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農民現狀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17W

時代變了,什麼都有着很大變化。尤其是現在的農民,變化之大,真的叫“今非昔比”。雖然,他們還叫做農民,可是,卻不是從前的樣子了。無論是從勞動的方式,或是從業情況來説,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還在隨着歲月翻新,而深刻變化着。

農民現狀散文

本來,農村人被規定為“農業人口”,都被固定着做單一農業,不能從事其他行業的事。而做農業又強調單一的糧食生產,口號是“以糧為綱,全面發展”,可是糧食生產卻無論如何也跟不上目標要求,因此,“全面發展”便無從談起了。

當時,做農業是非常辛苦的。每當六月暑天,天氣酷熱之時,卻正是江南農業上“雙搶”大忙之季。這時候,“一寸光陰一寸金”。因為,雙季晚稻對季節很敏感,早佈置的禾苗,比遲佈置的產量增加懸殊;特別是將近立秋之時,甚至會分出早晚來。這時候,別的行業裏的人們,可以避暑,有的還能為避暑而歇業,起碼可以放鬆一點;而這裏的農民們,卻既要收穫早稻,又要佈置雙季晚稻,必須搶時間。因此,這個季節被形象地稱着“雙搶”,一個“搶”字,充分説明了季節的繁忙、勞動的艱辛。

即使是在平常的季節裏,哪怕是收穫了莊稼,在寒冷的冬天,農活不算很忙了,興修水利卻要“不失時機”地大幹快上。當局下達的任務似乎沒有完成的希望,因此,仍然很是繁忙的。

在那大集體的框架裏,農民們經濟狀況普遍拮据,生活難得温飽,而勞動卻都是憑體力,既繁重又艱苦;加上政策“農業、非農業”的限制,農民們的生活環境,總是年復一年地徘徊在低水平上。於是,只要有一點條件的人,總是千方百計地“跳農門”,致使傳統的“千行萬行,種田上行”的諺語,被顛倒了過來。

改革開放後,農民們自己有了土地,很快便解決了温飽。同時,農業機械化迅速普及,本來都是繁重的農業勞動,大部分被機械化所代替。隨着機械化的廣泛實現,國家對土地進行了平整,形成了大型化農業生產的格局,勞動力大量剩餘。由於社會經濟日益快速發展,農民們便覺得自己的土地出產非常有限,於是,許多地方農民的土地,轉包給大户去經營了,農民只收取規定的流轉金。本來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們,大多數都掙農業以外的收入去了。

開放後的城市建設突飛猛進,需要大量的工人。於是,年輕一點的農民,都脱離農業,離開農村,憑着年輕精幹,學得了一門或者多門新行業的新技術,在城市裏放開手腳馳騁。一些雖然沒有進入城市的年輕人,在家鄉也都另行創業,走上了新的就業崗位。這些人都掙到了滿意的收入,雖然還號稱農民,卻已經脱離了農業,算不上是農業勞動力了。正因為這樣,農村經濟發生了飛躍式地改善,城鄉差別明顯縮小。

農村裏年輕人脱離了農業,年老的人便留守了下來。因為目前農民們還沒有“退休”之説,現實情況是,當他們年老時,只有患上了疾病,喪失了勞動能力,才可能算是“退休”;因此,他們“退休”沒有年齡規定。由於歷史的原因,絕大多數上了年紀的農民,沒有多少適應新行業的新技術,只好“做着老本行”。這些人,年紀最小的也近六十歲了,還有七十歲,甚至八十歲的人。因為農村年輕人很少,這樣的老人居然成了農業上主要的勞動力。我根據這個特點,曾經寫了一首打油詩:

人生七十古來稀,如今七十正當時。不信君看田野裏,眾多老人奮耕急!

也有這樣的老年人,並不甘心留守於農村,而是選擇了外出打工。然而,他們也是因為沒有新技術,所做的總是最笨重的勞動,所掙到的,卻是最低等的工資,而且還都沒有穩定的工作。

目前,農業上的機械化雖然很普遍,然而,必需人工做的農活還是不少。現實中農業上的勞動力,除掉承包大户經營者還算年輕外,其他做農業的人,竟是老年人居多。由於土地流轉,私人很少經營土地,這些老年人所做的農業活,基本上是給大户經營者打工。由於年紀大了,還能有這樣的掙錢平台,他們的心情都還算滿意。

可是,無論是給大户打工,還是在城裏做工,農民們的工作時間,大多數都是十個小時左右,甚至更長。對於他們,沒有“八小時”工作時間之説。所謂“節假日”,更無從談起,即使是節假日休息,也都沒有工資,休與不休,都是自己的事。他們除掉所掙的工資外,完全談不上什麼“勞保、福利”的事。

然而,儘管這樣,農民們的經濟條件還都有了巨大改善,生活條件也有着很大提高。他們原來所住的房子,多數是簡陋的草房,瓦房很少。穿的衣服,只要可以遮住身體,不至於太冷,也就心滿意足了,沒有特別時髦的服裝。吃的,只要能塞飽肚子,就算不錯了,根本談不上講究。現在,農民的房子,一般都是鋼筋混凝土的樓房,磚瓦結構的房子,已經算是低等的了,草房甚至難以找到;穿着也都有了講究,幾乎與城裏人沒有明顯區別。吃喝方面普遍好了起來,以致一些“富貴病”也出現了。

同時,國家對農民加大了福利照顧。種田的人,本來是國家税務的重要來源,用農民的話説,種田的人供養國家軍隊,是理應該當的`事。因此,向國家繳納錢糧國税,在所難免。然而,現在種田不僅不再交税,國家還給予農業補助;而且,醫療保險,使農民們也能像城裏人一樣,有了大病可以安然就醫。到了六十歲後,還享受養老補貼,雖然還只是象徵性的,可是,這些都是農民們原來連做夢都沒曾想到過的事。

更加喜人的是,國家對農村建設大量投入。給農村主要道路鋪上了水泥,將電力、自來水等現代化生活設施,送到了農民家裏。還大規模地“改水改廁”。所有這些,不僅改善了農村的生態與人居環境,更是提升了農民們的生活質量。

農民們由於經濟條件的提升,環境和生活方面的改善,加上醫療方面的進步,他們的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於是,壽命也大幅度增長。原來,農民們能活到六十歲,就很幸運了,俗話説,“活到花甲子,死後不用挑黃河埂”了;七十歲稱作古來稀,很少有人可以活到這個歲數。可是現在,七十,甚至更年長的,身體都還健康,仍然是農業上不錯的“勞動力”。這些,農民們都説,真正是盛世盛景。

以上這些,便是農民的現狀,而且還是很普遍的情況;隨着社會的進步,這些情況,還將會越來越會提高。

農民們是從大集體的圈子裏,在經濟拮据的環境中過渡到如今開放的社會裏來的。撫今憶昔,都是感慨萬千。為了更美好的明天,他們都還在不懈地努力。農民們希望,“現代化社會”,年老退休、八小時工作制度、基本的勞保、福利,對他們也應該完善起來。因為,農民們雖然已經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但是,離“現代化”的水平,其實還有不小的差距。

現在,黨和政府對農民羣體非常重視,將執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農業、非農業的界限”正在打破,許多大政方針,也正在向農民傾斜。不久的將來,做農民,一定會與其他行業裏的人一樣,生活會更加幸福美滿。傳統的“千行萬行,種田上行”的諺語,還會迴歸到本來的意義——確實,農民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人羣,只有農民們真正過上了幸福的日子,全中國才算是真正地實現了幸福社會。

寫於2015年元旦

Tags:散文 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