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楊絳的《喝茶》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3.22W

《喝茶》是楊絳先生的作品,小編整理了相關的讀後感,快來看看吧。

楊絳的《喝茶》讀書筆記

《喝茶》讀書筆記1

茶被稱為“國飲” 茶與中國作家難分難捨,老一輩更是 , 無論是魯迅、周作人兄弟倆,還是散文耆宿梁實秋、蘇雪林、 楊絳等,都寫過《喝茶》的同題散文,儘管感覺迥然,年代 有別,情趣各異,但無疑是散文天地中一道很難得的風景。  魯迅先生在《準風月談》的《喝茶》中寫道“有好茶,會 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必須有工夫, 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的感覺。 ”此段話叫好些人賞心悦目,成 了某類茶文誘導讀者演練“特別感覺”必引的語錄,彷彿一時 間孺子牛的魯迅成了養生行家。攔腰切去的是先生隨後對這 種“敏鋭細膩”的“特別的感覺”所進行的極端尖酸的挖苦,他 説: “假使是一個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幹欲裂的時候,那麼, 即使給他龍井芽茶、珠蘭窨片,恐怕他喝起來也未必覺得和 熱水有什麼區別罷。 ”走筆至此,先生遠沒有罷休,且毫不手 軟: “感覺的細膩和敏鋭,較之麻木,那當然算是進步的,然 而以有助於生命的進化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於有礙, 那就是進化中的病態……”引用語錄的諸君究竟真看不懂, 或假看不懂,還是似懂非懂?我以為最大的可能是根本沒有 看,把一截斷章取義的茶語錄抄來抄去,反正是大師嘴裏的 象牙,哪還會有假?!不過即便是斷章取義,清福二字還是 打了引號的,足見語錄現貨的誘惑,信手拈來時,連初小的 語文常識也可以幸福地閒置腦後。

對“清福茶”體味有加的是周作人, “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下, 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 可抵十年的塵夢。 ”説實話,知堂老道的文字確實很有滋味, “抵十年塵夢”固然乃“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誇張, 但喝茶的閒趣 卻清新淡雅,絲絲入扣。魯迅與周作人難得有同題的文章, 不料清茶一杯,兄弟倆喝出的感覺竟有天壤之別!周作人的 《喝茶》寫於 1924 年,魯迅的寫於 1933 年,後者似乎有點 跟老兄“對着喝”的味道。不客氣的説魯迅是不會喝茶的,他如果也有周作人的閒情逸致,他的肝火一定可以減半,而壽命極可能倍增。 ? 無論是會喝茶的周作人還是不會喝茶的魯迅,筆下的《喝 茶》各有品味,雙雙不失為茶散文的大家。茶與中國人形影 難離,茶與散文也親密得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英文中 就有“茶只能產生散文”名言。眼下大凡合集類的散文選本, 幾乎都可以品嚐到茶的芳馨。名家們不避同題大寫《喝茶》 , 似乎在説散文不僅要貼近生活,而且要溶入生活,喝茶可以 延年益壽是肯定的,梁實秋和蘇雪林都是文壇壽星級的人 物, 而周作人如不是遇上“文革” 壽命應該可以和梁實秋媲美。 , 但作家畢竟是靠作品説話的,而作品的生命才是作家真正意 義上的生命。?

《喝茶》讀書筆記2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經,更不懂什麼茶道,從無兩腋之下習習生風的經驗。但是,數十年來,喝過不少茶,北平的雙窨、天津的大葉、西湖的龍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雲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崖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葉梗與滿天星隨壺淨的高末兒,都嘗試過。茶是我們中國人的.飲料,口乾解渴,惟茶是尚。茶字,形近於荼,聲近於檟,來源甚古,流傳海外,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人無貴賤,誰都有分,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甚至路邊埂畔還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輒問訊“喝茶未?”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時,屋裏有一把大茶壺,坐在一個有棉襯墊的藤箱裏,相當保温,要喝茶自己斟。我們用的是綠豆碗,這種碗大號的是飯碗,小號的是茶碗,作綠豆色,粗糙耐用,當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樸實厚重的風貌,現在這種碗早已絕跡,我很懷念。這種碗打破了不值幾文錢,腦勺子上也不至於挨巴掌。銀託白瓷小蓋碗是祖父母專用的,我們看着並不羨慕。看那小小的一盞,兩口就喝光,泡兩三回就得換茶葉,多麻煩。如今蓋碗很少見了,除非是到故宮博物院拜會蔣院長,他那大客廳裏總是會端出蓋碗茶敬客。

再不就是在電視劇中也常看見有蓋碗茶,可是演員一手執蓋一手執碗縮着脖子啜茶那副狼狽相,令人發噱,因為他不知道喝蓋碗茶應該是怎樣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直是用玻璃杯、保温杯之類。如今,我們此地見到的蓋碗,多半是近年來本地製造的“萬壽無疆”的那種樣式,瓷厚了一些;日本製的蓋碗,樣式微有不同,總覺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陸,順便探視我的舊居,帶來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隻瓷蓋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還有一點磕損,睹此舊物,勾起往日的心情,不禁黯然。蓋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葉品種繁多,各有擅場。有友來自徽州,同學清華,徽州產茶勝地,但是他看到我用一撮茶葉放在壺裏沏茶,表示驚訝,因為他只知道茶葉是烘乾打包捆載上船沿江運到滬杭求售,剩下來的茶梗才是家人飲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謂“賣席的睡涼園”。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龍井,多次到大柵欄東鴻記或西鴻記去買茶葉,在櫃枱前面一站,徒弟搬來凳子讓坐,看夥計秤茶葉,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見稜見角,那份手藝只有藥鋪夥計可以媲美。茉莉花窨過的茶葉,臨賣的時候再抓一把鮮茉莉花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雙窨。於是茶店裏經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父執有名玉貴者,旗人,精於飲饌,居恆以一半香片一半龍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濃馥,兼龍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無不稱善。茶以人名,乃徑呼此茶為“玉貴”,私家祕傳,外人無由得知。

其實,清茶最為風雅。抗戰前造訪知堂老人於苦茶庵,主客相對總是有清茶一盂,淡淡的、澀澀的、綠綠的。我曾屢侍先君遊西子湖,從不忘記品嚐當地的龍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峯風篁嶺,近處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龍井茶,開水現衝,風味絕佳。茶後進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捲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駱成驤聊)有朋自六安來,貽我瓜片少許,葉大而綠,飲之有荒野的氣息撲鼻。其中西瓜茶一種,真有西瓜風味。我曾過洞庭,舟泊岳陽樓下,購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葉均如針狀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初來台灣,粗茶淡飯,頗想傾阮囊之所有在飲茶一端偶作豪華之享受。一日過某茶店,索上好龍井,店主將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葉以應,餘元不滿,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餘仍不滿,店主勃然色變,厲聲曰:“買東西,看貨色,不能專以價錢定上下。提高價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愛其戇直。現在此茶店門庭若市,已成為業中之翹楚。

此後我飲茶,但論品味,不問價錢。

茶之以濃釅勝者莫過於工夫茶。《潮嘉風月記》説工夫茶要細炭初沸連壺帶碗潑澆,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我沒嚼過梅花,不過我旅居青島時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飲酩酊,輒相偕走訪一潮州幫鉅商於其店肆。肆後有密室、煙具、茶具均極考究,小壺小盅有如玩具。更有變婉?童伺候煮茶、燒煙,因此經常飽吃工夫茶,諸如鐵觀音、大紅袍,吃了之後還攜帶幾匣回家。不知是否故弄虛,謂爐火與茶具相距以七步為度,沸水之温度方合標準。舉小盅而飲之,若飲罷徑自返盅於盤,則主人不悦,須舉盅至鼻頭猛嗅兩下。

這茶最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欖,舌根微澀,數巡之後,好像是越喝越渴,欲罷不能。喝工夫茶,要有工夫,細呷細品,要有設備,要人服侍,如今亂糟糟的社會裏誰有那麼多的工夫?紅泥小火爐哪裏去找?伺候茶湯的人更無論矣。普洱茶,漆黑一團,據説也有綠色者,泡烹出來黑不溜秋,粵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陽樓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亨不得動彈,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四川的沱茶亦不惡,惟一般茶館應市者非上品。台灣的烏龍,名震中外,大量生產,佳者不易得。處處標榜凍頂,事實上哪裏有那麼多的凍頂?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煙。提起喝茶的藝術,現在好像談不到了,不提也罷。

感悟:

生活處處皆學問,哪怕是一杯茶,也可有一段回憶或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