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2016戰爭劇《三八線》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6W

《三八線》電視劇真實的反映了當年中華好兒女,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英雄氣概,是一部愛國主義的好教材。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電視劇的觀後感吧。

2016戰爭劇《三八線》觀後感

《三八線》觀後感

現《三八線》終於播完了,説一説完整的印象,因為在看完兩集後,曾情難自禁地寫了一篇初步的印象文,《看完二集電視劇‘三八線’心情很鬱悶》,説此劇可能不會盡人意,現在也有必要做一下完整的印象説。

1.由於是屬於正能量的作品,應該説還算不錯,使大勁也可以説個好,但不算太好,因為存在很多問題。

好的方面是:畫面、色調、人物扮相與刻畫、音樂、歌曲的製作以及個人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表現,都是相當好的。

但在主題展現、情調取向等其它很多方面就不行了。

2.好的方面就不具體説了,只説一説存在的問題,因為這才是最需要總結的:

1).只能算是屬於抗美援朝題材的作品,可惜算不上是描寫抗美援朝的正劇。

我在這裏説一個概念請大家注意,抗美援朝的概念是什麼?其意義先暫不説,表現在具體的主要歷史事件上,就是戰爭的走向,這個戰爭的走向就是抗美援朝的主線。而該劇不去表現這個主線,卻去表現一些相對次要的東西,能代表是對抗美援朝的描寫嗎?所以嚴格地來説,該劇不是描寫抗美援朝的實景劇目,只是涉及到部分的歷史片段而已。

由此似乎可以説,該劇的拍攝取向可能跑偏了。該劇大概是第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連續劇,應反映什麼極其重要,放着波瀾壯闊的大場景不去表現,卻去表現“嘰裏旮旯兒”的小場景,讓人覺得有點不盡人意。

或者也可以這樣説,片名起錯了,既然叫《三八線》,就應該按其大事件的走向拍攝,如果不叫《三八線》,取一個概念稍小或與劇情密切相關的劇名,就似乎沒有這個問題了。

當然還有個問題,取名《三八線》雖然起到了有代表大概念的作用,但“三八線”只是停戰分界線,用作片名來表現主題,似乎應是不恰當的,至少説明不夠嚴謹。雖然不恰當,但在客觀上給人們帶來的只能是大概念主題的錯誤理解是無疑的。

所以這是該劇最主要的問題,也是最致命的問題!

在該劇播出前和播出期間,有關宣傳説其是抗美援朝的大片,是大製作和大戲,因此觀眾期待值很高。結果一看,具體內容與片名主題和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主要史實幾乎不沾邊,所以大都反映不太好,不愛看。這裏有觀眾感覺上當的不滿,也是劇組在宣傳上可能想譁眾取寵的失敗。

説句大言不慚的話,如果我是編導,我會設計一個第一人稱的畫外音,説我的父親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硬骨頭一連”中的一員,至於是誰,不用説明白,只説恰逢朝鮮戰爭爆發,為抗美援朝,開進了其戰場,一系列故事隨之展開。片名如可以叫《我的父親和他的戰友們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如果是這樣,這部片子恐怕就沒有這麼多爭議了。

2).其實描寫抗美援朝的影視劇,也不必部部都是所謂的大製作,也不必部部都來描寫其戰爭走向這個大主線,這樣就雷同了。如果能多視角地再現這場戰爭的場景,反而更好。

本來,該劇可能就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以一個連隊為點,或再多幾個點,來展現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更具體的、同樣感人的戰鬥故事,但效果不好。

為什麼效果不好呢?除了不該戴《三八線》這個大帽子外,在具體處理上,確實存在很多問題。

如新兵成長是該劇的主線,似大可不必。

新兵成長是軍旅作品中常見的題材,雖不新穎,但確也可以在該劇中表現,關鍵是應怎樣表現。我認為,戰鬥故事不管是大是小,都應該是在抗美援朝題材中可以選擇表現的主線,但新兵成長應該在其中附帶表現,或叫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而該劇卻是在專門地表現,甚至於可以説是唯一一條最重要的主線,這就有些捨本求末了。

3).做為文藝作品,不僅是要再現什麼,更重要的是應表現什麼精神。如要反映抗美援朝,不僅有大戰略的運籌帷幄、每次戰役的精準操控、具體戰鬥的艱苦慘烈和不懼艱險、不怕困難、以弱勝強的各種戰場奇蹟的史實可供選擇,更應通過這些描寫,來展現鑄就的.偉大精神和價值觀。如國際共產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英雄主義精神,等等。

可該劇選擇和展現了一些什麼呢?很多鏡頭確實是當年戰場的實景,但有些鏡頭的選擇似乎就沒有必要了,我指的是什麼,劇組和觀眾應該能知道。展現涉及到的精神,除了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外,其他的太顯單薄,沒有震撼力。

所以,很多觀眾的觀後感都説,看了幾集,確實沒意思,就不看了,再細的還用説嗎?

4).在該劇播出期間,輿論的反映多為不太好,儘管也有説好的,但只是少數人。偶爾也能看到為輿論不太好正名的貼文,儘管他們不可能説出其正名的原由,但明眼人是能夠看出來的,因為他們為該劇“張目”的理由***出一轍。

如這些“張目人”説,劇中故事80%都是有原型的,那麼請問,李長順、張金旺有原型嗎?劇組把環境惡劣凍死人、運輸困難遭轟炸等歷史真實説成是有原型,不覺得勉強嗎?

“張目人”説,劇以新兵成長、艱難運輸、戰場救護為三條主線,深刻地再現了當年戰場的實景。關於新兵成長前面已經説了,雖也可以涉及,但用不着大書特書,這是喧賓奪主、本末倒置。戰場運輸和救護的實際情況,比劇中所描寫的還要艱險和艱難得多,對這段歷史,很多人瞭解,也有很多作品刻畫過,你劇組還以為創了新意了嗎?

“張目人”説,現在“雷劇”現象很嚴重,該劇正是摒棄了這種要不得的手法。請問,劇中還不“雷”?還得怎麼“雷”?當然,後面“雷”的情況差了很多,但對一些具體場景的描寫太過“細膩”,就顯得黏黏糊糊了。另外不得不説,張國強的表演可能是最差的,他就是以“雷”出色的,並不適合演這個角色。

5).劇組的想法有點奇怪,放着抗美援朝的大主線不去表現,其他的卻什麼都想表現,結果,多傾向的表現都沒表現好。

如五次戰役,一次都沒有表現出來,只是畫外音和個別場景有所涉及。

如以一個連隊為點,完全可以展現五次戰役的全過程,粗線條也可以,可才代表性地打了幾仗?使觀眾無法通過 劇情瞭解抗美援朝是怎麼回事。

又如對美軍和南朝鮮軍的描寫,劇組想展現什麼呢?恐怕事與願違,由於文字關係無法細説,最起碼,那時對中國人來説,沒有韓軍這個説法。

還有最後的處理,是相當的不好,可愛、可敬的英雄們都死了,雖然視死如歸的精神刻畫的不錯,相當感人,但太過悲慘,使人們沒有勝利的亢奮,你劇組想告訴人們什麼呢?

對了,劇中也沒提勝利,反而提了誰也勝不了誰,為什麼要有這種設計呢?

6).劇中硬傷太多,儘管我在印象文中説得不完全對,但確實太多,用不着再細説。

再多的就不説了,因為也沒有必要把我們認為的所有遺憾都指出來,這已經夠了,足夠劇組自省的了。

為了完整地瞭解全劇,我是逼迫自己勉強地將全劇看完的,要不是為了有一個完整的印象,這樣的劇目我真的不會堅持看完。

看到劇中李長順和常芳為了革命事業暫放下了愛情,以及其他感人場景,我也為之落了幾次淚,但這是相同立場的人樸素情感的共鳴,並不能因此贏得我對全劇的讚揚。

儘管我為之落了淚,但也不得不説,在這麼殘酷的戰場上,在這麼嚴肅的題材上,在這麼緊張的據説才一億元的投資上,在這麼珍貴的鏡頭選擇上,劇組都選擇了一些什麼呀?東一耙子西一掃帚,光感情糾葛等無關的事,就杜撰了那麼多戲,有必要嗎?

説《三八線》拍得不盡人意,並不是指片爛,而是指有很多的遺憾,而這些遺憾的產生,似乎只能説是其劇組的指導思想和經營理念可能有些考慮不周。

雖然如此,仍應該向劇組的辛苦道乏,感謝你們畢竟拍出了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劇目,老話説“褒貶是買主”,希望能正視評價,在以後拍出真正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