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張愛玲

張愛玲半生緣 人物

欄目: 張愛玲 / 發佈於: / 人氣:2.8W

張愛玲的《半生緣》該小説通過年輕人的婚姻的悲歡離合,揭示了社會和人性的方方面面。

張愛玲半生緣 人物

張愛玲作品半生緣簡介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説,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結稿,後來張愛玲旅美期間,進行改寫,刪掉了一些略帶政治色彩的結尾,改名為《半生緣》。因為《半生緣》最初是在上海的小報《亦報》上連載的,可能是從市場方面考慮,當然也可能是張愛玲還是想突破《普漢先生》原有的情節格局(張愛玲連載時用了樑京這個筆名,一方面可能是從政治方面考慮,另一方面她可能也對自己是借鑑別人的作品有所顧及),她在原來的故事上加了一段味道濃重的祝鴻才強暴曼楨的通俗橋段,翻手為雲復手雨般地模糊了原本那個故事裏西方味道,成功地拿為己用,締造出一部清淡而有富有濃重中國味的小説,同時也成功地娛樂大眾這麼多年。

幾個平凡的眾生男女,世鈞曼楨叔惠翠芝,一羣隨處可見的 都市年青人,把那一點點並不離奇的痴愛怨情,纏來絞去地在一張翻不出去的網裏演了那麼多年,也就不年輕了。而同時翻天覆地的中國近代社會種種變事: 九·一八、一二·八、抗戰勝利、國民黨接管、上海解放、支持東北,只是作了他們的背景,隱隱約約給他們的故事刷上一筆動亂的 底色。讓讀者 蕩氣迴腸為之嗟歎的,只是亂世裏這幾個男女的故事,一點點的痴,一縷縷的怨,脆弱的愛,捂住面孔的無奈。

《 半生緣》把張愛玲那種 精妙絕倫, 回味無窮的語言表露無疑,就像一窗精巧細緻的 窗櫺格紋,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裏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裏卻又一時道不明。洗盡鉛華、略帶感傷的筆調,正好用來緩緩敍述這一段漫長的不了情。曼楨與世均註定的情深緣淺,世均與翠芝兩個不相愛的人結了婚。叔惠去了後方,翠芝對叔惠情深幾許,卻是“漢之廣矣,誰可泳之?”曼楨懷着自殺般的心情嫁了祝鴻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經刻骨銘心的愛,慢慢淡去;那些曾經撕心裂肺的痛,已然遠去;而那些曾經摧肝裂膽的恨,也變得輕如飛絮。

張愛玲《半生緣》人物形象分析

一、沈世鈞人物形象

沈世鈞可以説是張愛玲作品中為數不多的好男人形象之一,他踏實肯幹,並不因為家庭的關係而放棄自己的追求,他孝順自己的母親,對朋友熱心,沒有過着驕奢淫逸的富二代生活,用自己的薪水給曼楨買戒指,甚至他沒有中意富家小姐石翠芝,而是愛上了一個平民女子顧曼楨,這些都是他身上所具有的只得我們肯定的地方。但我不得不説,他的性格成分中是有懦弱的成分在裏面的。在他的父親見到曼楨,並説曼楨像曼璐的時候,他退縮了,他沒有向自己的父親承認這個事實,他對他的父親説了謊,反過來説,即使他口口聲聲説不在乎曼楨的家庭,現在看來,他畢竟還是在乎的。可以説他欣賞曼楨,欣賞她能吃苦以及她的堅強,可是,在世俗面前的他還是退縮的。畢竟當舞女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他表面上是在維護曼楨在他父親心中的形象,本質上他是對曼璐心存芥蒂的,他的平等思想是不徹底的。沈世鈞與顧曼楨之間的愛情之花最後還是以枯萎為結局,沈世鈞遵從長輩的意願娶了富家小姐石翠芝,石翠芝也是一個很勇敢的女性,新婚之夜便問沈世鈞:世鈞,怎麼辦,你還是不喜歡我。因為誤會而分手,沈顧二人又在偶然中遇見,最後只有一句話,既蒼白又無奈的:世鈞,我們回不去了。時隔多年,他們的確回不去了,沈世鈞的愛情之花徹底枯萎了。

二、顧曼楨人物分析

顧曼楨是曼璐的妹妹,是顧家的第二個女兒,是一個堅信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幸福的上進的女子。她自尊、自愛、自立、自強,這些都是她的優點。曼楨從小家境貧寒,是靠姐姐曼璐做舞女賺來的錢來讀書的。她生活簡樸,追求專一的愛情,可以説她對姐姐曼璐的感情是不一般的,是一種依賴的關係,曼楨從來都是信任曼璐的,是依靠曼璐的,在世鈞流露出那些世俗的對曼璐的偏見的時候,她憤怒了,發出了ji女與嫖客誰更無恥的呼聲。這無疑是代表了女性的進步,對於愛情,她也是很勇敢的,她沒有因為世鈞的家庭而產生退縮的意志,所以説她的身上也有着中國女性所要求的那種打破門第的觀念。當提起她的姐姐,她的內心也是有驕傲的成分的,沒有任何的對姐姐的出身的鄙夷。她是堅強的,她恨曼璐與祝鴻才,即使曼璐也有她自己的苦衷——要留祝鴻才在身邊。曼楨的骨子裏透露着一種倔強,有着一股不服輸的`勁。她是善良的、單純的,在張愛玲筆下的眾多女主人公中,她是特別的,她特別的堅強,特別的勇敢,特別的可愛。她身上有着傳統的中國女孩的味道,是温柔的,安靜的,可是這種安靜總是會被外界的紛擾所打亂。曼楨的故事也是一個悲劇,而與世鈞在一起的那幾年,只能成為終身的追憶。在曼楨身上是沒有獲得過多少母愛的,事實上,張愛玲的小説中塑造的母親的形象總不是那麼慈祥可親的,可以説,曼楨唯一的支柱就是世鈞,就像小説中她説的那樣,世鈞就是她活着的理由,那些回憶就是她支撐的動力。曼楨是可憐的、可悲的,最後為了她的孩子,她回到了祝鴻才身邊,也只是過着行屍走肉般的生活,不善於交際,最終也失去了祝鴻才的歡心。幾番糾結,終於與祝鴻才離婚,也獲得了孩子的撫養權,她的噩夢結束了。可是她的感情生活卻始終是空白的了。最後遇到了世鈞,她是激動的,卻也只能抱着世鈞説那句“再也回不去了”,所有的悲涼與滄桑之感便躍然紙上。的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沒有供愛情滋生的土壤的。

三、曼璐的人物形象分析

顧曼璐是顧家的長姐,為了家庭的生計不得不拋頭露面,放棄自己與張預瑾的愛情開始從事舞女這一職業。其實曼璐的人生是很悲劇的,在人老色衰之後,已經不再被人們所喜歡,於是便打起了嫁人的主意。她選擇了祝鴻才,祝鴻才卻不是真心愛她,婚後不久就勾搭別的女人,還對曼璐動輒打罵,最後還打起了曼楨的主意。曼璐為了留他在身邊,只好貢獻出了自己的妹妹。曼璐這樣做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張預瑾的緣故,她發現張預瑾愛上了曼楨,而曼璐的內心深處,張預瑾是她唯一的愛情之花,與張預瑾的過去是她存在下去的支柱,在發現心愛的男人已經移情別戀的時候,曼璐憤怒了,她想報復曼楨,她恨曼楨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她認為曼楨不僅搶走了她的青春——她的青春都揮霍了為了家人,而且還搶走了她唯一的愛人。曼璐的精神世界瞬間空虛了,她變得殘忍,在母親和她提過借生子之後,她找到了這個借生子的工具,那就是她的妹妹——曼楨。張愛玲的筆下的女性總是有着畸形的心理,比如曹七巧,比如曼璐。曼璐的心理都有些變態了,但她還是沒有滅絕人性的,她還是善待了曼楨的孩子的。曼璐是很可憐的,祝鴻才只是一味地利用他,而張預瑾卻也不能始終愛她,她為了家庭放棄了自己的幸福,可以説她是偉大的,作為一個戰爭時代的女人,曼璐是偉大的。曼璐就像一朵玫瑰,卻終將凋零。

結論:

張愛玲的小説中,結局往往是悲慘的,透露着一種蒼涼的意味,而張愛玲筆下的芸芸眾生又往往有着相似的結局:悲劇。沈世鈞也好,顧曼楨也好,顧曼璐也好,身份不同,經歷不同,結局卻是相似:都是悲劇。張愛玲的這部小説,時隔多年之後修改完成。箇中意味,以及複雜的人物心境,都隨着時光荏苒而綻放着異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