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雜文

誦讀病樹前頭萬木春

欄目: 雜文 / 發佈於: / 人氣:9.26K

羅大章

誦讀病樹前頭萬木春

文言教學,歷來是農村教師課堂教學的一大難題,只能是根據文意,按照課標要求向學生灌輸知識、傳達信息;只能按照教參標準向學生解説題目,簡介作者、作品,時代背景,字詞句的翻譯解讀課文的步驟進行,既枯燥又無味。這是我聽得最多的,也是最無奈的文言教學説法,也是我聽過的文言公開課教學模式:解説題目,簡介作者、作品,時代背景,字詞句的翻譯解讀課文,並配以PPT多媒體教學課件使用------是我見過最多的文言教學程序課,也是一些評課者認為最優秀的課堂教學模式。沒有學生的激情參與,沒有聲情並茂的誦讀,也沒有表演式的師生範讀,學生在教師的教學設計裏,被牽着鼻子,在一種嚴肅的情境中被動接受老師支離破碎的枯燥的激情演説。一節課就是教師在講台上獨舞,學生在講台下聽(觀)舞。可我卻不明白,言文言教學就再沒有其他的教學方式了嗎?無思維的擴展,無想象的馳騁,無整體意象的感知,無教學的創新,也無程序的突破,那麼傳統一點又行不行呢?

我曾聽過三位老師上過《陋室銘》,不同的老師,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教法,不同對課文的感悟,讓我感受頗深。

記得那天早晨,學校語文組集中聽了該校語文教師兼教務主任的一節PPT多媒體語文課,該老師上的正是“詩豪”劉禹錫的《陋室銘》,大屏幕上醒目的黑體字《陋室銘》課題,接着是作者劉禹錫畫像與大段的文字對作者身份背景、作品介紹,下面就是生字、詞、音、義的展示,接着是配音範讀,之後教師引導,學生互動的逐字逐句的翻譯課文。由於是多媒體展示,生動形象,富於動感,學生感到很新鮮,注意力也很集中,課堂互動很好,聽課教師的評價也很高。第二節課也是在同一個多媒體教室,同樣應用PPT多媒體課件,上的也是同一篇課文,所不同的是上課時間不同,學生不是原來的那個班,教師換成一位女老師罷了。但這位女老師上課的模式,程序,步驟,方法均與前男教師一模一樣,且課堂語言是那樣的軟綿綿的平鋪直敍到底。一堂課上,該教師一臉嚴肅,臉上沒有一絲笑容,語言沒有抑揚頓挫的變化,沒有融入課文意境的真情實感的投入,純粹是程序式的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一個嚴肅而缺少生機的氛圍中被動接受。但那節課,聽課的教師們評價還是很高的,原因是公開課必須使用多媒體就行了(不使用多媒體則扣分)。這兩節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課堂上全是教師在講在説,在指點在引導在獨舞,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沒有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沒有學生情緒激昂的朗讀,有的只是支離破碎的膚淺講解,簡單的毫無思考價值的問答,被動的接受和反應。

公開課就是在展示多媒體的直觀與便捷的優點嗎?公開課讓我們來聽什麼東西學習什麼方法理念呢?我又學到了什麼呢?我疑惑了,到底一節課的評價標準是什麼?我找到我所能找到的聽課評課標準,一一對照,但我還是不明白文言課堂教學是不是需要閲讀,需要師生的激情參與,情境投入,通過適當的想象重現文章情境,展現合理的歷史畫面,讓古人的言行浮現在我們的眼前,人物行走在我們的面前。

古人所謂的: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均是古人讀書的心得,意在説明“讀”的重要性。那麼,誦讀在今天的課堂教學,特別是文言文教學中是否就過時了呢?

直到2011年11月份,我有幸走進貴陽二十一中的教室,先後聽了貴陽市優質課大賽中的18節初中語文課。就是11月9號的那一天早上第二節課,我又再次聽到了熟悉的《陋室銘》,授課的是貴陽市七中年輕的王曉穎老師,經驗告訴我:按部就班一成不變按教參的程序完成教學任務的課堂對我很沒有興趣。沒有變化沒有突破沒有創新平鋪直敍毫無激情的課堂激不起我的激情。然而,什麼是變化什麼是突破什麼又是創新,我大腦裏也沒一個明確完整的概念。王老師那天也是用PPT多媒體教學,她播放二十一中校歌作為背景音樂,同樣大同小異的與其他老師一樣用詩詞名句導入新課,不同的是多了一個環節:把學生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準備好在小卡片上,在學生預習時發給學生,讓其小組思考準備。也同樣對學生進行字詞句的教學,但不是她教學的重點,當這一切都做好完成後,進入新課學習時,她身先示範,用她特有的女性甜美的聲音抑揚頓挫的範讀課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孔子云:何陋之有?”她讀課文時,有意把“仙”“龍”“德”“鴻儒”“白丁”等字詞的音讀得重讀得響讀得長,意在強調,在喚起學生的注意,並且,隨着不同的朗讀聲調的變化還伴隨着不一樣的面部表情與身體語言的配合,臉上始終充滿激情與信心,讓人覺得她已全身心的投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去了,似乎身臨其境,情在其中,彷彿此刻的王老師就是當年那個在陋室裏自娛自樂的隱士,自我陶醉在“談笑有鴻儒,來往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中享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好,享受陋室不陋的舒適自在,而忘卻塵世紛繁複雜的高尚情懷。當她讀完“…..何陋之有?”時,話音未落,就迎來了學生不約而同的熱烈掌聲。接下來是,學生紛紛舉起手來要求朗讀全文,那種熱烈的場面,沒在現場的人是不會相信的。學生學習的激情被激發了,紛紛想模仿老師去試着朗讀,人人都生怕失去在老師面前朗讀的好機會。有了這樣的熱情,學習變成一種主動的行為,一種積極的參與,那後面的學習活動就不難想像了。但由於時間的原因,王老師只讓一個學生去朗讀,學生的朗讀雖説不十分理想,但效果也是很不一樣的。

那一節課,是我聽的18節課中印象最深的一節,也是至今還清晰記得不能忘記的一節。我也不能説出她的課好在什麼地方,也不能説她有什麼突破與創新,只知道在課堂中她身先示範的朗讀,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總覺得聽她的課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似乎與現實生活中我的課堂有某些相似之處,我不由得記起了我上《童趣》時的情境:那天走進教室,我沒忙着讓學生去學習生字詞,也沒去想是否學生對他們到中學來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有多少不認識的字,待學生安靜後,我把課本放在講桌上,走下講台,開始緩緩背誦“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鞭數十,驅之別院。”當我背完課文,學生都抬頭看着我,臉上露出驚奇與詫異的表情,我則輕輕的笑了一下,淡淡的輕鬆自然的説:“就這樣,文言文其實也不難!”看到我的樣子,學生似乎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也看着我幸福的笑了起來。接下來的情境你可能想象不到了,我沒有再説什麼,學生們則開始了你追我趕的大聲的朗讀起來了,遇上不知道的字,如“藐”“唳”“壑”等則大膽而自然的站起來問我,我則在學生之間來回的走動着,等待他們的詢問,還有十多分鐘就要下課時,我問他們可不可以背誦課文了,他們則缺乏自信的你看我我看你不自信的笑着不敢説,我鼓勵着要求他們全班來試着背一下,結果竟在我的意料之中背了下來。我又趁機説:“還給大家五分鐘,看哪位同學最先能單獨把課文背誦下來?”我話音剛落,這時就有四個學生把手高高的舉起來了。由於快下課了,我讓他們一起背,他們竟一字不漏整齊完整的背了出來,背誦完時,下課的鈴聲也剛好響了。

結合課文內容創設適當的課堂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學習激情,讓學生喜歡語文,喜歡語文課堂。背誦。也許是一種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讓學生誦讀課文,特別是誦讀文言文,讓文言語言轉化為有聲的圖畫,那不是一種風格,卻是一種突破,一種創新。因它不是一韻到底的平鋪直敍,也不是面無表情的教師獨舞;更多的是真情實感的投入,是忘我的激情參與,融人入境融人入文的真情投入,這樣豐富飽滿的課堂,不僅自己被感動了,學生也會被老師的情緒所感染,從而隨老師的情感走進課文,走進文本。學生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對課文整體有一個清晰的脈絡,在弄清文意的前提下再來理解字詞句段,整散結合,前後聯繫,融會貫通,何愁學生不喜歡文言文,不喜歡語文課。我的課堂裏,更多的時候會是這樣的情境:師生還迷醉於課文的意境的優美時,下課的鈴聲卻不懷好意的響起來了。

2012年10月30日

 

羅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