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張愛玲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十篇

欄目: 張愛玲 / 發佈於: / 人氣:2.4W

【篇一:半生緣讀後感】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十篇

可能這周工作太緊張了,從上班到下班都必須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所以天天晚上睡很少的覺,竟然也不覺得犯困。終於昨天晚上看到12點多,把張愛玲的《半生緣》看完了。

以前沒怎麼看過張愛玲的書——雖然她是個名家,也有很多人追捧她的文字。可是我一直覺得她的文字有點消沉陰暗,所以一直也沒看過。大概是兩年前借過她寫的書,但是那時侯還是和同事住一個宿舍,是一邊跟同事聊天,一邊看電視,一邊看了幾篇。基本上沒有印象,只是覺得她的文字很晦澀。就沒再看過。前幾天,我弟過來,帶了本《張愛玲文集》放在了我這,因為這幾天沒好電視看,又是一個人閒着,就看起來。沒想到這一次心態竟然是完全的不同,看起來也是有種欲罷不能的感覺,所以常常是晚上看到半夜。或許她的書就該一個人靜下心來仔細的讀。也可能是因為現在的我比較成熟些了,能看懂她的內心了。

《半生緣》雖然書沒讀過,卻也看過電視劇。所以對於故事情節也大體知道一些。可是再讀書,確是一點不感到厭煩,相反看了後才發現電視劇真是太膚淺了。張愛玲那細膩的描寫電視劇又怎麼能夠詮釋的了呢!不得不説張愛玲的文字真的是太細膩了。表面上看似很平靜,沒有轟轟烈烈,也沒有大的矛盾,可是在這平靜下面卻早已是驚濤駭浪,緊緊的抓住你的心。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大作家不是靠華麗的文字來征服讀者的,當然文字和故事性是一方面,這一點張愛玲也做到了。還有一點重要的是他們能在故事裏講述一些關於人生、關於社會……的哲理——或者説軌跡更確切些,這才能顯示出作家的智慧。張愛玲就是有着這樣智慧的才女。她的思想是獨特的,看問題也那麼深刻,又能用一種很準確的文字把它表達出來。我真遺憾現在才讀她的書,但是不管怎樣總還是看了。

【篇二:半生緣讀後感】

花了昨天晚上的大部分和今天早上的一點點時間,終於把張愛玲的《半生緣》看完了。

看完後最深的感覺是,真是環境能造就與之相應的人,也可以將之中人的生活與人生改變、偏離其預期。真是時代作弄人啊。書中的主人翁曼楨與世鈞之間的愛情就是個例證。他們之間的愛情被環境中的人所破壞、阻斷、淡化。面對這一切他們不能衝破環境的世俗,他們無力改變他們的環境,但他們有不願就這樣依附於周圍的環境。曼楨被她姐姐關在她家,然後逃離她家,然後回來照看她自己的兒子,然後與以結婚的世均見面,已經時隔十八年了。他們以前是怎樣的年輕,怎樣的相互依戀啊!但現在,他們已經都是中年人,都有了小孩,都有了家庭的責任感。他們的理智已經不允許他們再來一次了。我想,他們見面的那一刻一定有恍然過世的感覺,彷彿以前美好的時光就在昨天。

小説的結尾很含蓄,但反映了主人翁那豁然大度、積極向上的精神。也許我們不能完全去改變我們周圍的環境,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去積極影響和改變周圍的環境。

張愛玲的小説的細節寫的特好,給人很深的真實感。以後要多多的拜讀她的作品。呵呵。

【篇三:《半生緣》讀後感作文

張愛玲的《半生緣》這部小説,其實叫《十八春》。前段時間在電視裏看過,不過讀書更有感覺。

同情的是曼楨的苦命,埋怨的是世鈞的懦弱以及對曼楨的不信任,痛恨的是曼璐和祝鴻才的自私他們不顧親情毀了曼楨一生的幸福沒想到,親姐姐會如此荒唐,可笑。曼楨和世鈞之所以會錯過這段美好姻緣,不僅僅是幾個主人公的原因,更是那個時代的過錯。曼楨和世鈞走到一起過着甜甜蜜蜜的生活,是每個人的願望。當然果真是這樣的結局就不是張愛玲的寫作風格了。這麼單調的劇情也就不會引起觀眾高度的評價。往往人們對不好的結局印象更深反而很快會忘記美好的結局

曼幀的悲劇也在於自己的懦弱。她恨祝鴻才,曾經咬牙切齒的説決不會嫁給他,結果自己仍然忍氣吞聲的嫁給了他。她的反抗僅限於嘴上,説實話,實在讓人瞧不起。悲劇是自己直接造成的。曼路用傷害自己的妹妹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雖然是為了家人才會走上這條路,雖然會抱怨自己的命不好,雖然對這個社會對這個家有怨氣但也不會去傷害自己最親最愛的人。想改變現狀改變命運就要選擇一個真確的方法而不是用這種手段去改變自己。對於祝鴻才他更不該不顧別人的意願而滿足自己感情是雙方面的一廂情願即使得到了也不會幸福,得到軀殼得不到心有何意義兩情相悦那才是真正的幸福如果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去傷害別人的話那人和動物有何差別

世鈞和曼楨這段姻緣的錯別隻能怨老天對命運的捉弄只能對這個時代表示遺憾。而我感到幸運的是我生活在現代我也只能用現代人的想法來剖析那個年代如果我也生活在那個年代的話或許我會感到無奈感到悲哀。

現今社會是敢愛敢恨的世界戀人之間的分手婚外情很普遍但我不主張這些即使婚外情中有許多真情在但我想一個人除了追求自己目標的同時還要想到責任心。責任感也能體現人生價值。

雖然那個時代已經遠去,但那個時代所帶給人們的傷害永遠保留了下來!

【篇四:讀《半生緣》有感】

前些天,我讀了張愛玲的一部小説——《半生緣》。其實之前電視裏也有熱播過,但是由於對張愛玲的敬仰和對這部小説的喜愛,我還是把原著讀了一遍。有時我還真覺得文字比電視更有吸引力,小説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氣息總讓我有種莫名的感動。《半生緣》是以一種最樸實平凡的語言講述一段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

用“殘缺的完美”去形容《半生緣》是再貼切不過了。《半生緣》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並被人們所贊稱,或許並不僅因為張愛玲這個作者和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還因為它能以悲劇的形式打動人心。筆者很喜歡女主角曼楨,而她是當時受社會迫害的典範;被姐姐出賣;母親卻袒護姐姐,認為姐姐求子心切的做法也情有可原;被姐姐從中阻礙,使她與她當時的未婚夫相隔十四年後再相見。可結局已定,哪怕兩人再相愛,卻再也不能回到那一段已失去的歲月。

而我喜歡她並不僅僅是同情她,更是敬佩她,她每時每刻都在和當時社會上可悲的制度作鬥爭,每時每刻都在努力爭取自己的幸福,儘管她這一生已註定成為悲劇,但她至少竭力地爭取過。我作為一個讀者只能説,在當時社會中像她這樣的人太少,而她自己也能力有限,因此才沒有化悲為喜。但是她的精神是可嘉的。當十四年後曼楨與男主角相見時,儘管他提出與他妻子離婚再與她結婚的提議,但曼楨還是沒有答應。並不是她不愛他,而是因為太愛他,不想因為自己而使對方原來平靜的生活再起波瀾,更是因為道德與良心的緣故,畢竟男方是有家室的人,為了自己的幸福而去逼着人家妻離子散是不是太殘忍了!曼楨的善良與無私讓我折服;或許這世上真的沒有那麼多“敢不敢”,而是“能不能”了,如果一段感情沒有道德作底線,沒有責任作保證,又何談“愛”呢?

紅塵中浮沉着太多個夢,又到底多少個夢能生死與共?《半生緣》這段愛情故事也有其“可喜”的二面,至少曼楨這輩子能如此轟轟烈烈地愛過一回,真的是死而無憾了。

半生匆匆,半生如夢。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説,七、八年如同過往雲煙,而對於年輕人來説,二、三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現在的我,只想好好珍惜我的這一生,不要讓我這短短的一生留下長長的遺憾。

【篇五:《半生緣》讀後感】

讀完了張愛玲的作品集,沒有喜歡上《傾城之戀》也沒有喜歡上《沉香屑》而是喜歡上了《半生緣》,這個連自己也有點意外。

其實我是想爆粗口的,我想罵祝鴻才想罵顧曼璐,也是卻不知道他們到底錯在了哪裏,又覺得他們也是可憐的。總是難忘十幾年後顧曼楨和沈世均重逢時曼楨説的那句:世均,我們回不去了。短短的8個字裏面到底是包含了多少的情懷啊!她明白他們回不去了所以她也拒絕了世均説的他要與時間掙扎。即使掙扎了又能怎樣,要和翠芝離婚嗎,這樣算是勝利嗎?

有時候有些事真的很諷刺,當年世均的嫂嫂和他的母親那樣的為他和翠芝做媒,他也沒有答應,而後來他卻與那個女人結婚生子過一輩子。他後來回憶説他也不是非要和翠芝結婚不可,只不過那時候在他賭氣想要結婚的時候剛好就碰上了翠芝。亦或是他碰到的不是石翠芝而是某位李小姐、丁小姐、王小姐他也是會結婚的。世均説: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他和翠芝,翠芝也知道自己和叔惠是相愛着的,而世均也明白自己一直以來還是對曼楨念念不忘,所以當後來翠芝吊着嗓子念曼楨寫給他的那封沒有完成的情書時世均會如此的不淡定;所以後來在小飯館裏曼楨問他:你幸福嗎?他回答説:我只要你幸福。曾經那麼相愛的人,因誤會分開,再因為賭氣各自結了婚,再遇見又還能怎樣呢?

一直覺得曼璐不是一個好女人,直到後來看見她勸曼楨的時候説:我做舞女做妓女不也收人家欺負,我上哪撒嬌去?我也是跟你一樣的人一樣的姊妹兩個,我那時候要是個烈女,我們一家子全餓死了。又對那個女人充滿了深深地同情,或許能跟祝鴻才結婚已屬不易,她的想法很天真,她只是想留住那個男人,但是她卻不明白那個男人就像一隻狼,吃着碗裏的望着鍋裏的,她永遠也喂不飽。我想曼璐大概是不知道曼楨和世均的那次爭吵是因為曼楨無法接受世均嫌棄他舞女的身份吧,或許世均沒有嫌棄而是沒有説服他的家人不嫌棄吧。曼楨對於曼璐一直是懷着感恩的,她勸母親不要拿姐姐的錢,她叮囑家人不要告訴她豫瑾結婚的事,她這樣的體貼卻換來曼璐那樣的回報,或許曼璐自己也因為曾經做過舞女而自卑吧,所以她覺得她身邊的人都像她自己一樣介意曾今的那段歷史。

後來曼楨和祝鴻才結婚之後,祝鴻才奇怪為什麼曼楨變得那樣從容,其實這正所謂應了那句話:經歷了最疼所以也就感覺不到一般的疼痛了。後來見到豫瑾時她是激動地,她説豫瑾是他唯一能信任的人了,而他自己的那段噩夢般得經歷,從在醫院生產時憤恨的講給臨牀的金芳,再到後來淚流滿面的講給豫瑾,再到後來淡然的講給世均,這就是一種成長吧!搞不明白張愛玲為什麼會安排了那樣的結局,讓他們在錯過十幾年之後再次重逢總讓人覺得有點諷刺。顧曼幀與沈世鈞,可謂一見鍾情,他們相知,相愛,相許,可惜未能相守。不是他們愛的不夠深,或許只是愛的太深,所以容不得絲毫的破損,又或者是還未愛,所以不能死生契闊。一次又一次的與對方擦肩而過。當兩個對彼此念念不忘的人終於見面時,也只能是訴説着多以前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不痛不癢,曾經以為的悲愴都已經成為一些平淡的故事來説。或許,真的只有半生緣吧,所以最終落成這樣的結局。

人生有那麼多的悲歡離合,有那麼多的集散分離,最終相愛並相守的恐怕是極少數吧,當時間慢慢流逝,人們慢慢變老時,年少所以為的傷痛,到最後都被磨平,留下的就只是些美麗的夢。

事實上,生命中總有那麼些人一回頭便是一輩子,一錯過便是一生。所以如果遇見請不要錯過,因為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

【篇六: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

看完張愛玲的《半生緣》,又名《十八春》,主要是主人公認識了十八年的故事。沈世均、顧曼楨兩個普通人從逐漸的好感、彼此心中有對方、生死之約到陰差陽錯分開、互相掛念、最後為了各自的家庭而成為好友的故事。期間張豫瑾、顧曼璐、祝鴻才、許淑惠、石翠芝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是偶爾清醒偶爾迷茫的。沈世均遇到古曼楨時對其很是鍾情,想要一生一世。而當兩人產生誤會時,懷疑立刻就來了,喜歡的深度和對象也立刻發生了變化,對於石翠芝明明知道兩個人不可能,卻還是稀裏糊塗的接受了,以至於兩個人入洞房後就立刻流淚説現在後悔還來得及,而即使後悔又能怎樣呢,他們兩個愛的人都拋棄了他們,他們是現實的愛情世界的傷者,需要相互的安慰,況且父母都在逼婚,沒有什麼好的'選擇,只能將就着過下去吧

人也是不堅定的健忘的。在姐姐顧曼璐、姐夫祝鴻才的合謀下,顧曼楨被祝鴻才強暴懷上了孩子並關押了起來,顧曼楨對祝鴻才應該説已經恨之入骨。而當孩子出生、姐姐去世後,這種仇恨變淡,甚至到後來主動去照顧孩子,這可以説是為了孩子,但是經受不住其手段而嫁給了祝鴻才,真是記吃不記打,生活無憂雖然有了保障,孩子成了生活的寄託,幸福卻全然沒有了,家庭冷戰一直在繼續。還有張豫瑾,原來是和顧曼璐青梅竹馬的,後來鼓滿路已經出嫁而沒有了希望,住在顧家看到顧曼楨長得很像其姐姐,於是開始喜歡起顧曼楨起來感情就這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自始至終的喜歡太難了,不過張豫瑾對顧曼楨的喜歡持續到了最後,雖然他也結婚了,到後來還是牽掛着顧曼楨。裏面的細節描寫還是很細緻入微的:沈世均給顧曼楨揀手套送會時避着別人避嫌、飯店吃飯放筷子、顧曼楨給徐叔惠、沈世軍織毛衣掩護着兩人的關係、沈世均送顧曼楨去家教在樓下多呆了幾分鐘等等,都對人物內心的掙扎、彷徨深刻進行了描述。

命運是無常的,誰也不知道接下來將要發生什麼,而我們依然能繼續計劃着關於未來的美麗的夢想。顧曼楨因為被關押而無法與沈世均聯繫溝通,海枯石爛的諾言就這樣被輕而易舉的粉碎,在黑暗屋子裏顧曼楨積攢了一肚子話想對沈世均説,可是等到雙方見面,時間讓一切歸於平淡,原先想説的千言萬語卻不知道從何説起、更不知道説了的意義。時間和空間這個巨大的距離讓不愈的感情纏身了縫隙,甚至是消散,畢竟都是凡人,都受着周圍環境的影響,社會的急劇變化,是的人的感情更佳的善變、熱鬧的諾言可信度降低,那種至死不渝的約定和行動、那種等待對方二十年、五十年的可歌可泣的忠貞不渝的傳奇愛情早已經作古,所以年不見不見的他們幾乎等於形同陌路之人:他結婚了、她被強暴懷了別人的孩子。自己的決定是最關鍵的,而往往卻被周圍的人所左右,人就這樣順從了社會、迷失了自我。沈世均和顧曼楨不顧家人的反對走在一起時,別人順從了。而張豫瑾出現時,家人極力撮合,顧曼楨又開始動搖起來,幸虧自己理清了自己到底喜歡誰。顧曼楨被姐夫強暴,卻在家人的勸説下減消了對其的仇恨。沈世均和石翠芝都知道對方是不適合的,卻被撮合在了一起。

半生緣就是這樣一個命運多舛的故事,計劃和安排都會被突如其來的變故所打破,人只是在被動的接受和順從,所有的掙扎和反抗終究是徒勞的,感情是捉摸不定的,愛情在一定時間是甜蜜的、温馨的,卻很難保險,只有無趣、無聊、無味的生活能夠持久和永恆下去。生命和生活雖然經常是作選擇題,但是卻是在優先的選擇項內、選擇一個被暗示、被安排、被脅迫的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選項,千百萬個不願意都抵擋不住生活的安排。而這就是生活。

辦事情願肝腸斷,

海枯石爛終虛幻。

命運多舛十八春,

痴心一片注心間。

【篇七:《半生緣》讀後感】

我為文章擬題目,並無定法,有時是喧囂之後,梗括出中心,有時必先定題目,免得支蔓地太開,就如此際。

近日重讀《半生緣》,這是我讀的張愛玲的第一部小説,從此,很長一段時間沉浸在張愛玲文字的風情裏。

世間事推究起來都很宿命,一旦電光火石般的碰撞起來,才發現因果的導線早埋在紅塵裏。大一寒假,我高中時代最要好的男同學把一本《半生緣》輕巧的放在我案頭,以先知的口吻告訴我:“看看吧,你會喜歡的,符合你的氣質。”就象中了魔咒一樣,看看,就喜歡了。

除了初戀男友直接晉升為丈夫的他之外,這位男同學是唯一的相交最深的異性。高中畢業後,我們保持通信五年,頻率當以周計。青春懵懂的歲月裏,一份至真至純的友誼,但已失了音信四年多了,一如這小説的名子“半生緣”,多少情緣是無法一輩子的。淡若水的友情亦或書中的風月濃情,陰錯陽差中,丟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不知為何,小説中的這個句子——我們再也回不去了,總在某種情境漫上心頭,浸的心酸酸澀澀的。任是繁華,任是落寞,誰又能回得去呢?

曼楨和世均是回不去了,所以張愛玲安排他們向前走,讓世鈞與翠芝卸下舊情愛的包袱,達成一種諒解,去了新的天地。讓曼楨在慕謹處照水臨花,再現生機。初讀時,我甚至是厭惡這樣的安排。“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是我那時無法理解的,真愛一次,足可澎湃一生的,如何就潮平浪靜了呢?漸經了一些人事,也相信了,命運的風無止息的吹,情感和靈魂行走在路上,總渴望寓所的,再執拗的人也走不回光陰裏去。

一直都喜歡張愛玲以平靜的筆調寫愛情,平實瑣碎如家常日子。愛情到底不過是凡俗生活的一部分,任心底陽光普照,如花怒放,欣喜和激動,纏綿和深摯,表現出來,不還是一粥一飯,半絲半縷的沉溺和庸常嗎。愛的佳境當是愛着而不自知,就如世鈞冒雨走了遠路為曼楨找回丟掉的一隻手套,然後頗費躊躇的交給她。就如曼楨要為世鈞整理回家的衣箱,他的襯衣領帶和襪子,一樣一樣經過她的手,那種異樣感覺,就如他們在不甚乾淨的小飯館吃午飯,曼楨在水杯裏為世鈞涮乾淨了筷子。當時過境遷,這此曾漫淡不經的細節,成了心上的落英繽紛。有時越是情真意切,表現出來越淡越淺,回味起來越綿久純正。

太多的人習慣把愛情戲劇化,一旦説了愛,就要約會,禮物,急着關懷和殷勤,生怕負了愛的浪漫,而忘了捫心自問,正如張愛玲筆下的另一個人物所言“太忙着談戀愛了,哪裏還有工夫戀愛。”

世鈞和曼楨是盡了工夫戀愛的,沒有情書和密約幽會,只慢慢走近,漸生了解,情朦如隔霧,全非言情小説中,搭台唱戲一樣盡情悲歡,是讀到後來,曼璐鴻才這對卑鄙的夫婦,設了陷阱把同一軌道的兩個人驅散,曼楨的抗爭,她在絕望裏對世鈞的信任和盼望,曼楨被囚禁後,世鈞的焦灼和追尋,十八年後知道了使他們分離的,多少年來困惑與痛苦的那些事情,他們感到的淒涼的滿足,我也才滿足的確知,他們是那樣愛着的,曾是彼此全部的需要和存在的快樂。如許深情,張愛玲只以淺語寫就,看罷方知,一旦這愛消歇,便從此無心愛良夜,十八年都糾纏不能釋懷的,就是,那時彼此是不是一心一意的。

是的,是一心一意的愛的。擦肩而過的瞬間都奮力伸出了攙挽的手臂。奈何命運佈下陰霾,讓他們看不見對方,錯過,漸遠,再也回不去了。

多少年後,我才理解了,我同學所謂的符合的氣質,那時,我是愛生活的,如許多的年青的人,愛的熱烈,簡單,唯美,自然就有隨之而來的惶然和落寞,張愛玲恰站在時間之流的彼岸,拍擊着浪花,涼冽的漸落在此岸人的頭臉上,指引我們向時間的深處望去,向人性的膚淺和算計裏望去。他總是一副歷經滄海指點歸帆的閒雅姿態,一語就道破了我的寞。

何止我,這一定也符合了許多人的所謂氣質吧,總有一些人,如翠芝在新婚紅燭下悲泗淋漓,對世鈞的問:“怎麼辦,我不愛你,你也不愛我?”但依然得把生活繼續下去。也許生活就是這樣,有些東西擁有過,卻無法永恆,還佔去了心地,只剩荒蕪。不僅愛,許多東西。

生命的底色就是蒼涼。我們只是僥倖活得有些色彩。

市場門口有賣氫氣球的,美麗而飽滿。一個漂亮的小女孩,惶急又惋惜的喊:“我的氣球飄遠了,我抓不到它了。”她媽媽勸慰她:“飛就飛吧,放在那兒也慢慢癟了。”其實,飽滿的生命也如此,不知所終或日漸空癟,抑或暴破。生命是終將荒蕪的渡口。

【篇八:半生緣讀後感】

第一次知道半生緣,是看了林心如演的電視劇,當時覺得還蠻好看的,然後再是看的小説。

當時感覺這部小説固然是好,可到底平和了些: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富商之子沈世鈞與出自寒門的顧曼楨相戀。世鈞因經歷過寂寞的童年而格外渴望温情,曼楨則因家中弟妹多而頗具長姊之風,故兩人走到一起極為般配。但他們還是被拆散了。曼楨的姐姐出於私心,設計讓曼楨嫁給了自己的丈夫,此後曼楨和世鈞一別就是18年。18年後當這對有情人再度相逢時,雖然彼此依然深愛,但歲月無情,他們都回不去了,於是只有在心中惘然地祝願對方幸福

我其時不太理解世鈞和曼楨的感情,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好像特別務實。兩人見面時談論的多半是工作、同事、家人之類,不像是在戀愛,倒像是在一個屋檐下過日子似的。小説的結尾我也不能接受,多年以後世鈞、曼楨重逢時他們似乎沒有狂喜,更不消説下決心去改變各自的生活了。兩人只是在內心深深地震動着,然後雲淡風輕地問好,見對方生活得不壞似乎就心安了,接着就各人走各人的路去了。“這算什麼大結局呢!難道人到中年就會失去追求幸福的勇氣?”那時的我直犯嘀咕。

這回"五一"長假得以重讀《半生緣》,我終於有些懂小説裏層層包裹着的心了。我甚至愛上了那種波瀾不驚的愛情。我喜歡看到男女主人公新年裏在寥落的小飯店裏相識,喜歡看到世鈞冒了雨去公園找曼楨失落的手套,我也贊成主人公表白心跡的方式:曼楨不由自主地告訴世鈞她一向諱莫如深的身世——父親早逝,全家6口人的生活頓時失去了依靠,不得已姐姐曼璐犧牲了自己去當舞女。世鈞聽得感同身受,一時想不出什麼話來安慰她,只微笑道:你不要難過。

這種素樸如藍印花布的對白,令今天的我聽來尤為感慨。是啊,一個年輕女孩將她從不肯透露的清寒的家世原原本本告訴了對方,如果這不是愛,那還會是什麼呢?世鈞自然也懂這層意思,所以才温和地、略有些笨拙地安慰她。他説得似乎簡短了些,不過也許這樣更好,簡短總是跟雋永連在一起,紙短而情長,言淺而意深……曼楨和讀者們都聽出了他話裏隱藏着的萬斛情意。

世鈞和曼楨定情後的家常日子亦是我百看不厭的。慢慢地看着世鈞熱心幫着曼楨找房客,看着他一天好幾趟地來找曼楨,看着小別後他第一次見到曼楨時微妙的心情:他幾乎認不出用湖綠羊毛圍巾包着頭的曼楨了。這樣是否好看些他説不上來,不過他還是喜歡她平常的樣子,不喜歡有一點點改動……這些情節都讓我有説不出來的欣慰。沒錯,這都是些好兆頭,只有結結實實地愛着對方的男人才會有此種心情。曼楨的表現也委婉動人:她替世鈞打毛衣,走到哪兒都帶着一團絨線;替世鈞送早點過來,因為他無意中説過一句“早餐都是在外面將就的”;世鈞離開她幾天,她無法剋制對他的思念,於是忍不住去找叔惠,因為叔惠是世鈞的好友,她若去了叔惠肯定會對她説起世鈞……

讀這些楚楚動人的細節,真有那樣的感覺:一個人如果一輩子不談一回像世鈞、曼楨那樣的戀愛,實在是虧了。

讀懂了這一對戀人相濡以沫的感情,再來看他們最後的選擇,似乎就釋然了:他們都體諒着對方,希望對方比自己生活得好,所以才全無再續前緣的念頭。世鈞是因為有了妻子孩子,慚愧自己給不了曼楨碧綠鮮潔的愛了,曼楨則是不願意令世鈞為難。總之在他們看來,只要知道彼此仍然深愛着就已經足夠,至於終生廝守,他們不作此種奢望。

從一知半解《半生緣》到心領神會《半生緣》,也許這就是從青春年少到淡定中年的距離吧。與其説是喜歡世鈞、曼楨的半生緣,還不如説是欣賞他們的生活態度:知道這個世界是有些寒意的,卻不抱怨,不沉淪,只沉靜地行走在茫茫人海之間,並且真誠地希望自己能給周圍的人帶來一點暖意。

或者這也正是張愛玲的生活態度。寫作《半生緣》時,張愛玲已與曾經深愛的胡蘭成分手。沒有了愛,仍然寫出了這樣温婉純淨的故事,塑造了曼楨這樣“命運雖百負之而不恨”的女性形象,而且還以深情的筆墨寫下了不少使作品更加醇厚的點滴,比如説南京的玄武湖、清涼山,安徽的瓜片茶、炒米粉,做父母的怎樣抱怨兒子不聽話,年輕一代又怎樣熱衷於看電影、郊遊和照相等等,凡此種種,除了説明作者對世間真愛和人間煙火的不捨,實在沒有更好的解釋了。

這麼想着的時候,又有些懷念曠世才女張愛玲了……《半生緣》是張愛玲的不了情,而張愛玲則是讀者們的不了情吧。作文

【篇九:讀《半生緣》有感】

我是在書攤上邂逅了《半生緣》——張愛玲著名的一部小説,於是毫不猶豫地買下了。買下後,就迫不及待如痴如醉地看了起來。

書的開頭就是寫世鈞,曼楨與許家少爺叔惠見微妙的友誼關係。後來曼楨那為養家而墮落紅塵的姐姐曼璐與奸商結婚後,因為曼璐不能生育,夫妻關係不合,而鴻才又眷戀妻妹曼楨,於是陰險自私的姐姐曼璐就假裝害了重病,讓妹妹來看護,而讓鴻才將其佔有,以將丈夫拴住。

後來曼璐真的得重病不愈而死,曼楨為了兒子,不得已屈嫁鴻才。可憐世鈞不知道其中的緣由,苦苦等待,最後在家人的壓力下與自己不喜歡的翠芝結婚,但也破壞了叔惠與翠芝間那份之間隱藏了很久的感情。當等到十四年後的相遇,那份悽楚,悲涼,尤如秋日的落葉。但年的一切,也都一去不復返。

讀過後,我的新久久不能平靜。文中共有三個另人悲痛的遺憾。

一:父亡,而破壞了豫瑾與曼璐見純真的愛。

二:因為身世差異,而使叔惠與翠芝有緣無份。

三:因姐夫與姐姐的陷害,與母親的怕事,終使世鈞與曼楨兩個相愛的人分隔兩地,有情人不能眷屬。

我好恨,恨顧老太太的息事寧人,膽小怕事,恨鴻才的陰險與姐姐曼璐的自私。我也恨封建社會不把女人當人的風氣,恨封建社會終人一生的吃人的禮數。

與封建社會相比,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我是個女孩子,我慶幸自己沒出生在那個吃人禮數的社會。

所以,我們應當珍惜黨與國家所給予我們現有的一切,珍惜好每一天,好好學習,為建設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

【篇十:《半生緣》讀後感】

“世事無常,若相遇情深緣淺,憶往昔你儂我儂,再回首隻歎十八春後物是人非,悔當初不明不白,不堅不恆,烙得如今肝腸寸斷,思緒萬千。真叫那一個半生緣一生情啊”

這是剛看完那天晚上自己在微博上發的感想。但想着應該寫一篇文章,不管是以筆記,隨筆,還是散文的方式,總想找個地方用某種形式記載自己的讀後感。

從人物説起,無視世鈞,同情曼楨,理解曼璐,欣賞翠芝,最愛許叔惠。

雖然世鈞是故事裏的男主角,可總覺得他在書裏的存在感很低。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讓我感覺可有可無,在他身上用的一字一句,一筆一墨都是為了承託曼楨。他的優柔寡斷,她的堅決;他的粗心大意,她的細膩;他的輕言放棄,她的執着。他不是不愛她,是愛得不夠徹底。他不是沒有努力去找她,是找了沒找到就聽信旁言而放棄了,他不是沒有等她,只是沒有堅持到底。

他為她做了許多,可是真的沒有做到位,是她太知足了。他大學畢業,選擇不繼承家裏的事業,在廠裏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本該前途無量。況且他又有曼楨如此之好的戀人相伴,卻因為父親的病危和曼楨的失蹤,然後放棄了原本堅持的一切,人生從此也走回到了原本設定好的框架裏;繼承家裏的產業,放棄了自己的愛情,最荒謬的是因為空虛和寂寞,和一個原本就不相愛,到最後也沒愛過的人結婚,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就是他這種懦弱,任人擺佈,毫無個性的性格,讓人無奈曼楨為什麼愛上的偏偏是他。

曼楨像是冬天裏的那支梅花。它的色,豔麗而不妖,它的香,清幽而淡雅,它的姿,蒼古而清秀。曼楨就是這樣一個人。她並沒有絕色佳人的外貌,卻實谷不華。她的氣質至言不飾,一姿一態雖不是名門望族出身,但言行舉止也有條有理。同情曼楨是因為她的命運如此坎坷和無助。姐姐出嫁後,家裏一家5口人的開銷都指望在她一個弱女子肩上。

她並沒有抱怨自己的處境,她唯一欣慰的是她身邊至少還有世鈞,可偏偏世鈞並不完全懂她。她在艱難的環境下生存着,和世鈞的愛情對於她來説奢侈的,因為他們的見面更多的是在她從下班到去另一個地方上班的間隙裏。可偏偏是因為她的獨佔枝頭,讓她的姐夫一直存有邪念。被自己最親的姐姐陷害,在被軟禁的那幾年裏,她失去的並不是只有親人和愛人,還有自由和尊嚴。唯獨支撐她活下來的是一絲對於逃出這個牢籠的信念和對世鈞的一絲期待。命運總是捉弄人,或者説這才是命,曼楨的宿命。偏偏她最後嫁的是自己當初最看不上,傷自己最深的姐夫,可她付出那麼大的犧牲,也全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沒有什麼力量比母愛更強大的了。

最後也走上了曼璐的軌跡,為了這個家,苟且的過着活着,失去了對愛的追求和自由。她本不該擁有這樣的悲劇,可為了生存又能怎麼辦呢。那一句“我們回不去了”實叫人感慨萬千,不得不歎息。

大多數人在同情曼璐的時候,都會憎恨為什麼她會有這樣一個惡毒的姐姐,這其實是不公平的。如果不是曼璐,或許曼楨她們一家早已經餓死了。想起一句話,偉大光榮的一輩子會因為一個污點而毀掉你的所有榮譽和成果。無論曼楨曾經付出過多少,犧牲了多少,就因為她把曼璐害了,所以她就需要揹着“罪人”的名字一輩子,可又有多少人為曼璐考慮過呢。

她為了讓這個家能開火,讓弟弟妹妹能讀上書,她放棄了自己的愛情和尊嚴去做舞女,這個時候又有誰同情她呢,又有誰幫她呢。沒有,與其説是生存逼的,不如説是對於家人的責任逼的她不得不走這條不歸路。設計陷害自己的親妹妹,強迫和軟禁她固然是錯的,但是出發點是因為自己的私心,為了留住自己的老公,為了維持自己的家。比起曼楨,曼璐的人生更坎坷,只不過張愛玲沒有花太多的筆墨去描述她罷了。她內心所承受的不比曼楨少。即使她是以讓反面角色,一個讓人討厭的姐姐,但是誰又有資格去説她對她錯呢。

剛開始是不喜歡翠芝的,因為覺得這位大小姐有些做作,但是既然不是主角,沒有太多的橋段,自然也無所謂。真正開始對她刮目相看是從她退婚開始。在那個年代,那樣的家庭背景下,能有勇氣和決心做那樣的事情是相當有魄力的。正是這種魄力,讓人覺得原來她也是那麼的有魅力。即使她和叔惠的曖昧總是斷斷續續,不清不楚迷迷糊糊的,但她居然不委曲求全,敢於挑戰世俗和追求自己的生活,不管是不是為了叔惠而退的婚,至少她對和自己不愛的人的婚姻説了“不”,光憑這一點就足夠欣賞她了。

即使後來還是和世鈞結了婚成為了親人,但是他們彼此之間或許從來沒有有過愛情,有的是像兄妹一般的依賴和陪伴,所以最後他們的關係也只是孩子的父母,而不像一對夫妻。翠芝和叔惠的再一次相逢,彷彿又將翠芝內心已經快熄滅十幾年的火苗燃起,她還是放不下,她還是想證明,雖然她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她就是想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現在他面前,她對他的關心無微不至以至於自己都沒覺得異樣,她和他單獨吃飯時的暢談讓自己情不自禁的哭泣,是感動還是遺憾,是曖昧還是真愛,是過去還是未來,總之那段感情是讓人羨慕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即使不是圓滿的。

許叔惠,能言善辯,豁達幽默,英俊瀟灑,但也優柔寡斷,口是心非,缺一絲勇氣,面對自己喜歡的人,礙於翠芝的門第背景而無果,最終離開遠赴大洋彼岸。在美國又偏偏找了一個富家女結婚,只不過征服了過後就又放手了,或許他只是想證明家庭背景不是問題,他有能力,也配的上翠芝。可惜一切太晚,十幾年的時光太長了,當她已是他最好朋友的妻子,他又該做什麼呢,人生至此繁華已看透,真要做什麼早該在他們結婚前就做了,何必忍到現在呢。只不過那麼多年他是否放不下,也沒想過放下,他離開了,逃跑了,但最終發現還是要回來面對的,當再次見面時,他的內心又蠢蠢欲動了。

他那一句“我是説,我給你害的,彷彿這輩子只好吃這碗飯了,除非真是老得沒人要了。”多麼委婉無奈的表白啊,有些人物註定是悲催的,但是他們卻不可憐,他們高傲瀟灑,盛氣凌人,卻也會因為一個過路人,一段瞬間情而糾結一輩子,彷彿是自己在和自己糾纏着,誰不知道該放下,該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該為了一棵樹放棄一片森林,誰不知道這些道理呢,但是知道又能怎樣,人總是跟着內心的想法走的,我們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叔惠也好,翠芝也好,還是世鈞和曼楨,他們都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愛的是誰,只不過他們都輸給了自己罷了。

小説寫的本就不是那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愛情,而是滾滾紅塵世俗中的都可能經歷的故事。曾經是最好的,曾經有過真愛,但終歸於平淡,只有在重逢的瞬間,才悔恨起錯過一生的最愛。“世事人生之蒼涼不在於過程,而在於回首的剎那。”半生的錯,一生的惑,感慨原來造物可以這樣弄人,漸漸讓自己相信原來可以進入那樣無孔不入的蒼涼中。半生緣,其實就是一生。或許多年以後,無敵的歲月磨平了一切,但抹去不了痕跡。

感情是通過感覺的積累,通常是因為某一個時間和地點;某種環境氣氛之下,因某一件細小瑣碎的事打動了我們,就像王家衞的台詞一樣,“一個事件+一個繞口的時間+一個無聊的事件”接着故事就開始了。這些看似刻意特定的東西往往都因“緣和運”而變得奇妙。人生太長,我們怕寂寞,人生太短,我們又怕來不及。

千萬不要放棄,永遠不要,一旦放棄你就輸了,堅持不一定能擁有,但是堅持至少不會騙自己,認定的事,認定了的人就應該執着的堅持,因為即使放下了,無論過了多久,再回首或是相遇,依舊會勾起心中的慾望和真情,那種傷痛比堅持了得不到還要揪心。半生緣一生情,我願在竹下攸亭等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