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以茶為話題的議論文

欄目: 議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84W

飲茶趣聞拾珠

以茶為話題的議論文

晉代以飲茶為“水厄”。如今家裏來客皆以茶為敬,此風究竟起源於何時,尚須待考。但據《世説新語》所記,晉代不僅還沒有這種風俗,而且以飲茶為“水厄”,喝茶被視作一種受罪的事情。當時有個叫王蒙的人,曾經做過司徒長史等高官,他特別嗜好飲茶,因此只要有客人來訪,他就用上等茶招待,弄得那些不喜歡喝茶的士大夫們個個都以此為患。所以當那些士大夫因為公務必須去見王蒙時,都説“今日必遭水厄”。連上流社會多數人對飲茶都如此擔憂,就充分説明在晉代還沒有把飲茶當作習慣,更沒有把茶作為敬客的好飲料。

有喪不舉茶托或不用茶托。舊時代喝茶,茶杯或茶碗下面都墊有一個盤狀的器皿,稱之為“茶托”,喝茶時必須手提茶托端起茶杯或茶碗喝,否則就是不禮貌。但是據《齊東野語》一書記載,凡是居喪守孝期間的人,不論主賓和男女,喝茶時一律不得舉茶托或不用茶托,只能單獨拿起茶杯或茶碗喝茶,也就是與平日喝茶的規矩恰恰相反,否則就是對逝者不敬,屬於違禮行為。原因是古代茶托外表都飾有彩繪,喝茶時不舉茶托或不用茶托,是為了避嫌,與居喪期不穿彩色衣服、不進行娛樂活動等是同樣道理,其意是表示哀痛。例如宋高宗死,喪期內新皇帝宋孝宗接見大臣,賜茶都只有茶杯或茶碗,全都沒有用茶托。又如有個名叫夏安期的官員,在父喪期間喝茶仍然和平日一樣使用並舉茶托,結果被同僚告發,受到撤職罷官的處分。

主人端茶即表示送客。明清兩代,官宦或大户人家,除了上司或長輩外,如果來客不甚受歡迎或者客人長時間不肯離去,主人心裏卻想讓對方馬上走人,但自己又不便明説,於是就端起茶喝上一口,侍立在旁的僕人見了,立即大聲口呼“送客”,客人只得立即起身告辭。這種習規有時也用於民間,例如主人請客人在茶館喝茶,必須讓客人先喝,即可久坐久飲,倘若主人自行先喝,那麼客人就以為不受歡迎或視為送客,就會答飲一口然後禮貌告辭。

不是茶的“茶”

舊時有不少小食品,與茶沾不上邊,但是因為人們對茶葉的喜愛,也以“茶”稱謂它們,從而產生不少不是茶的“茶”。

北方有一種炒麪粥叫作“麪茶”。清代有個叫方元琨的詩人寫過一首《詠都門食物》的詩,其中有一句是“茶醲和炒麪”。據他本人在此句下面的小注説:“炒麪作糜,謂之麪茶。”《紅樓夢》第七十五回寫到尤氏洗漱後,也曾與李紈、薛寶釵一起吃“麪茶”,吃得津津有味。據記載,這種“麪茶”製作非常簡單,就是把麪粉温火炒熟,然後用開水調和,加鹽或加糖後拌成稠粥狀,就是“麪茶”了。

還有一種麪糊或米粉糊叫作“杏仁茶“。清代雪印軒主著有《燕都小食品雜詠》詩集,其中《杏仁茶》一首説:“清晨市肆喧鬧譁,潤肺生津味尤佳。一碗涼漿真適口,香甜莫比杏仁茶。”詩下面有注説:“杏仁茶,以麪粉及杏仁粉同熬之即成,津埠亦多有售。”

更有趣的是安徽省徽州地區,舊時還把中藥稱作“茶”。舊時徽州民間忌言“藥”字,於是就改呼中藥為“茶”,看病後憑醫生所開中藥處方去抓藥,叫作“抓茶”,回家煎藥叫作“煎茶”,藥煎好後給病人喝叫作“喝茶”,連中藥的劑(貼)數,比如買五劑(貼),到藥店就對老闆説:“抓五貼茶。”把中藥別稱為“茶”,除了忌諱“藥”字外,還有安慰病人的心理作用。

把一些人們喜歡吃的小食品或者中藥叫作“茶”,既説明人們對茶的喜愛,又證明茶是中國傳統的上等飲料,更反映了中國是一個生產茶葉的大國。

樹葉嫩芽製成的“端午茶”

所謂“端午茶”,其實並不是茶,而是我國北方民間在端午節前後,用幾種樹葉嫩芽製作成的'沖泡飲料,因為採製時間在端午節前後,所以取名為“端午茶”。

“端午茶”的主要原料是檉柳、棗樹和枸杞三種樹葉嫩芽。檉柳又名“觀音柳”和“三春柳”,主要生長在長江、黃河流域,它的葉芽嫩綠細軟,味甘有微香;棗樹種類很多,它的葉子可直接入口嚼食;枸杞屬於茄科樹種,它的果實是著名中藥材,葉子也可以直接嚼食。三種樹的果、莖、根、葉均可入藥,它們的性味甘甜,功能都用於醫治各種虛症。因此採用這三種樹葉嫩芽泡飲,可以祛風濕、發疹莎,預防多種疾病,實際上屬於土製的藥用飲料。因為端午節前後正是比較潮濕的季節,同時也是這三種樹的葉子生長旺季,所以是預防風濕病和採集這三種樹葉的好時機。“端午茶”的製作分為粗、細兩法,粗製法就是以火把葉焙乾即可泡飲,但是不宜久存;細製法必須經過七蒸七晾,即必須蒸七次晾七次,這樣才可以存放多年而不敗。之所以稱之為“茶”,既因為它的飲用方法完全與茶葉相同,又因為它們能夠祛濕防病,同樣是好飲料,反映出人們對茶葉的喜愛和肯定。

Tags:以茶 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