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行政公文 > 報告

德育課題開題報告

欄目: 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6.5K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德育課題開題報告,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德育課題開題報告

德育課題開題報告1

一、開題申請

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驚人發展使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物質領域空前繁榮。但是,人類卻面臨道德滑坡的世界性難題。我國當代青少年的道德成長理論面臨着不容樂觀的外在環境,有識之士疾呼人文精神教育、人格精神。

所以,我們寄希望於通過對特色小學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發揮文化對於德育的積極干預性,用地域文化巨大的、無所不在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推進德育的深度,增強德育對學生終生成長的影響力。通過這一研究的深入,切實改善學生的生存環境,提高其生命質量,淨化他們道德成長之路上的自由呼吸,使他們在傳統與現代問題間擁有自己的價值定位,在他人與自我間追尋道德的理性判斷。這一模式的初步建構,可以為面廣量大的小學(特別是特色小學)開展長效綜合方位的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參考,讓德育更富“國情”、“鄉情”“校情”、“人情”,關注。

二、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有資料顯示,近五年來,我國德育研究呈現出三大趨勢:一是正完成向實踐的轉向;二是正走向科學化與人文化的整合;三是表現出強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其中,德育人文化色彩的加重正表明着德育目標與方式的雙重革新。我校作為中國特色學校,“十五”期間在學校建設走向生本,走向校本,走向智慧等方面進行探新,成果在省內外引起關注。“十一五”期間,我校將進一步走向文化,以此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這為本課題提供了內驅力。

教育界對小學文化涵育已成共識,但如何去推進文化涵育,提高文化涵育的效率,尤其是探索有效的涵育模式,一直是理論界與實踐領域的薄弱點,我們收集國內外相關資料發出,特別是在小學階段,這方面研究顯得極為急迫。

三、本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1、研究目標:

(1)本課題重在進一步深入把握地域文化涵育這一新型德育形式的要義,在實踐中發揮其獨特作用。通過研究與實踐,使地域文化與德育的關係更加緊密,在常態文化狀況中凸顯教育影響功能。

(2)本課題重在研究模式,在研究過程中,重點是把握地域文化涵育中的各方面要素,協調各要素的關係,從而使主體性德育更加有效。

2、研究內容:

文化涵育,指的是利用文化氛圍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施以影響和教育。涵育的含義可見《辭源》。“修以求其粹美,養以期其充足。修,切磋、琢磨;養,猶涵育、薰陶也”。也就是説,涵育意近薰陶,是形成人的品德修養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小學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即是要探索小學地域文化涵育的經驗型策略,形成一種可供他人蔘考,借鑑的常規做法。在研究中,要兼顧其它特色小學地域文化共性與個性。

3、主要觀點:

總體界定:對關於學生與之有關的可能接觸到的物質和精神文化施加的道德影響及其原因、規律研究,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多元文化,主動納入健康文化滋養的要素研究。

4、創新之處:

(1)地域物態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2)地域精神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3)地域制度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4)地域行為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5)其他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德育課題開題報告2

一、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和研究價值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教育是時下的一個熱門話題,我國前年已把“學會感恩”寫進《小學生守則》,許多學校也在進行感恩教育的對照研究,且大多是在中學以上的學段進行,在小學階段進行校本開發研究的我校尚屬少數。美國1789年為感謝印地安人的救助英國移民度過難關,把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正式確立為感恩節,至今延續,節日前後各種感恩活動較多,主要是商家賺錢的需要,真正懂得感恩的尚少,許多華人認為“養兒防老”的心態在美國是行不通的,孩子一旦成年就杳無音信,偶爾打個電話問侯都很少。這就説明了當前不僅在中國乃至世界,感恩教育是人類社會共同的需要。因此,開展該課題研究是時代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養的需要。

(二)研究價值:

德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基礎型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許多學校往往是天天説德育,天天抓德育,德育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我校從反思小學德育現狀入手,執著地探索提高小學生道德素養,積極創建凝聚我校特色有着極高實踐價值的校本德育課程。

(1)力爭通過開發和實踐感恩教育校本課程,在德育過程與方法、德育途徑與資源方面有所創新,讓學校德育工作貼近學生生活現實,貼近學生思想道德需要,通過構建課程的“校本化”“課程化”“體系化”實現學校德育工作新的突破。

(2)使教師在先進的課程開發思想指導下,開發出以德育實踐為主體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同時使教師在實施校本課程過程中,增強校本課程實施能力,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最終在全校教師共同努力下形成現代校本課程實施理念。

(3)以學生需求為前提,緊貼學生髮展實際,開發感恩教育課程,實踐“知行統一”的德育靈魂,積極培養學生成為具有主體道德素質的人。

二、相關概念解讀

1、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並不是一種課程類型,而是屬於課程管理方面的一個範疇。是在學校本土生成的,既能體現各校的辦學宗旨、學生的特別需要和本校的資源優勢,又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緊密結合的一種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的課程。具有三種基本屬性,即關聯性、校本性和可選擇性。

2、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感恩”之心,就是對世間所有人所有事物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感激,銘記在心“感恩”是尊重的基礎。在道德價值的座標體系中,座標的原點是“我”,我與他人,我與社會,我與自然,一切的'關係都是由主體“我”而發射。尊重是以自尊為起點,尊重他人、社會、自然、知識,在自己與他人、社會相互尊重以及對自然和諧共處中追求生命的意義,展現、發展自己獨立人格。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學會做人的支點;感恩教育是讓學生一學會品味這種美好的感情,讓學生知道感謝愛自己、幫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3、感恩教育校本課程

本課題對“感恩教育校本課程”的界定:它是德育校本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校本課程通常是指學校在國家和上級有關教育部門規定開設的課程以外,根據本校的教育資源特點和學生道德發展的需要所建立的,通過實施感恩教育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課程體系。

三、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德育不同於智育。德育的價值取向在於:不是刻意去落實多少知識與能力,而是如何將國家對青少年的道德要求內化為學生的內在品質、外顯為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德育課程是一種大課程的概念。是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使學校的一草一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成為有目的、有步驟甚至有評價的教育行為。德育課程體系化的目的在於克服“盲點”,整合教育資源,真正實現全員、全程德育。德育課程體系龐大科目眾多,本課題的研究則力求通過整合國家課程標準、上一級部門下達的工作要求以及多方位的教育資源,將感恩教育融入我校德育課程的整體規劃,以創新主題與內容、創新過程與方法、創新體驗與收穫三大渠道進行課程開發研究,建立一種具有本校特色的,對學生道德成長髮展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開放性的德育課程體系,讓德育回到學校生活中去,讓德育滲透到學生生活中去,真正使德育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需要。

四、本課題的研究目標和內容

(一)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1、本課題研究計劃分“感恩親情、感恩老師、感恩社會、感恩大自然”四大主題來開發感恩教育課程,培養教育學生熱愛家鄉、勤勞勇敢、誠實守信、勤奮好學的人文素養與美德,為他們今後提供自我發展的空間。

2、轉變教師的教學觀、課程觀和教學方式。通過親自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

3、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和實施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形成與學生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4、以學校教育為核心,形成學校教育特色。

5、以綜合實踐活動模式開發課程,形成綜合性學習的教育格局。

(二)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問題是對小學的感恩教育校本課程進行研究並有效地開發利用,研究感恩教育校本課程正是試圖從學校實際出發,建立一種具有學校特色的,對學生道德成長髮展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開放性的德育課程體系,使德育校本化、德育課程化。我校德育課程的研發要的不是從理論到理論的演繹,而是來自於實踐的歸納。讓學校德育課程匯聚集體的合力,走出一條創新之路。主要進行學生感恩教育專題活動的實踐研究。

五、本課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課題將於學校的德育工作相掛鈎,全面帶動學校少先隊工作,以“圍繞感恩育德”為指導,努力形成校本德育課程體系。將以“喚醒真情、迴歸生活、關注細節”為策略,積極探索學校教育影響學生文化心理的策略,深入開展“感恩教育”。一方面,學校成立“感恩教育”課題組,進一步完善“感恩教育”的理論框架;另一方面,大膽探索“感恩教育”的實踐操作策略,在全面孕育“感恩情感”的基礎上,着重抓好“學會回報”這一環節,增強學生自主成長的動力。本課題的研究側重於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同步進行,努力形成小學德育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項目擬採用調查研究法、個案法、經驗總結法、教育實驗法等科研方法相結合,根據學校實際來進行的行動研究。

(三)具體措施:

1、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認真組織教師學習同類課題的相關文獻資料,把握其內涵和精神實質,瞭解國內外及本地區的先進經驗,轉變觀念,提高科研水準。

2、方案編制與教材設計。從學校層面來説,主要是制定《校本課程規劃方案》這種規劃是校本課程開發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因為它有這些好處:

(1)體現課程是一種科學的探究過程,不是隨意的想開什麼課就開什麼課;

(2)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有助於協調與國家或地方課程的關係;

(3)有利於集中培訓教師的課程知識與能力;

(4)有利於統一開發具體課程的教師的思想和認識;

(5)便於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審議。

3、認真組織研討活動。研究期間每學期要組織課題組內交流、學科組內研討、校級觀摩等活動,使培訓與開發有機結合,通過反覆的實踐、觀摩、研討、碰撞,提升開發能力。

4、制度與管理。制定課題研究進度表,並嚴格按課題進度組織實施。

5、課程審議。由校長負責,健全組織網絡。通過審議發現課程方案中的一些問題,把這些問題反饋給教師。

六、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校已取得的相關研究成果:

1、20xx年7月參與由市教研室領銜的全國“十五”重點課題子課題《校本教研基本特徵與模式的研究》,我校被作為安徽省“校本教研製度建設基地”項目學校,20xx年9月我校作為全市唯一的一所小學校本教研基地接受省課題專家鑑定組的驗收。

2、20xx年我校被市教育局命名為“校本教研特色學校”。

本課題組研究人員都經歷過和正在經歷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他們積累了寶貴的研究經驗,尤其在校本研究方面有過嘗試,將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本課題將在學校德育工作領域中進行拓展和創新。

(二)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組成結構:

本課題的負責人:王曉燕,女,大專學歷。市數學學科骨幹教師,現任本校行政校長。曹克俊,女,大專學歷並順利完成南師大研究生課程班的學習,市幼教學科骨幹教師,現任本校大隊輔導員。兩人均參加過全國信息技術教育研究課題《教師信息素養對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省級課題《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研究》。研究人員平均年齡37歲左右,均為一線骨幹教師,教科研實力雄厚。本課題組成員的學歷層次、技術職稱層次、研究能力都較高,大都是大專、本科畢業。課題成員中有擔任過國家級、省級、市級課題的研究,有較紮實的理論基礎,有較強的教科研能力、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科學規範的學校管理策略。有的科研成果在全國級和市級報刊上發表、獲獎。他們有創新精神,對課題的設計和研究有獨到之處。

(三)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負責本課題研究的是學校行政校長,研究經費學校能主動承擔、大力支持,併為課題的研究訂閲了大量的參考資料。學校與多家單位鑑定了校外實踐基地,健全了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教育網絡。學校將建立健全教科研工作責任制,做到領導到位,目標明確、責任到人,獎罰分明,學校——大隊部——班主任,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具體落實到人。並大力支持課題組成員進行研究活動並給予必要的時間保證。

另外,我們將請市、區教科所、教研室領導、專家給予課題方面的指導和支持。

七、本課題預期研究成果、最終研究成果

(一)階段成果形式

第一階段:討論稿、課題方案

第二階段:主題實踐活動、班隊會案例、階段研究報告、總結調整、班級自治記錄、環境建設資料、學生及家長訪談記錄等

第三階段:研究論文、結題報告、課題成果集

(二)最終成果形式

1、形成德育校本課程的教材;

2、研究報告;

八、本課題研究人員分工

九、本課題的實施步驟:

本課題從20xx年3月開始啟動,研究週期初定為3年,計劃在20xx年2月結束,具體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醖釀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1、圍繞德育、德育課程、德育工作、少先隊輔導員工作綱要,由大隊部組織全體班主任採用“頭腦風暴式”找出我校開發德育校本課程的主要問題,確定研究課題。

2、成立課題組,並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有關理論。

3、組織調研,分析學校現有的德育課程現狀,在這個基礎上撰寫研究方案和研究實施方案。

4、課題組負責人積極組織課題研究申報。

第二階段:實施研究階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全面開展課題實驗,各項子課題進行開發與利用階段,要定期做好實驗計劃,積累材料,記錄研究情況,根據進展情況,對課題實施進行評估,並定期舉行培訓會。

第三階段:全面總結階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對教材和相關資料進行彙總、分析,撰寫研究報告,及時對教材的不當處進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