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老屋現代抒情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84W

老屋現代抒情散文

老屋一死,老家也就變得遙遠起來,沒有牽掛的老家就像斷線的風箏,失去了方向。二十多年前,我沾着一身露水,穿過大片桑林,聞着淡淡的炊煙,離開了老家。

對於一個剛滿十八歲的後生來説,面朝山外別離家園,遠沒有理解“桑梓”的含義,因此,我的出走找不到一絲離愁,充盈胸腔的只有對城市那無限嚮往與熱望。這是青春年少者一次懵懂出走,卻隱藏着草根階層的潮湧和躁動。

無法預料這種順水而去的出走,竟成為一個時代的開篇,當棄土離鄉成為一種共識的時候,席捲城市的鄉民,便像漫過堤壩洪水,湧向城市的大街小巷,由此衍生出一串全新的詞彙:“農民工”、“外來妹”、“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這些帶着時代烙印的稱謂,衝撞着無法破解的二元城鄉,那種割裂的痛楚,那些糾結人心的故事,讓電視台賺足了觀眾的眼淚。從此離鄉與回鄉成為這一代人的兩難選擇,成為漂泊無依的精神苦旅。漸行漸遠的老家成為長滿野草的意象,就如荷葉上滾動的露珠,只能在表面滑行,無法滲入鄉土的體內。少年不識愁滋味,所有的深刻與成熟都需要現實的反覆摔打,鍛造,淬火,然後才能在經風沐雨的江湖中慢慢長大。

二十多年後,重返老家,斯人已逝,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望着荒蕪的家園,我在奔赴老屋的葬禮,回鄉已成為贖罪的開始,成為追憶往昔的過程,面對養育過自己的土地,心頭已佈滿漫漶的暗傷,農民與土地,永遠是宿命的主題。

老屋在鄉村站立了兩百多年,突然間坍塌下來,坍塌在2010年仲夏一個晴朗的午後。高高的山牆和大片的屋瓦砰然落地,就像祖先抽來一記響亮的耳光,眼前金光一閃,驚飛起屋後一羣歇息的鳥雀,坍塌在瞬間發生,那翻卷的塵土像騰空的黃龍,扭動着渾濁的身子,彌散在萬里無雲的天空。

老屋在土崩瓦解中慘然地死去,老屋的魂魄,剎那間化作一縷煙雲,隨風消逝,它的軀體支離破碎,它的精神分崩離析,它的氣韻煙消雲散。庇護過祖輩兒孫的老屋,它的死去聽不到一聲哭泣。

不知何時開始,人們都不喜歡老屋了,全都以一種逃離的心態,離開了老屋。就像一場曠日持久的戀愛,不斷髮生着化學反應,最初的那種情感的特質業已消耗殆盡。

閒置多年的老屋就像個孤寡老人,一臉悲涼與哀寂。老屋的心被掏空了,風燭殘年的老屋被子孫遺棄在荒山野嶺,它容顏蒼老,身體羸弱,它老眼昏花,搖搖晃晃,孤零零匍匐在山腳下,這就是老屋殘喘的狀態。

老屋的死其實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確切地説開始於1988年,那一年祖父和母親先後離世,一年突遭兩喪,親人的離世給一個家庭帶來無邊無際的悲傷,它如氾濫的洪水,把我們一家徹底淹沒。

過度的悲傷,已經沒有一滴眼淚,惟有血液在周身煎熬。母親永遠是兒女精神上的故鄉,媽在哪,家在哪,娘不在了,家便散了。出嫁的姐姐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曾經四季花開的親情驛站,轉眼成為寸草不生的荒灘,就像一條擱淺在泥沙中的破船。

親人離去,老屋衰敗,其間像有某種必然,歲月如水,永不停步,後浪推着前浪,在一代人替換另一代人的過程中,老屋也悄然走到了它生命的盡頭,轟鳴的機聲與奔騰的車流洶湧而來的時候,這種金屬的聲響成為送別老屋的輓歌。

再豐盈的秋天,終究阻止不了寒冬的腳步,這是季節的使然。祖父和母親過世後,他們親手植在園子裏的果樹就像暗疾在身的病人,那些還沒成熟的果實早早脱落了枝頭。離秋天還很遠的時候,樹葉卻已枯黃,一派蕭瑟。曾經枝葉茂盛的枇杷樹、板栗樹、柑桔樹、沙果樹、棗樹,甚至那片楠竹林全都面黃肌瘦,一臉愁容,沒捱到霜雪交替的冬季,它們就已枯萎。

對於這些果樹的死去,一直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們一直無法知曉那些果樹死亡的真正原因,只能以擬人化的思維,虛構這些樹的痛苦、哀傷、枯萎以及死亡的過程。

記得離開老屋的那天,陽光在蒼老的台階上白得刺眼,光影搖曳,像鋒利的刀片,在切割如水的歲月。門外的白,廳堂的暗,構成一道黑白分明的界線,恍惚間我感覺這是時光送給離別者的一種隱喻。站在那兒,看着光線在屋檐下緩緩遊動,每一日,每一年,循環往復,地老天荒與匆匆過客的有着如此不同況味。

光線仍在不停晃動,就像一位打着赤腳的少女,用腳板親吻着大地,邁着不願回頭的腳步,輕盈的身姿越過老屋的脊背,從遠處,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往上攀爬,這一刻,我如醍醐灌頂猛然醒悟,千年時光就是以這種悄無聲息的方式,在每一代人身上反覆呈現。它像奔湧的流水,只知前行,不會倒退,説明了,人生就一次單程旅行,所有的過程都是一次性消費。時光太可怕了,所有的生命都在時光面前衰老,所有的肉身都在時光面前腐爛,時光有着鋒利無比的牙齒,它所向披靡,無堅不摧,時光有一個永遠吃不飽的貪婪胃口,它消化了一切可以消化的物質,這就是時光的顏色。

老屋坍塌的那天,已經住在鎮上的父親給我打來電話,他告訴我,老屋已經倒塌了。父親的語調雖屬平緩,但其中仍透出了一個老人的憂鬱與無奈。白髮蒼蒼的老父,面對一幢比他更加蒼老的祖屋,除了歎息,又能怎樣呢!

從老父的電話裏得知,連續下了半個月的大雨,風雨飄搖中的老屋奇蹟般挺了過來,但雨停之後,天一放晴,老屋竟突然坍塌了。

順着父親的疑慮,我也感到奇怪,細細一想,老屋倒塌在豔陽高照的晴天本屬正常。老屋的倒塌並非無疾而終,而是經歷了多年的暗疾纏身,已經病入膏肓了。屋要人撐,人要飯撐,空置的老屋,就像空巢的老人,失去生命的交流,再加連續的降雨,讓土牆吸飽了水分,牆基鬆動,雨一停,牆體收縮,轟然坍塌全在情理之中。

老屋倒塌之後,父親一直在等我回家,中秋節我終於回家了。我在家裏呆了半個月,自2000年至今,已經過去整整十年,十年來,做兒子的一直漂泊於南北,家成了驛站,淡漠了親情,疏遠了孝道。一個行走在路上的人,其實是多想停下來,與家人靜靜地呆在一起,吃頓家常飯,感受血脈親情的熱度。父親知道兒子回家一次不易,於是半個月裏,他只安排我做過一件事,那就是讓我去處理已經倒塌的老屋。

我愉快地接受了這個任務,但當時我不知道父親其實是給我出了一道難題,面對倒塌老屋該如何處理,我沒有一點思想準備,還是先看看再説。

鎮上離老屋有十幾里路程,摩托車載着我在新修的鄉村公路上疾行,公路兩旁的白楊樹顯得無精打采,不知是樹已蒼老,還是別的緣故,這些稱為鑽天楊的頑強樹種,已經找不到當年那種蓬勃與茂盛,也許任何一個物種都有它的生長期、衰老期和死亡期。

老家的地名叫桃坪塅,回老家要順着桃河而上,因此每一個遠行者的回家都是一次逆行,而離家就是順水面下,走得輕鬆。那些海拔不高的丘陵在河道的兩邊順勢伸展,一條小河從塅中直通而過,河流的兩邊是良田沃土,村舍大都傍山而建,這樣的村莊太過普通,普通得找不出一絲一縷的特色。

我環顧兩旁,兩年未回,無論是山間,還是塅中,老屋已難覓蹤影了,取而代之的是鶴立雞羣的小樓,高的有三層,矮的也有兩層,造型各異,一看就是城裏的舶來品。鋼筋水泥搭構的建築物,很生硬地切割着鄉村的面龐,不鏽鋼、鋁合金、防盜門、塑膠窗、大理石,鄉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顛覆……

摩托車吱的一聲停了下來,在慣性的作用下,我身子朝前一拱,重重撲倒在前面騎車人的背上。思緒像逐鹿奔馬,將記憶中的村莊反覆回放。

當我穿過半人高的雜草,站在老屋的廢墟前時,那一刻我真的驚呆了!

老屋其實還沒完全倒掉,還有半間殘屋孤零零地立在那裏,發黑的椽木像戰場上的炮筒,橫七豎八,直指天空。那些木料上的蜘蛛網撕成了半邊,但上面掛滿了蒼蠅和飛蟲的屍體,蜘蛛已不知去向。我小心翼翼地走進去,發現牆體已經嚴重傾斜,底部的磚塊也裂開了拳頭大的縫隙,但這半間屋子卻沒有倒塌,我不忍用垂死掙扎來形容老屋的態度。

我不懂建築,半間屋子的牆壁已經傾斜得厲害,牆基斷裂,它是依靠一種什麼力量在支撐着不倒?我踩着潮濕的泥地,退出了屋子,心裏一下變得空空落落。半間屋子,像一則寓言,猛然間讓我想起了某首閒詩:萬松嶺上一間屋,老僧半間雲半間,三更雲去逐行雨,回頭卻羨老僧閉。”老屋再也撐不住了,它只能在離去之時再來個驚鴻瞥。

看着頹廢的老屋,我突然想起了那些從老屋中消失的老人,他們的血脈雖然還在我們這些晚輩人身上流淌,但情感早已被稀釋,老人的氣息隨着老屋的坍塌,在他們生活過的家園卻再也找不到一絲一縷的痕跡了。對於亙古不變的天地來説,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均是匆匆過客,半間老屋多像離去的老人,把腳趾深深地扎進泥土裏,以一種怨恨的心情和強大的現實作着抗爭。

站在坍塌的老屋面前,我真的束手無策,父親看似不經意的一個安排,使兒子品嚐了情感煎熬。我對這類事情沒有一點應對的經驗,眼下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該從何下手,我一片茫然……

為了尋找老屋最後的價值,父親讓我從鎮上帶一個收購舊房料的商人去收購那些椽料,商人有着像X光機一樣的眼睛,他站在雜草圍繞的斷牆前,匆匆瞥了一眼,目光立刻暗淡了下來。商人搖搖頭,轉身離開了。

對於這種兩三百年的老屋,在風雨的侵蝕中,木料早已腐朽黴爛了,顏色也被染成了黑炭,已經沒有作為木材利用價值了,恐怕只能成為充填灶膛的'燃料。

既然木料賣不了,那麼還有一些屋瓦是否有人需要?問了一些人家,都説不需要。看看那些新起的建築便知,確實沒人需要。村民大部分剛蓋了水泥平頂房,有些雖暫時沒蓋,但全家上下正在不懈努力,哪家還再提蓋幢瓦屋,一定會被人笑話!無論怎樣冬暖夏涼,生態環保,還是沒人認可。這些年鄉村也大興拿來主義。

望着埋在泥土中的房樑殘骸,我似乎看到一個披着時代外衣的強者踩着一些老弱病殘者的屍骨,疾馳而過,掠過耳邊的聲音就像風雨中的啜泣。

建築是人心的物化與外化,建築是利用物質材料創一種供人從事各種活動人為空間,它是一門綜合藝術,它與書法、繪畫、音樂不同,它除了藝術價值之外,還有實用功能。

想着老屋,記憶很自然就把我拉回了童年,在老屋中出生,在老屋中長大的我,從來就沒想過老屋會在我這一輩人手上倒塌。老屋人氣最興旺的時候是上世紀60年代,那時候老屋像個多汁飽滿的蜜桃,20多户家庭,50多口人,使老屋到處充滿了生機。“五七大軍”來了,為了接納他們,大屋所有住户每家勻出一間,讓給“五七大軍”住,因為他們不少是扯家帶口的,其中一位姓樑的醫生,醫德醫風無比高尚,為村民們義務診治,鮮活的細節至今還念念不忘地掛在老人們嘴上。

後來老屋又住進了下放的上海知青,知青們初來乍到,他們在老屋裏四處轉悠,不解的目光盯着佛台神龕,盯着四水歸堂的天井,盯着紫微鎮照的木匾,盯着門頭上活靈活現的蝦公樑……

老屋有着恢宏的氣勢,它是清朝末年,一位叫八老子的祖先,生了八個兒子,成家立業後,他協助八個兒子做了八棟式樣相同的大屋。當時或許是經濟條件有限,八棟房屋都是採取同一種工序,正向牆面青磚到頂,而且磚都是打磨過的,那光滑的牆面,嚴絲密縫,工藝精湛,後來者難以模仿。為了節約成本,正面之後的所有牆壁均用山泥夯築。於是外族人便送給他一句不無譏諷的順口溜:“八老子不怕醜,前面壘磚,後面築土。”

隨着子孫的繁衍,後來詹氏家譜記載,這八個兒子分支下來,每個兒子獨立為房,以排行順序從一房至八房,家譜至今還是延續這種族脈。

在我們小孩子的記憶裏,老屋是一個龐大的世界,那個時候,聞着上海知青油鍋中傳來撲鼻的帶魚香味時,我們不敢想象現實裏還有如此誘人的美味,這樣的美味給我們未來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嚮往。有時候上海知青也會給一兩塊金黃噴香的油炸帶魚給孩子們嚐鮮,那美妙的滋味至今還口齒留香。

老屋還是人們的聚集地,生產隊辦夜校、會計算賬,計工員對工分,總之大凡小事一概都會在老屋中完成。我們從小就喜歡這艾蒿和植物圍護的屋子,夏日有各種植物和莊稼的氣息瀰漫在大屋中,蓮蓬和菱角散落在院子裏,還有吃剩的紅薯皮和栗子殼,黑狗追着花狗在屋場前疾跑,它們竄行在各家各户,紫紅金冠的大公雞與麻褐色的母雞正在交尾。陽光好的時候,坐在堂前的石門檻上,舉目望去能看見菜畦前遠接天際的稻田,風吹而過,一波一波的碧浪向眼前湧來,像一塊綠色的綢緞,在田野中飄展,季節守望着莊稼,稻田的清香隨之能傳送到堆放金黃稻穀的倉房來。老屋的夜晚很寂靜,寂靜到半夜時分雞便開始啼叫,先是從廳堂的雞塒響起,然後隔壁的雞應和着,接着鄰村的雞也跟上了,波浪一樣此起彼伏,雞叫聲直至天明……

但現在的人都再也不想過這種同居一屋,雞犬之聲相聞的生活了,開口閉口就是個人隱私,獨立空間,私密生活,因此單家獨户是現代人的追求,飲食起居,嬉笑怒罵再也不願暴露在眾目睽睽和大庭廣眾之下,隨時防範有什麼祕密泄露。

站在面龐日益青春的鄉村,發現古老的東西無聲無息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平坦的水泥路面,磚混的小洋樓,沒有人覺得哪兒不好,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需要,一個時代自然有一個時代的建築,明清時期的民居,可以找到龐大家族的根系,那一進三重,正廳祖堂,廂房偏間,天井亭台,凝固的是一個朝代的神韻與氣質。進入一幢老宅,只要瞭解居住的方位,就能瞭解一個人在家族中的地位。

老屋太老了,盛不下今人的慾望,而今人建造的萬間廣廈,也必定會成為將來的老屋。有一句話讓人太過震撼:現在真正存活下來的建築只有兩種,一種是古人留下的,另一種是洋人留下的。洋人留下的我沒能見過,但古人留下的倒見過不和,比如鄉間橫跨小河兩岸的石拱橋它千年倒,但新修的水泥橋樑十年八載就已坍塌,其間的複雜的成因不言自明,修橋者又該作何感想呢?

對於老屋來説,其實我是最沒有資格把它遺棄的,從南到北,我一路漂流,可是一直兩手空空。現在老屋被我們拋棄之後,它反過來徹底把我們拋棄了,老家成了一個空洞的記憶。

二十多年的時光中,有很多機會可以挽救老屋的命運,但是我們卻一次又一次錯過。現在那搖搖欲墜的半間老屋,在它倒下之前是否還想證明一點什麼。

工業時代的浪潮無比洶湧,它把一個模式不停複製的時候,無情地扼殺了豐富而又自然的個性,以千人一面的共性去構築成人類的集體記憶。住一樣房子,穿一樣的衣服,用一樣的手機,一樣的空調,一樣的電腦、電視,坐上同一品牌的抽水馬桶,城與城之間,家與家之間,不分彼此,用一種顏色覆蓋所有的顏色。誰多地方把農舍庭院拆除,稱之為“拆村並居”,無數的村莊正從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消失,無數農民正在被請上高樓。安樂生活飼養的人類沒有能力和勇氣回到過去的生活方式中了。於是只能在健身房裏操練,在跑步機上流汗,在籠子裏養鳥,在玻璃缸裏養魚……

我們可以偶然地回到鄉村,但是終歸不願留在鄉村,面對死去的老屋,我無力地發出一聲歎息。在廢墟前躑躅的時候,天色悄悄暗了幾分,風也呼啦啦刮來,像一塊髒兮兮的抹布,頹敗遍地的空氣裏,一陣陣泥瓦的腥氣,混雜着一些艾草的味道直逼而來,一種呼吸不暢的感覺讓我記住了老屋的氣息。

老屋的死無法喚醒什麼,無法挽回什麼,為了生計,我還得再次踏上漂泊之旅,父親交付給我的任務,做兒子沒能完成,最後只好當了逃兵。

比起那些在外建功立業,衣錦回鄉的同輩們,我更像一個不孝子孫。回鄉一趟,讓我平添愁緒,卑微者既拯救不了過去,也開啟不了未來,眼下,我除了在一堆廢墟上懺悔之外,再找不到別的救贖途徑。

當南下的列車飛速奔跑的時候,我撲在硬坐車廂的窗前極目遠眺,望着鱗次櫛比的高樓正在老屋的地盤上成長,沒有誰能告訴我,老屋為什麼要死去,它死去是不是已經以物質不滅的形式獲得了重生?若干年後,人們會用一種什麼樣的記憶來勾畫鄉村的情景地圖。加西亞·馬爾克斯説:“鄉愁總能抹去不好的記憶,放大好的記憶。誰都躲不過它的橫掃。”但願心底的鄉愁會變成余光中先生筆下的那枚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熱門搜索
槐樹中的宛轉流年七年級作文 小石潭記與遊青溪記對比閲讀 五年級第二單元作文:快樂的童年 長春工程學院校徽 封弟 改正錯誤的作文 狐狸和山羊童話作文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初二物理上冊教學工作計劃 工科畢業實習報告 小學三年級語文《課間十分鐘》教案 九月九重陽節小朋友對爺爺奶奶的祝福語 珍惜時間哲理散文 看透了一切的經典微博簽名 大班美術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八駿全圖》 美麗的雨花石優秀作文450字 新年見聞小學作文700字 蘇州樂園一日遊作文500字 科技館遊記作文500字 當我面對閲讀的時候作文 端午節6年級滿分作文 抉擇閲讀答案 遊遂昌金礦作文400字作文 老爸無機和有機高一作文750字 春遊前的小插曲的作文300字 家鄉的杜鵑湖美景作文 三明 激勵動員大會方案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五年級作文 春風的詩句 人教九年級下冊 《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 表達對女人愛意的詩句 未來的家 - 未來作文400字 愚人節的家庭趣事作文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作文550字 五次 六一兒童節日記500字 “馬賽克之旅”小學作文 企業領導在中秋節茶話會上的致辭2016 你是我生命中永恆的一道風景作文700字 描寫汨羅江的詩句 假如我是個盲人作文 小學教師師德師風心得體會 我們這個班小學作文 《螢王》名著讀後感 鐵杵成針 我作文參考800字 父愛是一本書小學六年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