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端午遺風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2.97W

這兩天,我們賣場不斷地從各地購進品牌不一、內含各異,但包裝均很華美的的粽子。價格也在七八十到兩三百百元不等。

端午遺風散文

下班後稍一注意,沿途的大街小巷的攤頭上,也多了不少賣粽子的攤位。有的是剛剛包好,你看那新鮮碧綠的,有稜有角的樣子,讓你忍不住地買上幾隻回家煮煮;有的早已在鍋裏蒸煮,縷縷清香增添你無盡的食慾。

所有的這一切都在説明:端午節即將來臨。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傳説是為了紀念在汨羅江(今湖北秭歸縣內)抱石赴江的大詩人屈原的。隨着時光的流淌、歲月的變遷,其內涵又不斷地有了新的變化,比如有的地方叫丈母孃節。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可能是永久不變的遺風了。

我的童年,是在蘇北一個臨海小鎮度過的。

那時每逢端午前兩天,一放學就匆匆忙忙地往家跑,一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扔下書包,拿起小網兜或用柳編的菜籃子,一溜煙地往長滿像一道道綠色屏障的蘆葦的荷塘邊跑去。生怕稍遲一點蘆葉就被人採完似的。

其實那都是不必要的擔心,也是孩童心裏真實寫照,因為在當時的那裏,有的是採不玩的蘆葉。現在想起來,當時的心裏,一則是為了得到大人們的誇獎,另一方面似乎是為了能早一點吃上那在當時不是什麼奢侈品卻算得上是美味的粽子。

到了端午頭一天,父母就將上一年早已準備好的茅草或者蒲放進井水裏浸着,使它變得柔軟而有韌性,準備第二天包粽子用來包紮。這一天小鎮就開始沸騰起來,大人們領着小孩購買新的夏裝、五顏六色的絨線、玄黃、紅蘿蔔和酒,還要買上幾斤肉、魚什麼的。總之,其勢好象一點不亞於春節時分熱鬧和繁忙。看過《白娘子傳奇》的人恐怕比我還要清楚。

這個時節,在農村,大人們是及其忙碌的。因為這時候不是逢上收麥時節,就是碰上插秧時光,但再忙碌這一天吃過中午飯都要放下手中活計,即使身披一身深黛近墨的麥灰或兩腿沾滿稻田那黃色的泥巴,媽媽都要靜下心來,拿過一隻小板凳,坐到上午浸泡好的糯米盆前,不慌不忙地包起粽子來。

那糯米被浸的圓滾滾的恰似一顆顆粉色珍珠,媽媽首先將已經煮了一下的.蘆葦葉剪掉根部,順便揀分一下寬窄,再將茅草或蒲剪成40cm左右,然後拿起幾片蘆葉一卷便成了圓錐形的蘆筒。用勺子盛到大約4/5處的糯米,隨手再塞進大棗,花生,紅豆......再有規則繞上幾卷,一個粽子的雛形便出來了,最後用茅草或蒲來個蝴蝶結,一個完完美美的粽子就出現在我的眼前。每逢這時媽媽常會拿着第一個粽子引逗我:“拿去吃吧!”我明知這時不能吃,但總是忍不住地流下早已忍着的口水。

家鄉,粽子的包法略有不同,按蘆葉片數,分為三葉,五葉和七葉。三葉粽略感矮胖。七葉粽唯顯修長。一樣的蘆葉包一樣的糯米及餡料。但七葉粽的口味就是好。哪怕你就是放在同一鍋裏煮也是不這樣。其原因估計是其形修長使得使得蘆葉的清香浸的更加豐滿。

端午節的那天早晨,爸爸總是領着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到長滿蘆葦的河塘邊,用毛巾打蘆葉上的露水幫我們洗臉,説這樣是為了即將來臨的夏天不會噴嚏。至於是否有科學道理我至今也不清楚。

然後我們就爭先恐後地往家跑,來爭搶媽媽剛剛煮熟已撥好放在碗裏的粽子。吃粽子也有幾種吃法:有人喜歡直接撥了就吃,顯得本色本味;有人喜歡蘸着白糖或者古巴糖吃,感到綿中帶脆;有人喜歡放上糖然後澆一點開水搗碎一下吃。我的吃法就是最後一種,因為這樣甜味都沾滿每一粒米顯得更香甜一點,也讓糯米黏度減輕很多,顯然是更滑潤一些。

吃過粽子後,媽媽總是把粽葉重新清洗乾淨,然後再和剩下來的蘆葉一起小心翼翼地紮好,晾到繩子上去曬乾,以備日後不時之需再次使用(在當地,不是端午節那一天要包粽子,還有一個風俗就是每逢鄉里鄉親建新房時,也要包粽子作為禮品去恭賀)。原因是蘆葉過了這個節氣就開始苦澀,無法入口。也是為了蘆葦更好地生長,不忍再去摧殘它們,以免影響其產量。因為蘆葦長成後作用很大.

媽媽收拾完粽葉後第一件事就是將新嫩的紅得放光的蘿蔔,切成一片一片的放進盤子裏,然後每片蘿蔔上撒上綿白糖,再放到陽光充足的地方且是我們孩童夠不到的地方晾着,否則定會被饞嘴的我們當即吃掉。 然後拿一把鐮刀到河岸邊上割上一捆艾草及菖蒲,插到各個門窗的邊上。説是用來驅風避邪,實際上則用來驅逐蚊蠅。因為這兩種植物暗香的氣味本身就會使蚊蠅不敢靠近。

剛放下的鐮刀還未穩定,媽媽再次拿起,順便再拿一隻籃子。去尋找百草的嫩頭:什麼田七,三七,車前草,蒲公英,楊柳枝條,還有我很多至今都叫不上名字的,當然裏面絕少不了艾草和菖蒲。

端午節的中飯可謂是豐盛。一般都有七碗八碟的,記得就是在再困難也少不了當時的奢侈品——魚肉。值得一提的還有那大米飯,因為一般會在大米里摻上適量的糯米,做飯時又放上幾片蘆葉,使煮出的米飯略顯淡淡的綠,宛如一粒粒來自緬甸的細小的翡翠玉石。清香的味讓你頓時食慾大增。當時心情就是嫌自己肚子太小,否則都會連鍋都一道吃下。

午餐後不久,媽媽就將用百草頭煮沸的開水用舀子盛到一隻當時洗澡的大木桶裏。頓時廚房又瀰漫着另一種清香。讓你説不出,道不明的沁人心脾。透過蒸汽向桶裏望去,碧綠碧綠的。然後用涼水勾兑,温度適中,讓我們清洗自己。因為我在家裏最小,所以媽媽這時總是用毛巾幫我渾身擦拭數遍,嘴裏還不斷的嘮叨“看你髒的象泥猴一樣,洗後一定要注意衞生”洗的時候讓我渾身冒汗,可一旦身上水汽一干,那種涼爽勁足以讓你涼爽一個夏天。這時媽媽又拿來曬好的紅蘿蔔蘸着用酒溶化的玄黃,小心翼翼地給每個孩子擦拭耳鼻手腕等,其用意是為了仿止蚊蟲或蛇蠍的叮咬.蛇的確怕玄黃,要不怎麼有<白蛇傳>中玄黃驚變那場戲呢?

每逢這個時候,媽媽又會拿出燦若雨後彩虹般的絨線,在我們的脖子上手腕上結上一個個蝴蝶結,還在脖頸上同時繫上一個繡着花草圖案的香荷包,不時發出各種淡淡幽香。裏面有去年荷花的瓣,梔子花的苞,也有今年玫瑰花的蕾,薔薇花的芯,同樣少不了端午節的艾草和菖蒲的嫩芽。可見媽媽為了這一隻小小的香荷包止少費了365天的心神,要不怎能有即將開放的梔子花呢?

這時如果是富裕的人家,在扣絨的同時,在孩子的脖子上繫上像現在的項鍊一樣的用金銀製成的鎖枷來炫耀一下。提起扣絨也有一種説道,就是扣在我們身上的絨線,無論你把它搞得多髒,你怎麼向媽媽怏求,一個月內她都不會把它剪掉,必須要到六月初六那天才可以。説是絨線與自己將來的姻緣有關。到這一天母親會把剪下來的絨線,扔到屋後高高的樹枝上,據説不久就會被多情的喜鵲銜到天河,用來搭建七月初七的虹橋,以便牛郎和織女的相會。由他倆再來指定凡間的姻緣,如果真是如此,我和某人的絨線可能就被喜鵲放對了位置,卻被指錯了時光。

在這天下午三至四時,就像有的地方賽龍舟一樣。在那濃蔭掩映的村頭,總會響起鑼鼓的奏鳴,胡琴的抑揚。一對對跑旱船的輪流上場。高昂時讓你彷彿看到秭歸的千舟競發,低吟時讓你又好象聽到三閭大夫的《離騷》和《國殤》。

到了晚上,整個村子再次沸騰起來。大人小孩都是草草吃過晚飯,然後一手拿着蒲扇,一手提着小板凳,奔向早已被汽油燈照的通明的社場,去看土生土長的淮海戲。但這一天和平時演出有點不一樣,無論是演摺子戲,還是大戲,在剛開始時,總會有一位身着素服,峨冠博帶的演員來一段“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

夜深了,整個村莊開始靜下來,一輪弦月漸漸西墜,從近處的鼾聲中可以聽出:三麥的豐收的喜悦和對下秋收成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