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通用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W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孟子讀書心得體會(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通用5篇)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1

初次接觸《孟子》是在初中之時,當時並沒有多大感覺,只是把節選文段當作課文去學習。但是,當我在接到集團下發的《孟子》並讀了幾遍後,發覺這本書藴含着很深的哲理,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從此對之愛不釋手。

尤其是讀完《寡人之於國也》一文,我感觸良多。對於“五十步笑百步”更是有了自己更深層次的理解,結合當今社會,我有所感悟。

不知是否有人也跟我一樣曾經懷疑過“付出跟收穫成正比”這句話,因為也有一句“付出不一定得到回報”這樣的經典句子,但現在的我更傾向於前一句。很簡單的例子,就拿賺錢來説,一部分人在同一時間內會比另一部分人賺的多,甚至是多很多,賺的少的那部分人也許會抱怨,也許會嫉妒,也許會羨慕。但我們所沒有看到的是比我們賺的多的那部分人肯定比我們付出的“辛苦”要多,也許是身體上的,也許是心理上的,往往處在相近或一個級別上的人就會因為某些利益上或是某種心態不自然的產生了扭曲了的心理,這也許是社會複雜一面的部分原因吧。

人潛意識裏都渴望被別人重視,但只是有時個人的期望值過高,而當別人沒有達到你所希望的期望值時,也就會很自然的產生了所謂的失落感。有些人喜歡隱藏自己,有些人喜歡鋒芒畢露,永遠隱藏的也好,鋒芒畢露的也罷,只是還有一種偽裝善良的“智人”,你又奈何的了呢?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改變不了就適應它,正如《孟子》所説:“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所以我們不要去做那些“五十步笑百步”的人。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2

在我不大的情況下,就據説過《孟子》這本書,它是一本能文化教育大家怎樣做人的書,另外也是一位亦師亦友。説白了聞名不如見面,今日,我也榮幸讀來到這本能反應使我們終生獲益的書。

有關教大家怎樣做人的書讀了的很少,但也涉足過一些,例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但這本書一件事危害較為大。這本書關鍵寫了春秋戰國時代一位傑出的教育家、教育學家孔子身旁產生的一些小故事,我讀後獲益匪淺。

在這本書裏幾個小故事深深記在我的腦海中裏,在其中有一個故事稱為《師友之道》。這個故事關鍵講的是交朋友要保證“人以羣分,物以類聚”。孟子説過“父子倆有親,臣子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盆友有願”,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解決人際交往的基礎規律,為政冶應以身作則,以身作則,才可以保持社會發展的平穩和人際交往的和睦。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根據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實的明白了人生道理。我喜歡這本書,我不想忘掉它的。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3

最近幾周,我完成了《孟子》這本書。

其書共分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孫丑章句上,公孫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離婁章句上,離婁章句下,萬章章句下,萬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盡心章句上,盡心章句下。

其實,我對那些古文是一竅不通。但是後來,我發現家裏實在是沒有什麼書了,只能讀它了。它裏面有原文、譯文和註釋,這也帶個我了不少便利。一開始,我是按照原文、註釋和譯文來讀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這個順序讀書,自然更是“一頭霧水”了。我是讀着讀着就不想讀了。因此,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直到幾天後,我無意中先看了譯文,又看了註釋,最後才看了原文,這樣我一下子就可以讀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終於成功了。

於是,在後面的閲讀中,我是嚴格按照先譯文,後原文,再註釋的順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無窮。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4

當初見到這本書時,我只是隨意地翻看了幾頁,就認定是一本枯燥無味的書,就再也沒有動過它。後來,我在書櫃裏找書時,偶然發現了這本《孟子旁通》。當時並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懷瑾寫的時候,我的興趣一下子就來了。也許我得認真看看這本書才能下定結論。那時我是這麼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這本書的確讓我明白了很多。

這本書講的是孟子的故事。在這本書裏,南懷瑾用了許多的人來做對比,更能看出當時孟子的淒涼待遇。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蹟及其學説的最重要的資料。許多激勵人心、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於它。歷代註釋亞聖思想的著作不計其數,但是適合當代人讀的幾乎沒有。經過文革批林批孔、儒法鬥爭各種理論的影響,當代人幾乎對孟子的思想毫無所知。而《孟子旁通》這本書不像傳統學者的傳注那樣過於重視訓詁,而只是對廣徵博引地對孟子的思想進行闡述。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權能問題》這一篇。齊宣王問:你所説的不為和不能這兩種情況,又有什麼樣的差異呢?什麼樣具體的情形是不為?什麼樣的'具體事實是不能呢?看了齊宣王的這個問題,我暗暗發笑,這個國君還真是幼稚,連不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來。沒想到下面的一句話駁回了我剛才的想法我們不可以用這樣的觀念去讀這句話,否則的話,差勁、幼稚的就該是我們了。我臉刷地就紅了,急急忙忙接着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該怎麼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腋下,跳過北海,這人説,這種事情我辦不到。正如現在我們叫世界拳王阿里,夾起日本的富士山來,跳過太平洋,落到美國西海岸去,阿里説,我辦不到。這是不能,是能力不夠,不是不願意去做。假如叫一個人去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樹枝,而這個人説,我沒有辦法,折不下來。那麼,這個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沒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講一個童話故事,但其實不然,這裏面的內涵很深,這正是孟子暗示齊宣王,你有此權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問題,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讀了《孟子旁通》這本書後,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哲理,讓我的生活也變得有意義起來。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5

上個學期讀了《大學》和《中庸》,與這兩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學》,全篇一貫而下,行文流暢嚴謹,不似《中庸》,晦澀難懂,它是先從眾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説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沒有辯駁的餘地,不知不覺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讀《孟子》,自己的思維也彷彿進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對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靈魂的詰問,靈魂在這過程中不斷地梳洗、剔除、凝練、昇華......

作為一名教師,我在反省自身行為的同時,總不自覺得聯想到我和班裏孩子的相處,在心底對自己進行審判。比如《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三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誠服也。”就是説“仗恃實力來使人服從的,不能讓人心悦誠服,只是因為他本身實力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悦誠服。”試想,當孩子們犯錯誤的時候,以暴力的溝通方式迫使學生糾正錯誤,合適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顯而易見的效果,於是自己滿意了,覺已經糾正了他們的錯誤,達到了育人的效果,是這樣嗎?我們不妨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訓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過是因為他們懼怕你的威勢,不得不暫時改變而已,於長久何益?

師者,人之模範也。要想真正讓孩子對你“中心悦而誠服”,自身必得是那個典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帶芬芳,人必心悦之。孟子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連天下的人都會歸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資格指摘孩子的錯誤,時常反省,方能不斷進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視角上,真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蹲下身子聽聽孩子的心聲。“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子路和禹,都是先賢聖人,他們的賢德在於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高興,聽到善言,就拜謝。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多溝通,多調研,對自己的錯誤不迴避,對善處,不驕傲,還愁走不進孩子心中嗎?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詞,多麼深重,乍擔此重任,必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辜負孩子,不辜負家長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