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高考滿分議論文(精選十篇)

欄目: 議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83W

説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特別是作文中不可忽視的議論文,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那麼寫這類作文時還應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考滿分議論文(精選十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高考滿分議論文(精選十篇)

篇一:

中國是個人情大國,除原有的宗族關係之外,又重新發展了諸如情同手足、親如兄弟之類的新感情。在處理各類事務中,喜歡拉關係找後門、找熟人等等,彷彿這樣做才能萬無一失,如同上了保險一樣。

我們不能否定這樣做帶來的好處,但靠感情的親疏來處理事務和認識事情,是否片面了些,豈不知這樣做的後果往往會得不償失,會矇蔽我們看待事物真實一面的雙眼!

《韓非子》中有這樣一個寓言,説宋國有個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牆淋壞了。他兒子説:'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居家的一位老人也這樣説。晚上富人家裏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富人覺得他兒子很聰明,而懷疑是鄰居家老人偷的東西。自己的兒子與鄰居説同樣的話,而宋人對此卻做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論斷,究其原因,都是感情惹的禍。鄰人出於好心卻被認作賊,只是缺少了一份血緣關係,宋人做此論斷不但會傷了鄰里關係,而且會有真賊逍遙法外,而他丟失的東西也不可能失而復得,片面地強調感情親疏與事情發展的緊密聯繫,畢竟會使我們走進某些誤區,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誠然與你關係親密的人值得信賴,可以給予你幫助,但與你疏遠或是完完全全的陌生人,就一定會陷你於不義,想加害於你,成為被懷疑、被仇視的對象嗎?有一句老話:'世上總歸是好人多。'在你處於困難的泥淖不能自拔,當你面臨四面楚歌的境地無法突圍,當你徘徊於迷途之中不能前進時,也許有些與你平時親如手足的人只會觀望,而許多好心的陌生人會交給你一根救命的稻草。多少人當官時門庭若市,又有多少人下台後門可羅雀,'人走茶涼'的話並不是平白無故就有的,'落井下石'者往往是你意想不到的人。所以不要把感情當做你惟一的籌碼,信賴他人,以友善的目光去注視每一個你不認識或疏遠的人,從而你便>收穫一份意想不到的驚喜;原來並非熟人才能把事情辦得如此之好,並非手足才能給你親人般的關懷,也並非親朋好友才值得你信賴。

不要總以審視的目光打量陌生人,也不要把所有的籌碼都正在感情的親疏關係上,畢竟感情不是我們認識事情,處理事情的保險繩。

篇二:

為什麼我們非要片刻不息,馬不停蹄地登頂呢?難道最終的結果就那麼重要,山頂也不過“雲海茫茫,羣山隱約”罷了。

其實,人生很多時候不妨淡然一些,淡然是一種恬適的心態、一種忘懷的境界、一種優雅的姿態。人生因為淡然而美麗,因為淡然而從容。

蘇東坡才高八斗,文采出眾,很早就名滿京師,可謂少年得志。那時的他意氣洋洋,前途無量。但仕途的傾軋、官場的黑暗,打斷了他的功名之路。烏台詩案後,他被一貶再貶謫,從繁華京都到蠻荒之地,從眾人仰望的大才子到待罪的犯人,這其中的落差該有多大。所幸,蘇東坡沒有沉淪,他在命運的浮沉之中感悟到了山水之美,人生大道。憂患離亂讓他學會從容平淡,“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他的天賦才情在命運的急劇轉彎中得以盡情釋放,“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淡然之間,蘇東坡得到了人生最美的收穫。如果他在仕途受挫後,心有不甘,也許歷史就少了一位如此可愛,如此偉大的文學家吧。

處世淡然,能夠讓人正確看待成敗得失,擁有從容、理性的姿態,讓生命之花芬芳美麗。

李斯,原本是楚國一小吏,他才高齊天謀深如海,輔佐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不朽功勛,可謂功業有成。但他卻為了目的不擇手段,貪圖名利,不懂進退之道,結果為趙高所忌,被腰斬於咸陽鬧市,可謂悲矣!如果他能夠對名利看得淡一些,透一些,也許就能避開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得以善終吧。

當世社會也有這樣一類人,他們處處鑽營,削尖腦袋往上爬,一心想要成為人上人,為此,他們無心顧及自己的家庭,沒有時間陪伴自己的父母,疏遠與朋友的聯繫,他們表門面風光,其實內心滄桑。甚至為了目的不擇手段,踩踏了道德法律底線,受到法律的懲罰。等到後悔之時,已經悔之晚矣。哎!要想今日,何必當初呢。凡是看得開一點,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心平氣和,不為外物所惑。

人生在世,名利如過眼雲煙,如其匆匆趕路,錯過太陽,錯過星星,不如緩步徐行,感悟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喜悦與幸福。

人生就是一場旅行,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淡然上路,我們才能且行且歌,看遍風景萬千。

人生最美是淡然。

篇三:

何謂'親親凹即關心你的親人朋友,何謂'明理凹即通曉事物的真理。在古儒的經典裏,君子的修養正是由此人手的。所謂'孝梯,仁之本也'、'格物致知'説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在那則《韓非子》的寓言裏,我們看到了二者之間矛盾的一面。

説的是宋國一富人,牆被大雨淋壞。兒子與鄰家老翁都提醒他小心失竊。果然,富人晚上丟東西了,於是他覺得是鄰居偷的,而又很以為兒子聰明。我想:倘若是兩個毫不相識人提醒他,結果又會不一樣吧。由此可知:感情的親疏對人的判斷,影響不可謂不大啊!

人非生而知之者,然而人生而有情。感情是構成人的重要元素。李密《陳情表》句句含情字字有淚,不僅當時打動了皇帝那顆威嚴而冷酷的心,而且也感動了無數後世讀者。何以至此?不正是因為一個情字嗎?'文為心聲',多少篇千古奇文,因其情真意切而流傳後世啊,文學如此,藝術亦如此。藝術大師倘若沒有激情沒有足以讓觀眾共鳴的激情,而大師則淪為工匠、藝術亦只剩技巧了。所以,人無時無刻不為感情而'呼吸'。這正為受感情所困擾埋下了伏筆。

當感情與真理並行不悸的時候,感情則成為激勵人去奮鬥的'催化劑';可當感情與真理髮生衝突的時候,卻又如何呢?林覺民在《與妻書》裏説:即是愛汝之心,使吾敢勇於就死也。在這裏情感昇華了,困擾消失了。'愛汝之心'與'助天下人愛其所愛'合而化為一股浩然之氣,足以驚天地泣鬼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可以説:林覺民的《與妻書》就是在面臨情感與真理的衝突時最驚心動魄的答卷啊!

然而古儒的經典裏,卻不是這樣看的。即使是孔子也會在《春秋》裏違心曲筆。至於孔子以下,自不待言。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下,倫理也成了束縛人的工具了。魯迅怒斥封建禮教'吃人',真可謂入木三分。在那樣的倫理下,哪還有真理可言?

柏拉圖'背叛'先師,説:'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布魯塔斯在刺人凱撒最後一劍時説:'不是我愛凱撒少,而是我愛羅馬多。'當感情的親疏與事物真理衝突時,他們是多可敬的言傳身教!

篇四:

在我所聽聞過的悲劇中,情感犯下的錯是佔大多數的,因為情感的權力有時太大,大得等不及真相的告白。就將一切畫上了句號。

翻開歷史,尤其是中國的歷史,君王的昏庸,王朝的頹敗,忠臣蒙'莫須有之罪',奸候飛黃騰達的段子一折接一折,這大概就是情感惹下的不小的禍吧,侯臣們大抵也是科舉之人,一試一試考上來的,也大抵有着靈活的頭腦和如簧的巧舌,三言兩句套套近乎,便成了親信,成了近寵,他們的話,豈止是'一言千金',更是'一言系千命'呀,君主們的情感被這些居心回測之心操縱,君主們的情感也隨即獲得了無人企及的權力可悲的權力,慘痛的教訓。

莎翁的悲劇有一出,叫《麥克白》,性質也是一樣的,即使妻子身出名門,即使自己相信妻子是忠心不二,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情感是脆弱的,信任在懷疑和虛榮面前是瑟縮發抖直不起腰的。於是親信的部下有了可乘之機,讓麥克白親手殺妻抱憾而終。情感的權力施展起來往往就是這麼殘忍而不可理喻,它封閉一切正義的外力作用範圍,總是一意孤行,讓月户'者昌,'是'者亡。

謬誤總愛偷穿真理華貴高雅的衣裳,賣弄純潔賣弄博學,所以情感會禁不起誘惑,近謬而疏真理,情感會操縱當權者的法杖,顛倒黑白所以説,'感情用事'很多情況下是有害無益的,在情感與正義面前,我們需要讓情感'迴避',讓情感站遠,讓真理敢於靠前。

當然,歷史上,現代社會中也有很多大義滅親的事例,不會單憑着感情的親疏胡亂判案模糊執法的。古語云:太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太子亦然,這是明君之所為。才不愧'光明正大,明鏡高懸'八個鋒鋒大字。而在現今社會,小到班級學校,教師們不因為個人與某些學生的親疏而錯判正誤;大到一個國家不因與某些國家的邦交厚薄而任意進行軍事政治支援縱容非正義戰爭的肆意擴大,傷及無辜;這些,都是正確處理情感與真理的極佳明證,不論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真理永遠是真理,我們不能掩蓋或歪曲它,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麼!

當情感的親疏開始干涉正義時,當情感的親疏開始混淆是非時,當驚覺情感的權力超出界限時,我們應該學會反省,保持冷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退一步,真相會昭然而現',站遠一點看事情,會更加公正一些。

篇五:

硬幣有兩面,這一面此時或許有些暗淡無色,但將它翻轉過來,另一面的價值或許會讓你更加驚喜。就像格林兄弟努力整理出的八十六個傳説,對人類發展史的研究或許沒有太大的價值,但當它們變成了《格林童話》,卻為孩子們編織一個個美的夢。

所以,要知道硬幣有兩而,注意尋找硬幣另一面的價值,或許事物的其他價值會為你帶去意外的驚喜。

奧黛的?赫本,她擁有天使般的微笑,她曾經是個芭蕾舞舞者,但當她在發現無望當上首席舞者時選擇了演戲,但精湛的舞技為她得到更多的掌聲。

奧黛的曾經遺憾自己不能站在夢想中舞台的中心,用腳尖跳出屬於自己的舞步。但當她走進了演員的世界,她卻意外地發現曾有的舞蹈基礎的價值。芭蕾的高貴在她的身上被演繹得淋漓盡致,芭蕾的美麗被她帶進了銀幕,帶進了她所演繹的每一個角色中。原先的舞蹈基礎,赫本發現了它另外的價值,即使做不成首席的舞者,卻能夠讓自己在銀幕中完成一個又一個華麗的轉身。

赫本翻轉過她的硬幣,演繹着屬於她自己的奢華與奪目,在演藝事業上步上了高峯。當你翻開幾米的繪本,或許你會感受到一個充滿情感的人正在認真地創作,但幾米曾做了十幾年的廣告人,卻一無所獲,但當他迴歸生活,將他的情感釋放於繪本中卻獲得成功,他也找到了生活的真諦。

幾米的廣告生涯讓他感到單調、無聊,他真實的情感無處釋放。但當他拿起了畫筆,找到了硬幣另一面的價值,他筆下的小人因為他豐富而真實的情感而充滿了靈性,他也漸漸地從生活中發現了更多的微小的美麗,讓他以(在)瑣碎的生活中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也找到了生活的真諦。

幾米翻轉他的硬幣,讓他的情感流露於手插畫與文學之間,找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尋到了生活的真諦。

赫本的事業因被放棄的舞蹈發出了光亮,幾米的生活因他曾經無處釋放的真情實感而變得豐富而美好,在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是否也應翻轉我們的硬幣,侍弄快枯萎的花草,讓生活充滿情趣,執起佈滿灰塵的毛筆,在落筆時體驗一種快樂之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人生路的坎坎坷坷或許都像這一枚枚硬幣,需要你去尋找它另一面的價值。

翻轉屬於自己的硬幣,找尋其另一面價值,事物的其他價值會為我們帶來意外的驚喜。

篇六:

偶然進入蚌中一粒沙,若無蚌之日日磨礪,也不會成為温潤賽玉的珍珠;偶然遺於石縫一樹種,若無韌如磐石之志,亦不能長成黃山上氣勢如虹的迎客鬆。

正如———眾只道是《格林童話》出版是偶然,就不知格林兄弟滿心努力盡血汗!沒有一種偶然的成功,不是用“必然”的毅志繪就;沒有一種偶然的成功,不曾被“必然”的汗水沾染!

君知否?華人名導王家衞,成就事業的偶然。青葱之年他便打工於電影公司劇本創作,鬱郁不得志而度日如年,後因機緣巧合,恰有一小成本電影邀不到導演,他的毛遂自薦才成就了一段佳話。然若其無滿腹的才華和過硬的電影技術,這樣的“偶然自薦”又怎能成就其日後留名影史的光耀?偶然的背後是必然,我們又怎能看得到他積年累月鑽研電影藝術的辛酸!

君知否,因《三杯茶》而垂名的摩爾森似偶然成名一凡人耳!事業不振,家庭不和的摩爾森只是偶然旅行至中東地區,這一為告別苦悶的`舉動卻讓他的愛心播種在那片仇恨美國人的土地!《三杯茶》中詳盡地記錄着這個美國人在中東地區為這個落後的世界奉獻的點點滴滴。看似偶然的契機,仍是必然的鋪陳,若非摩爾森心懷對其他民族悲憫、憐愛之情,又怎會願意讓愛在他鄉盛放出燦爛之光!

眾只雲梵·高成功是偶然,卻不見那個終日於阿爾小鎮擁抱陽光並付出身心的青年;眾只知體操王子童非成功是偶遇名師指點,卻不知年少時他在老師門前為求一見而不停地翻着跟斗;眾只道周杰倫偶然被人提攜而漸成為華語天王,卻忘記當年他日夜寫歌,將夢積累成厚厚一疊歌詞卷??

總有一種成功被誤讀成“偶然”,然而其背後總氤氲着“必然”的辛酸!

沒有一種成功只倚仗着“偶然”,通向它的路上一定有“必然”的血汗!

沒有一種成功只青睞着“偶然”,成功往往鋪墊着一塊又一塊努力的金磚!

偶然的成功?

請用必然的毅志繪就!

篇七:

美麗的故事,當其遭遇“人類發展史”的思索,它便只是書架上等待蒙塵的失落一族。而當它以童話的姿態站在世界面前,它便成為了全世界兒童心中的故鄉,成了築夢的奇蹟工廠。人生亦如這本險遭埋沒的童話:站對舞台,造就成功。

當無數歆羨的目光投注到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村上春村身上之時,誰又能想象他曾與妻子開着一家小店,整日為柴米油鹽的瑣碎煩惱?一支能鐫刻山河,能序寫人生的筆,怎能這樣在世俗的人間裏蒸乾油墨?他毅然決定全家搬到鄉下,過一種清幽的生活。終於,他成了一名最純粹的作家,他找到了文學這一個真正屬於他的舞台,他造就了最炫目的成功!人生的選擇就在一瞬之間被作出,從此生命逆轉,朝着無比光明的前方,勇往直前。

當無數的掌聲響徹賽場,伊辛巴耶娃,這一撐杆女王,再次面對成功綻放她芬芳的笑靨。她如玫瑰般美麗盛開之時,誰又曾知曉她曾面對着一個體操賽場。黯自神傷?身高的突增使她被迫與體操告別。可她選擇了一個更適合自己的領域,從此一根竿,一個絕美的女子,演繹着體育王國的一個童話,和她的名字一起,搖曳在無比絢麗的人生頂端。那一方舞台,回報她的,不僅是名利,還有一種來自生命底端的極致欣喜。

當人們閉着眼睛,享受着貝爾?坎農那宛若天籟的嗓音,是否會有個聲音提醒着你:他曾在政壇打拼!每一個日日夜夜,當他作為巴西文化部長四處演講,口乾舌嗓,嗓子嚴重不適之時,貝爾就會坐在一個安靜的角落,他期待改變,他要做真正適合並且有趣的事。終於,政壇少了一個顯然不太油滑的政客,樂壇多了一個能激盪人心的歌者。是的,他站對了舞台,在麥克風前,唱出了人生的最強音,這樣的選擇無疑比無數程序化的演講,更令人動容。

事實上,人人都是人生的主角,許多人只是站錯了舞台,才使短暫卻珍貴的一生耗費在一個看不到出路的角色上。聰明的朋友,這個世界有許多舞台,正是這無限的選擇,給你機會成就自己。讓我們睜開靈動着智慧的雙眼,尋那樣一方美麗的天地,去釋放生命的能量,去完成從一塊不起眼的頑石到人人稱羨的瓊瑤的華麗轉身。

站對人生的舞台,成就人生的輝煌!你覺得呢?

篇八:

三人進商店尋解渴之物,喜甜者偏愛果汁,喜淡者選擇礦泉水,喜歡又苦又甜者買下咖啡,三種味道不同,但卻因不同而和諧,和而不同方為和諧,若這世上只一種飲料,則不免單調而索然無味。

繽紛成就和諧,試看暮春三月,鵝柳淡煙的嫩黃,映階碧草的翠綠,出牆紅杏的豔紅,捲雲時舒的碧空,它們的顏色各不相同,但這又有何妨?“萬紫千紅總是春”,本來萬物都欣然生長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種色彩來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諧的是本質,繽紛成就的是多彩的豐富,是真正意義的和諧。

輕叩紅樓之門,尋那樁百年來曼遠悠長的夢,你説《紅樓夢》裏眾相紛芸。鍾靈秀麗的女兒如此之多,誰是讀者的最愛?從來是眾口難調,然而亦從來是雅俗共賞,輕撫着略微卷

起的書頁,我們彷彿聽到,那“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的張揚,那“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憂傷,那“這個妹妹,好像哪裏見過”的驚喜,那“愛哥哥,愛哥哥”的叫喚,匯成了一曲和諧的樂章,不絕於耳,味之不盡??

和諧不是一把尺子,硬生生地丈量萬物,用同一個標準命令世間萬物達成量的一致;和諧是一位總攬全局的決策者,抑或説是指揮家,讓萬事萬物各就其位,讓它們演繹真實的自己,成就真正的和諧。

千年之前,春秋戰國的戰亂年代裏卻上演了空前而驚世的文化盛宴,諸子百家的爭鳴之聲穿透史冊,書卷,穿越時空仍然在耳畔擲地有聲;千年之後,蔡元培先生的“不以自己思想來束縛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來束縛自己”這一名言震醒了求索中的多少中國人,而“學術自由,兼容井包”的思想又延續至今,令人欽佩。

所以,請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選擇,請用心去領會並呵護真正的和諧,各個民族的不同風俗習慣,請給予保護:各個地區的不同生活習性,請給予寬容;尊重商店裏買不同飲料的人;尊重音像店裏買古典音樂或是流行搖滾音樂的顧客???正是每個人的不同特性構成這變幻的多彩的大千世界,沒有不同就沒有真正的和諧。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繽紛的色彩,為何?繽紛成就和諧!

篇九:

説“不”,在輕浮者那裏,是一種無知淺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裏,則是一種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絕;説“不”在意氣用事者那裏,是一種狂妄的表現和無謂的犧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裏,則是一種大義凜然的堅守和毫不怯懦的抗爭。

所以,請不要輕易説“不”。它不是逞強的工具,也不是逃避的藉口,然而生活中的我們,卻從不吝嗇説“不”。推選班長,為逃避重擔,以“不”敢為天下先,標榜自我而無人毛遂自薦。而上學遲到,卻以強悍的姿態拒絕讓門衞登記姓名,來表現自己的勇敢,殊不知,老子當時説出:吾有三寶,一曰慈,一曰儉,一曰不敢為天下先,是勸誡人們不要為爭名逐利而蜂擁而上,以致兵戈相見,生靈塗炭,這是智者渴望人們和睦的呼喊,而不是逃避職責的理由,而勇敢,不是蠻橫不講理,孔子説過“知恥近乎勇”,對自己的錯誤檢點省察而幡然知恥,才是勇敢。

不要輕易説“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練達的時候,在沒有深刻理解什麼是“不”

之前,理智地運用“不”。

不要輕易説“不”,還因為它需要我們付出代價,有時候甚至是血的代價、生命的代價。兵敗垓下的項羽對烏江亭長説“不”,放棄東山再起的機會,自刎烏江,從此霸王別姬成為一曲絕唱;而韓信,不對漂母説“不”,不拒絕她的幫助,忍辱負重,終成一代名將。究其原因項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氣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韓信。假如項羽不輕易説“不”,那歷史恐怕就要改寫,項羽或許就不僅僅是一個悲劇英雄了。

説“不”,有時是一個生死攸關的選擇,請慎重考慮,請三思後行。

當然,在邪惡勢力面前説“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絕唱;在混濁世事面前説“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潛歸隱;在挫折困難面前説“不”,如貝多芬,“厄住命運的咽喉”的吶喊,如千手觀音創造的奇蹟??這些,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對心靈裏一方淨土的堅守,對人間邪惡勢力抗拒、不公命運的有力抗爭,他們才是真正的勇者。

所以,請不要輕易説“不”。

篇十:

紀念是內心情感的湧動,但又不是感情的無節制揮霍;紀念需要行動來昇華,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導。

真正的紀念是心靈的迴響,是歷史的迴音;它審視過去,啟迪未來??

黑格爾曾經自誇德國人天生就是哲學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天生嚴謹自律的民族,就在一個狂人的引誘下,陷入了戰爭的淵藪。60年前的那幕慘劇:生靈塗炭、妻離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對往者的審視中找到道德的標杆,也找到了紀念的理由。德國人用盡一切方法阻止時間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聲:修建集中營紀念館,全力處理戰後的善後問題,還有那德國總理在猶太人紀念碑前的驚世一跪!德國人在60年裏不斷的反思,不停的紀念,終於完成了靈魂的自我救贖。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見理性的紀念才是正確的紀念,理性讓紀念閃耀出人性的光輝。

但紀念一旦脱離理性的制約,它就會變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慘劇中同樣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為亞洲地區的主要劊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紀念卻是如此這般:右翼勢力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還妄圖為二戰罪行翻案;不顧史實修訂歷史教科書,文過飾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參拜神社活動,日本這種偏離理性範疇的“紀念”活動,自然得到各國人民的一致譴責。有句話説得好:“跪着的德國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付出巨大的代價才取得勝利,中國人民自然無法容忍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於是各地都掀起了聲勢壯大的抗議和紀念活動。但近來這些紀念活動在少數激進分子的鼓動下出現了打砸日貨商店的不理智舉動。羣眾愛國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紀念並不是感情的揮霍,非理性舉動無益於解決問題。我國領導人多次表達出嚴正立場,但同時並不關閉中日會晤的大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無疑就是對過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記過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貴的心靈在銘記苦難,咀嚼苦難過後,方能理智地紀念苦難。當紀念的洪波湧動時,勿忘用理性的“閘門”控制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