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從0到1》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8.42K

最近兩週把這本書看了兩遍了,第一遍是逐字逐句地讀,第二遍是重點看了我第一遍標識的內容,其它內容就走馬觀花地看了一下。書裏面的內容很多,可是看了兩遍之後合起來,我感覺大腦裏面還是一片空白,記不起來什麼內容,我還是翻一下我標註手筆記,否則寫不出來。我就寫一寫重點,權當給這本書的閲讀畫上一個句號吧。

《從0到1》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彼得·蒂爾和布萊克·馬斯特斯,兩位都是創業者和投資者,其中彼得·蒂爾在創業界的名聲似乎要大一些,他1998年創立了Paypal公司,後來於2005年又成為Facebook的首位外部投資者,屬於Facebook較為早期的投資人。

全書從各個方面説了企業如何擁有核心競爭力,如何獲取壟斷利潤。我個人覺得重點還是在講如何實際從0至1的顛覆式創新,美國的《財富》雜誌將這本書視為當今美國最頂尖的作品,所以,我覺得我只看了兩遍還是不夠的,也許還要多讀幾遍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

作者將人類的進步分為以下兩種:

第一種是水平進步,也稱廣泛進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經驗,直接從1跨越到n;水平進步找一個詞代替就是全球化,即把一個地方的經驗、技術等有用之物推廣到世界各地,中國自改革開放之後的快速發展就是全球化的範例,我們在前面二三十年不斷引進外資、技術、管理經驗,加入WTO,不斷地把自己融入到全球化發展地浪潮中,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第二種進步叫垂直進步,也稱深入進步,就是要探索新的道路,即是從0到1的進步。人類之所以有別於其他物種,是因為人類有創造奇蹟的能力,我們稱這些奇蹟為科技。垂直進步找一個詞代替就是科技。接着上面所述的中國的發展歷程,也可以聯繫到最近幾年我們政府用語所體現出來的變化,我們不斷在高呼要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要進行產業升級,轉型調整,要不斷加強供給側改革,這也説明了我們國家在經歷了前面二三十年的簡單複製之後,僅僅靠投資驅動,只是簡單地複製國外的經驗,只是搞水平進步已經不行了,需要向更高層級的垂直進步去邁進。

而對於初創型企業來説,利用小團隊高效協作的優勢,依賴垂直進步,即依賴於新科技的誕生而在市場上立足是創業成功的捷徑。因為對於大組織來説,管理者行動比較遲緩,既得利益者也不願意去冒險,往往不到萬不得已不願意去放棄原先的產品和體系而進行創新,這就給初創型企業留下了一定的創業空間。如何才能夠不斷創新呢?就是要不斷質疑現有的觀念,從零開始審視自己所從事的業務,相信這個世界一定有神祕的事物沒有被發現,時刻保留一顆探索祕密的心。

經濟學家用兩個模型解釋了兩種現象,一種是完全競爭,另一種是壟斷。

完全競爭是一種理想的、默認狀態,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這些公司沒有市場支配能力,其產品價格必須由市場決定,當有錢可賺,就會有新公司加入,這樣供求關係變化,價格就會下落,之前的利潤就會失去。在完全競爭的情況下,從長遠來看,沒有公司會獲得經濟利益。壟斷則與完全競爭相反,壟斷公司沒有了競爭,可以自由決定供給量和價格,以實現利益最大化。所以,在創業的道路上,如果你想獲得持久的價值和利潤,就不能去做一些沒有特色的業務,建立一個沒有特色的企業。

壟斷企業和完全競爭的企業,在對外表述自己的企業時,也有兩個不同的傾向,那些壟斷的企業總是把自己定義為一家多元化公司,把自己所從事的業務歸屬的分類放大,因為這樣他們在這個行業裏面的佔的份額就小,他們就可以強調自己要面對多麼激烈的競爭,從而掩蓋自己在某個細分市場已經處於壟斷的'地位,從而避免被政府檢查和審核。而正好相反的是,對於初創型企業來説,他們總是把自己歸屬到一個很細分地市場中,然後強調自己已經與同行結成了聯盟,説自己是多麼的獨特,儘量弱化市場競爭,以突出自己的實力。比如我們所在的行業,手機維修服務行業,如果你只是一家開門店做手機維修的,那麼現在全國有數以十萬或百萬家的手機維修店,你根本展示不出來你的優勢,並且將面對激烈的競爭,如果你説你能做上門服務,那這個能做的公司就不多,如果你有上門服務,還在全國開了幾十家城市,那麼不僅超越了同行,已經有投資人願意為你投資,共同期待未來的發展了,創造不一樣的業務模式或者管理方式,本身就是創新,它也是科技的一種形式。所以,越是強大越是不願表現出來,越是弱小卻越是要表明自己有多麼地強大,這好像與人們為人處世的德性也很像。

作者在書中對於壟斷企業還是比較推崇的,他認為壟斷企業促進了社會進步,因為他認為壟斷利潤是壟斷企業的創新動機,我覺得他説的這種壟斷應該是要加上定語的,即非行業性的壟斷。如果企業是依賴於自己的創新和成長,解決了獨一無二的問題獲得了壟斷地位,成為了壟斷企業並獲得了壟斷利潤,它為了能夠保持自己的壟斷地位,他會不斷進行創新和變革。但是對於行業性的壟斷,我覺得企業是沒有創新的動機的,比如中國的能源企業、電信運營商等由政府壟斷的企業。這種行業壟斷並不能帶來創新的動機。

如何才能成長為壟斷企業呢?主要是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考慮:專利技術/網絡效應/規模效應/品牌優勢。專利技術和品牌優勢都比較好理解。網絡效應就是指一項產品用的人越多就變得更加有用,比如微信、Facebook,當使用者越來越多的時候,它就會呈現指數級增長並且越來越壟斷,再如百度搜索,其實越來越多的人去查詢,它的搜索功能就越來越智能,越來越有用。規模經濟是指產品的銷量足夠大時,邊際成本就趨近於零,比如軟件提供商。

關於競爭,作者的觀點是很多時候競爭帶來的是兩敗俱傷。他認為競爭會使人出現幻覺,徒勞去抓一些並不存在的“機會”,並且競爭還會讓人分心。我簡單理解一下,就是當我們投入一件事情,與競爭對手廝殺的時候,首先我們要去思考這件事情本身是不是值得做,如果這件事情本身不值得做,那麼即使你做成了,擊敗了競爭對手也是沒有意義的。這個有點像在一些大公司,內部做了很多事情,花了很多資源,員工們也努力得熱火朝天,把自己都感動了,但是實際上到最終所做的事情並沒有什麼意義,因為可能公司的客户或用户並沒有感受到。

對於一個初創企業,完美的目標市場應該是特定的一小羣人,而且要幾乎沒有競爭對手與你競爭。而不應該是某個巨大市場的一小部分,因為想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大市場中去做到1%的佔有率也是很難的。之前聽傅盛説過一個故事,説是一些初創型企業在做BP時,喜歡講自己所在的市場描述得很大,然後以表示自己的企業很有前景,VC經常問的一句話就是:假如BAT做這個行業了,你怎麼辦?很多初創型的企業就會回答:我們比他們勤奮……我們比他們努力……。但是實際上,這個説法都是不成立的,他舉例説微信團隊前面幾年的某個春節,為了修復一個Bug,團隊裏面幾十個人大年三十都沒有回家,在公司加班修改。這種員工的努力程度,以及公司的資源投入,都是小公司沒有辦法去比擬的,所以在大的範圍內你沒有辦法去跟那些巨頭競爭。所以對於初創型企業來説,還是要切入非常細分的市場,然後利用自己的創新和高效,迅速在行業內建立壁壘,這樣才能夠在市場競爭力躲開那些巨頭的截殺,然後再以現有市場為基礎,再擴展到稍大一些的相關市場,不斷成長。

強調設置目標和計劃的重要性,達爾文説,生命就算沒有準備,也會自己“演化”。沒有計劃的進步就叫演化。在商業世界裏,只有目標是明確的,認為自己的未來是清晰的,提前瞭解和預測未來,並努力打造和實現未來才是有意義的。這個理論,我覺得就與“不要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術的懶惰”這句話所説的道理是一樣的。經營一家企業首先要把未來想清楚,瞄準“殘局”,到底要建立一家有什麼樣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怎樣才能通過核心競爭力獲得壟斷利潤。如果沒有想清楚這些,盲目的努力只會感動自己,卻不會感動市場和客户。很多公司在沒有想清楚這些的時候,就只會去做“多種組合”的事情,而一個目標明確的人往往會選擇一件最該做的事,並專心去做好這件事情。

關於馬太效應和冪次法則。這兩個名詞很多人都很熟悉了,為了加深一下我自己的印象,我再寫一遍,馬太效應即: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冪次法則,也稱帕累托法則,或80-20法則,這個不用解釋了。在商業世界裏,行業的20%的企業可能會拿走行業80%的利潤。而在投資領域,風險投資的回報並不是遵循正太分佈,也是遵循冪次法則,即往往是一家頭部公司為VC所創造的利潤要等於他從其它所有公司所取得的利潤總和,所以投資者都要想方設法去找到那些可以從0到1,在行業裏面可以成為領袖,並獲得可達整個投資基金總值的有潛力的公司。所以,對於創業者來説,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關於祕密,優秀的企業一定是建立在開放卻未知的祕密之上,企業家一定要堅信世界上存在無數未知的祕密。怎麼去發現祕密呢?就是要設立目標,目標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稍作努力就可以達成的目標,第二類是經過不懈努力才能達成的目標,第三類是無論如何努力都達不成的目標。第二類目標是最有意義的。

關於公司的基礎,主要是講述了公司的所有權、經營權、控制權的關係。初創型企業要提倡用股權留住人才,而不提倡高薪,因為高薪會限制管理層員工改變現狀的動力,低薪的CEO會為公司創造更多的價值。員工或管理層希望擁有公司的股權而不現金,表明員工願意為公司長期效力,股票是創始人使公司保持長期團結的最好方法。

關於公司的創始人的悖論。極端的創業者形象在世界上早就出現且比比皆是,很多公司的成功是因為有一個極其優秀或特別的創始人,但是往往導致公司走向衰落也是因為對於創始人過度依賴。

從好的方面看,企業的創始人多是具備一些特殊素質或者有堅強意志的人,他能夠團結一批創始團隊,激發員工的鬥志,並且做出權威和關鍵性的決策,使企業在初創時期能夠儘快突圍成功。創始人之所以能夠創辦一個企業,一定有他的過人之處,一定是因為他曾經做出了很多正確的決策。作者也説,對於公司,最大的危險是不再相信創始人的神話,錯把不信神話當作一種智慧。

很多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帶有創始人留下來的烙印,並且是因為有了英明的創始人才使企業迅速走向成功,比如聯想之與柳傳志,海爾之與張瑞敏,小米之於雷軍,京東之於劉強東。就此,我也有深刻的體會,十幾年前我在BenQ工作的時候,總經理Michael對於BenQ來説也是靈魂人物,或者可以説是神一樣的人物,公司從上到下都傳承了他的管理和做事風格,沒有人去質疑他的決定。這在BenQ在大陸發展的初期,確實起到了統一思想和戰略的作用,大家都用整齊劃一的風格去做事,團體很有戰鬥力,效率很高。

但是,對於創始人過度依賴也有其弊端。由於大家不敢去質疑創始人決策,所以,如果創始人做了錯誤的決策,就可能對公司造成損失,並且由於創始人在團隊中的長年累月的被追捧,他就會相信自己具有不依賴他人的神聖能力,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人,而這麼認為並代表個體的強大,而是表明他把人們的崇拜或嘲弄錯認為事實,BenQ後來走了下坡路除了IT行業的整體衰落之外,也不能説與大家對創始人的過度崇拜沒有關係。

所以,我覺得初創期要依賴於創始人,而走出初創期後,還是要靠制度才能夠保持公司決策的長久穩定。

Tags: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