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張愛玲

張愛玲讀後感

欄目: 張愛玲 / 發佈於: / 人氣:3.34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以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張愛玲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張愛玲讀後感

張愛玲讀後感1

看張愛玲,體會到一句話,何謂“強極則辱,慧極必傷”。她為何就不能有一會兒糊塗的時候?她為何就不能在這滾滾紅塵裏有一會兒的麻醉沉迷?

“她覺得過了童年就沒有這麼平安過。時間過得悠長,無窮無盡,是個金色的沙漠,浩浩蕩蕩一無所有。只有嘹亮的音樂,過去未來重門洞開,永生大概只能是這樣,這一段時間與生命裏無論什麼別的事都不一樣,因此與任何別的事都不相干。她不過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夢的河上划船,隨時可以上岸”

這是她跟胡南成戀愛後寫的一段話,“永生大概只能是這樣”,可想愛對於她生命的意義,然而在這樣的時刻,她想到的亦是隨時可以上岸。“因此與任何別的事都不相干”可以看出,這幾乎等同於她的信仰,信仰又怎麼能和現實的生活有任何關係呢?

説她紅顏薄命亦是對的。張愛玲的美是在骨子裏的,是近似於與蓮花,與月光,與雪山般代表的美,是清冷的美,是出世的美,是幾乎靠近於神的美。與世俗中令人温暖的美是相反的,因此她的美只能存在於意境之中,遠觀之中。然而這便是她的命運了,她若不屑改變,如不能英年早逝,就只能悄然孤身終老。

古往今來,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這樣的女子還有如林黛玉,如李清照,當然前者只是創造出來的人物。藝術家有才華,創造出傳世的文學作品的多不其數,然而能將自己的人生也寫成一部着作的,又有多少呢?

張愛玲的美,是以生命作為代價,是以幸福作為祭品,來追求的美。難怪胡南成的書裏,總歎她驚為天人,字裏行間透露出跟她在一起的沾沾自喜,然而真正要陪着在身邊的,卻還是小胡,小蘇或是其他的女子。

張愛玲讀後感2

不要以為不是小説,張愛玲的筆鋒就不會那麼尖鋭。人間百態,柴米油鹽。從服飾飲食到家庭生活再到戰爭,她信手拈來的不止是對文字的駕馭,更有炮火灰塵下,對人事的參透。讀她的文字,小説也好,散文也罷,總是覺得她站在一個很遠的位置觀察、描述,也許還不添加個人的情感好惡。眼光之毒辣,筆尖之鋒利,令人折服。她有女人的天生的敏鋭觀察和直覺,也有男子般利落和乾脆的分析。冷幽默,自嘲,一針見血。這本散文集,是系列叢書中的一本,也是除了傳奇外,我的最愛。書封和紙張都是精美的,讀張愛玲,須得用精裝白紙來一頁頁翻,如果是粗糙的簡裝,會不會虧待了能寫的出如此好文的作者?……

張愛玲讀後感3

讀了許多年的張愛玲,也自卑了許多年。在她強大的文字之下,在她蠱惑的氣氛之圍,我甘願自己是個卑微的崇拜者。我絞盡腦汁想搞明白一件事,便是她筆下那些精妙句子是如何鍛鍊組成的。在我看來,那些睿智而尖刻的文字是她與生俱來的天賦的最佳證明,在遣詞這件事上,她似乎並未窘迫或者苦惱過,她是天生的作者、天才的講述者。我愛她的才情,崇敬她的倔強,同時也為她抒發的關於“咬齧性的小煩惱”而困惑不已。她説自己一直在寫那些“男女間的小事情”,她寫得不隱晦、寫得戲謔、寫得樂此不疲,或許她的志願便是能夠看清世間情愛的真正風貌吧。她用文字和小小的情愛世界談着戀愛,同時也身體力行地體驗着情的傷、愛的深沉。她是那種很執拗的女人,彷彿她看上的,都是上帝事前就為她準備了好久的。她與胡蘭成的情事,轟轟烈烈、不卑不亢;她同賴雅的相遇,歷經風雨、甘苦自知。她似乎從來沒有抱怨過,對於。她酷愛描寫月亮,似乎只有那清冷的月光才能温暖她日漸冷靜的心;她朋友不多,但知己卻有兩三個;她一生傳奇,如今更是聲名顯赫,可在世時她彷彿更愛深居簡出,對繁華不甚感冒;她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偶像,可我們永遠不懂她心中的神又是誰。她是張愛玲,她是一抹勾魂至魅的月華,亦是一段拂塵而去的傳奇。

張愛玲讀後感4

初涉《金鎖記》時,並不喜歡曹七巧這個角色,她粗鄙小氣,尖酸刻薄,然而待到最後“那一面的一滴眼淚她就懶怠去揩拭,由它掛在腮上,漸漸自己幹了”無聲悵然地走了,心中驀地漲的難受。一生悲劇,年華葬在金錢這件“長滿了蝨子的華麗袍子”之下,誰見得曹七巧的辛酸,徒留人性兀自掙扎,只餘一個“可恨可悲”的瘋婦。

七巧嫁入姜公館,又當上了二房奶奶,這一切本是她所渴望的好事。長在市儈的七巧,對於金錢自然是追求的,但不至於瘋狂。然而正是由於這個身份,七巧自卑多疑,小氣刻薄,搞得婆媳不和,與其他幾房鬧心,連下人都對其指指點點。

待她終於有了一雙弱兒女後,她也未因此獲得婚姻的幸福。二房終日病在榻上,她又自以為是地愛上了小叔子季澤,偏偏流連花叢的季澤頗顧忌倫理,不沾家裏人,到頭來還是七巧一場無奈的單相思。婚姻與愛情雙雙落空,七巧不甘心,花一般的年紀已經過去了,當初她為什麼嫁到姜家來?現在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她不甘心,不甘心。老二和老太太的死,更是加劇了這種心理,放大了她對金錢的佔有慾,開始耍潑,但是一直到這裏,曹七巧對金錢的追求並不過分,仍可以説是一個市儈小寡婦為了日後不被欺負而努力爭取自己的權益。

然而在搬出了姜公館後,姜季澤找上門來。此時的七巧已是一個守寡富婆,她犧牲了青春和愛情得到的財富終於真正掌握在自己手裏了,因此,在這個時候她也是絕對不會放手的。身心已被黃金枷鎖禁錮的曹七巧機警地想到了自己生存的錢,“這一轉念使她暴怒起來”,在試探中得知他的來覬覦着她的錢,曹七巧在心旌搖盪之餘意識到愛情的虛假,大怒之下把季澤趕出了家門。七巧的精明雖然保住了自己用青春換來的金錢,卻也同時無情地捏破了七巧對愛情最後的企盼和希望。七巧在瞬間的天翻地覆中,徹底明白了自己的愛情的無望,但卻是自己將之明朗化,並將之毀滅,是自己將自己推到了這一步邊緣。風吹過來,七巧猛然驚醒,她跌跌絆絆地爬到樓上,輕掀開窗簾,為的是再看一眼季澤那倉皇逃走的背影。風將窗簾吸了回去,也風乾了她的淚,風乾了她的那顆曾經愛過他的心……愛情破滅,淚眼婆娑的在窗前凝望着絕望:“玻璃窗的上角隱隱約約反映出弄堂裏一個巡警的縮小的影子,晃着膀子踱過去。一輛黃包車靜靜在巡警身上輾過。小孩把袍子掖在腰裏,一路踢着球,奔出玻璃的邊緣。綠色的郵差騎着自行車,複印在巡警身上,一溜掠過。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後的沒投胎的鬼……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可以説,這時的七巧才真正地瘋了,也許正如她所言,“當初她為什麼嫁到姜家來?為了錢麼?不是的,是為了要遇見季澤,為了命中註定她要和季澤相愛”,這或許是她曹七巧心中的底線吧,人性的底線崩壞了,整個人也就“瘋狂”了。

小説的後半部分,曹七巧一步步在金錢這件虛妄的華袍之下,人性一點點喪失,人格漸漸扭曲。她教育子女吸食毒品,教兒女漠視愛情,干涉甚至破壞兒女即將到手的幸福。她自個兒不幸福,也不願別人圓滿,即便是自己的子女。曹七巧就此從一個被迫害者淪為迫害他人的非人。一切都是以金錢來衡量,她老對長白長安説:“你們要曉得當心,誰不想要你的錢?”

她干涉兒子的婚姻生活,使得夫妻不和。至於女兒的婚事,“若是家境推板一點的,七巧總疑心人家是貪她們的錢。若是那有財有勢的,對方卻又不十分熱心”,“高不成,低不就,一年一年耽擱下來”,待到長安真正有所傾心之時,曹七巧又好巧不巧地插上一腳,以兒女的幸福為自己陪葬。這種變態的心理,正是由於先前底線的崩壞,無限放大了她對金錢的慾望。

什麼都靠不住,只有錢,只有錢,才最忠誠。這種唯錢心理下,即便是兒女,也是無所謂的,只是惡毒地用他們的幸福為自己陪葬。七巧口口聲聲説自己是為了兒女守住立身之財,但是實際上七巧自己都沒有注意到,她所作所為不是為兒女在覓幸福,只是一次次地打破他們原本就不多的幸福泡沫。若是真以金錢來衡量,那麼世上怕是沒有真正的幸福了吧。因為金錢,才錯過真正的幸福,已經説不清是該恨還是該歎了。“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哪怕她自己能意識到“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但黃金枷已經牢牢地禁錮了她的身心,使她沿着自虐和他虐的惡性軌跡無可阻擋地往下滑,一直滑到人性扭曲的最底層。在她看來愛情是不可靠的,只有沉默的黃金才是最忠實的。

也許七巧的過世並不是結局,一切還是在原來的軌道上繼續,長百和長安已經深受七巧的影響,七巧的死對他們來説是解脱,但誰又能肯定他們不是下一個七巧呢?黃金枷鎖,鎖了幾代人,傷了幾顆心?作文

張愛玲讀後感5

昨天剛剛看完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小説集,其中收入張愛玲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創作的重要作品,包括《金鎖記》、《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十六篇中短篇小説。這個小説集實際上是張愛玲的第一個小説集《傳奇》的再版,重新起了一個名字而已。

這是我第一次看張愛玲的小説,以前是隻聞其名未見其身,這次終於在卓越買到了她的書,心理非常高興。

這本書我看了有一個多月,看後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細膩!對人物形象、景緻描寫、動作描寫都是非常的細膩,既細緻入微而又不拖泥帶水,讓人看了對她想描寫的場景產生一種熟悉的感覺,好像就在眼前一樣。至於故事本身,我覺得一部分是反映的當時小市民的普通生活,還有很大的一部分應該是張愛玲自身的影子在裏面,還有張愛玲內心的痛苦掙扎,要是現在能夠有一本張愛玲的傳記小説看看就好了,如果不瞭解她本人,看她的小説有時候會有一些迷茫的感覺。她的小説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每部小説的結尾,都給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間,讓人回味無窮。她不給你一個固定的答案,都是讓我們來自己想象的。我覺得這是她的小説最大的魅力所在!

張愛玲讀後感6

張愛玲用“童言無忌”做題目並不是要寫什麼犯忌的話,只是想寫自己的事兒罷了。文章是從錢、穿、吃以及家人四個方面寫的,

我也就想從這四個方面説説自己的看法,如果你不贊同,就把它當做玩笑話,一笑而之也就過去了,也正好符合我今天所要寫的題目【童言無忌】。

張愛玲説自己喜歡錢,堅持自己是“拜金主義”者,錢確實是個好東西,可以買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東西。因此張愛玲説:“不知道錢的壞處,只知道錢的好處”。試想一下如果你一天沒有錢,你能在這個世上生存下去嗎?如果我一星期身上沒有點兒錢,也許我也就被餓死。用自己辛勞、汗水、智慧努力賺錢的人,會常常被人稱之為“財迷”而我覺得這是有上進心的表現。可有些人也正是看到了錢的好處,沒有看到錢的壞處,因此採用不折手段、埋沒良心、利用手中的權利剝削他人,掠奪他人等方式來獲得金錢。用這些方式賺錢的人絕對不是有“上進心”在他們的身上只有貪婪二字,他們是“食人者”,靠吸別人的血來獲得享受。這絕對不是張愛玲所説的“拜金主義”。張愛玲認為對於金錢的獲得是要靠自己的汗水與智慧,靠自己汗水所賺來的錢自己享受那是理所應當,靠壓榨、剝削、權利獲得金錢,這種人是可恥卑鄙的**。在底層社會的人,賺錢是極其不易的,他們付出了許多的汗水,花了一生之中大量的時間努力的工作,卻只能換來一丁點的收入,甚至還會被拖欠工資,而有些人賺錢是極其容易的,在辦公室喝茶看報,一月會獲得不菲的收入,會比那些勤勞工作的人賺得更多的錢,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我想每個人自有心中的答案吧。

穿

正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可以説是人的天性,張愛玲是個愛美且願意追求時尚的人。我相信只要條件允許,人人都會為自己買幾件漂亮的衣服,以致在大眾、朋友面前可以光彩奪目。可有些人卻要顧及許多的原因而磨殺掉自己的“天性”,當時張愛玲的母親要張愛玲選擇是嫁人還是讀書,因為自己的錢只能讓張愛玲選擇其中的一樣,選擇嫁人就把錢拿來給她買漂亮的衣服穿,如果選擇讀書就把錢拿來交學費。張愛玲毅然放棄的“愛美”,而選擇到香港大學求學。有些人願意追求更高的內在與自我,而放棄外在的修飾,也許這在別人面前看着不美,但內心也會是快樂的,而有些人不追求知識了,也不追求內在,每天努力的工作,付出血汗,卻只能穿別人不要的衣服,不能給自己買新衣服穿,這又是何原因?

吃與家人

張愛玲喜歡吃甜爛的一切脆薄爽口的食物,還特別的喜歡湯肉,因此稱自己是一個安分的“肉食者”。張愛玲説自己沒有吃過錢的苦,小苦雖有吃過一些,但她説和人家真地苦比起來實在不算什麼,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張愛玲對於自己能吃飽有衣服穿能讀書是感到非常慶幸的,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的人吃不飽穿不暖沒有書讀,他們不是沒有付出汗水和辛勞卻怎樣的努力也擺脱不了吃苦的命運。張愛玲因為父母離異,給她帶來了許多的苦惱,給她的內心帶來了不小的傷害,以致影響到了她的一生。我想張愛玲喜歡“蒼涼”這和她不幸福的家庭生活是有着很大的關係的。

但我想説的是人可以不幸,但絕不能不堅強。人可以認命,但絕不能服輸。

張愛玲讀後感7

一直覺得張愛玲是個清冷的女子,用一雙冷寂眼神看世間所有繁華熱鬧,寫感情總是毫不留情地剝去種種温情的外表,直接暴露出人的本然,沒有任何修飾。讓人看了頓生悲涼。《白玫瑰與紅玫瑰》中那段最為經典的話語“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就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牀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短短几十字,就揭示一切男子真情下所有的本質。這個女子就是這樣,將殘忍的真話隱在自己淡淡的哀愁裏不經意地説出來,讓人分明感覺到悲哀卻又拿她毫無辦法。《心經》裏父女之間的畸戀,《金鎖記》中無愛的曹七巧,扭曲的人性,瘋狂的報復,一切讓人感覺的都是冰冷的,人與人之間最為温暖的感情,也只不過是一種利益的表達,這種種,只是人的一種絕望的掙扎。

而《傾城之戀》應該是張愛玲冰冷的筆下,唯一温暖而瑣碎的愛情。可是這段情感的圓滿又非常不幸地以一個大悲慘為前題為背景。那便是一個城市在戰爭中的陷落。其中生、死、離、別,都只在毫釐之間,只有片刻之差,所有的一切都拳在命運手裏,故事裏的男女主人公只是命運手中牽串拉扯的玩偶,比起外界的力量,他們的力量只是渺小,根本做不了主,他們能做的`只是相愛,剩下的事,交給命運,而這一次,命運通過一場戰爭成全了他們。

柳原看着白流蘇道:“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那時候再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白流蘇和範柳原這一對現實庸俗的男女,在戰爭的兵荒馬亂之中被命運擲骰子般地擲到了一起,於“一剎那”體會到了“一對平凡的夫妻”之間的“一點真心”……看到範柳原在電話裏對白流蘇説“生死契闊,與子相悦;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時,不可抑制得哭了。這是一個愛情故事,卻有別於時下的愛情故事,它沒有那麼強烈,沒有那麼多的甜言蜜語,它有的,更多的,是一種帶着淡淡哀傷的壓抑的與時代與命運相系的感情。

小説中最經典的一句話,也是常常被人引用的,“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但終,一對自私的男女成就了一段俗世的真實的愛情。

也是,這也是張愛玲內心所期許所向往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的。”也許愛情最大的快樂,莫過於做平凡的夫妻。“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正如她也曾經這樣許願。但終成空,只是鏡花水月。

她那樣清高孤傲的女子,寫盡人間風月把世情看得玲瓏剔透,也逃不過情的劫難。有一種人本質上冷而清冽,如張愛玲。不輕易付出,一旦投入,就凝聚所有光華,燒得炙熱璀燦,愛得千迴百轉。為了胡蘭成,她説“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但她心裏是歡喜的,從塵埃裏開出花來。”為了他,她原諒了他跟另一個女人一起,甚至生活費卻仍然是她給的。於胡蘭成的種種自私、劣跡,種種遭常人譴責處,而張愛玲僅僅一句説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就將所有言語化為煙灰。為了愛情,她這樣一個孤高的女子,也變得卑微,將自己低到塵埃裏,只求一段平凡的愛情,但,她全身心的付出也終只換回滿心神傷和黯然憔悴。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但這個曾經懂她的人,終讓這朵開在塵埃裏的花萎謝了。

張愛玲讀後感8

(一)

很早以前就聽過看過張愛玲的這段關於愛情的經典描述: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説,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 之前一直把這段話理解為緣分是個奇蹟,“於千萬人之中,於千萬年之中”遇到你所要遇見的人,這需要多少巧合,需要多少冥冥之中的註定,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那個人,兩人心照不宣,輕輕問一聲:“你也在這裏嗎?”多唯美的畫面!

今天心血來潮閲讀了全文,才發現自己的理解大錯特錯。愛情需要緣分,更需要爭取。時間對了,在春天的晚上,人也對了,十六七歲的美麗女子,住對門的年輕人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輕輕地問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奈何女子沒有迴應,他也沒有再説什麼,站了一會兒,各自走開了。後來女子被親眷拐了,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説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個青年。我想她是後悔的吧,後悔自己當時為什麼沒有接年青人的話,就算是回一句“是呀,我也在這裏”也好。如果她當時迴應了年青人,可能結果就會不一樣吧,也許她現在過着含飴弄孫的幸福生活。就算是於千萬人中,於千萬年之中,在時間的無涯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但那又怎麼樣呢?照樣沒有別的話可説,惟有鼓起勇氣輕輕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 然後靜靜等着那個人的迴應。我想張愛玲的這段話的重點不是前半段,不是為了感歎緣分的難得,而是想表達她對這對年青的男女有緣無分的惋惜,更想告訴俗世中的男女,如果在對的時間遇上了對的人,一定要抓住機會,別讓一些無關緊要的事阻擋住愛情敲門的手!

(二)

讀張愛玲的《愛》,不僅讀出了那種情竇初開的悸動,更是讀出了人生的遺憾和悽美。

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有一個村莊小康人家的女孩子,約摸十五六歲,花樣的年華,生得美,上門説媒的人都快踏破她家的門檻,但她卻無動於衷。她穿着月白的衣衫,靜靜地立在後門口,手扶着桃樹,純美的畫面定格在她永遠的記憶之中。她今生也許無法忘記,對門住的那個沉默寡言卻目清眉秀討人喜歡的年輕小夥,竟然主動開口和她説話。她做夢也沒有想到,激動而甜蜜的感覺頓時湧遍全身。彷彿就在這一剎那間,她覺得自己心中的愛情鳥,拍着翅膀撲撲撲地飛向了他,這種感覺,更強烈地堅定了她渴望的愛情信念。她覺得自己這輩子終究要跟着他,無論天涯還是海角,都會義無反顧。

這,就是愛。教人沉醉,又讓人迷戀。

遺憾的是,當他開口説出,噢,你也在這裏嗎?她激動得一句話也説不出。他也沒有再説什麼。兩人靜靜地立着,各自走開了。

美好的初戀,有時像一朵含苞未放的鮮花。還未來得及在温柔的春風中盛放,就被一場突至而來的暴雨打落在地。後來,她被拐賣了。拐賣她的人販子,不是什麼強盜土匪,而是她的親眷,有着血濃於水的親情,在金錢面前不堪一擊。

無數次歷險和飽經風霜後,她再也回不到從前。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滄海桑田。唯有揮之不去懷念,伴隨着深深的喟歎,祭奠着青春時那夜桃樹下美好的畫面。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那個穿着白衣衫,被皎潔的月光灑滿一身的姑娘,究竟在何方?那個帥氣的小夥子,還會記得芊芊玉手扶桃樹的那個純美的姑娘麼?兩顆青春的火熱心跳,是否被滿枝的花瓣窺見和保存?

春風不語。被命運捉弄的人兒,就像被時光扔進靜靜流淌的河流中去。即使淚流滿面,水底的游魚也不會知道心痛的感覺。

在合上書頁的那一刻,我的眼睛竟然有些濕潤了。不是我脆弱,而是被深深地感動了。

在人世相遇的時光中,千萬別錯過了握手和表白。錯過了,也許就不會再來了。

(三)

一直很喜歡張愛玲。都説張愛玲的小説好,散文更好。她的小説大部分滲透着一種蒼涼,使讀者常陷入一種很深很沉的痛與窒息的壓抑狀態,而她的散文卻常是她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張愛玲的文章向來深刻,她的這篇《愛》很短小,卻又很精美。有着散文的質樸,同時又有小説的情節。它描寫了一段短暫的愛情情感片斷,卻又將這個片斷化為了永遠。

《愛》描寫了一個很美的故事:春天裏一個月色朦朧的晚上,她邂逅了他。輕輕地,他問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裏麼?”就這一句問候,卻勝似無盡的話語,深深觸動了她的心。世事的變化無法預料,女孩的命運十分坎坷,他們沒能再相見。老了的時候,她依然懷念那相見短暫卻是她一生中最絢麗的瞬間,依然記得那句“噢,你也在這裏麼?”

這篇文章的結構如它的故事一樣簡單,開頭交代“這是真的”,這是作者的坦言,簡單卻具有很強的説服力,讓

張愛玲讀後感9

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張愛玲用了比較坦誠、平和的語氣,談到了自己在寫小説和散文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這篇文章也是我們深刻的瞭解張愛玲的作品和去還原一個真實的張愛玲的最好的一手材料了。在文中張愛玲非常謙虛的指出了自己寫小説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但也堅定的表明了自己寫小説和散文時自己堅持的主張和以後該努力的方向,字裏行間中透露着張愛玲的作為一位文學大家的風範和氣量。

張愛玲覺得自己寫小説和散文是不太注重文學理論的,並認為文學理論是文學出品出現後而產生的產物,她認為一個作家應該是在文學作品中,經過自身提煉和吸收穫得適合自己的文學理論,可能也只能這種方式才能讓作家把那些文學理論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可以比較自如把文學理論一些好的東西渾然天成的融入到自己的文學作品裏,創造出一流的作品,當然她也肯定了文學理論對於推動文學作品上的積極作用,她把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比作平行的一前一後的兩隻腳,文學理論是不可能處在文學作品之上,更不會是手持鞭子的御者。

張愛玲認為人是為了追求和諧安穩的一面才去鬥爭的,可許多的文人卻過多的關注於人生的鬥爭,而忽視了和諧的一面。她認為鬥爭只存在一個時代,每個時代鬥爭的東西可能會是不同的,但人們追求安穩的生活相信是每個時代的人都有着的願望,因此張愛玲認為安穩實質是一種永恆。所以張愛玲在文學作品中透露着追求人生安穩的一面,但因此也會缺少一種“力”,給人振奮的一種力量。

張愛玲覺得寫文學作品應該給人一種啟示,而這種啟示是藴含在自己的作品當中的,讓人們在故事中自己去獲得,因此她會把自己的小説作品寫的更加的真實,但因為要真實因此自己的作品就會缺少激烈,但她堅定的認為自己只能這樣寫,激烈的東西往往可以給人一時的刺激,但真實反映人們的生活,才能給人以啟示,而這可能是永恆的。因此張愛玲的小説中除了《金鎖記》中得曹七巧是一個極端病態的人物外,其它人物都是平凡的不徹底的人物,他們不是英雄,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的負荷者,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從中獲得啟示,我想這也是張愛玲所一直追求的文學方向。

張愛玲説自己喜歡用參差對照的寫法來表現人生的蒼涼,而不是去表現壯烈,壯烈雖有力但缺少美,而悲劇往往給人一種強烈的對比,而蒼涼之所給人回味,是因為給人一種參差的對照,從以上這些觀點我們便可以看出為什麼張愛玲樂於寫悲劇,為什麼去營造蒼涼氣氛的原因了。

張愛玲在文中提到了自己的主題欠分明,但張愛玲認為這並不是什麼缺點,因為許多偉大的作品主題都是很模糊的(在這裏她用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來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張愛玲認為讓故事自身去説明表達的,比擬定了主題再去編故事要好的多。因此張愛玲認為一味的強調主題,那些唯主題論者是機械的並且是刻板的。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一文,説理清楚,觀點明確,論證深刻而有説服力,一篇讓我受益匪淺的作品。

張愛玲讀後感10

每次看張愛玲的書前,我都要給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擔心書中抑鬱的陰霾會讓自己喘不過氣來。這次讀《半生緣》亦是如此。

讀完全書,我覺得作者的書名起得着實好。世均和曼楨、叔惠和翠芝都是隻有半生的緣分,他們沒有結局的愛情實在令人惋惜。讀的過程中,我屢次替裏面的主人公幹着急,總是覺得就差這麼一點點就可以幸福了,但是這兩對有情人就像是兩對平行線,心繫彼此,卻永遠無法相交。

仔細想想,書中的每個人物其實都在舊社會背景的影響下蒙上了一層無法脱離的悲劇色彩。在閲讀前幾章時我就已經抑鬱得喘不過氣了。在這裏就講講故事中的男一和女一吧。

世均,一個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為有錢的父親逼迫自己繼承家業,逃離了原來的城市隻身一人到上海拼搏。他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個體,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像叔惠一樣出眾大膽,但是卻無法擺脱自己寡言沉悶的性格,把對曼楨深沉熱烈的愛埋在心裏,無法勇敢當着長輩的面把自己和曼楨訂婚的事情説出來。也許,當初他早點把曼楨娶了,後面的悲劇就不會發生。

曼楨是一個我又愛又恨的角色。我非常佩服她烈女般的性格,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是多麼不容易啊!但是她同時又是那麼地軟弱。我要是她,當時被祝鴻才侮辱後要麼就自殺,要麼先委屈自己假裝迎合姐姐,最後再伺機逃跑。當她最終逃出來得知世均訂婚後,內心肯定是非常絕望的,但是我覺得她絕望的同時也應該滿足自己最後一個心願,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他,同時想辦法讓世人知道姐姐和祝鴻才的禽獸行為。但是她做不到,因為她考慮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容易膽怯了。

我覺得,整個故事的美好結局是被一幫舊社會思想封建的愚昧女人攪和的。要是世均的母親支持他和曼楨的感情,要是她當時沒有把曼楨寄給世均的信燒了,要是曼楨的姐姐不會愚昧地想用妹妹把丈夫套牢,要是曼楨的母親當時把故事的真相告訴世均,要是曼楨的母親沒有一味退讓,要是……也許這對有情人就可以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