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張愛玲

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

欄目: 張愛玲 / 發佈於: / 人氣:3.13W

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1

曾有人説過,張愛玲筆下的女子都帶了些許戾氣,但又蒼涼而無奈。黃金枷鎖,困住女子一生,七巧又有什麼錯呢?她只是一個被命運玩弄的女子,奮力掙扎而不得的女子。

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

三十年前,一個有月亮的晚上,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淒涼的月,悲慘的人,註定是一場傷感的結局。每次讀七巧,總不免想起《紅樓夢》中的邢夫人,一個尷尬人,嫌隙人。一朝嫁入豪門,外人眼羨,只道安享榮華,實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婆婆、妯娌皆出身名門,再怎麼平等對她,總不免有大家閨秀盛氣凌人的做派,而她始終無法融入她們。在偌大的家族中,她沒有朋友,沒有知己,守着一份沒有希望的愛情,只能在毒品中放逐自己。更絕望的是,在那個以夫為天的社會,殘疾的丈夫就像垮塌的天,只能她用自己瘦弱的手臂苦苦支撐。決絕而激烈的人往往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她不得不豎起全身的刺去攻擊身邊有任何潛在威脅的人。

儘管七巧像一隻亂躥的刺蝟,似乎所有人都是仇敵。可哥嫂上門求助的時候,她並沒有拒之門外。對於錢財,她就像保護自己領地的母獅,兇狠而霸道,沒有商量的餘地,這一次,她卻淡然了。雖然她的哥哥就是她婚事的攛掇者,她一切不幸的締造者,終究還是抵不過血濃於水的親情,證實其天性未泯。

張愛玲永遠都喜歡給筆下的女子割開一道傷,只流血不結痂,汩汩鮮血,是對他人的報復,也是對自己的殘忍。明知季澤不是個好人,明知沒有結果,依然義無反顧,投身其中,吃了多少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可是長久的壓抑與枷鎖換來的榮華不允許自己裝糊塗。斥退了季澤,也破碎了自己多年編織的夢。苦了太久,鮮血漸漸凝固,最想擁抱的還是有形的物質,而非虛妄的理想,人之常情,無可厚非。那些只懂夢幻愛情不知貧賤事哀的,只是現今狗血的偶像劇。

一直在想,要是七巧真嫁給了一個普通人,肉店的朝祿或是沈裁縫的兒子,過着柴米油鹽的生活,為小小的生計煩惱,沒有猜忌,沒有壓抑,説不定會更幸福。哪像如今,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又親手摧毀了兒女的未來。她沒有人性?她只是不甘心,不甘心天下被命運捉弄的只有她一人,只能如此來換取心底的平衡。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當長安成為另一個七巧,這悲劇是否又會重新上演?

三十年前的人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被命運捉弄的又何止七巧一個?無論是十里洋場,紙醉金迷的摩登女郎,還是偏僻鄉村逆來順受的勞作着的婦女,那個時代的女子總是被任意支配與戲弄。當女子的青春漸漸蒸發,美人遲暮,似落花,散落天涯。

眼角的一滴淚,懶怠去揩拭,漸漸也就自己幹了。

幸福的人不應責怪七巧,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她的屈辱與不平,天真的説教蒼白無力。不幸的人更不應責怪她,同是沉淪苦海,更應理解她的不易。很多人總喜歡對別人苛刻挑剔,從道德上挖苦諷刺,不如去感知七巧的痛苦,設身處地為她想想。

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2

薄夏的午後,靜靜坐着,捧一杯香茗,讀一個故事,那幽幽的筆,訴説着一世的滄桑,淡淡的馨香化為苦澀的氲氣彌散開來……

《金鎖記》是張愛玲早期的作品,完成時她不過23歲,這個早熟,執着,涼薄卻富有才情的女子,她在本書中空前深刻的表現了現代社會兩性心理的基本意藴。她在她那創作的年代並無任何前衞的思想,然而卻令人震驚地拉開了兩性世界温情脈脈的面紗。

《金鎖記》是以李鴻章次子李經述的家庭為原型的。小説寫了一個大的封建家族中一個只有名份,但卻出身低微、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害人者。曹七巧,曾被稱為張愛玲小説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擁有着“一個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為了報復曾經傷害過她的社會,她用最為病態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隨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在之前所讀的小説中似乎從未有遇到類似角色,那麼瘋狂,那麼變態,那麼神經質,那麼難以置信,像一個孤魂野鬼。然而,你又會覺得她是可憐的,覺得她的悲劇是註定的,她命當如此,她是一個瘋狂的兇手,可你卻不忍心判她一個凌遲處死或五馬分屍。你會感到她的一生是不幸的,即使你唾棄她。她生活在一個壓抑的年代,她的生命從一開始就被加上了詛咒。她是一個恐怖的幽靈,更是一個失控的木偶。

她瘋狂忘我的聚斂財產,她挑唆老太太把二小姐嫁出去,她疑心侄子是哥嫂圖謀她錢財的棋子,她拒絕兒子過正常的婚姻生活,她無恥的狠毒至極的摧殘兒媳致死,她折磨得長白的二房吞生毒品自殺,她給女兒裹腳誘騙女兒抽毒品硬生生拆散女兒婚事。箍在她身上的那件黃金的枷鎖,變成了一件兇器。她用這件兇器用力地劈向她的親人和敵人,在他們的痛苦的呻吟中尋找自己曾經失落的快樂。人性的惡在那一刻達到了極致。

或許從邁進姜家的門的那一天開始,她就像一朵鮮花,插在了浸滿毒汁的土壤中。可她並沒有枯萎,她卻長成了一朵詭譎怪異的惡之花,她的綻放讓人心驚膽戰,她的凋零又讓人心有餘悸。她的根莖是罪惡的,她的枝條是罪惡的,她的花瓣是罪惡的,她的幽怨的香氣更是罪惡的。可是這樣的罪惡彷彿是不可阻擋的,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是一個時代自虐的見證,那個時代切割着自己的動脈,鮮血滴在這朵奇異的惡之花之上,她貪婪的忘情的吮吸着,茁壯的畸形的成長着,完全忽視了一旁的我顫慄的眼神和混亂的思緒。

這是怎樣的一種心理呢?

或許是被鎖住的慾望所產生的破壞性,這種破壞性是極大的,它毀了曹七巧的愛情,兒女。當慾望本身被壓制到一定的程度,它就會以另一種力量與之勢均力敵的形式出現,那就是復仇;而當復仇的對象無法成為一個具體的可捕捉的對象時,復仇的對象便轉化成了自身,也就是以自殘的形式出現。其實,就大多數的個體來説,相對於生存外部環境而言的物質需求與來自人內部的情慾幾乎是同時,並以同等的能量出現在生命中的,當物質與情慾可以相互轉換彼此補足時,人將處於一種非常平衡且幸福的狀態;就如我們所熟悉的王子與公主的美麗童話,便是以物質慾望的完美結合所呈現出來的。但若這兩者發生了衝突,比如《金鎖記》裏的故事,那麼這兩方的鬥爭就只能是以殘骸自身作為唯一的結局。

張愛玲的文字讓我糾結,曹七巧的人生讓我驚悚,人性惡的發展撲朔迷離捉摸不清,卻吸引着我一遍又一遍去觀察思考它。每個人的心裏都埋藏着罪惡的種子,讓它孕育發芽成長需要營養和土壤,它會長成什麼樣子取決於你給了它什麼。曹七巧那朵惡之花凋零的時候,又有多少罪惡的種子正在一片温熱的土壤中蠢蠢欲動。正像張愛玲篇末所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闔上書本,依稀稠稠密密的思緒湧上,反反覆覆。

抿一口茶,聆聽半世滄桑。

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3

張愛玲是一代才女,她的人生早熟、奇特、充滿傳奇色彩,她的性格聰慧、執着、特立獨行、不受束縛,她對周圍的事物有着敏感、深刻、獨到的認識,她的作品悽幽、穠豔、蒼涼,充滿了人性的主題。《金鎖記》是她的早期作品,發表時她不過只有二十三歲,但作品已經是相當成熟,從取材的視角、思想的深度和表現技巧方面,都有突破,當時及後世的評論家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金鎖記》是以李鴻章次子李經述的家庭為原型的。小説寫了一個大的封建家族中一個只有名份但卻出身低微、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闆的女兒,之所以能夠嫁到姜公館這樣的公侯之家,是因為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錢。但嫁到姜家之後,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環的蔑視和冷落,得不到起碼的尊重。她心裏喜歡小叔子姜季澤,但季澤卻是隻限於和她開開玩笑。於是本來要強、潑辣的她就愈發口無遮攔,瘋瘋顛顛,別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讓着她,是因為向她要東西。十年後成了寡婦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館,有了家產,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護住錢財上,為自已帶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鎖。為了錢,她攆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澤,病態地拆散了女兒的婚姻,故意在兒子、兒媳間製造矛盾。“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錢迷亂了心性,變成了一個有着“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的狠毒、絕情、病態的人,但其實是她的人性被所處的環境逼迫、扭曲的結果,在當時社會中具有普遍性,而這種普遍性是與封建社會的根本相聯繫的。作為女人(不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質外,男女之愛是她們的基本需要。

但身處沒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卻連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滿足。她生命中有三個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澤、兒子長白。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在她看來是“沒有生命的肉體”,“要是能有點人氣就好了”,她無法得到愛慾的滿足,甚至連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麼會有了兩個孩子。姜家只不過是讓她來侍奉他,她因此最終分到了姜家的.財產。季澤是她心中愛着的人,喜歡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澤雖然在外面尋花問柳,可在家裏卻不敢太造次,只限於和她開開玩笑,他有他的原則。分家後季澤來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卻認為他是來騙錢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攆走了。可以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愛之外,還有情愛,但因為猜疑,她放棄了這種機會。我不認為作者只想表現金錢的勝利。但此後,她拋棄了這麼多所獲得、保護的財產,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託。從丈夫、季澤得不到愛,她忍受着情慾的煎熬,產生了瘋狂般報復的病態心理,對所有男女之愛充滿忌妒,包括兒子長白、女兒長安。兒子長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讓已結婚的長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講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後逼得兒媳婦自殺身亡。與丈夫結合只是使她獲得了家產,季澤只給了她愛的煎熬,長白則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個浪蕩子,連同女兒長安,都成了她病態心理的犧性品。她生命中的三個男人都不能給她愛,作為女人,她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更要説明的是,這個“黃金的枷”,不是她自已願意戴的,是社會強加在她身上的(作為正常的女人卻因為金錢原因嫁給了一個廢人,這種違反人性的作法,在封建社會是司空見慣的,女人大多是無法反抗的),最後她被金鎖壓瘋了,想摘也摘不掉了。小説沒有痛訴,沒有反抗,只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

張愛玲關注人性,表現人性,《金鎖記》寫的就是人性受到壓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説充滿了“人生味”(張愛玲語)。在張愛玲看來,什麼是“人生味”呢?她在散文《道路以目》中寫道:“有掙扎、有焦愁、有慌亂、有冒險,所以‘人的成份’特別的濃厚。我喜歡它,便是因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我想這便是她對於“人生味”的解釋吧,就是人生的本來狀態,人和社會的複雜性,“虛偽之中有真實,浮華之中有樸素”(張愛玲語,出自《自已的文章》),當然也可以反過來理解。比如對七巧拒絕姜季澤求愛時描寫,就是真偽並存,虛實共有,使人物更加可信、鮮活。

小説的語言簡練、凝重,比喻新奇,人物對話上頗有《紅樓夢》的風格。注重製造典型場景和人物心理刻畫,借鑑了電影的一些表現手法。小説不足的地方我認為在某些地方主觀性太強,比如對曹七巧主觀上為什麼那麼看重錢,交待得不夠,令讀者推斷起來就有些牽強。在刻畫人物時也有這種缺憾,做不到象《紅樓夢》那樣不露痕跡地表現人物的內心和性格。這也許是現代小説的特點,但仍然給人有些突兀的感覺。

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4

家庭,對於常人而言,是温暖的港灣、是可以放鬆自我的地方,父母與子女以及兄弟姐妹有一種天然的情愛,母愛,則是人類最崇高最神聖的感情,而這些,曹七巧都沒有,都不具備,有的只是歹毒、殘酷。

曹七巧的婚姻生活乃至人生都是不幸的,然而她並沒有從自身的不幸滋生出同情心,而是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為了保留形式上的兒子,為了不讓其它女人快樂,她用殘酷的精神折磨法直接導致了兒媳的死亡。甚至,她還把黑手又伸了自己的親生女兒。

曹七巧自己從未有過美滿的夫妻生活和性經歷,使其極其嫉妒兒子和女兒的婚戀。

在長安爭取到上學的機會時,長安整個人煥發出青春的活力,然而曹七巧並不甘心長安有健康快樂的生活,一再的羞辱她,使她沒臉去見老師同學。終於,長安退學了,退學後的長安漸漸的安分守己起來,雖然不停的和母親賭氣、拌嘴,可是言談舉止越來越象曹七巧了。整日東家長西家短。因一場痢疾,在曹七巧的誘引下吸上了毒品。

長安,這個瘦弱的憂鬱女子三十歲才與留洋歸國的童世舫戀愛,這是她生命中的惟一火花。然而正當長安為愛情,以驚人的毅力和耐力努力改變着一切惡習,曹七巧不願女兒得到幸福,金錢與情慾扭曲了靈魂的曹七巧卻如魔鬼一樣,不斷的譏諷、挖苦女兒。她要控制她,要折磨她!無端地罵女兒不守婦道,品行不端,以致於弄的沸沸揚揚,長安沒了信心,退了親。可當曹七巧得知童世舫與女兒還有來往時,便假意邀請童世舫吃飯,故意説自己的女兒抽毒品已有十幾年的歷史。事實上,曹七巧知道長安為了愛情已戒了煙,可她不願意女兒擁有美滿的婚姻生活,於是她親手斬斷了長安的幸福生活。只有這樣,她的內心才會得到平衡。自己得不到的,兒女也別得到!喪失了母性的母親只是徒具形式的母親!曹七巧的內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曹七巧用自己的手段佔有着兒子,從此長白不敢再娶了,只是在妓院走走,長安更是早就斷了結婚的念頭。

弗洛伊德説:“本我是匹馬,自我是騎手,”曹七巧已成了一匹失控的馬,她的生活願望被壓抑後的極端變態心理所帶來的變態行動是一種沒有分寸的瘋狂!

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5

張愛玲筆下那個的紙醉金迷的舊上海,奢靡華麗,有着當時中國最時新的東西卻也還保留着舊社會腐朽僵化的渣滓。《金鎖記》為反映其中現象的典型。

曹七巧,一個麻油店主的女兒,嫁給一個身患“骨癆”殘疾的世家大户姜家的二少爺,自身粗俗不堪,不得人緣,哥嫂又不爭氣,這一切使她時刻處於緊張和焦慮之中。文章圍繞着她對於“黃金”和“情慾”的追求,就如她對女兒長安説的:“你自己要曉得擔心,誰不想你的錢?”她將自己鎖在那黃金做的枷鎖中,也許這便是張愛玲“金鎖記”書名的由來吧。

如果不是為省下那筆嫁粧,當她高高挽着大鑲大滾得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去時,喜歡她的有肉店裏的朝祿,她哥哥的結拜兄弟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喜歡她,也許只是喜歡跟她開開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們之中的一個,以後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可因為家裏貪財,她嫁給了身患“骨癆”的癱瘓少爺,正常的生理情慾的不到滿足併為其所折磨。她試圖勾引姜家三少爺,忍不住地哭訴着“天哪,你沒挨着他的肉,你不知道沒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順着椅子溜下去,蹲在地上,臉枕着袖子,聽不見她哭,只看見髮髻上插的風涼針,針頭上的一粒鑽石的光,閃閃掣動着。”“她的背影一挫一挫,俯伏了下去。她不像在哭,簡直像在翻腸倒胃地嘔吐。”這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痛苦!她的眼直勾勾的向前望着,耳朵上的實心小金墜子像兩隻銅釘把她釘在門上——玻璃匣子裏的蝴蝶標本,鮮豔而悽愴。

終於,她戴了丈夫的孝,又戴了婆婆的孝,等到了分家的那一天,那是她一切幻想的集中點。這些年,她戴着黃金的枷鎖,卻連金子的邊都啃不到,這以後就不同了。但之後卻沒有什麼改變,她仍然戴着那副黃金的枷鎖,她不允許女兒長安跟她表哥玩在一起,鄭重地告誡她:“表哥歲不是外人,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樣混賬。你自己要曉得,誰不想你的錢?”當她先前唯一存着些感情的三少爺上門並對她調情時,“七巧低着頭,沐浴在光輝裏,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悦……”她甚至覺得“當初她為什麼嫁到姜家來?為了錢麼?不是的,為了要遇見季澤,為了命中註定她要和季澤相愛”。可她一轉念“他想她的麼——她賣掉她一生換來的幾個錢?”僅僅這一轉念便使她暴怒起來。隨後,精明的七巧用計謀試探着姜季澤,在她自以為得戳穿後,將他趕出門外,季澤走了,那打翻的酸梅汁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遲遲得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長,這寂靜的一剎那。落魄的七巧站在窗前,“淌着眼淚”目送着向外走的情人,將她渴望愛情卻又怕失去黃金的心情描寫的淋漓盡致。

最特別值得一提的小説最前面月亮意向的運用和描寫“年輕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洪荒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淒涼”,就是這個詞,貫穿全文的基調,也是詮釋書中感情的最好形容詞。

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6

出身於沒落貴族的張愛玲,以它獨特的社會閲歷和心理感受,描寫着那個沒落階級的遺老遺少。她清醒的意識到那個階級不可避免的悲劇命運,並對它進行了無情的剖析。《金鎖記》是她前期的成功之作,也是40年代影響較大的一部中篇小説。

《金鎖記》寫於1943年,小説描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張愛玲在本書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現了現代社會兩性心理的基本意藴。她在她那創作的年代並無任何前衞的思想,然而卻令人震驚地拉開了兩性世界温情脈脈的面紗。主人公曾被作者稱為她小説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擁有着"一個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為了報復曾經傷害過她的社會,她用最為病態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隨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將現代中國心理分析小説推向了極致,細微地鏤刻着人物變態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話語產生了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金鎖記》在敍述體貌上還借鑑了民族舊小説的經驗,明顯反映了類似《紅樓夢》之類的小説手法已被作者用來表現她所要表現的華洋雜處的現代都市生活。

傅雷在《論張愛鈴的小説》中也指出:“愛情在一個人身上得不到滿足,便需要三四個人的幸福與生命來抵償”。曹七巧做了情慾的俘虜,代情慾做了劊子手”。曹七巧自己沒有得到幸福,就變態地去毀兒女的幸福。沒有悲壯,只有蒼涼。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是一種啟示,可啟示對這個家有什麼用呢?家本來是心靈的港灣,而在曹七巧做主的家裏,沒有一絲的温暖的氣息,不僅是給不了最親近的人心靈上的安慰,反而是一張恐怖的大黑網,使在這個家裏的人窒息,每一個家人都是她宣泄這麼多年來在姜家受的委屈的對象。

轉型中的洪流中,被吞沒的又何止是一個曹七巧,雖已成過去,可我們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點曹七巧的影子,也許只是我們不再是以被黃金鎖住,用金鎖劈人的形式表現出來罷了。

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7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讚譽,傅雷先生譽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穫”,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説”。年少曾讀,體會不深,近日重讀,拍案叫絕,再三回味,越愛不釋手。我以為,和張愛玲其他的小説篇章比起來,這篇《金鎖記》可以説是張愛玲頂峯之作,無論從技巧上還是思想上,都能體現張愛玲的天賦所在,尋常人是無法企及的。

張愛玲善於刻畫女人,尤喜描寫各色“壞女人”,《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説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卧病在牀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個廢人,這個矛盾註定這是一個悲劇故事。在姜家她處處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中,她惡名昭著。後來丈夫和老爺相繼死後,姜家分了家產,七巧終於得以脱離封建家族的桎梏——張愛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鎖——帶着兒女搬到外頭住。在七巧的下半生,雖然沒有了壓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經濟基礎,可是她的後半生過得並不如意。舊時曾託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爺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猶豫揭穿了他的騙財的把戲,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點的愛情葬送了;兒女長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兒媳過不去,終於氣死了兒媳;女兒三十歲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對象,七巧偏從中破壞……最後,這麼一個不幸的女人終於在鬱郁中死去,結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張愛玲的小説受到傳統小説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説,許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寫方面。寫七巧,小説一開端並不直接就寫,而是通過兩個下人的牀頭閒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的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在兩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後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後冷言閒語,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語,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鋪墊之後,七巧終於出場,一開始就寫她因為替二小姐雲澤作媒,氣得二小姐哭,三言兩語之下,完全通過語言和動作來表現七巧的獨立個性,還把姜府的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交代得相當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側面描寫,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關係、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圓滿清楚,張愛玲生花妙筆,讓我讚歎。其實這種側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説中應用得很廣。最妙一筆是在後面,當寫到七巧約準女婿童世舫見面,要拆散他們,在童的眼中,只見“門口揹着光立着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而小説在寫七巧老年的時候,一處都沒有正面去刻畫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後才借旁人的眼睛點出,妙筆如斯,再次歎服。

其外,小説跨度三十年,寫人物和事情的變遷,《金鎖記》裏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説最後,七巧把手上的鐲子往手臂上推,那鐲子在年輕圓潤的時候是絲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盡燈枯,鐲子能一直推上腋窩,這金鐲子好比一把枷鎖,三十年的壓抑和蒼涼無奈,就在這一推之間,纖毫畢現,實在是點睛之筆!

張愛玲在小説不斷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蒼涼的寂寞的象徵,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內心變遷的見證,如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象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着一個沒落的時代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象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綽綽烏雲裏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兒媳眼裏的太陽。月圓月缺,正是人物命運的象徵。

七巧的悲劇命運是通過一系列矛盾展開的,小説正是通過一系列的戲劇衝突牢牢抓住讀者的心。一開始,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於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運的開始。然後再通過七巧和妯娌間的矛盾、七巧和三爺季澤的矛盾、七巧和兒女們的矛盾,一環扣一環,結構嚴謹,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開展來。

七巧表面潑辣強悍,對人性極端不信任,但是,骨子裏還是嚮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時候時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罵俏的豬肉販,甚至,她大膽追求着三爺季澤。但是,想象終究是想象,而三爺也因着她的狼籍名聲而不敢沾染。在幸福喪失之後,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獨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斷的和自己兒女鬥爭,其實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氣死兒媳,因為在他們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們的性生活,因此近似變態地加以報復,這正是因為她沒有得過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兒的婚事,因為她對男人已經是一律敵視的態度,因為她就是被自己所愛的男人欺騙,這幾近心理變態了……整篇小説,從表入裏,從正到側,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張愛玲筆下,已然不是紙上人物了,而是寫得活了,這樣的功力,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8

初涉《金鎖記》時,並不喜歡曹七巧這個角色,她粗鄙小氣,尖酸刻薄,然而待到最後“那一面的一滴眼淚她就懶怠去揩拭,由它掛在腮上,漸漸自己幹了”無聲悵然地走了,心中驀地漲的難受。一生悲劇,年華葬在金錢這件“長滿了蝨子的華麗袍子”之下,誰見得曹七巧的辛酸,徒留人性兀自掙扎,只餘一個“可恨可悲”的瘋婦。

七巧嫁入姜公館,又當上了二房奶奶,這一切本是她所渴望的好事。長在市儈的七巧,對於金錢自然是追求的,但不至於瘋狂。然而正是由於這個身份,七巧自卑多疑,小氣刻薄,搞得婆媳不和,與其他幾房鬧心,連下人都對其指指點點。

待她終於有了一雙弱兒女後,她也未因此獲得婚姻的幸福。二房終日病在榻上,她又自以為是地愛上了小叔子季澤,偏偏流連花叢的季澤頗顧忌倫理,不沾家裏人,到頭來還是七巧一場無奈的單相思。婚姻與愛情雙雙落空,七巧不甘心,花一般的年紀已經過去了,當初她為什麼嫁到姜家來?現在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她不甘心,不甘心。老二和老太太的死,更是加劇了這種心理,放大了她對金錢的佔有慾,開始耍潑,但是一直到這裏,曹七巧對金錢的追求並不過分,仍可以説是一個市儈小寡婦為了日後不被欺負而努力爭取自己的權益。

然而在搬出了姜公館後,姜季澤找上門來。此時的七巧已是一個守寡富婆,她犧牲了青春和愛情得到的財富終於真正掌握在自己手裏了,因此,在這個時候她也是絕對不會放手的。身心已被黃金枷鎖禁錮的曹七巧機警地想到了自己生存的錢,“這一轉念使她暴怒起來”,在試探中得知他的來覬覦着她的錢,曹七巧在心旌搖盪之餘意識到愛情的虛假,大怒之下把季澤趕出了家門。七巧的精明雖然保住了自己用青春換來的金錢,卻也同時無情地捏破了七巧對愛情最後的企盼和希望。七巧在瞬間的天翻地覆中,徹底明白了自己的愛情的無望,但卻是自己將之明朗化,並將之毀滅,是自己將自己推到了這一步邊緣。風吹過來,七巧猛然驚醒,她跌跌絆絆地爬到樓上,輕掀開窗簾,為的是再看一眼季澤那倉皇逃走的背影。風將窗簾吸了回去,也風乾了她的淚,風乾了她的那顆曾經愛過他的心……愛情破滅,淚眼婆娑的在窗前凝望着絕望:“玻璃窗的上角隱隱約約反映出弄堂裏一個巡警的縮小的影子,晃着膀子踱過去。一輛黃包車靜靜在巡警身上輾過。小孩把袍子掖在腰裏,一路踢着球,奔出玻璃的邊緣。綠色的郵差騎着自行車,複印在巡警身上,一溜掠過。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後的沒投胎的鬼……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可以説,這時的七巧才真正地瘋了,也許正如她所言,“當初她為什麼嫁到姜家來?為了錢麼?不是的,是為了要遇見季澤,為了命中註定她要和季澤相愛”,這或許是她曹七巧心中的底線吧,人性的底線崩壞了,整個人也就“瘋狂”了。

小説的後半部分,曹七巧一步步在金錢這件虛妄的華袍之下,人性一點點喪失,人格漸漸扭曲。她教育子女吸食毒品,教兒女漠視愛情,干涉甚至破壞兒女即將到手的幸福。她自個兒不幸福,也不願別人圓滿,即便是自己的子女。曹七巧就此從一個被迫害者淪為迫害他人的非人。一切都是以金錢來衡量,她老對長白長安説:“你們要曉得當心,誰不想要你的錢?”

她干涉兒子的婚姻生活,使得夫妻不和。至於女兒的婚事,“若是家境推板一點的,七巧總疑心人家是貪她們的錢。若是那有財有勢的,對方卻又不十分熱心”,“高不成,低不就,一年一年耽擱下來”,待到長安真正有所傾心之時,曹七巧又好巧不巧地插上一腳,以兒女的幸福為自己陪葬。這種變態的心理,正是由於先前底線的崩壞,無限放大了她對金錢的慾望。

什麼都靠不住,只有錢,只有錢,才最忠誠。這種唯錢心理下,即便是兒女,也是無所謂的,只是惡毒地用他們的幸福為自己陪葬。七巧口口聲聲説自己是為了兒女守住立身之財,但是實際上七巧自己都沒有注意到,她所作所為不是為兒女在覓幸福,只是一次次地打破他們原本就不多的幸福泡沫。若是真以金錢來衡量,那麼世上怕是沒有真正的幸福了吧。因為金錢,才錯過真正的幸福,已經説不清是該恨還是該歎了。“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哪怕她自己能意識到“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但黃金枷已經牢牢地禁錮了她的身心,使她沿着自虐和他虐的惡性軌跡無可阻擋地往下滑,一直滑到人性扭曲的最底層。在她看來愛情是不可靠的,只有沉默的黃金才是最忠實的。

也許七巧的過世並不是結局,一切還是在原來的軌道上繼續,長百和長安已經深受七巧的影響,七巧的死對他們來説是解脱,但誰又能肯定他們不是下一個七巧呢?黃金枷鎖,鎖了幾代人,傷了幾顆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