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敍事作文

教育敍事故事案例

欄目: 敍事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99W

“熱愛一個學生就等於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無異於毀壞一個學生。熱愛學生,不僅要愛好學生,更要愛有缺點、有問題的落後學生。正因其差,因其問題多,才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愛心。小編整理了相關的教育敍事故事案例,快來看看吧。

教育敍事故事案例

教育敍事故事案例【篇一】

常言道:“嚴師出高徒”本着這一原則,我從教開始,在課堂上以嚴厲著稱,上課從不露笑容,因此學生十分怕我。有一天,我所教班級的語文老師給我看了一篇學生作文,文中提到了我上的一節課,孩子在作文中説了一句話:“我終於看到數學老師笑了,他笑起來其實很帥。”孩子的作文讓我回憶起他所説的這節課。當時是一位上課遲到了,按照我對遲到的規定,他可以給學生講一個笑話或者長一首歌以示道歉。而這個五音不全的遲到的學生,不知什麼原因他選擇了唱歌。因為本身唱歌就跑調,再加上有些害怕,當他開始顫顫巍巍唱歌時,我和其他學生馬上被他唱得暈頭轉向找不到北,根本不知道他唱得是什麼。但是學生們怕我批評課堂亂,因而大家都極力忍住不笑。唱了幾句以後,這個學生越唱越不害怕,而且發現我們被他唱暈之後,索性放聲高歌起來。學生們再也忍不住了,樂得東倒西歪,我終於也沒能忍住,笑了。等他唱完之後,我對他説:“希望你下次換個場合讓我們欣賞你的歌聲。”這個學生也當眾表示以後不會再遲到。正式上課後,這節課一直是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教學效果非常好。

事後我不斷反思:同樣是一節課,板着臉,學生心情緊張,教學效果不見得就好是一節課;微笑着,讓學生身處愉悦氛圍,高高興興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效果好也是一節課,我為什麼不選擇後者呢?自此之後,我轉變了教學風格,微笑着去面對我的學生,學生們也以他們的好學呼應着我的工作。當然,教學中該有的嚴厲還是需要的,學生們大多也能理解並接受老師的管理。

教學風格的轉變帶來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使我的能力也有了明顯提高,沒想到一件小事竟使我發生如此大的變化。作為老師,一定要記得:不要小瞧學生,學生身上同樣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使學生成長,也使老師成長。諸如許多事情證明只有用一顆善良寬厚、真摯熱誠的心包容學生,才能化幹弋為玉帛,讓學生在老師處理問題的過程中自我以省、心悦誠服,而教育學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這就需要足夠的耐心,在平時的工作中細心觀察,發現了學生的錯誤,坦誠地和他交流,學生是能夠接受的。例如我曾經教過的一個學生叫王工程,平時上課下課很愛調皮搗蛋,上課時不是身子動過來扭過去,就是嘴巴説個不停。

第一次找他談話,他就很直爽的告訴我,他也想好好學習,但就是坐不住。這時,我知道要提高他的成績,首要的是解決他的思想問題,改變他的壞習慣。但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和習慣豈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於是,我耐下性子多次找他談話,幫助他找方法、找對策,只要他犯了錯誤,我就根據問題來針對性的解決。次數多了之後,他也被我的誠心所感動,努力嘗試改變壞習慣。後來,他基本能做到和老師積極配合上好課了。學習成績也有了較大的提高。三尺講台,道不盡酸甜苦辣,二尺黑板,寫不完人生風景。“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想我們還真的得反思自己:看問題是否客觀?是否辯證?是否簡單化了?事物都有兩面性,沒有哪一種教育方式是萬能的,有利就有弊!有時候我們還真得向我們的老祖宗學習,走“中正”之道,不偏不倚、客觀理性!教無定法,只要是合適的,有效的都是好方法。不是流行的就是最好的。

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言猶在耳。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師身上所擔負的責任,這責任就是點亮學生心中的燈。同時也深深的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師的光榮,作為一位人民教師,只有愛自己的學生,像愛自己的孩子,盡情欣賞學生的創造,才能感受人生的幸福。而作為一位二十一世紀的人民教師,只有勇於進取,不斷創新,才能趕上時代的步伐、培養更多的現代話棟樑之才,取得更大的成就。

教育敍事故事案例【篇二】

音樂本身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隨着藝術教育的蓬勃發展,孩子們從小掌握一種或幾種樂器技能已是社會家長迫切的要求,能為孩子提供發展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機會。青少年活動中心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課堂教學的延伸。作為活動中心絃樂教師,我有責任有義務教好每一個學生。下面是我在實際教學中的一個小故事。

音樂源於生活、表現生活。從兒童心理髮展的認知特點看,他們對與生活有關的事物感知得較為清晰。我在課堂教學生活中,啟發學生聯繫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運用多種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手法進行教學,通過師生之間平等互動與交流,把生活經驗音樂化,音樂問題生活化,在生活與音樂之間架起一座興趣之橋,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逐步獲得感受與鑑賞、表現、創造以及音樂與相關文化等多方面的藝術能力和素養,我的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的目標,以至提高音樂素質,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

良好的試唱習慣是學好樂器的前提,每一節培訓課我都先教會樂理知識再試唱,然後進行示範練習,最後與學生齊練,放手讓學生自己練習發現錯誤及時糾正。這樣,感受能力與鑑賞能力的形成,對於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審美情趣、塑造美的心靈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學中,我從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事情出發,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鑑賞音樂的經驗,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真心鑑賞音樂,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特的感受與見解,調動多個感知通道,交流互動,昇華情感,發展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創造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

回首幾年課改之路,充滿欣喜,滿載收穫,細細想來這一路的欣喜和收穫還源於那一段段令人回味的教學故事。

那堂小提琴課,我站在教室門口,面帶笑容把孩子們迎了進來。教材第一單元“有趣的聲音世界”,從“尋找聲音——模仿聲音——創造聲音——利用聲音表現情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地完成對聲音的初步探索。要把學生帶入一個奇妙、有趣的聲音世界,我是這樣設計的:我先説一個關於“耳朵”的謎語,啟發學生用耳朵仔細聽辨生活中的各種聲音,説一説,然後教師會將學生所傾聽到的聲音進行分類,城市的、森林的、鄉村的等等,最後學習一首小提琴曲《大雨和小雨》。當我進行到讓學生説説所聽到的聲音的時候,學生們不拘謹,把前面説的這些聲音歸類後,播放了事先準備好的課件。一條馬路上有摩托車、警車、救護車、小轎車、公交車,上空還有一架直升飛機。用鼠標點擊物體會發出相應的聲音,學生們看得非常專注。我正要點擊下一組聲音,這時,一個男孩説:“老師,我可以給這幅圖編個故事。”我本來沒有設計這個環節,但是我沒有攔住他,對他説:“那就試試吧。”小男孩説:“一天爸爸騎摩托車上班,在路上突然聽到一聲急剎車的聲音,看到一輛小轎車撞到了一輛大客車,道路馬上就堵車了,在空中巡邏的警察看到了,趕快撥打110,警察到了又通知醫院,救護車來了之後把受傷的人送到了醫院,不一會兒道路就通暢了。”小男孩連説帶表演,其他小朋友好像受到這個男孩的啟發,紛紛要把以下的幾組聲音串成故事。

我立即決定改變剩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聽聲音編小故事。雖然有時他們的語言還不是很通順,內容也顯得簡單,但是孩子們説得很帶勁,最後我總結:“小朋友們,正是這些奇妙的有趣的聲音,使我們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那麼你帶着剛才的感受把曲子拉一遍,孩子入情入境,很快的掌握了這首曲子。

這種上課形式已經成為我的教學模式,無論吉他課還是小提琴課,教孩子的每一課我這節課雖然已成為過去,但是卻留給我深深地思索,我慶幸自己的幡然醒悟,對音樂的體驗怎麼會那麼深刻,感謝那一剎那的清醒,在不經意中創設了寬鬆、活潑的氛圍,以民主的態度、輕鬆的語言,指導學生進行教學活動,放手給學生一個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進行創造,沒有固定的答案、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學生們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進行創造,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十分有利。創造是藝術發展的動力,是發揮學生想象力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和發掘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對於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記住那節充滿情趣、歡樂的音樂課。從此,這樣上課已經成為我的教學習慣,無論吉他課還是小提琴課,孩子們每一課都在寬鬆愉悦中獲取了知識、掌握了技能。

以前我認為當教師光榮,但是辛苦;現在我認為做一名教師辛苦,但是幸福,每天我都在思索與行動中編織一個個美妙的故事。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能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如聽)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感受與鑑賞音樂時,教師可根據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好動、願意自我表現的心理特徵,邊聽邊引導學生參與活動,使他們好動的心理得到滿足,同時鼓勵與表揚激發學生多練,真正喜歡上這門樂器。其能。使學生對樂器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我們相信:只要我不斷探索,總結經驗,不斷加強自身業務學習,注重教學實際的生動性和實效性,我的絃樂教學一定會錦上添花。路,越走越寬;桃李芬芳。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音樂人才,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前景也一定會更加美好。

教育敍事故事案例【篇三】

XX是責任心強,辦事公正,品學兼優,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活動能力,易於他人溝通的`學生。

有一天,XX同學的爺爺奶奶來到學校的門衞室給我打電話,希望我能到校門外,説有急事要與我商量,我禮貌的邀請二位老人來辦公室坐坐,可是他們執意不肯,於是,我急忙跑下樓,在校門口,見到了XX同學的爺爺奶奶。

還沒等我開口稱呼,奶奶就迫不及待的上前拉着我的手説:“高老師啊,你幫幫我們老兩口吧,可怎麼辦呢?”,我一頭霧水“怎麼了?出什麼事了?”我急忙問。爺爺説:“我跟你説吧,高老師,我孫子XX,他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很忙,XX從小就跟着我們,我們也很慣着他,孩子從小就特懂事,聽話,學習也不用我們操心,為人處事呀,和同學朋友交往啊,高老師,你教他,不是我吹噓我孫子,我孫子真的很優秀;可就有一樣,真是難死我們倆了,到現在孩子還不會使用筷子,勺子用的還勉強,原來孩子小,不怎麼願意吃飯,我和他奶奶,就喂他,一直喂到上初一,現在初二了,孩子大了,自尊心越來越強,他不讓我們餵了,可是他不會用筷子,吃飯時不怎麼夾菜,寧可光吃米飯,也不讓我們幫着夾,更別説餵了。這不吃菜,營養怎麼跟的上啊,我們真是着急啊,可是我們一點兒辦法都沒有,只有高老師你能幫我們了,噢,對了,我們來找你,可千萬不能讓XX知道了,我孫子的自尊心太強了,大了,好面子了,這要讓同學知道了,他會受不了的。”

聽完了老人的敍述,説實話確實讓我很驚訝,我擔任班主任工作近十年了,第一回碰到這樣的事:學生上初二了,還不會用筷子,吃飯不能夠自立,不能自信面對。

我答應了老人的請求,我要幫助兩位老人,更重要的是幫助XX同學,送走老人後,我邊走邊想,怎麼辦――?怎麼才能既幫他又不讓他知道呢?

第二天早上,我為家人磨豆漿時,突然想到了:比賽用筷子夾豆子!

初二的學生喜歡參與,喜歡玩,可是難度會不會太大呢?對了,我選擇3種道具:大粒花生,小粒花生,黃豆。在班會課上我與同學們探討這樣一個問題:將來同學們都得長大,上高中或大學時要離開父母,和自己的同學生活在一起,怎樣讓自己在羣居生活中過得更好,又不失風範呢?同學們馬上好奇的、瞪大眼睛聽我的下文。“首先就要學會快速吃飯!”這時,同學們馬上活躍起來,“我搶”,“把盤子端過來”――還有同學説“我不跟他們一起吃。”――聽了同學們七嘴八舌的回答,我説:“同學們,你們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員,做任何事,我們都要融入到集體中去,不能逃避,要積極的面對。”搶、不跟他們一起“不能説不是辦法,可是大家想一想這樣做是好辦法嗎?總這樣的話,誰還會成為你的朋友呢?”同學們皺着眉頭,不説話了。“我來説一個辦法,大家判斷是不是好辦法”,同學們的精神頭馬上來了,“快速吃飯不是讓大家狼吞虎嚥,而是讓我們自己在吃飯時迅速的夾起我們想吃的菜,讓我們省去夾菜的時間,吃的文明些,不讓他們認為我們好像沒吃過飯似的,怎麼樣大家同意嗎?”“同意!”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那我們做個遊戲吧,但是是有勝負的遊戲,行嗎?”“行!”同學們興奮的大聲喊出來。

請聽好遊戲規則:時間是30天后的第一個班會課,要求班級所有學生參加,咱們班41人,每七個人一組,分成六個組。有一組6人,如果大家不嫌棄的話帶上我一個(同學們高興的歡呼),組員以抽籤決定,但是前提:不準互相埋怨,如有發現就給改組減分。遊戲方式:第一輪夾大粒花生,第二輪夾小粒花生,第三輪夾黃豆。(給學生看一下道具)為了防止同學們在夾的過程中,着急,作弊,所以每組要每一輪出一名學生去監察下一組的學生,但是在下一輪比賽時起監察作用的學生就得更換。

比如:第一輪1組A監察2組,2組B監察3組,以此類推直到6組F監察1組,到第二輪時A—F這6名同學就要去參賽,更換令6名同學。我已經將1—42號分別寫在紙條上,並做成紙球,從1號開始,每7個號碼一組,我也參與抽籤。好久沒給同學們創造遊戲的機會了,這次學生真是相當興奮了,其中包括XX同學,30天的時間足夠同學們準備了。而且,XX同學是一個集體榮譽感極強的學生,是一名十分好強的學生,有了任務後很積極面對的。我相信對他來講,這是不尋常30天。

30天過得真快,在這期間XX的爺爺奶奶打電話給我,告訴我,XX在家裏努力的練習,每頓飯都要有油炸花生米,利用吃飯的時間練習,開始的時候有些費力,可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已經很是熟練了。我們的比賽如期進行了,同學們玩的很開心,最重要的是同學們使用筷子的技巧都增強了,我相信將來真的長大,離開父母了,在吃飯上父母少了一絲擔憂,不必擔心自己的孩子“搶”不着菜吃了。

學習是有節奏的,該玩的時候不要強迫學生學習。一個活動可以解決一個同學的大問題,同時也是鍛鍊全體學生能力的大問題,班級的凝聚力增強了,和諧的氛圍越來越濃烈了,學生學習的環境自然就會越來越好。當班主任很累,事情很多,很操心,有時還會很煩心,這都是免不了的。但是,當你走上講台,看到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當你看到你的學生在你教育下有了很大轉變,解決了家庭的難題;當你被學生圍着快樂的談笑,當家長打電話來告訴你孩子變了,變得懂事聽話了……那快樂是從心裏往外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