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文明的議論文15篇

欄目: 議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86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明的議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明的議論文15篇

文明的議論文1

你聽,是誰在呼喚我們?是文明。文明在呼喚我們什麼呢?文明在呼喚我們要文明出行,要文明衞生,要文明和諧。

我們呼喚文明出行。竹山是全國文明縣城,竹山是“十星高地,秦巴強縣”。儘管有這樣的美名,但卻仍有很多人不講文明。比如交通,每當到了節假時候,人民路迎來出行高峯。路上的車到處都是,真是“車水馬龍”了,還有人為了更早到達目的地,就會駕着“飛車”奔馳在馬路上,不管紅綠燈,不管理斑馬線,簡直就是個“睜眼瞎”,而還有人為了不想交停車費,圖方便,就隨便佔機車車道,有的甚至還停在盲道上,這多不文明呀!(評:舉例論證)作為中國人,就要遵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只要我們為文明做出一小步,那麼社會的進步就會邁出一大步。大家聽到了嗎?文明呼喚我們文明出行。

我們呼喚文明衞生。竹山是全國衞生縣城。但當我們行走在縣城,不時會看到一些人在亂扔垃圾,使人行道上戴上了一朵朵不堪入目“花”。清潔工人每天清晨辛苦地打掃人行道上的衞生,路旁設下的垃圾箱也成了擺設。有些人在扔垃圾時不分哪是可回收,哪是不可回收,導致相關人員在回收垃圾時,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垃圾分類,這樣既消耗人力又浪費時間。有時有人在開車時扔垃圾,還自認瀟灑。這極不文明的行為,給社會造成重大的負擔,使國家花大量人力與精力去治理,這不是一舉多失的事情嗎?大家都聽到了嗎?文明呼喚我們文明衞生。

我們呼喚文明和諧。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講文明,然而最多的還是不文明禮貌。在學校,就有許多罵人的現象,有的還大打出手,也就為了一點小矛盾。還有一些人歧視那些留守兒童和家境不好的同學,用十分惡毒的話去誹謗他們,不能與他和睦相處。如今許多人回為一點小矛盾而去仇恨別人,並用各種手段去報復,導致兩敗俱傷。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我們都是地球的孩子,社會是一個大家庭,人與人都需要和諧,只有呼喚我們和諧相處。

文明正在大聲呼喚我們,呼喚我們要文明出行,要文明衞生,要文明和諧。大聽都聽到了嗎?就讓我們攜手走向文明吧!文明就在前方。

文明的議論文2

題:如果一個文明崛起之後發現周圍都是小意思,定然會裹足不前,時間一長喪失了進取的力量,面對危機無限脆弱。靜態平衡最終被富有活力的力量打破的例子不勝枚舉。因此GDP不是萬能的,尋求自我突破的途徑才能贏得發展的先機。

文明有先後主次,這是馬克思説過的,先進文明總是能戰勝落後文明,落後文明總是被先進文明所同化。

比如農耕文明戰爭遊牧文明,商業文明戰勝農耕文明,掌握了這樣的規律也許不難看清楚自身的處境。就算宋朝被元朝滅了,清朝取代了文明,中華文明並沒有被蒙滿毀滅,相反的蒙古和滿族在入主之後不得不適應中華文明,最終的結果是誰適應得好誰得勝,元朝不願意適應結果不到100年圖就土崩瓦解,清朝努力適應,存在了200多年。

文明的形態,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每種形態都有等級,期能級是逐漸提高的。好比原始社會是個位數從1發展到9,奴隸社會是兩位數,從10發展到99,10雖然是最小的兩位數,但是再怎麼着也比最高的個位數9強。

世界文明可以清晰看見的例子,是從15世紀開始的,之前的多流於傳説,模糊而且難以把脈,現在拿中國和西歐作對比。從地緣上説,中國和西歐有很多類似,比如面積相似,地形都像突出海洋的大半島,可是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大陸文明國家,而西歐則是一個典型的海洋文明地區,這是為什麼?首先是中國和西歐發展的基點不一樣,中國的基點是統一,而西歐的基點是海外貿易。

中國的發展路徑是,先統一中原,再統一南方和西南,再向西北、東北擴展,強盛的時候西北、東北伸展多,衰弱的時候伸展少,注意,並沒有向海外擴展的舉動和意圖,或者就算有也是輔助性的,衡量一朝一代強弱的標準就是在西北和東北利益的得失損益。

而西歐羅馬時代和以後是不同的,羅馬時代沒有殖民地一説,和中國類似,強大之後就是統一的需求,南征東討,以領地大小為強弱標準。

自從羅馬時代統一形態被打破之後就是諸強爭勝,比誰在海外貿易中撈取的利益多,比誰實力雄厚,在雄厚之後第一是奠定地區話語權,比如法蘭克和後來的西班牙、荷蘭、德意志。第二是向海外伸展觸角,並沒有努力實現西歐的統一,就算是有拿破崙和希特勒的試驗,也都以失敗告終,而且失敗得很不光彩,因此西歐人心裏統一的需要是很少的,衡量諸國強弱的標準就是海外利益的多少,包括殖民人口和領地,以及市場大小,多的就是強國,少的就是弱國。它們不強求統一,是因為統一不可能,正是這樣英國的基本國策“大陸均衡”才能施展。

之所以中國和西歐基點不同,就是因為歐洲統一幾乎是不可能的,首先語言文字就絕不可能統一,其次歐洲一直有一種均勢形態,任何一種試圖打破均勢的努力都引來均勢的報復。因此西歐的霸主做得都很憋屈,很短暫,不像中國這樣有歷史傳統動輒三百年。因此,歐洲在基本穩定的情況下觸角都是面向世界的,不像中國那樣觸角伸向更深的內陸。

可是,縱觀世界,這種情況是一成不變的嗎?當然不是。前面説的羅馬時代西歐也是尋求統一的,朝鮮半島南部的韓國也是外向的,可是一百年前還是一個封閉型發展的地區。

同樣是半島,挨着韓國的山東半島就具備內陸型性格,很少海洋性特徵。這可能與山東省的地理地位有關係,山東在春秋時期是文化鼎盛的中心,諸子百家的目的都是干預中原,而不是隱退蓬萊。到了隋朝大運河開鑿之後山東就成了南北交通的樞紐,漕運的中樞,其地理意義就是服務於大陸性格的。而韓國和北部基本是阻隔的,交流都是通過海上進行,和南宋很像,因此具有開放性和海洋性特徵。

説起半島插敍一段,何謂半島?其實就是小的大陸突出。照此説半島應該是東南西北各個朝向都有,但是高中地理課上學過世界著名半島多數是朝南開口,比如:遼東半島、朝鮮半島、中南半島、阿拉伯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幹半島、斯堪得納維亞半島……概莫能外,如果你硬要説出例外,山東半島能勉強算一個,但是山東半島大向朝東,還有向南的趨勢,嚴格意義上向北開口的半島我倒是發現一個,就是澳大利亞最北端的約克角,還有不用説也是個特例的南極洲的南極半島,因為南極周圍無論什麼在哪個方向都是向北的,因此也是一個特例。

要是硬拿半島的概念去套,中國就是一個巨大的彎月形半島,歐洲也是一個三面環海的半島,美國也是一個東南部伸向海洋的大半島。總體而言,世界各大洲的形狀都是北闊南狹,各個大國輪廓也是依自然形態而分,北闊南狹,因此模糊地説,各大洲都是大半島,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值得思考和探討。

中國是一個大陸文明國家,古往今來,世界各大洲興起的農業文明帝國都有大陸文明的特色,那就是依靠河流和平原發展,比如尼羅河流域的埃及、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印度河流域的印度,等。

瑪雅文明也屬於大陸文明,因為是比較封閉和內向的。自從16世紀商業文明興起之後,海洋文明逐漸佔據主流,而原來相對封閉的大陸文明國家處於劣勢。早就衰落的埃及和巴比倫就不用説了,埃及是直接被羅馬消滅的,羅馬卻是一個海洋文明國家,這是兩者的第一次針鋒相對的較量。

從世界歷史來看,遭受劫掠和磨難最多的地區當屬中東,其次是西亞其他阿拉伯國家,因為歷次歐洲強盛都必然會向東發動戰爭,比如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帝曾經向東打到印度,要是沒有喜馬拉雅山阻隔還可能和秦朝練練。後來是羅馬帝國,版圖橫跨亞非拉,把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海,羅馬東征類似捎帶性的,但是卻給這一帶的人們帶來無窮災難。兩河流域原來璀璨的文明逐漸變成荒漠,原來興盛的民族一個接着一個遭受毀滅,包括後來流徙全球無家可歸越20xx年的猶太人,都是這時候丟掉家園的。相對而言,中國卻長期是一個和平佔主流的國家,除了幾次戰爭引發的大規模遷徙大家都安土重遷。

可是這種經常性的“洗牌”更加促進了西亞和歐洲不同文明之間血液的交流。比如古希臘璀璨奪目的文明成果,後來成為了盛極一時的阿拉伯帝國國家圖書館的典藏,而猶太人的宗教文明則在一些信徒的帶領下逐漸在羅馬疆域內站穩了腳跟。之後中國的四大發明陸陸續續地抵達歐洲,再然後是十字軍東征,野蠻的歐洲人發現了古希臘典籍並且創建大學,再然後就是15、16世紀“大航海時代”的開啟,引起了更大規模的全球性資源整合,這就是所謂的“哥倫布大交換”,締造了一個現在的美國。

因此我們看何謂先進文明,何謂落後文明?我覺得有活力和生產力發達的文明綜合起來就是先進文明,生產力發達自然不用説大家都理解,有活力則容易被大家輕視。在靜態的優勢種生產力發達最重要,但是在動態的發展中有活力就很重要。還是回到開篇提到的為什麼蒙滿最終被中華文明同化?因為它們本身生產力不夠高,但是為什麼中華文明曾經被它們征服?因為它們活力比中華文明強。而它們之所以退出歷史舞台,也是因為它們的生產力水平雖然提高了,但是活力降低了,羅馬生產力很發達,但是活力要遜於蠻族日耳曼,因此馬失前蹄。瞭解這些可以為我們提供經驗和借鑑,比如大家都很關心美國何時衰落?只要其活力下降就可以了,不必要非得GDP大倒退,這是我的觀點。

文明的議論文3

文明是一泓清泉,滋潤了人們乾涸的心靈;文明是一盞明燈,照亮了人們黑暗的前程;文明是一陣清風,爽朗了人們疲憊的視覺。

不久前,看到這樣一則新聞,説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的,但其中一些關於文明禮貌的警示語,多數是用中文寫的。比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煙”“不準踐踏草坪”等。這是為什麼呢?人家回答:“因為做出這些不文明舉動的,大多數是中國人!”

作為一箇中國人的我,看到這則報道後,不禁感到遺憾。不文明也是國恥啊!華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難道它的國人就是如此繼承的嗎?反思我們的所作所為,你是否問心無愧?是否對得起“文明人”這個稱號?文明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體現,然而如今的人們都在為名利金錢奔波,早已把“文明”這兩個字看得淡漠。人們啊,請從現在開始,重拾遺忘的文明吧。從遺失到珍貴,才知真情無限。

文明,不僅僅是嘴上説説就能做到,它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文明習慣的養成要融入身邊的一點一滴,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今天做起。你會發現,文明離我們其實很近很近,近得觸手可及。有時候,文明對於我們來説不過是舉手之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會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有時,一個真誠的微笑,對別人來説就是一份關懷;有時,多一點耐心,對別人來説就是一份體諒;有時,多一點分享,對別人來説就是多一份信任。在生活中,很多不經意間發生的事,足以反映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禮儀文化,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一個很小很小的動作。

孔融讓梨——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故事,四歲的孔融之所以能取得大家的欽佩,是因為他小小年紀就懂得謙讓,懂得使別人快樂,懂得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文明。他雖然還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孩子,可是比上那些滿腹經綸,卻只懂得説而不會做的“偽文明人”還要強上百倍。四歲的孔融都知文明,懂禮貌,又何況現在生活在文明社會,享受高等教育的我們。縱使一個人的文化程度很高,可是不懂得文明禮儀,那他也是一個對社會毫無用處的人。因為道德能補償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不能填補道德的空缺。正如宣永光所説的那樣:“無道德,是狗材;無知識,無道德,是棄材;既無知識又無道德反而自以為有知識有道德,是殺才。”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基礎,是我們健康成長的翅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那我們縱然擁有了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對人對已對社會又有什麼用呢?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説的就是學習應先學做人,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讓文明禮儀之花在世間處處盛開。

文明的議論文4

文明,一個詞彙,看似簡單,實際上特別複雜,它體現在方方面面。

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愛他人,注意環境衞生……這些都可以體現一個人的文明。但是通常人們都會在某種情況下忘記文明做人。

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浙江旅遊,我們一到浙江,放好行李之後就坐公交車去玩。在公交車上我看到一位老奶奶沒有座位,正準備給老奶奶讓座,這時,有個比我小一點,大約七八歲的男孩走到老奶奶身邊,把老奶奶扶到他的座位上,那個老奶奶對小男孩説:“好孩子,謝謝你!”

這是一件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事情,但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一個孩子都會做的事情,這麼的成年人,在車上都會熟視無睹?

這個問題體現在這一方面,比如説走在大街上,許多人們彷彿沒有看見前方不遠的垃圾桶,為了方便,將垃圾隨手一扔。

不久前,曾看到這樣一則報道,説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禮貌的標語,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煙”、“不準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什麼呢?人家回答:“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多數是中國大陸的遊客。”

這人看了十分難過,我想,為何其它國家的人們能夠做到的事情,可我們卻不能呢?這是因為,即便再三強調要講文明,宣傳文明的重要性,人們都沒有真正地去把它記在心中,因為我們沒有從小去養成這些習慣,沒有從自身做起。

請想一想,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去亂扔垃圾,地面乾淨整潔,就不會有人去亂扔垃圾,破壞環境。

文明其實是由細節構成的,反思我們的所作所為可見文明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

在校園中,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隨處丟棄的飲料瓶,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和清潔工打掃,扔了又何妨。

很多人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而這恰恰從本質上展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現在,我們正處於成長的關鍵時期,好的文明習慣如今不養成,以後很難改變,因為習慣已成自然。

讓我們把文明禮儀放在心上,時時刻刻與文明交談,用它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千萬不要把文明行為習慣看作小事。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

上海閔行區莘光學校初二:魏佳妮

文明的議論文5

小時候父母就教育我們“施恩莫望報”,但他們同時也教育我們在得到別人幫助時應該對別人説一聲“謝謝”。

別人讓座給你是這個人對你的幫助,那你在享受他的幫助時就應該對他説一聲“謝謝”,這兩個字雖然很簡單,但卻可以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温暖幫助者的心。“謝謝”兩個字聽起來很平凡,但有的時候它卻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關鍵。

曾經看過一則小故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個打劫銀行的逃犯,在藏匿在一列火車時遇到了一名女孩,當時這名女孩想上廁所,想請逃犯幫助她守一下火車上已經壞掉的廁所門,望着女孩純潔的眼睛,逃犯竟然答應了,而且像一名士兵站崗一樣一動不動地守在那裏,女孩出來後對這位幫助過她的“好心人”真誠地説了一句“謝謝”,也真是這句簡單的兩個字讓逃犯感動了,他覺得自己也是一個值得讓人感謝的人,下了火車後他就到當地派出所自首了。

兩個簡單的字喚醒了人的善念,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

一位名人曾經説過“所謂以禮待人,就是用你喜歡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對待別人。”在你幫助了別人以後,聽到別人的一句真心的“謝謝”,你的心是否會覺得舒服和温暖呢?

我住的是一棟有七八户居民的居民樓,對待上上下下的鄰居,我總是微笑的打招呼,如果看到後面有要進入的鄰居,我也會給他擋一下大門,雖然擋了大門後我就上樓了,沒聽到他們的感謝,但是後來鄰居們看到我也要進大門時,他們往往也會為我擋一下門,不讓大門鎖上,我想這就是他們對我説的“謝謝”,只是一個小動作,卻讓我覺得很温暖。

得到別人的幫助時不忘對他説一聲謝謝。你是否曾經對給你“讓座”的人説一聲“謝謝”呢?你是否曾經在父母親的生日時對他們的養育之恩説一聲“謝謝”呢?你是否曾經在心中對教育你的老師説一聲“謝謝”呢?説一聲“謝謝”無須付分文,但你卻能温暖他人的心,獲得一切。

一個人改變了,身邊的一些人可能會跟着改變;身邊的一些人改變了,很多的人才可能會跟着改變;很多人改變了,世界就可能會改變。“謝謝你的讓座”,“謝謝你的幫忙”,“謝謝你的……”讓更多的人學會説“謝謝”。

文明的議論文6

世界廁所組織曾做過這樣一個統計:每人每天上廁所6—8次,一年約2500次,人的一生中約有3年的時間在廁所裏度過。但據有關組織報導,目前,全球26億人無廁所可上。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吃喝拉撒,是物質生活的全部內容和過程,可是,我們往往只重視吃喝而不問拉撒,似乎那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尤其是在城市,不少人在關鍵時刻,想痛痛快快地“方便”一下而難以如願。特別是老人,“找到廁所心中不慌”。有的人因“內急”找不到廁所而尿了褲子 。前不久,某城市一位“的哥”因為急着到處找廁所而闖了紅燈,接到一張500元的罰單,他向記者苦訴:“為了避免上廁所,每次出車前我連水都不敢多喝,有時實在不行了,只好將車開到天橋上或橋洞下行方便,時間久了,就患了‘恐廁症’。”

翻開歷史,發現世界上有悠久的廁所發展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在印度哈拉帕文明時期,人們就已建了廁所,並擁有了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統。公元2000年的埃及人、希臘人和羅馬人也都用上了有蓄水池和排水孔的廁所。到了中世紀和近代,人們如廁又回到大街上,直到200年前,下水道、排水系統以及流動水才進入家庭。1597年,英國詩人約翰?哈林頓實現了馬桶工藝的偉大變革,他發明的沖水馬桶的“WC”,設計中包括了一個蓄水池,一個儲水箱和一個啟動沖水系統的把手。後來,這項“AIAX”的發明被安裝在伊麗莎白一世的皇宮內。兩個世紀後,普通百姓才開始享受到這一發明的成果。1775年,哈林頓的發明被亞歷山大?卡明斯改進。1778年,塞繆爾?普羅瑟又為沖水馬桶安裝了球形閥門。隨着時代和文化的發展,馬桶已成為精美的衞生工具。現在的沖水馬桶已經變成了一個巧妙設計、高科技和藝術造型於一身的物品,出現了“玻璃廁所”和“航天坐廁”等,表明了“廁所文化”的發展軌跡。

目前,在一些國家,“廁所文化”得到顯著的發展,並且,有關組織在2011年舉行的首屆“廁所會上”決定:將每年的11月19日定為“世界廁所日”。在日本的城市和鄉村,任何一個廁所無異味。在火車上,廁所裏芳香撲鼻,並充滿了詩情畫意。因為日本式的廁所大都建在濃樹綠茵和苔色青青的遮蔽之處,人們蹲在這樣的環境“方便”,沉醉在無邊的冥想遐思之中,此情此景,簡直是一種精神享受和心理愉悦。日本的馬桶科技領先全球,家裏的馬桶不但可以清洗身體,還推出了“智慧”馬桶,它可以量血壓、做尿液分析,還可以測量血脂肪。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有一座蘇拉伯廁所博物館,這是世界上第一座廁所博物館。館內陳列着有4000多年曆史的古印度磚砌便渠、中世紀的便壺、金碧輝煌的便池,還有在潛艇和太空船上使用的高科技馬桶等。展品從古到今,應有盡有,簡直是一部廁所發展史。到1970年,國際服務組織開展了這家博物館,其目的在於向民眾推廣現代衞生理念,進而推進“廁所文化”的更快發展。

在英國倫敦中心,安裝着一種新型廁所,每到夜間,這種廁所從地下徐徐冒出來,到了第二天,又被遙控放回地下。這種廁所使用方便,又清潔衞生,正在英國全面推廣。

維也納是奧地利音樂之都,就連地鐵站裏的廁所也充滿了“音樂細胞”。如廁只要向牆上的播放裝置裏投個硬幣,立即會響起美妙的樂曲,去廁所成了一件愜意的事。

德國政府明確規定,在城市繁華地段,每隔500米有一座廁所,一般道路每隔1000米建一座公廁。同時實行統一管理和收費,收據上標明時間、地點等內容,它能抵等值的現金在快餐店使用。

在美國,圍繞廁所問題,通過了“廁所平等法案”,體現出對女性的人文關係的改善。紐約市議會在“廁所平等法案”中規定,紐約市新建或改建的公共大樓內,女廁馬桶數量必須至少是男廁的兩倍,原因是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從事辦公,而她們每次使用廁所所需的平均時間是男性的兩倍以上。

我國同世界其他各國一樣,也有悠久的“廁所文化”史。歷來講求“廁所風水”,對於廁所的方位和設置是有要求的,同時,對廁所的設施也是講究的。早在上個世紀,康有為在他的《大同書》裏這樣描繪“大同社會”的廁所:“以機激水,陶蕩穢氣,花露噴射,花香撲鼻。”在1987年我國就頒佈了“城市公共廁所規劃和設計標準”,規定位於主要繁華街道的公廁間距為300——500米,位於一般街道公廁間距為750——1000米。但由於規定落實的欠完善,廁所問題仍相當突出。從現實講,我國已擁有了上海、北京這樣的超級國際大都市,但仍然難以擁有沒有臭味的廁所。在許多大城市,雖然已有了新一代免衝智能化廁所,但絕大多數廁所仍在“曲徑通幽”處,難解路人燃眉之急。於是,在温州街頭出現了新行當——“導廁員”,“找廁所,跟我來!”旅遊有“導遊員”,行船有“導航員”,現在上廁所有了“導廁員”。最近還發現在常州鬧市推出了男女同廁這個“創舉”,男男女女同在一個“龍鳳廁”內方便。“龍鳳廁”只是一個大房間隔成了幾間“小包間”,方便時,彼此的聲響清晰可辨。同時發現,為體現“男女平等”的人文關係,西安市首座女性站立小便公廁日前投入使用。難道這就是“廁所文化”的新發展嗎?

人們逐漸認識到,一個文明社會的標誌和內容,包括公德心、科技水平、生活習俗、審美情趣等,全在廁所裏暴露無遺。因此,在世界上出現了超智能和需要脱鞋的日本廁所,美國的“安全廁所”,德國的原子廁所,我國香港的“金廁所。”“廁所文化”在我國已逐漸引起國家和民眾的注意。央視曾以《北京解決“一號”問題》為題,報道了北京城市公廁建設文化展覽和北京公廁設計大賽的優秀作品在北京的建設落實情況,被稱為我國的第一次“公廁革命”。同時,在北京“世界廁所峯會”上,我國有關專家同15個國家的有關專家圍繞廁所問題提出了一系列主張和建議。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北京街道規劃擁有530個廁所供人享用。針對市民反映如廁難問題,重慶市規劃勘測部門於日前繪製出了主城區首張《導廁地圖》,並將向部分市民和出租車司機免費贈送。據瞭解,重慶主城區《導廁地圖》對各區每個廁所的位置都用“藍紅標記”進行了標註,共有428座公廁的位置信息和周圍的交通信息。

《導廁地圖》不僅僅是一張簡單的地圖,還藴含着文化,背面印刷有與廁所有關的知識,有廁所的發展歷史以及世界各國使用的廁所符號、象形的有趣標識等。該圖編制出版後,曾免費向市民贈送了餘份,同時還將向主城區8000多輛出租車每車免費贈送一份。

在2010年11月1日人口普查中,調查表格中,其中一項包括有沒有獨立衞生間、抽水馬桶的內容,以掌握市民現代化生活水平情況。

廁所雖然非大雅之堂,然而卻是社會文明的一個標誌,不少文人墨客寫下諸多有關廁所的楹聯,讀來趣味無窮,令人捧腹,如:

暢通上下;雅集東西。橫批:新陳代謝。

靜坐覓詩句;放鬆聽清泉。橫批:清純世界。

來前百步緊;出後一身輕。橫批:愉悦心身。

適合低吟淺唱;不宜濫炸狂轟。橫批:講究衞生。(此楹聯專指環境骯髒的廁所)

小坐片刻,便會放鬆意念;清閒須臾,即成造化神仙。(此楹聯乃專指環境清潔幽雅的廁所)

注得實效,忌恨屁多尿少;講究衞生,欣歡源遠流長。橫批:廣闢肥源。(此楹聯專指舊式積肥公廁)

效率為生命,踞蹲務必審時度勢;時間是金錢,排泄理當奪秒爭分。橫批:只爭朝夕。

歡迎領導常來蹲點;喜接平民復往淨身。橫批:廉潔衞生。(此楹聯乃專指鄉村公廁)

世界上有個預言家曾預言:“未來人類急待解決的一大難題,便是廁所問題”。“廁所文化”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印證了預言家預言的正確性和可信度。時代要求我們必須提高“廁所文化”的意識和自覺性,緊緊跟上世界先進國家“廁所文化”發展的步伐,提高城市設施建造分佈的科學性和緊迫性,以“廁所文化”帶動和促進全民族文化的健康發展。

文明的議論文7

我們要做一個文明的人。文明是一種品質,我們只有具備這種品質才能創建一個文明的校園。

中國曆來就素有“禮儀之幫”之稱,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文明禮貌是一件最容易,也是一件最重要的事。它高於一切。

在我們的校園中,口香糖滿地的事情已經見怪不怪了。同學們故意損壞公物,到處扔東西……從這些很小的細節就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保證我們良好學習的前提。

如果我們沒有良好的習慣,即使我們有很好的學習,也枉然。如果我們不能成材,也要先成人。

我認為文明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我相信,只要大家都講文明,懂禮貌,一定會營造一個寧靜、有序、有良好學習環境的美麗校園!

文明的議論文8

“我究竟是為了什麼才來到這個世上?”這個問題折麼了我多日,我思索不出,也沒人給我答案。

是不是為了見證歷史的變遷?可是作為一個理科生,我對歷史政治毫無興趣。我每日只是機械的重複着前一天的生活,毫無新意。我對社會的變動及我存在和不存在的任何歷史都持着與我無關的態度。雖然我清楚的知道我是不能對它們不聞不問,不屑一顧的。所以,為何要讓我存在?

我總是做夢有時甚至在夢裏做夢。可每當我睜開眼睛夢裏的一切就會消失的無影蹤,或者我在夢裏又知道我在做夢。所以,我們的一生是不是隻是某個人的一場夢?這場夢的結局是我們的死亡,又或許我們的死亡也不是這場夢的結局。我們永遠都不知道這個某個人的這場夢的結局究竟是什麼。

如果我是真實存在的,所有的人都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創造我們的某種生物是不是看着自以為是的我們總想發笑?我們自以為是的戀愛,結婚生子,自以為是的工作學習。若我們知道我們只是某種生物無聊時的玩物,它一不高興就讓我們遭受天災****,我們會不會很生氣?但我們生氣也沒有用,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是誰創造了我們,我們母親的母親的母親到底是誰。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種職業,有哪一種是適合我的?我會不會平平庸庸的過一輩子,每一天都無所事事?我開始懼怕長大同時又渴望長大。長大後我就要揹負着很重的責任,但如果不長大我將永遠困在一個牢籠裏,這個牢籠叫做學校。如果我是夢幻島裏的孩子,如果我是彼得·潘,那麼我不長大倒也無所謂了。成人的世界太過複雜遠沒有夢幻道理迷失的男孩來的單純。我想成為第二個迷失的女孩。小飛俠的故事永遠都不會過時,已經長大的人以此來緬懷童年,還未長大的人來享受童年。

有一輛列車轟轟隆隆的駛入我生命的原野,喚醒我在每一個還帶着朝露的清晨,有時候我睜開眼睛看到的是明媚的陽光,有時候是一兩點繁星,月亮還未在太陽的光輝中完全隱去。有時候甚至什麼都看不到,只是一望無際的茫然。但不管怎樣我都還是醒了過來並生存,尋找着我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證據。

也許幾年後我會看着今天所寫的一切嘲笑着自己的幼稚,但這真真切切是我多日的沉思。如果有一天我不再胡思亂想,那就説明我真的長大併成熟了。

文明的議論文9

讓我呼喚你,呼喚你響亮的名字,中華!你那慈祥的面容,彷彿我的再生心臟,在體內貫穿着長江、黃河、放映着歷史輝煌的扉頁。眺望今朝中華的一寸一土、一山一樹都更加親近起來,然而在茫瀧的歲月中“文明之國”依然古色古香,在人們的心中激盪起浪花層層戰勝那驚濤駭浪,化為永恆……

話説文明,中華幾千年的文明之旅就“芳名依舊”。從孔融讓梨、黃香温席……一部部文明篇都接二連三的上演着,一曲曲華麗的樂章都上下一心的唱響着,化為一陣傾心而素雅的文明風吹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億萬中國人心中萌根發芽,刻骨銘心!

不知是機緣,還是巧合,我竟也感受到了一回人間的三月天,在文明的天地中傾心的暢遊一番。

那是一個陰雨綿綿的早晨,太陽陰沉梵唱,敲響了八點的鐘聲,也敲響了學習期的高峯。我走在上學的路上,冷不丁被一陣哭聲吸住。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慢慢地向聲音的來源探去,只見一個扎着羊角辮的小女孩在人羣的擁擠中,“不情願的敗下陣來”倒在了路上,但天不作美,行人都匆匆而過,這時雨下得更大了,小雨點彷彿也對她十分憐惜,合着小姑娘的哭聲奏起一曲淒涼的樂曲。望着無助的她,我腦子中出現了一種“念想”,但因為—不關我的事而猶豫不決。突然,一個帶着紅領巾的小男孩冒着雨向小姑娘跑去,遞去一張紙,頓時剛才愁眉不展的小姑娘竟破涕而笑了!雨下着,啊!那不是紙巾而是小孩子純潔的文明心。

願祖國的明天,“文明天使”處處可見……

文明的議論文10

如果你失去了太陽,你並沒有失敗,因為你還有月亮;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並沒有失敗,因為你還可以去努力的掙錢;但是,如果你是去了文明,那麼你就是真的失敗了,因為你已忘記了你做人的意義。文明是每個國家,每個城市,每個人都不可缺少的東西。文明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人的核心,也是做人的真諦。文明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溝通的橋樑。

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文明古國”,可是我們是不是該反省一下我們的行為是否文明,我們的言談是否文明呢?我們有沒有做過破壞我們的家園,破壞我們的土地的事情呢?有人會理直氣壯地説“沒有”,可是你是在講真話嗎?或許是又或許不是,如果不是,那麼假話是不是也是不文明的象徵呢?文明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可貴的善良,不文明就是一種惡德。文明給我們帶來愉快,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切、融洽;反之,不文明卻給我們帶來失望和憤怒。

文明人有許多,文明事也有許多。可能與你如影隨形。記得幾年前的一天,我正在校園的走廊間行走,無意間就看到幾位高年級的哥哥姐姐在打掃走廊。按説這不應該奇怪,因為學校每天都必須要打掃衞生,可是當時是下課時間,下課時間不休息,不玩兒,幹嘛打掃衞生呀?我百思不得其解,其實他們並不是被老師安排的,他們是自願的。那麼,他們又為何這樣做?他們也不傻,他們知道他們在這個時間完全可以不去做這些,但他們也知道這是大家的校園,應該呵護它,愛惜它。吃些苦,累一些也是值得的。他們是校園的文明使者,默默地守護着我們的校園。

有一天,我看見一位大哥哥撿起一個飲料瓶,把它扔在路旁的垃圾桶裏。這一小小的舉動引起行人的注意,人們用異樣的眼光看着他,這位大哥哥用微笑告訴人們,這沒有什麼,然後轉身離開了。有些行人會説:那男的有病吧,真是,又不管他的事,為什麼要撿啊!真好事。但是也有人説:真是一個好孩子,別人都不撿,只有他撿。真好啊!而我認為,文明有時就是存在少數人中的。可這是為什麼?我們就做不到文明二字嗎?其實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大家都不願去做,都認為“事不關己,已不勞心”。但是為了我們的家園,彎一下腰,應該不困難吧!

從小爸爸媽媽就告訴我們不要多管閒事,可是,這種舉手之勞應該不算多管閒事吧!有沒有人想過,如果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撿起地上的垃圾,反而都在隨地亂扔垃圾了話,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我們的家園會是什麼樣子?但是如果我們都不亂扔垃圾,都能隨手撿起地上的垃圾了話,世界又會是什麼樣子,我們的家園又會是什麼樣子?保護家園,人人有責。

也許大家都知道:“文明禮儀伴我行”這一句話。我們該如何做到文明呢?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大家都不隨地吐痰,都不亂扔垃圾,都不説髒話。我想,那麼我們的家園一定是十分的美好。孔子曾説過:“不學禮,無以立。”我們不要覺得,我一個人就扔一個塑料帶有什麼呀?但是,你們聽過這句話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意思是説,不要以為壞事很小、不起眼就去做,也不要因為好事很小、不起眼就不去做。小與大,並沒有可逾越的鴻溝。

在現實生活中,只要一個人講文明,那麼就會感染到更多人也做文明事。讓大家都行動起來,一起攜手做文明人,做文明事吧!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吧!讓世界無處不有文明。讓世界充滿愛!記住:“文明伴我行!”

文明的議論文11

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觀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狀態;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點。實現和諧,是古往今來人類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願望。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從自身做起,努力構建和諧文明的校園也將是一個永遠的主題。

首先,我們先搞懂一個問題,文明是什麼?也許,大家會想,這是一個多麼抽象的概念啊!其實不然,很簡單!文明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有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的親切,是見到師長的問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文明是一種品質,文明是一種修養,文明是一種被大家廣泛推崇的優良行為。

作為新世界的中學生,大家在講文明,創和諧上該如何做呢?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着稱於世。文明禮貌,重在表現。主要包括三點:一、談吐文明;二、謙虛禮讓;三、舉止端莊。同學們,大家若能做到以上三點,也不愧為“禮儀之邦”的成員了。

日常生活中的談吐最能體現你的文明,與人交談應注意四要:態度要誠懇,表情要自然,用語要文明,表達要得體。態度若不誠懇,你是無法與人真誠的交流的;表情若不自然,別人就會以為你不耐煩,令人尷尬;用語若不文明,別人就會認為你俗不可耐,不想和你交談;表現若忸扭捏捏,別人就會不耐煩。這就是談吐的文明,相信同學們能輕易的做到,給人的感覺良好,體現中學生的文明。

我們是國家的小主人,我們今天有了豐富的物質生活,更需要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可以影響你的學習,你的生活,甚至將來的一生都將受用不盡,文明的舉止,文明的行為,加上恬靜、幽雅、舒適的學習環境,濃郁的文化氛圍,會啟迪我們不斷探索,求知。

因此,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還我們一個文明、美麗的校園,從現在起,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我們應該堅決擯棄我們身上種種不文明的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一個真誠友愛、禮貌待人、品德高尚的學生,做一個勤奮學習、積極向上的學生。讓文明之花開遍校園,讓文明行為永伴我行。

道德文明也許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也許只是一句善意的問候,更也許只是一個會心的微笑。一言一行總關情,在不經意間,我們傳播着熱情、尊重、關愛和友誼。這就是講文明。我認為,講文明不僅要思想文明,更重要的是還要語言和行為文明。文明,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文明從心開始,想必每個人的父母和老師都曾經告訴過你們,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做人,而做人就是要做一個文明的人。要文明的人,首先就要思想文明。思想才能驅使行動,行動才能能傳播文明。如果一個人心裏想的都是不健康、骯髒的事,如怎樣去捉弄別人、怎樣損人利已,那麼這個人就是病態的、不正常的。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認識到了這一點,《禮記》中的一篇文章《大道之行也》就闡述了這樣一個簡單而雙複雜的問題,描述了他們心中的“大同”社會:“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經;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謀閉”“興”和“盜竊”作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讓自己的思想文明起來,從而導致了自己不文明的行為。所以我們要文明,首先就要讓思想文明起來。

文明在語言中體現,管住自己的心之後,還得管住自己的口。不説粗話、不罵人、使用文明用語。語言文字在作家筆下成了一段優美的語句,而在我們的口中可以成為拉近人與人這間距離的工具。所以後我們要文明,還要讓語言也文明起來。讓文明在語言中體現。

文明在行動中傳遞,要實現真正的文明,最重要的是讓行為也文明起來。動作形成習慣,習慣造就品格,品格決定成敗。就拿2008年汶川大地震來説吧有許多救援者、志願者不顧生命的危險,趕到災區發生地,這多麼令人敬偑啊!也許還有人有這樣的衝動,但他們還不是止步於危險之前嗎?所以我們要文明,最重要的是要讓行動文明起來。讓文明在行動中傳遞。

個人文明一步,國家文明一大步。文明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在這個進步的社會中,我們需要以勇氣和智慧戰勝困難我,用文明和文化戰勝野蠻和愚昧。讓我們帶着微笑出發,向着文明闊步前進,永不止步。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最近在網上被熱炒的“內地小孩地鐵內吃零食,引發港人與大陸游客口水戰”,就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鮮活教訓。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要去張村,可他不認識路,半途之中偶遇一位老者,年輕人喊道:“喂,老頭,這離張村有多遠?”老者脱口而出:“五里(無禮)!”年輕人聽了,真的足足走了五里的路,一直沒有見到張村。年輕人停下來仔細想了想,立刻恍然大悟!沒錯,文明禮儀對我們每個人來説,它就像陽光一樣受到歡迎,因為它所到之處都帶來了光明與快樂,與之相反,則會與年輕人一樣得到應有的懲罰。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我認為文明禮儀就是從我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記得那年我上幼兒園大班,學校組織我們到福利院愛心聯歡,那次獻愛心活動很成功。當我們在台上表演時,大家表現得十分賣力,在台下觀看福利院孩子表演時,使勁地鼓掌叫好,氣氛十分熱烈。就連院長阿姨都對我們連連稱讚。就在離開福利院排隊上車時,我看見院內花壇裏盛開的鮮花,十分惹人喜愛,就伸手摘了一朵。手還沒來得及收回來,“啪”的一聲,爸爸一巴掌把我的小手拍到一邊,望着被打紅的小手,我眼裏含着淚珠,不解地看着爸爸。爸爸低頭問我:“手疼嗎?”我點點頭。“就輕輕地拍一下,你就感覺疼了,花草也是有生命的,那你把他們的手腳都折斷了,誰更疼呢?”捧着被摘下的花朵,我連連説對不起。從此我不僅自己做到了不隨意踐踏草坪、不攀折樹木花草,而且還會勸阻其他的小孩。

文明的議論文12

佛曰:人生路上有百葉草,開千朵花,結一枚果。若有人能遇到此草,守其花開,待其花落,摘其果實,又能將其文明地棄之者,便可入我佛門。

關於文明,以前似乎從未認真思考過,只是偶爾看到了一句佛語,開始讓自己浮想聯翩。在我的印象當中裏,更多呈現的可能是另一個很飄渺的詞語價值。無論是對待學習、生活,還是確立自己的人生憧憬,文明的概念都是那樣的模糊。

記得曾經看過一篇《中國文明》的文章,刊發在一期已經記不得名字的雜誌上,引來很多我身邊人的的爭論。文明的概念應該很廣泛吧,每個國家乃至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文明觀點。也許,在我們看來相當文明的一些舉動,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進步,已經顯得不那麼文明瞭,我們是否考慮過可以放棄一些也許源自我們祖先積澱的習慣呢?與現代文明的發展拉近距離?可能這只是一個話題,距離它的實現還遙遙無期吧~

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文明歷史的國家,的確是的。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是不是應該去傳承或者發揚呢?然而曾幾何時,我們的文明卻走到了一個令人尷尬的境界,使每一個有着黃皮膚黑眼睛的人汗顏。在墨爾本,隨着華人的蹤跡所至,這裏的許多公共場所都給華人提供了特殊的“待遇”,如郊區的公共廁所外面都是英文男女標示,裏面卻只有漢語的提示“請勿隨地大小便!”在韓國,許多公寓、寫字樓的電梯口煙筒、垃圾箱上都貼着漢語的提示“請勿隨地吐痰”;在巴黎、倫敦的許多公眾場所都有“請勿大聲喧譁!”的漢文標示……難道全世界只有華人不講禮貌、不講衞生嗎?怎麼就沒有其他語言的提示?比如日語啊。對於這樣的`一個結果,我無話可説。可以説,我已經説不出話了。

就拿自己來説,我曾經認真思考過自己的人生價值。我的假設是: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有960萬人,每人都能以自己的努力在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實現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不就實現了嗎?如果中國有14億人口,那麼140個人裏面有10個樹立了這樣的理想,而且有1個人能夠為這個理想終生努力並最終實現的話,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不過20xx年的時間而已。今天看來,真的是有些幼稚了。理想化的價值觀在現實的“文明”面前面臨着挑戰。

但是,我只能這麼説。因為,我想我自己也做不到文明的標準。那麼是肯定的,倘若每個人都不講文明,可想而知:以後的路該有多難過。冷漠與自私,膽小而懼怕,麻木甚至不仁,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大的悲哀!

文明的議論文13

1水生態文明的概念

目前學界、政界對水生態文明定義頗多,或從物質、精神、制度三者關係的角度,或從自然、經濟、社會三者關係的角度,或從文明形態發展的角度等,分別給出了水生態文明不同定義。但是不論哪種定義,都講求各要素之間的和諧,包括人與水、人與社會的和諧等,其中人與水的和諧是所有定義的共性。從字面組成上看,可以這樣理解生態文明:生態是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文明則是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表現出來的狀態,前者是自然科學定義,後者是社會科學界定。文明的實質是人類(社會)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看法和對待。歷史上的先後出現的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階段,人類一直沒有解決對物質財富積累的追求的無限性和自然界支撐能力有限性之間的矛盾[2]。而生態文明則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其核心,而不是僅僅對物質的無限追求。相應地,水作為自然界的基礎要素之一,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以處理人與水之間的關係、形成“人水和諧”的狀態是水生態文明的核心問題。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可以這樣概括:水生態文明是以人水和諧為核心思想,從自然規律出發的實現水與經濟、社會之間的良性循環的發展狀態。

2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特點

與以人為中心的社會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不同,更區別於以人為中心盲目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工業文明建設,講求人水和諧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有着其自身結構、發展的特殊性。

2.1水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系統性

水生態文明可以看成由水資源、水生態和經濟、社會四個方面構成的系統。系統具有的整體性、相關性和環境適應性,決定着水生態文明系統內四個方面相對獨立而又相互作用,並與其他生態文明系統相適應,受整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影響。只有正確認識到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把握好水生態文明系統中資源、生態、經濟、社會各自作用,處理好彼此間的關係,才能使水生態文明整個複合系統發生有益的變化。

2.2水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長期性

在認識上,舊有的以“人類中心主義”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改變,和新的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的形成,及水生態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人水和諧理念,始終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的各方面和水利規劃、建設、管理的各環節,從意識形態上實現用水方式的根本轉變,為水生態文明建設奠定思想基礎。

2.3水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複雜性、差異性

廣義的生態文明包括人水和諧及水生態系統良好兩方面內容[3],但是二者在某些地區和特定的發展階段存在矛盾,較難統籌;水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到各個階層的利益,需要各個部門和社區組織、個人的參與,協調難度較大,這決定着人水和諧的實現必將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同時不同地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條件不同,所處階段不同。例如干旱半乾旱地區與濕潤地區的水資源稟賦差異較大,氣候植被條件懸殊;城市與鄉村、山區與平原的水系條件、生態現狀、人類活動影響程度不同;西部欠發達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的經濟結構、生產技術、環保意識、節水觀念所處階段不同。建設水生態文明應確立人水和諧的思想,但應防止建設方案同一化或簡單挪用,防止評價標準的“一刀切”,應當結合水生態文明的地域特點,考慮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發展階段,因地制宜,制定出當地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方案,根據不同區域特點確定區域性評價指標。

3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與建議

水生態文明是我國當今日益趨緊的資源環境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思想觀念進步和人類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建設好水生態文明任務重大,需要我們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觀念,以水資源節約為重點,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系統,完善制度建設。

3.1從思想觀念上樹立水生態文明理念

轉變觀念要求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洪旱災害不可避免,自然界水循環生生不息但是可利用水資源的再生能力有限,水生態一旦破壞將難以完全恢復到破壞前的狀態,人類的科學技術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要認識到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是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水生態文明理念。我們當按照水循環、水生態環境的自然運行發展規律辦事,按照區域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的要求謀求經濟發展,中心思想就是降低人類對水生態系統的脅迫作用和負面影響,逐步改變重建設輕保護的傳統觀念,樹立生態文明的意識,逐步恢復水生態系統的健康。水生態文明雖然受到廣泛的關注和研究,但是在治水思想上仍未真正把水生態文明理念作為指導我國水利發展的戰略思想落到實處。在治水思路上要實現四大轉變,即從人水相爭向人水和諧轉變、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從水資源開發利用優先向節約保護優先轉變、從工程水利向現代水利與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在推進水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中,加大對“文明“或者“文化”層面的考慮,避免可能會帶來的新一輪的水利工程建設,消除一切都是可量化的思想,防止再次走上惟GDP考核之路。

3.2以水資源節約為重點建設水生態文明

水資源節約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根本舉措,只有水資源量這個基礎保證了,才能順利開展水生態文明的相關建設工作。當前我國水資源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水資源數量的約束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一個地區多年平均的水資源量是一定的,為保持經濟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必須走水資源節約之路。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使得水資源量的變化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實現水資源節約,應當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一方面當提高全社會的用水效率,農業上發展適宜當地實際情況的節水灌溉技術;工業上鼓勵節水產業、循環用水產業的發展;繼續宣傳和鼓勵人民羣眾節約用水,使用節水設備;繼續完善節水型社會建設,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另一方面當提高單位用水產出、人員單位用水的糧食產量和工業增加值等,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在控制經濟用水、保障生態用水的同時實現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做到保護和發展的同步。

3.3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系統

水生態是水生態文明的核心字眼,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所在。健康的水生態系統能正常發揮在自然環境演替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輸送功能等各項功能,也是創造人類適宜的生存環境的基礎,深刻影響着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從水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功能出發,恢復、保持水生態系統合理的結構狀態和自然生態環境功能,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生態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必將用水的保護做引擎[6],如能保持水生態系統合理的結構狀態和自然生態環境功能,就能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社會持續創造經濟效益。實施水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應當按照自然的水循環規律和條件,科學確定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生態系統用水總量和過程,保障生態系統基本用水;對於已經受到損害的濕地生態系統,在遵循自我修復規律的基礎上,應積極實行人工修復,維持和恢復河湖水系連通性、保持和改善水體理化條件,重建河流生態廊道的連續性及多樣性,切忌河流湖泊化;在水質保障與治理上,加強工業、城鎮生活等點污染源和農業面污染源治理,及船舶流動污染源和底泥內污染源治理,使污染物排放滿足水功能區納污能力的要求,實施截污導流、生態疏浚、水生態系統重建等工程建設,逐步實現水功能區水質的全面達標;做好物種和生物資源保護,建設瀕危物種基因庫、細胞庫等,保存其種質資源;做好水生態系統的評價、規劃和監督工作,確定各級各類水域保護修復的目標及任務。

3.4加強水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

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管理制度方面,以貫徹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和考核辦法為核心。20xx年《國務院關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三條紅線”和“四項制度”,從節水、取用水、排水、水質、水量等多個環節和制度建設方面制定了到20xx年的總體或階段性目標。20xx年伊始國務院發佈了《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的通知》,考核內容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目標完成、制度建設和措施落實情況,並詳細規定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的控制目標。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及其考核辦法為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評價制度方面,除了繼續實施和完善水資源、水生態和水環境評價制度外,還應制定水生態文明全局尺度的評價制度。一方面,完善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目前,山東省濟南市、江蘇省無錫市等地的試點起到了良好的示範效應,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試點工作已在全國範圍內展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還在積極的探索中。應吸收試點地區優秀經驗,結合具體區域實際,將水資源管理、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復、水價改革、水權交易等納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重要內容。另一方面,應當科學評價經濟建設成果。把水資源消耗、水環境衰變和水生態效益損害納入經濟建設成果評價體系,把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納入黨政幹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嚴格水資源環境管制,探索建立新上項目審批的“一票否決”制和區域、流域限批制度。

4結語

我國當今面臨着發展諸多資源環境的約束,其中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是最大的制約因素。以“人水和諧”為核心思想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生態之間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複雜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建設水生態文明,要從思想上貫徹新時期治水理念,樹立人水和諧、以供定需、節約保護優先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認識到水生態文明的系統性、複雜性、長期性和差異性特點,遵從自然規律,以水資源節約為重點,突出水資源節約這個重點任務,實施水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以制度的力量作保障,從而實現人類社會健康持續發展與良好的水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贏。

文明的議論文14

在我們學校,你可能聽到一些罵人的髒話,粗話。地上可以看見一些碎紙片,塑料袋等一些東西。走廊裏,同學推推拉拉,甚至還有的同學踐踏草坪,摘葉子。雖然校長多次反映了一下,同學們都説:“能做到。”但是,同學們都是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有一天,我發現同學們見到老師主動説:“老師好”。也不踐踏小草,摘葉子,反而 拿點水來澆。還在那裏豎了一個牌子,上面寫着:“保護植物,人人有責。”還有大家去坐車的時候,懂得了讓位給沒有位置的老年人。

我相信,只要我們人人做文明學生,我們的學校將會變得更美好。

文明的議論文15

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中國是世界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他三國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為什麼要在這些地名前加一個古字。那是因為巴比倫已經消失,古埃及、古印度的文明也已不復存在。唯獨中國5000年的文明傳承沒有簡斷。中國人有着自己獨特而悠久的文明史。

文明包含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大部分,青銅器、璧玉、瓷器、書畫等見證了燦爛的中華物質文明。自古就被尊崇為禮儀之邦的中國,更有着自己嚴謹的禮儀規範。我們的先人是很注重文明禮貌的。

幾乎世界所有的著名博物館,都藏有中國書畫、瓷器、古鼎。中國有理由為自己的物質文明而自豪。然而我們的禮儀文明卻在逐漸消失,中國人的許多陋習,常常被西方國家嗤之以鼻,作為不文明的佐證。這一方面説明老外並不瞭解中國,同時也説明我們自己在糟蹋先人的懿範。常州籍的史學家錢穆先生在會見一位美國學者時説:“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所謂“禮”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來的行為規範。

“禮”的目標是實現社會的和諧。這個和諧包括四個方面:人與自然的和諧、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和諧、人際和諧,以及自身的和諧。禮的本質在於相互尊重,所謂“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表達的就是相互尊重的中華禮儀文明本質。

敬是尊重的具體表現,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禮記》開頭第一句就是“毋不敬”。對長輩、對同事不要有不敬之心。尊敬可以在日常生活行動中得到體現。比如在重要場合,步履穩重而不輕浮,更不能在人羣中亂竄,這叫做“足容重”;與人交談或聽別人講話時,眼睛要看着對方,不能心不在焉。這叫做“目容端”;在禮儀場合不能吃東西,一邊吃東西一邊與人講話就很不禮貌。與人交談時,聲音要儘量放小,這叫做“口容止”。這些雖是瑣事,但它卻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和文明素質。

雅,也是文明的內容。孔子説:“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是説,一個人如果強調了質樸率真,而忽略了文采風度,那麼就會顯得粗野。我們現在有些人,出口成髒,還振振有詞的説什麼“我是大老粗”。好像大老粗就高人一等,就可以不講文明似的。但光有文采風度而缺乏質樸率真的秉性,就顯得虛偽。文中的史,本意是指宗廟裏的祝史,或官府之書吏,這些人往往顯得虛偽,所以“史”在這裏當輕浮虛偽講。“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的意思是:性情過於直率就顯得粗魯,舉止過於謙恭反而讓人覺得虛偽。只有質樸的本性與謙和的文采兼備,才能算得上君子。這就是孔子提出的“文質彬彬”模式,這個模式一直被我們當作文明形象的典範。

西方人在這方面似乎並不十分注重,他們有時很紳士,有時又很魯。他們有時西裝革履、領帶筆挺。顯得很有風度。有時又坦胸露乳,非常隨便。我們現在的許多年輕人很快就學會了他們粗魯的一面,許多小姑娘的上衣越來越上,褲子越來越下,中間露出一大截。老外説中國人粗野,其實我們有許多粗野,都是跟他們學的。

我們現在似乎過分注重了西方文明,而忽略了自己的文明傳統。比如現在的禮儀培訓,就有許多如何結領帶、如何切牛排、如何塗口紅,乃至如何與異性貼臉,什麼場合吻額頭,什麼場合吻手等禮節。理由是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其實改革開放不僅僅是要我們瞭解世界,同時也要讓世界瞭解我們。應該讓他們知道,我們有自己的文明,有自己的禮儀文化。在禮儀培訓中,我們就應該多講講“足容重”“目容端”“口容止”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文明。也讓老外知道,中華民族是一個彬彬有禮的民族,中國人無需更多的效仿老外,而是要展示我們自己文明。

20xx.8.25.

Tags:議論文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