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寓言

10個寓言故事成語

欄目: 寓言 / 發佈於: / 人氣:1.96W

有關古代的寓言故事的成語,下面是小編收集的10個,歡迎大家閲讀與瞭解。

10個寓言故事成語

10個寓言故事成語:兩人一心

越國人甲父史和公石師各有所長。甲父史善於計謀,但處事很不果斷;公石師處事果斷,卻缺少心計,常犯疏忽大意的錯誤。因為這兩個人交情很好,所以他們經常取長補短,合謀共事。他們雖然是兩個人,但好像有一條心。這兩個人無論一起去幹什麼,總是心想事成。

後來,他們在一些小事上發生了衝突,吵完架後就分了手。當他們各行其是的時候,都在自己的政務中屢獲敗績。

一個叫密須奮的人對此感到十分痛心。他哭着規勸兩人説:“你們聽説過海里的水母沒有?它沒有眼睛,靠蝦來帶路,而蝦則分享着水母的食物。這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我們再看一看瑣(王吉)吧!它是一種帶有螺殼的共棲動物,寄生蟹把它的'腹部當作巢穴。瑣(王吉)飢餓了,靠螃蟹出去覓食。螃蟹回來以後,瑣(王吉)因吃到了食物而飽,螃蟹因有了巢穴而安。這是又一個誰也離不開誰的例子。讓我們再看一個例子,不知你們聽説過蟨(jue)鼠沒有。它前足短,善求食而不善行。可是卭(qiong)卭岠(ju)虛則四足高、善走路而不善求食。平時卭卭岠虛靠蟨鼠提供的甘草生活;一旦遭遇劫難,卭卭岠虛則揹着蟨鼠逃跑。它們也是互相依賴的。恐怕你們還沒有見過雙方不能分開的另一典型例子,那就是西域的二頭鳥。這種鳥有兩個頭共長在一個身子上,但是彼此妒忌、互不相容。兩個鳥頭飢餓起來互相啄咬,其中的一個睡着了,另一個就往它嘴裏塞毒草。如果睡夢中的鳥頭嚥下了毒草,兩個鳥頭就會一起死去。它們誰也不能從分裂中得到好處。下面我再舉一個人類的例子。北方有一種肩並肩長在一起的‘比肩人’。他們輪流着吃喝、交替着看東西,死一個則全死,同樣是二者不可分離。現在你們兩人與這種‘比肩人’非常相似。你們和‘比肩人’的區別僅僅在於,‘比肩人’是通過形體,而你們是通過事業聯繫在一起的。既然你們獨自處事時連連失敗,為什麼還不和好呢?”

甲父史和公石師聽了密須奮的勸解,對視着會意地説:“要不是密須奮這番道理講得好,我們還會單槍匹馬受更多的挫折!”於是,兩人言歸於好,重新在一起合作共事。

這則寓言通過密須奮講的5個故事以及甲父史和公石師的經驗、教訓告訴大家,生物界中各種個體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爭生存、求發展的鬥爭中,只有堅持團結合作、取長補短,才能贏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10個寓言故事成語:畫餅充飢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聰明的小男孩,他只有十歲。一天他一個人出去玩,結果他走進了一個森林裏迷路了,他走了好久好久都找不到回家的路。

到傍晚的時候,小男孩很餓很餓了,他很想吃媽媽做的餅,可這時候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麼能吃到媽媽做的餅呢?於是聰明的小男孩就用樹枝在地上畫了一個大大的餅,還在餅上點上芝麻。小男孩看着看着,好像就聞到了餅的香味,他想着自己平時吃到的香噴噴的餅,想着想着小男孩就覺得自己不是特別餓了,他又沿着一條小路走。很快小男孩的爸媽就找到了他,於是聰明的小男孩回了家,還吃到了真正香噴噴的'餅。

"畫餅充飢"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説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

10個寓言故事成語:粵人成仙

粵地有個人,素來篤信神仙。他一天到晚朝思暮想的,就是修成正果,成仙昇天,簡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可是要想成仙,有什麼門道呢?粵人想不出好辦法,很是苦惱。他想,成仙的人是少得很,但我這樣誠心,老天怎麼還不選中我呢?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粵人偶然從一本書中得知,有一種仙草,名叫靈芝,長得像蘑菇,顏色美麗,吃了它就可以成仙。粵人高興極了,就天天不辭勞苦地上山去四處搜尋,希望能在那多得數不清的植物中發現靈芝仙草。

終於有一天,粵人照例上山尋找靈芝,翻山越嶺,疲憊不堪。正坐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他忽然看到不遠處的一個爛樹樁上生着一個大蘑菇,這蘑菇有箱子那麼大,葉子有九層,顏色就像金子一樣光彩四射。“呀,這就是靈芝吧,沒想到真讓我得到了,看來我是和神仙有緣哪!”粵人忘了疲勞,三步並作兩步奔過去把蘑菇採了下來帶回家去。這蘑菇其實並不是什麼靈芝,只是山中常見的毒蘑菇,可粵人一心只想成仙,連這點常識都忘了。

回到家裏,粵人鄭重地對妻子説:“快看,這就是人們所説的神奇的靈芝了,吃了它就可以成仙。我聽説成仙一定要有緣份,老天是不肯隨便讓人成仙的。可是你看,這麼難得到的`東西都讓我得到了,我一定是個有緣之人,很快就會成仙了!”於是粵人齋戒了三天,還天天沐浴焚香,徹底清潔自己,以示對神仙的虔誠。三天之後,粵人恭恭敬敬地捧出蘑菇,將它煮熟。他興奮地想:“馬上要成仙了!”夾起一大塊蘑菇就往口裏送。這一吃可糟了,他馬上感到腹痛難忍,腸子好像要斷掉一樣。他倒在地上滾了幾滾,就氣絕而亡了。

粵人的兒子聽到這邊有動靜,忙過來看看情況。他平時受粵人的影響很深,也是一心想做神仙,整天無所事事地做白日夢。這會兒,他見到父親死了,想了想對母親説:“我聽説成仙的人,一定要脱去人的形骸。人就是為形骸所累所以才成不了仙。現在,我的父親已經脱去他的形骸成仙了,這不是死。”説完,他便去吃那剩下的蘑菇,很快便走了父親的老路,中毒死了。可是粵人家裏其他的人還是對成仙執迷不悟,不加思索地又去爭吃蘑菇,結果無一例外地全都被毒死了。

本來明明是毒蘑菇,這並不是難以辨認的東西,卻偏偏被粵人一家堅信不疑地認為是靈芝,就是因為他們總是幻想僥倖地撞大運,白白地獲得好處,這真是利令智昏。要想過上好日子,只有靠自己踏踏實實勞動才是一條靠得住的途徑,否則就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10個寓言故事成語:一夜十往

在東漢時期,有個人叫第五倫,他為人非常正直,當官的時候辦事認真,廉潔清正,經常親自餵馬,他的夫人也自己下廚房做飯,做家務。當地的人對他十分敬重。

曾經有一次,一個朋友對他説:“人們如此敬重你,是不是可以説你完全無私,沒有將一點兒私心用於公務呢?”

第五倫回答道:“不是這樣。以前有個朋友,為了求官而送了我一匹馬。我雖然沒有接受,但是那以後凡是有舉薦的事情我都會想着他。這難道不是私心嗎?還有一次,我的`侄子生病了,我雖然能一個晚上起來十次去看他,看過之後我照樣能入睡。但是如果是我自己的兒子病了,我同樣晚上起來十次去看他,卻無法入睡,這也説明我存有私心啊!”

一夜十往:形容體貼周到地服侍病人。

10個寓言故事成語:笨人撈豆

隋朝時候有個人,他用大車拉了一車黑豆上京城去賣。這個人吃力地拉着車走啊走啊,到了灞頭,他一不小心踏上了一個土坷垃絆了一咬。這下子不好了,他身後的車也失去了平衡,翻倒在地。那滿滿一車黑豆也全部被倒進了水裏。他從地上爬起來,看着水裏的黑豆發愁了:這麼多豆,一個人要撈到什麼時候啊!想了一會兒,他決定回家去,叫家裏人來幫他一塊兒撈豆子。於是他不再多考慮,撇下車和豆子就走了。

這人剛一走,灞頭上的人議論開了:“他這一去還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呢,這麼多豆讓水沖走了多可惜,不如我們拿回去吧。”於是大家一起動手,吵吵嚷嚷地撈豆子,不一會兒就全給撈走了,一顆也沒留下。

不久以後,那個運豆的人回到了翻車的.地方。水裏有上千只蝌蚪在追逐嬉戲。這人以為這就是他的豆子,想要下水去撈出來。剛一下去,蝌蚪知道有人來了,轉瞬間就全都遊散了。這個人奇怪極了,呆呆地站了半天,怎麼也想不明白。他歎着氣自言自語地説:“黑豆啊黑豆,就算你不認識我了,離開我跑開了,我怎麼會也不認識你了呢?——怎麼你忽然間就多出了一條尾巴!”

這個笨人判斷事物總是想當然,卻不根據事實來作科學的分析,自然也就無法知道事情的真相。這樣辦事情當然是不能成功的。

10個寓言故事成語:羽毛未豐

戰國時期,蘇秦到秦國去,想勸説秦國征伐六國,稱霸天下。可是,秦惠王對他的意見不感興趣,説道:“現在的秦國,就好比一隻羽毛還未長全的小鳥,如果硬要展翅高飛,必定會遇到災禍。先生從很遠的地方來到我國,對我進行開導,我表示感謝。可是,關於爭霸稱帝的事,還是以後再説吧。”

蘇秦不願意就此離去,於是給惠王上了十多次奏章,説明爭霸的'重要性。可是,秦惠王對他的意見越來越反感。這時,蘇秦的資財也耗費光了,只得垂頭喪氣地回家去了。

羽毛未豐,指小鳥的羽毛還沒有長全。比喻尚未成熟或力量還不夠強大。

10個寓言故事成語:夜郎自大

秦漢時代,我國西南地區居住着許多部落。漢初,由於朝廷忙着平定內亂和對付北方匈奴的侵犯,沒有餘力顧及到遙遠的西南地區,而西南的這些部落也從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西南地區的這些部落都很小,他們散住在山中、林問。其中有一支名為“夜郎”的部落,就算是很大的了。

夜朗部落有個首領名叫多同。在他眼裏,夜郎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了。一天,他騎馬帶着隨從出外巡遊,他們來到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多同揚鞭指着前方説:“你們看!這一望無邊的疆土,都是我的,有哪一國能比它大呢?”

跟隨一旁的僕從連忙獻媚説:“大王您説的很對,天下還有哪一國比夜郎更大呢!”多同心裏沾沾自喜。

他們又來到一大片高山前,多同仰起頭,看着巍峨的高山説:“天下還找得到比這更高的山嗎?”

隨從連忙應和説:“當然找不到,天下哪有比夜郎的山更高的山呢!”

後來,他們來到一條江邊,多同跳下馬來,指着滔滔江水説:“你們看,這條江又寬又長,這是世界上最長最大的河了。”

隨從們沒有一個不同意的,都齊聲説:“那是肯定的。我們夜郎是天下最大的國家。”

這次出遊以後,夜郎國的人更加自大起來。

漢武帝時候,武帝派使者出使印度,經過夜郎國。

夜郎的首領多同從沒去過中原,根本不知道中原是怎麼回事。於是他派人將漢朝使者請進部落帳中。多同問漢朝使者説:“漢和夜郎相比,哪個大些?”

漢使者聽了多同的'問話,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他回答説:“夜郎和漢是完全不能相比的。漢朝的州郡就有好幾十個,而夜郎的全部地盤還抵不上漢朝一個郡的地盤。你看,哪一個大呢?”

多同一聽,不禁目瞪口呆,滿臉羞愧。

生活中也是這樣,見識越廣的人越懂得謙虛,而見識愈短淺的人反而愈盲目自大。

10個寓言故事成語: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把野草樹木都當成敵兵。形容在受到某種打擊時驚恐萬狀、疑神疑鬼的心理。

東晉時期,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餘。秦軍的'鋭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鋭;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意思是説,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苻堅説:“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説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佈陣,企圖憑藉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這就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晉書·苻堅載記下》

10個寓言故事成語:各有所長

甘戊出使齊國,前去遊説齊王,走了幾天來到一條大河邊,甘戊無法向前,他只好求助於船伕。

船伕划着船靠近岸邊,見甘戊一副士人打扮,便問:“你要過河去幹什麼?”

甘戊説:“我要到齊國去,替我的國君遊説齊王。”

船伕滿不在乎地指着河水説:“這條河只不過是個小小的縫隙而已,您都不能靠自己的本事渡過去,您怎麼能替國君充當説客呢?”

甘戊反駁船伕説:“您説的並不對呀。您不瞭解世上的萬事萬物,它們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規律,各有各的長處,也各有各的短處。比方説,兢兢業業的人忠厚老實,他可以輔佐君王,但卻不能替君王帶兵打仗;千里馬日行千里,為天下騎士所看重,可是如果把它放在室內捕捉老鼠,那它還不如一隻小貓頂用。寶劍干將,是天下少有的寶物,它鋒利無比削鐵如泥,可是給木匠拿去砍木頭的'話,它還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頭。就像你我,要説掄槳划船,在江上行駛,我的確遠遠比不上你;可是若論出使大小國家,遊説各國君主,你能跟我比嗎?”

船伕聽了甘戊一席話,頓時無言以對,也似乎長了不少知識。他心悦誠服地請甘戊上船,送甘戊過河。

若只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指責別人的短處,那就太片面了。

10個寓言故事成語:廣納賢才

管仲是我國古代有名的治國賢才,齊桓公不避前嫌重用管仲,把齊國治理得強盛起來,管仲還輔佐齊桓公成就了一代霸業。這一切,使得齊桓公十分關注有才幹的人,他深知人才對於一個國家、一個國君來説是多麼重要。他想,光有一個管仲還不行,還需要有更多的像管仲這樣的人才行。於是齊桓公決心,他命人在宮廷外面燃起火炬,照得宮廷內外一片紅紅火火,一方面造成聲勢,一方面也便於日夜接待前來晉見的八方英才。然而,火炬燃了整整一年,人們經過這裏時,除了發些議論或看看熱鬧外,並無人進宮求見。大臣們只是面面相覷,也不知是什麼原因。

有一天,竟然來了一個鄉下人在宮門口請求進去見齊桓公。

門官問鄉下人:“你有何才幹求見大王?”

鄉下人回答説:“我能熟練地背誦算術口訣,我希望大王接見我。”

門官報告了齊桓公。齊桓公覺得十分好笑,背誦算術口訣算什麼才能?於是讓門官回覆鄉下人説:“念算術口訣的才能太淺陋了,怎麼可以接受國君的召見呢?回去吧。”

鄉下人不卑不亢地説:“聽人們説,這裏的火炬燃燒了整整一年了,卻一直沒有人前來求見,我想,這是因為大王雄才大略名揚天下,各地賢才敬重大王希望為大王出力,又深恐自己的才幹遠不及大王而不被接納,因此不敢前來求見。今天我以念算術口訣的'才能來求見大王,我這點本事的確算不了什麼,可是如果大王能對我以禮相待,天下人知道了大王真心求才、禮賢下士的一片誠意,何愁那些有真才實學的能人不來呢?泰山就是因為不排斥一石一土,才有它的高大;江海也因為不拒絕涓涓細流、廣納百川,才有它的深邃。古代那些聖明的君王,也要經常去向農夫樵夫請教,集思廣益,才會使自己更加英明起來啊!”

齊桓公聽了鄉下人的這一番話,被深深打動,認為鄉下人説得太有道理了,於是馬上以隆重的禮節接見了他。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各地賢才紛紛前來,絡繹不絕。齊桓公大為高興。

一個統治者若真心求賢,就必須有誠意、禮賢下士,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