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楊絳傳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91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楊絳傳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楊絳傳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楊絳傳讀書筆記1

週末,朋友相聚,偶爾間談起了讀書,自己雖然平時還算是能隔二片三的看幾頁,但真正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的時候卻很少。也可能是被封面上的“生命的烤火者”六個大字所吸引的緣故,利用兩週晚上陪女兒做作業的時間,讀完了《楊絳傳》,對楊絳先生的一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今日值班,就兩個片段和大家作一些交流分享。

《楊絳傳》一書中,文學、家庭、寫作、翻譯串聯起了楊絳先生苦難而幸福的一生,她卻在文學裏開闊了眼界,在家庭中收穫了親情。

楊絳先生出生在無錫小鎮,以她當時的家庭,只需要在家學習琴、棋、書、畫是完全可以的。但在文革期間,她的丈夫錢鍾書被貼上大字報後,楊絳就像是一隻大鳥,竭盡全力地把丈夫和女兒保護起來,生怕他們受到一點點的傷害。她的舉動,震驚了同事,大家想不到看似柔弱的楊絳也會有外柔內剛的一面。這也正是文革期間中國知識分子剛正不阿的具體表現。楊絳先生常説:“憂患容易孕育智慧,苦難方能滋生修養。”在最艱難的日子裏,她做到了和自己的祖國共沉浮,和自己的丈夫共度難關,展現了我們中國知識分子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作為一名基層單位的新聞宣傳工作者,從楊絳先生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多的是缺少那股對工作的熱愛和激情。特別是在我們企業改革發展的關鍵期,更要發揮我們的“喉舌”作用,為企業發展加油鼓勁。

從《楊絳傳》一書中可以看出,她的父母對其一生的影響極大,這也是楊絳一生最為慶幸的事。書中寫到父親問楊絳:“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麼樣?”“不好過。”楊絳説。“一星期不讓你看書呢?”“一星期都白過了。可見,沒有什麼比楊絳對書更為重要的,更為不可或缺的。

瞭解了楊絳先生的一生,特別是在100多歲以後仍堅持創作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我也不斷的反思自己,為什麼有時候總是埋怨孩子不積極主動去學習,而是被電視、手機所牽制。其實,效仿是孩子的天性,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作為父母的我們,不得不好好檢點自己的行為,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身教遠遠勝於言傳。

一個家庭如此,一個企業更是如此。我們作為在企業改革發展過程中仍可以留下來工作的晉能人,沒有理由不珍惜當下的工作,沒有理由不努力學習接受新的事物,儘可能去適應企業的發展需求,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楊絳傳讀書筆記2

《楊絳傳》是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央北,原名張強,青年寫作者。已出版作品《那一世我遇見了你:倉央嘉措得今生今世》《當愛已成往事:徐志摩詩傳》《春風沉醉得夜晚:電影情愛大記錄》《你得悲傷,我懂》。

我從《楊絳傳》最開始描寫楊絳和錢鍾書兩人兩情相悦的情節感受到愉悦,隨着他們人生的大起大落以及後來悲慘的遭遇,我不禁發出感歎,為他們的不公感到憤怒。

因錢鍾書笨手笨腳不會繫鞋帶到楊絳生病住院錢卻能端上親手熬燉的美味雞湯而發出的愉悦笑聲。最終我感情的崩潰是在文革中楊絳被剃了陰陽頭而爆發,眼淚一直在眼眶打轉,終於在他們的女兒錢媛病倒離世時噴湧而出,一發不可收拾。之後錢鍾書相繼去世,留下孤獨的楊絳……

我一直不停地抽泣着,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一位如此卓越的堅強的偉大的文人,生活得卻如一粒塵埃般樸素。頓時感覺在她面前的任何嬉笑和不嚴謹都是犯罪。

決定重看《我們仨》,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一個人活在世上,總要有信仰,除了信仰之外最好還能有些情懷。楊絳先生那一代知識分子,是有情懷的。

雖然這個詞現今已經被用濫了,但一個時代總會有一批人代表那個時代的風骨,這種風骨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楊絳傳讀書筆記3

最近在翻羅銀勝著的《楊絳傳》,是在讀了梁實秋老先生的《雅舍憶舊》之後,覺得這些遙不可及的大師們,也有一樣日常生活,或瑣碎、或艱辛、或温馨,甚至有時還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點點影子,只是他們對生活更認真、對愛情更認真、對人對事更認真,即便是戰火紛飛、“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也仍然能夠認真面對生活,比我們現在來講所謂的什麼挫折、困難或是生活中的.不如意,顯得有更大胸懷和更加艱苦的奮鬥,我們比之他們相差太多太多。

書翻到第四章的時候,作者總結了楊絳的暈船哲學,很是吸引人。1938年,遠在法國的楊絳、錢鍾書夫婦面對國破家亡的情勢,不得已帶着女兒錢媛遠渡重洋返回祖國,在阿多士2號的法國郵船上,由於海上風大浪急,他們經常暈船,尤其是錢鍾書暈船更甚,十分難受。經過幾次風浪顛簸,聰慧的楊絳對錢鍾書説:坐船不暈船,就要不以自我為中心,而以船為中心,讓自己永遠與船穩定成90度直角,永遠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動。錢鍾書按照楊絳説的去做,果真有用,不暈船了。

後來,楊絳把自己這次體會凝練成了為人處世的哲學:不管風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巋然不動,身正心正,心無旁顧,風浪其奈我何?這就是楊絳的暈船哲學。文革時,楊絳也如同其他知識分子一樣受到迫害和打壓,楊絳在外國文學研究所作為“反動學術權威”被“揪出來”,並且被剃了“陰陽頭”,她和丈夫錢鍾書一起被劃分為“牛鬼蛇神”,她被安排去掃廁所。即便是這樣一種遭遇,她仍然念念不忘《堂吉訶德》的翻譯,並拼盡全力將書稿保護了下來。

後來在《幹校六記》中,楊絳寫得剋制而又平靜,“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努力保持絲絲温情,即柔弱温和有堅強不屈,時刻在那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保持着自身90度的挺立。

我們在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風浪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穩穩的站立90度,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便是不被風吹倒、不被浪掀翻的最好保證。

楊絳傳讀書筆記4

楊絳,原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讀這本書,是因為封面的一句話深深吸引着我,“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是錢鍾書先生對楊絳説的一句話,也讓我很想知道這是怎樣一位德、才兼備的女性,才能在中國被稱之為“先生"的。

這位生於江南書香世家的女子,身上有着水鄉女子的温柔婉約,卻又藴藏着北方女子的傲骨。婉約和傲骨,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融為一體,從小受父親楊萌杭影響,楊降擁有了自然,沉穩,善良,正直等美好品質,不得不承認,楊降先生能有如此成就與她的家庭環境是分不開的。父親輕鬆的教育方式讓小時候的楊絳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成長。

父親身上的可貴品質,讓楊絳先生受用一生。賢惠的母親,則以中國傳統女性的柔軟,教會她什麼是包容和信任。或許,正因如此,她在嚐盡了人生百味之後,依然可以淡泊從容地度過一生,於時光的荒野裏,她始終如蘭芷、如清水、在這紛繁的塵世裏寂靜歡喜。她雖生於亂世,卻自始至終懷有一顆與世無爭之心,外界給了她頗多讚譽、堅忍、從容、睿智、寧靜…但這些於楊絳先生不過浮華如花,開過即謝,她並不曾為此動容,不曾改變分毫。始終還是那個如深谷幽蘭般的女子,在歲月裏温婉如初。

與錢鍾書的相遇,也是因為楊絳先生的清華夢。他們有緣相遇在清華大學,在最美最好的年紀遇到彼此,一見鍾情。從此便開始了他們幸福美好的生活。錢鍾書先生每天一封情詩更是觸動了楊絳的少女心。愛上一個人無須太多的理由。楊絳與錢鍾書攜手度過了大半生的時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以割捨。

世人常向往白頭偕老,只是實現的人很少,而楊絳與錢鍾書,風風雨雨幾十年都未曾離散,直到死亡才叫他們分別。生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楊絳先生與丈夫也不免要受到不公之事,但是他們彼此心心相印,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化險為夷。只是讓人憐惜的是,世事難料,他們心愛的女兒卻先早走一步,白髮人送黑髮人,任誰都難以承受這種打擊,但是楊絳先生挺過來了。更讓人心痛的是,隨後丈夫也離她而去,曾經幸福快樂的一家三口,就剩下她一人了。不過此時的楊絳先生內心從容,她要聽從丈夫的話,好好活。於是她又一個人活成三個人。

人不到一定階段,是不會盤點過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齡,也是不會沉下心來思考人生的。因為,人是帶着夢想來的,是帶着新奇來的,從年少到年老,總想瀟灑走那麼一回。人生是一種過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過了饅頭,才知道饅頭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頭過河,哪怕是頭撞在南牆上。

楊絳傳讀書筆記5

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忘卻了白天的緊張與疲憊,處世的煩惱與愁緒也消失了,

沒有塵世的喧鬧和打擾,我獨遊於字裏行間。《楊絳傳》吸引了我的注意。只記得在學校的頒獎詞中聽聞過這個名字,封面中幾個大字"生命的烤火者"令人遐想。不禁翻開書頁,瞭解楊絳先生的一生。

書的一開頭便介紹了楊絳先生的家庭背景,出生在無錫小鎮的楊季康,那一片鍾靈毓秀的土地讓小小的楊季康渾身上下給人一種和顏悦色、温文爾雅的氣息。想象中這樣的女子只需要在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即可,其實温潤是楊絳先生的底色,但要誤認為她是個"麪人",那就大錯特錯了。

文革期間,她的丈夫錢鍾書被莫名的扣上了一個"罪名",被貼上了大字報,楊絳激烈的反應,震動了她的同事,人們沒想到弱質芊芊的楊絳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外柔內剛。她抗議,她吶喊,這正是文革期間中國知識分子的表現,鐵骨錚錚、剛正不阿,更表現她對丈夫真摯、深厚的愛。她常説:"憂患容易孕育智慧,苦難方能滋生修養。"在最艱難的日子裏,她始終和祖國共沉浮,這才是知識分子應有的擔當。

楊絳與他的丈夫錢鍾書被稱為文學界的珠聯璧合,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夫婦二人始終如一、淡泊名利、潛心向學。楊絳先生的作品《我們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想着會是一本描述家庭和睦、零雜瑣事的事的回憶錄,就在我將書往下翻閲,我才明白:這是充斥着生死離別的回憶錄。女兒與丈夫相繼離去,楊絳先生已心靜如水,感歎:"世間好物不堅拆,彩雲易散琉璃脆。"生死無常,世事就如一場長夢,夢醒了,就回家了。不得不感歎先生的文學功底以及對世俗紅塵的釋懷。她的筆清淡,她的文哀而不傷。她給人以無限慰藉,給人以生命的希望。

經歷了與家人的生離死別,中國的分崩離析種種事變,楊絳先生孑然一身地生活在世上,飽經滄桑後,她並沒有一臉戾氣反而更加沉穩。歲月將她打磨成了一顆珍珠,光芒並不耀眼,內斂而温潤。

也許我對楊絳先生還沒有理解透徹,對她的作品也沒有本本篇篇都瞭然於心。但從《楊絳傳》中至少我認識了一個堅韌、愛國、勇敢的女人。她是"生命的烤火者",她的生命接受了中西文化之火的洗禮,她的生命亦烘烤着百年的文學歷史。火萎了,她也走了,她的文字,她的品質,將永存於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