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李鴻章的為官之道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2.59W

他曾經開辦洋務運動,立志為了清朝之中興而努力,可是,他同時又指揮北洋水師失利,最終導致北洋軍隊全軍覆沒,更有甚者,有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都是經他的手簽訂。功過是非,難以評説,這就是他,李鴻章的一生。據説,他的晚年曾經自號“省心”,可是,縱觀他的一生,卻似乎是從來都沒有“省心”過,而且,在他死後,也足以讓那些想對他的一生做一個總結評價的人,也不覺得有絲毫的“省心”。

李鴻章的為官之道散文

討厭李鴻章的人,自然會將李鴻章所簽訂的那一個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拿出來説事,的確,在他當政的這幾十年中,簽訂了無數的賣國條約,簡直就能夠算得上是一個簽約的專業户了。可是,雖然是這樣,他卻依然官運亨通,似乎是賣國條約簽得越多,他的官位就做得越大,這真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

説實在的,有一句話叫做“高處不勝寒”,處於李鴻章這樣的高位之人,他所承擔的內心的壓力,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正所謂“伴君如伴虎”,整天呆在皇帝的身邊,這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別人只要應付好一個皇上就可以了,李鴻章卻不一樣,他除了要安撫一個怯懦的小皇帝,還要努力讓一個陰險的老太后也高興,要是不具有一些為官的藝術,又怎麼可能在夾縫中求生存,保住自己的官位呢。有一句話,叫做“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身處在小皇帝和老太后的夾縫中,還要時時刻刻提防身邊那些居心叵測、勾心鬥角的權臣,這樣的官,不是人人都能夠當得了的,可還真的是不好當啊。

李鴻章的為官之道,真真正正地體現了一種“斡旋”的藝術,他遊刃有餘,左右逢源,還真是不容易呢。李鴻章官運亨通,用他自己的話來説:“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可見,他對於自己這一生,還是頗為自得的,不過,他所記得的,似乎全都只是自己的那些風光之事,對於自己是如何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簽訂那些不平等的條約,似乎全都拋到爪哇國去了。

在很多人的心中,李鴻章就是那個只知道阿諛奉承皇帝和太后,對西方列強奴顏婢膝的小人,可是,不要忘記了,人都是有兩面性的,其實,李鴻章也並不完全就是那種講究“多磕頭,少説話”,凡是隻知道敷衍搪塞的人,正相反,他也是曾經做過一些實事的。

雖然他曾經簽訂了不少的賣國條約,可是,他也深深從中體會到了,要想富國強民,都必須要做些什麼樣的事情。雖然説,朝廷也有主戰一派,他們希望能夠和洋人硬碰硬,就算最後戰敗,也死得有尊嚴。可是,李鴻章卻並不這麼看,因為,在他看來,以當時清政府的實力,要和那些西方列強針尖對麥芒的話,的確是有很大的差距的,無異於以卵擊石,既然是必敗之戰,那麼,又為什麼要耗盡國力去硬拼呢。由此可見,他之所以會簽訂那些條約,也實在是逼不得已,無可奈何,並非是毫無原則地一味委曲求全。

為了增強清朝的國力,使得清朝能夠和西方列強一較高下,他果斷地開展了洋務運動,並且將運動的重點,轉向了求富。同治年間,他開辦了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其後,又不斷努力,接連創辦了各種的煤礦、銀礦、織布局、電報總局、鐵路等民用企業,並漸漸地從官督商辦轉向官商合辦,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如此的做法,自然會遭到清廷內部的各種頑固分子的阻撓,可是,他卻依然堅持不懈,堅信“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方針政策,由此可見,他是想通過柔和的對外政策,來贏得更多的時間,以求能夠在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下,更好地發展國力。

在發展國力這方面,李鴻章可並不只是説説而已的,清朝一直閉關鎖國,所以,真正要革新的,並不是技術,而是思想和觀念,據説,李鴻章曾經寫過一封奏章,在其中詳細地描寫了蒸汽機的運動原理,作為一個頭戴花翎、腦後拖着辮子的老大人,能夠如此身體力行,細緻地觀察蒸汽機的運轉原理,還寫出一篇類似科技論文的奏摺,這還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據説,他七十多歲的時候,還曾經奉旨出訪俄國,後來又水陸兼程,一連出訪了歐美多個國家,奔波勞碌,歷時二百天,這對於一個已經處於風燭殘年的老者來説,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啊,由此可見,李鴻章還真的算是對於大清朝殫精竭慮,死而後已了呢。

當然,話又要説回來,畢竟,那些有損國體的條約,還是出自他的手,在這方面,他依然是難辭其咎的。對此,其實他的心情應該也是不好受的吧,據説,當年他在簽訂《條約》的時候,簽訂完回來之後,就開始大口大口地吐血,那血都是黑色的,“痰咳不支,飲食不進”,當時經過醫生的診斷後,確診為胃血管破裂,或許,他罹患重病,還真是由於在多年簽訂協約的過程中,長期受到來自於各方面的壓力,所以,身心俱疲,因此才會大疾纏身,病入膏肓。

這就是李鴻章的一生,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沒有人天生就是想當賣國賊的,或許,李鴻章比誰都更想和北洋艦隊共存亡,只可惜,他已經是有心無力了。縱使他在改革舊制,強國富民這方面有再好的想法,卻無奈,大清朝已經處於大廈將傾,獨木難支的境地了,不是隻靠他一個人,辦上兩個工廠就能夠解決的了,當時的中國,需要的是一場如同暴風驟雨一般的真正的改革,而不是像李鴻章那樣縮手縮腳的小打小鬧。

其實,對於這一點,李鴻章本人也清楚得很,據説,他曾經將大清朝比喻成了是一間破舊的紙屋,而將自己比喻成了是一個裱糊匠。他提出,自己做了一輩子的事情,不管是練兵,還是洋務,都不過是勉強塗飾而已,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由此可見,對於當時的世事和自己所處的地位,他非但不糊塗,反而還是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呢,他明確地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究竟是什麼。

其實,這並不是他的初衷,當他認認真真地辦海軍,辦洋務的時候,其實是一點都沒有偷工減料的,就算是一個裱糊匠,他也要做一個頂好的裱糊匠,將一間屋子粉刷得體體面面的。誰不曾有過年少輕狂的時候啊,李鴻章也不是一開始就只想着糊房子、和稀泥的,他也有遠大的理想。“丈夫隻手把吳鈎,意氣高於百尺樓”,這詩中力挽狂瀾,捨我其誰的氣概,令人讚歎。這樣的詩歌,正是出自李鴻章之手,原來,他也曾經是一個手拿吳鈎,笑傲蒼天的英雄,而並不是生來就只是一個在談判桌前低頭垂手,卑躬屈膝的賣國之人。

的確,渴望功名,這是中國舊時代絕大多數知識分子都追求的事情,“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這本來是一件無可非議的'事情,可是,李鴻章這個人,實在是太愛做官了,他瘋狂地想要在不斷晉升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可能也正是因為如此吧,就算是明明知道大清朝已經是一間紙糊的屋子了,他也僅僅只想要維持現狀,而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想要拆掉這間屋子,蓋新的房子,因為,他知道,他所當的是大清朝的官,要是清朝滅亡了,他又當哪門子的官呢,所以,就算是再艱難,他也必須苦苦支撐。

中國有一句老古話,叫做“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但是,對於李鴻章來説,他不管是處於何種境地,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從不曾主動從官場退去。或許,他是將功名利祿看做了比自己的命都重要的東西,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官迷。他的老師曾國藩是瞭解李鴻章的,曾國藩曾經如此評價自己的兩位弟子俞樾和李鴻章,説是:“俞樾拼命著書,少荃拼命做官”,這“少荃”,便是指李鴻章。可能就是因為實在是太想當大清朝的官了,所以,李鴻章所進行的洋務運動,更多的只是改良,而並非改革,而李鴻章作為一個“裱糊匠”,也在不停地用一張張的不平等條約,當成是牆紙,糊在了本就已經風雨飄搖的大清朝這間破紙屋上。

當然,這個“裱糊匠”,並不是那麼好當的,因為,要在小皇帝和老太后之間周旋,這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再加上,內有勾心鬥角的羣臣,外有虎視眈眈的列強,李鴻章要糊好這紙屋子,還是花費了一些心思的。

同樣都是為人臣子,李鴻章這個大臣,當得有多不容易,這冷暖,只有他自己心裏明白。有這樣的一個民間小故事,正好可以説明這一點。據説,當年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總是會給威廉皇帝氣受,惹得那威廉皇帝回到後宮之後,常常摔東西,以此來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於是皇后便問威廉皇帝,你既然那麼生氣,又為什麼不在俾斯麥的面前發作呢,反而還要這麼寵着這俾斯麥。於是,威廉皇帝就告訴皇后,這個老俾是個首相,他要處理的事情很多,很多底下的人,都會惹得他生氣,他生了氣,沒處發泄,怎麼辦呢,就只好衝着自己發怒了。從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這俾斯麥固然是一代名臣,而這威廉皇帝的氣量,也不是尋常的皇帝能夠媲美的,也正因為這樣,所以俾斯麥才能夠安心對付外敵,而不用擔心自己會得罪皇帝。

而李鴻章呢,他曾經感歎:“與婦人孺子共事,亦不得已也。”由此可見,他是根本就不可能衝着慈禧太后出氣的,他很清楚地知道,得罪了這一老一少,自己絕對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而慈禧的氣度,也絕對比不上威廉皇帝,她是一個只顧自己,不能容人之人。

李鴻章曾經寫了一幅對聯,掛在了自家的書齋之上,寫的是:“受盡天下百官氣,養就胸中一段春”,其實,李鴻章還是並沒有敢將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説出來啊,他所説的這“百官氣”,難道當真是來自於“百官”嗎,其實未必,李鴻章要受氣,或許只是受這一個人的氣,便是那位高高在上,脾氣怪異的“老佛爺”。

為了讓老佛爺高興,李鴻章自有一套辦法,能夠取悦於這位老佛爺,我們常常説一句話,“辦事不由東,累死也無功”,而李鴻章呢,他對於老佛爺這位“東家”的脾氣、秉性,可謂是瞭解到了極點,因此,才能夠保住了自己的高位。

大清朝的國運如何,賠給了別人多少銀子,割讓給人家多少地,老佛爺全都不在乎;洋務運動是否成功,老百姓是否能過上好日子,這所有的一切,老佛爺還是不在乎,她所在乎的事情,只有一樣,那就是“垂簾聽政”的大權,不能落在別人的手裏,必須始終把握在自己個兒的手裏,這就是慈禧的真實想法。要是説李鴻章是個“官迷”,其實慈禧也是如此,她是個“垂簾聽政”的迷,就算割掉了半壁江山,也要保住自己的權力。從這點上來説,這慈禧和李鴻章,還真是一丘之貉。

説來也可笑,威廉皇帝和俾斯麥是拳頭一致對外,而慈禧和李鴻章呢,卻是更加在乎自己的內部權力。這兩對,正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深諳其中道理的李鴻章,為了讓自己官運亨通,所以就拼死也要保住老佛爺的權威。在他看來,不管什麼條約,就算是再苛刻,賠再多的銀子,割再多的地,也沒有關係,只要讓老佛爺繼續大權在握,就一切萬事大吉。據説,庚子年間,慈禧倉皇出逃,她事先交代李鴻章,和議中如有“萬難應允”之事,“先為駁去,是為至要”。對於這一點,李鴻章自然是心領神會,也就是説,只要矛頭不要指向老佛爺,其他一切都好談。果然,和議下來,西太后的地位保住了,可是,割地賠款,老百姓卻受盡其害。對於西太后,李鴻章作為一個優秀的“裱糊匠”,還真的是對得起她,只可惜,他對得起老佛爺,就自然會對不起全天下的老百姓了。很遺憾,李鴻章雖然明明知道朝廷的弊端在何處,也曾經想過要進行改良,可是,最終還是沒有成功,只落得了一個喪權辱國的萬世罵名。

這就是李鴻章的為官之道,他明知國政弊端所在,卻依然維持現狀,不想做那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事;他死心塌地做奴才,使勁渾身解數,為的就是巴結主子,討主子的歡心;他耍盡權謀,機關算盡,就是為了要維持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做官夢;他奴顏婢膝,對外國人一意屈從,就算是一品大員,派頭十足,也難以掩飾自己的奴性。曾經有一本膾炙人口的小説,叫做《官場現形記》,或許,這裏頭那些形形色色的官們,都可以由李鴻章來飾演,他無論出演其中的哪一個,都屬於本色演出。

“士人以身許國,事業、經濟,皆非得君不可”,什麼叫做“得君”,説白了,就是要討君王的歡心,擱在李鴻章的身上,就是説,要討得老佛爺的歡心,所以,他寧可負天下人,也不能負了慈禧。當然,至少,李鴻章算是一個真小人,比那些偽君子,強了些許。他從來都不以正人君子自居,他明明白白地就告訴自己,只要能夠“得君”,便已經足夠。如此看來,他不管是開辦洋務運動,還是簽訂賣國條約,目的其實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他想讓老佛爺高興,僅此而已。對於慈禧來説,她根本就不管你做的是什麼,只要你肯死心塌地當奴才,忠心耿耿地為朝廷效忠,那麼,不管你做了什麼事,是成功還是失敗,你都可以有機會,成為她重用的“賢”臣。李鴻章便是深知此道之人。

有人説,李鴻章是一個功過難定之人,他有開辦洋務運動之類的壯舉,他也有簽訂不平等條約之類的過失,所以説,他是一個矛盾體。可是,這畢竟是我們後人的想法,或許,對於李鴻章本人來説,他一點都不覺得自己矛盾,因為,不論他做了什麼事情,都只是為了“得君”,他不像曾國藩那樣,一方面寫下了《愛民歌》,另一方面又虐殺百姓,李鴻章就明明白白地告訴世人,他是一個真小人,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他的主子能夠高興。

就算罵名遠揚,也要當一個忠心的“裱糊匠”,這就是李鴻章的為官之道,這就是李鴻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