圍繞圍繞《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和我鄉農業主導優勢產業,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為出發點,堅持“政府統籌,站所協作、村組組織、農民參與”的原則,充分利用各種教育培訓資源,推行“分層培訓、梯次提高”的組織形式,對全鄉農村主要勞動力進行實用技術普及性培訓、馬鈴薯地方標準培訓、科技示範户主體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着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為我鄉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必須的技術支持和智力保障,推動我鄉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為了進一步提高廣大幹部和農民羣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開拓市場,增收致富的本領,使農民羣眾的素質與建設新農村相和諧,以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技幹部和農民羣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農民對農業科技認識和應用能力為核心,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出發點,着力構建以“農民培訓工程”為主體,農業科技入户、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相結合的農村素質提升工程體系;積極探索建立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旱作農業生產體系,倡導發展 “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模式,堅持常規培訓與集中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對全市農民進行鍼對性、實用性的培訓,提高農民掌握、運用現代科技的能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二、目標任務

20xx年我鄉農民培訓工程“主要任務是:以農民科技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現代遠程知識(種養殖)培訓為重點為,培訓農民5500人次,其中:農民實用技術培訓4500人;科技入户工程示範户培訓1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400人次。

三、培訓方式及時間

實行常規培訓與集中培訓相結合,農閒集約化培訓與農時季節性培訓相結合,時間安排從20xx年1月開始至20xx年11月對14個村民委員會開展培訓。

四、培訓內容

按照《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和《會澤縣“十一五”農牧業發展規劃》確定的優勢特色產業任務和目標,採取專家巡迴講課的方式,綜合知識講授設施農業、特色農業和避災農業理念等;實用技術培訓重點講授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地方標準、林果、蔬菜、養殖等產業的無公害、標準化生產以及重點、難點技術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科技知識。重點是,專業培訓 :

1、馬鈴薯產業

(1)、小春馬鈴薯地膜栽培

(2)、大春馬鈴薯會—2號商品薯栽培管理技術

(3)、大春馬鈴薯種薯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

(4)、馬鈴薯商品、種薯分級包裝標準

(5)、馬鈴薯標準化脱毒栽培及窖藏保鮮技術

(6)、對鄉內營銷馬鈴薯大户進行市場培訓

2、經果林產業

核桃、板栗栽培管理技術

3、草畜產業

(1)肉牛、羊、豬、雞、兔的品種改良及鍵舍飼養殖技術

(2)青貯玉米種植及玉米青貯技術

(3)動物疫病防控技術

4、蔬菜產業

(1)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

(2)無公害辣椒栽培技術

(3)大白菜無公害栽培技術

(4)塑料拱棚蔬菜栽培技術

(5)中藥瑪卡種植技術

4、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

以農產品加工、餐飲、保健、建築、製造、家政服務就業技能為主,同時兼顧農民工維權法律知識和城市生活常識等方面的培訓。

五、培訓組織措施

1、按照“政府引導、部門協作、組織農民參與”的原則,加大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力度。馬鈴薯產業、畜牧產業、經果林產業、蔬菜產業等技術培訓,由鄉農科、畜牧、林業、科協共同組織實施,14個村兩委負責14個村內農民的組織,並提供培訓場地。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由扶貧、勞保所共同組織實施。

2、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繼續推行“二個一”(即免費發給農民一張培訓卡、一本培訓教材)和“科技入户”機制。

3、充分發揮農村科普示範培訓基地的作用,授課教師由鄉涉及站所邀請縣農業局、縣畜牧局、林業局統一組織安排,任務落實到人。在培訓的過程中,要建立農民培訓檔案(花名冊、培訓卡),同時要發揮好現有農業科技示範園、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農民培訓中的作用,合力抓好農民培訓工作。

4、各村民委員會配合培訓機構對培訓人員進行登記造冊,並組織技術人員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培訓,確保培訓任務的完成。各培訓機構要規範農民科技培訓工作,建立農民培訓檔案,同時負責在農民培訓卡上對農民培訓情況進行登記。

5、培訓結束後,要將培訓花名冊上報。

六、保障措施

1、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層層抓好落實。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二年,要充分認識農民科學素質技能培訓實施的重要意義,切實履行職能作用,明確目標、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做好培訓工作。各村要切實做好組織工作,認真落實培訓場地和受培人員,保證培訓時間的落實和培訓效果。今年的農民培訓工作繼續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要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各培訓目標任務,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切實把培訓任務落實到培訓機構和受訓農民,力爭通過較長一段時間的持續強化培訓,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學、善經營、講誠信的新型農民,讓他們成為科技興農和科技致富的先鋒。

2、增加投入,加大力度,紮實推進農民培訓。加強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戰略任務。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努力營造“學習型”鄉村、培養“學習型”農民,把“農民培訓工程”、“農業科技入户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引導深入,把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推向一個新階段。

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篇10

為了進一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民就業技能,增加農民收入,結合我鄉實際,特制定年農民工培訓“親民惠民”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以提高農民就業技能、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增強農民實用技術為目標,按照“政府推動、農民受益”的原則,開展農民工培訓工作,實行培訓就業一體化服務,努力提高農民就業率,增加農民收入。

二、目標任務

全鄉培訓農民工1700人次(其中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職業技能培訓800人次,陽光培訓人數100人次,開展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8000人次,科技入户培訓示範户116户,帶動推廣1300户)。

三、培訓對象

年齡在18週歲以上,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身體健康,本鄉農村中青年勞動力或新增勞動力。

四、培訓內容及方式

由專業培訓機構或聘請有關專業技術人才以定期培訓的方式,重點對農村勞動力開展向非農產業轉移的職業技能培訓、疏菜、果樹管理等實用技術進行培訓。

五、培訓時間

每月培訓1次,以短期培訓為主,每次培訓時間一般不少於20學時。

農民培訓實施方案 篇11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雲辦發〔〕1號)、《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縣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民素質教育網絡培訓學校實施方案的通知》(雙政辦發〔〕190號)精神和要求,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養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新型農民,充分發揮文化在服務“三農”中的重要作用,現就我鎮開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民素質教育網絡培訓學校”建設,制定本實施方案。

—、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民素質教育網絡培訓學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民素質教育網絡培訓學校”(以下簡稱“農文網培學校”)是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一號文件及雙政辦發〔〕190號文件的重要舉措。建立“農文網培學校”,是新形勢下提高農民羣眾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新途徑,通過將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與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充分發揮共享工程在農村的功能和作用;有利於擴展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的服務功能,促進農村文化建設;有利於保障農民羣眾享有基本的文化權益。通過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信息資源、社會各方面的師資力量和覆蓋到村的培訓網絡,採取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流動教學等形式,創新農民素質教育的渠道和途徑,根據羣眾不同的文化需求,提供農民羣眾所需的各類知識信息,切實幫助他們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為新農村培養新型農民。

二、辦學宗旨和目標任務

(一)辦學宗旨

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

(二)目標任務

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進程相適應,按照資源共享、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農民的原則,以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為目標,以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為平台,以鄉鎮綜合文化站為依託,以文化教育資源整合為手段,以多媒體教學為方式,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努力構建覆蓋全鎮的農村文化信息素質教育網絡。通過建立“農文網培學校”,從而推動文化設施資源與文化信息資源的優化組合和共建共享,實現站點向學校的轉換,全面擴展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的服務功能,提升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利用水平,使之能夠開展文化科普教育、知識信息服務、圖書借閲、文化鑑賞、教育培訓、文化娛樂、公益文化講座等多項服務功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素質和某項專門技能的新型農民。

三、組織機構

勐勐鎮“農文網培學校”設名譽校長1名(聘請分管文化工作的副鎮長擔任);設校長1名(由文化站站長擔任),負責學校日常的管理工作;設教員2名(由文化站站長及工作人員擔任),負責學校日常的培訓、電子閲覽室管理、教學輔導、設備維護等工作;設輔導員若干名(從鎮專業技術人員中聘請),負責培訓項目的輔導工作。具體人員如下:

名譽校長:李應明(鎮人民政府副鎮長)

校長:代雲紅(鎮文化站站長)

教員:潘衞華(鎮文化站工作人員)

輔導員:董華蘭(勐勐鎮黨校校長)

李本應(鎮農村發展辦公室副主任、鎮農業

綜合服務中心負責人)

翁志濤(鎮林業站副站長)

鄭萬勇(鎮畜牧獸醫站站長)

李文錦(鎮計劃生育服務站站長)

“農文網培學校”下設辦公室在鎮文化站,辦公室主任由代雲紅擔任,工作人員為潘衞華。各行政村設立分校,聘請村支部書記擔任分校校長,村文化活動室或農村黨員活動室管理員擔任輔導員並負責分校日常培訓管理工作。

四、培訓對象和教學方式

(一)培訓對象

1、村“兩委”委員、村民小組組長、農民羣眾。

2、本鎮轄區內民辦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户等。

(二)教學方式

1、根據“三農”工作的需求和農民羣眾脱貧致富、文化娛樂的需求,確定培訓項目和內容,科學合理制定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有計劃分步驟地組織實施。

2、專項培訓以上機自學為主,集中授課為輔,基地實訓為重,採取學時制和學分制的方式,對學員進行綜合考評,對考核合格並達到學分規定的頒發培訓合格證書。

3、流動培訓主要是為廣大農民羣眾提供科技文化資源和信息服務。

五、設備配置

(一)電子閲覽室的基本配置

1、培訓資源專用服務器1台,用於培訓資源的存儲,管理與服務;

2、教學電腦5台以上,用於培訓資源的個性化瀏覽,多媒體培訓課件點播,網上信息資源搜索;

3、投影機及投影布(100寸)一套,用於集中培訓和輔導;

4、高清移動播放機1台,用於流動培訓和輔導,以及電影的流動放映;

5、互聯網接入。安裝有不低於2mb寬帶的互聯網接入;

6、其他設備配置:音箱設備、網絡設備、穩壓電源、標牌等。

(二)培訓教室的基本配置

1、課桌椅20套;

2、黑板、教具等相關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