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四八烈士陵園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7W

導讀:烈士陵園是後人為紀念中國革命先賢們所建的紀念性建築,在參觀了四八烈士陵園後,你有什麼感受嗎,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四八烈士陵園觀後感的範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四八烈士陵園觀後感

四八烈士陵園觀後感(一)

延安,中國革命的聖地,譜寫着中華民族發展史上輝煌而壯麗的篇章,凝聚着中國革命的優良傳統,銘刻着一代開拓者的豐富智慧和宏偉業績。延安精神,是我們中國的民族之魂。

在延安現地教學兩天,尤其參觀了“四八”烈士陵園,我深受震撼。

進陵園之前,我主動摘掉手套,天很冷,凍得手很疼,可這疼算什麼?革命先烈活着的時候為人民披荊斬棘浴血奮鬥,受過了多少苦痛,犧牲後長眠於此,他們守着陝北這塊土地,他們的身軀又該有多冷,他們保暖的衣服夠嗎?

沿着階梯,一步一步向上走,腳步愈來愈沉重,內心也愈來愈沉痛,同時,也愈來愈堅定。在這肅穆的陵園,抬起頭,仰望那令人敬仰萬分的高大紀念碑,“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所享受的幸福生活,是無數先烈奮鬥犧牲換來的,我們還有什麼不知足呢?舉起右手,摸摸自己的良心,我們過得了物質關、升遷關嗎?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接過先烈們手裏的接力棒去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呢?新一代的中華兒女們,必將秉承先烈們的遺志,建設一個偉大富強的中國!前進的腳步愈來愈堅定……

此刻的天空,變得跟紀念碑大理石一模一樣的灰白,默默襯托成烈士紀念碑的背景,像是在哀悼長眠的革命先烈們。沒有華麗的色彩,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卻有無法超越的壯烈與震撼,就像先烈們樸實短暫的一生,和那輝煌的歷史功勛。此時此刻,語言是多麼的蒼白,無力闡述先烈們悲壯的一生,音樂又是多麼的蒼白,無力奏出先烈們創世紀的凱歌。

哀悼吧!

來到葉挺將軍墓前,用手輕輕拂去墓碑上的塵土,看着葉挺將軍的照片,眼淚已經溢滿了整個眼眶……

而如今,我們國家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主權也在受着各種挑釁,作為一名革命軍人,我們當以先烈精神為鼓舞,保衞我領土,保衞我人民,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在這裏,請允許我用葉挺將軍的詩做個結尾: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着,

為狗爬出的洞敞開着,一個聲音高叫着: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裏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四八烈士陵園觀後感(二)

今天我們來到四八烈士陵園,懷着沉痛的心情緬懷那些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而獻出生命的先烈……

1946年4月8日,參加重慶國共和談中共代表王若飛、秦邦憲等乘坐美式運輸機由重慶飛返延安。因雲霧蔽日,飛機迷失方向,誤撞山西興縣黑茶山,包括4名美軍機組人員在內的17人全部遇難,史稱“四·八”烈士。“四·八”空難,震驚中外,舉國悲慟,全國興起哀悼活動。人民為了紀念革命烈士修建了四·八烈士陵園。

陵園背靠青山,松柏環繞,面對延河,莊嚴肅穆,宏偉壯觀,依山傍水,兩側對稱,具有中國陵園的建築特色。寬闊的青石台階從山下直抵墓園,隨着台階上行,我不由得肅然起敬。

一座漢白玉紀念塔高聳在墓園中間,塔高19.46米,我想寓意1946年,塔身後部呈4層階梯式,塔下有8級台階,應該是象徵4月8日。塔尖上有象徵中國共產黨的黨徽,金光閃爍,塔身正面嵌着毛主席手書的“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 的鎦金大字。正面塔座上雕砌着一隻漢白玉花環。塔座右側勒記“四八烈士遇難碑記”。陵園最高處是烈士墓台,台分三層。王若飛墓居頂端中央,處於核心地位。然後依次為“四八”遇難烈士、延安時期犧牲的重要領導人和知名人士在兩側排列。

在紀念塔下,我的心被深深地觸動,思緒彷彿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國,民黨假面義和,實則備戰。破壞《國共停戰協議》向解放區發起進攻。當時身在重慶的王若飛、博古、葉挺等共產黨人立即動身前往延安請示彙報,可不料飛機中途失事,釀成悲劇。今天面對革命先烈的英魂,作為一名軍人,我在心中問自己:是否記得昨天參軍時我們説了什麼?今天我們做了什麼?明天又會留下什麼?

是什麼可以使這些英雄熱血灑故土,威脅利誘難撼愛國心呢?我想那是一種信仰,是一種叫“共產主義”的信仰,他們胸懷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充滿了革命的理想,人生誰人不死,難能可貴的是死得其所。“共產主義”信仰,永遠是他們心中的第一,“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一直都是他們豪言壯語,為理想而死,死也光榮。        蔚藍的天空是戰士們的心,遼闊的大地是戰士們的志,人們臉上陽光般燦爛的笑容是對戰士們的念,哪裏都看不見他們,但哪裏都能感受到他們。他們去了,但又仍然活着!他們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活在共和國曆史最輝煌的歷史篇章上,他們“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