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儒林外傳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3.2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儒林外傳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儒林外傳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儒林外傳讀書筆記1

在中國的古典小説裏,《儒林外史》是一部專門反映科舉制度下士人生活百態的作品,以其尖鋭的社會批判性和對制度造成的人性畸變的精準刻畫而成為中國流傳千古的古典文學名著之一。

科舉制度,打破了官僚階層的世襲狀況,使得廣大平民的向上流動成為可能。不僅如此,它的有效推行使得中國的官員完全由知識分子構成,大大提高了官僚階層的知識能力和整體素質。從隋唐到明清,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官員,幾乎都是科舉出身。然而應該看到,由於科舉考試名額的有限和內容的侷限性,它不僅使得中國的官員知識結構上存在嚴重缺陷,也使得中國讀書人在爭取好的名次時出現工具理性優先於價值理性的狀況,為其成為官員後的實用主義道德觀,甚至大肆貪腐,埋下了隱患。從明代就開始,理學和八股文形式在科舉中的廣泛應用,更使得這一制度成為國家推行統治階層意識形態,鉗制讀書人思想的一種有效工具。正是基於這些弊端,運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才會在晚清新政如火如荼之時,被大清統治者廢除。

《儒林外史》與作者吳敬梓生平:

百度百科查出的吳敬梓生平如下:“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朝最偉大的小説家之一。漢族,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於絕糧。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巡撫趙國轔舉以應“博學鴻詞”,不赴(參加了學院,撫院及督院三級地方考試,因病未延試)。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祠於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貧。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後卒於客中。”

由此可以看出,《儒林外史》當中的杜少卿,應該就是作者吳敬梓的化身與寫照。吳敬梓出身地方世族,“家聲科第從來美,一時名公巨卿多出其門”。這讓早年的吳敬梓既能接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又能擁有傲視官場、不為科舉所驅使的資本。而這樣的出身也使得吳敬梓對於科舉制度和皇權的態度具有明顯的雙重性:一方面,他大肆嘲弄那些死讀書、為區區功名利祿而奔忙的庸俗士人;另一方面,他又對具備真正儒家精神風範的士人,包括這種精神背後的皇權,具有一種美好的期望與想象。《儒林外史》之所以會採取前三十回諷刺,後三十回勵志這種先抑後揚的寫作方式,顯然跟吳敬梓的家庭出身有着密切聯繫。吳敬梓反對的,僅僅八股取士這種僵化、機械化的選拔方式,而並非反對科舉制度本身,更是無意質疑皇權和整個中國傳統的統治秩序。

《儒林外史》的成書背景:

十八世紀初,封建皇權統治和科舉制度均發展到登峯造極的地步,處在衰落和崩潰的前夜;

儒家道德倫理的雙元對立狀態越發嚴重,一方面是紙面上恪守道德倫理、追求內心修養的程朱理學,一方面是為了目的不擇手段、言行不一的唯目的論。

儒林外傳讀書筆記2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的持續努力和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與老爺的故事。5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並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讚歎“真乃千古至文也”。於是周進將范進錄為第一名,范進在54歲終於進學,做了相公!後來,他又瞞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鄉試,結果又高中舉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結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和統治者的無能與虛偽。

儒林外傳讀書筆記3

《儒林外史》是我國傑出的諷刺小説,作者吳敬梓以誇張辛辣的手法描寫了不同層次的知識分子的不同心態,展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制度下,文人窮極一生只為模仿八股文,以便考中飛黃騰達,除此之外什麼也不知道的愚昧心理。

作者吳敬梓出自書香世家,本來是極其相信科舉制的,但死板木訥的八股文和族兄好友的經歷讓他漸漸失望,原來所謂的科舉制只是幫助讀書人構建自己的關係網,腐敗不堪,到了晚年,吳敬梓從絕望走向清醒,寫出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通過辛辣的諷刺,以筆為刀,刻畫了一系列醜惡的人物。如范進,從黑髮垂髫到花甲之年考了二十餘次仍然不中,終於他中舉了,卻又因為過度興奮“痰迷心竅”發瘋,醜態百出。如匡超人,他原來孝順勤快,是個繼承了中華傳統美德的淳樸青年,但在瘋狂追逐名利富貴的世風和腐朽科舉制度的荼毒下,他追名逐利,賣友求榮,忘恩負義,甚至停妻再娶,漸漸從一個老實淳樸的青年變成不擇手段的'勢利小人。

但在諷刺之餘,吳敬梓還包含了對灰暗社會的期望,如開篇描寫的王冕,他淡泊名利,追求高潔傲岸的情操,官府讓他當官,他卻躲了起來,不為功名利祿所動。再比如“散盡千金付之一笑”的杜少卿,他輕財仗義,不滿八股取士制度,不願受封建禮教的約束。

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唐代發展到巔峯,到明清時漸漸衰落,最後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科舉制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培育維繫了傳統文化,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但隨着時間的流逝,科舉制的弊端顯現了出來,到明清時期,科舉制已經成為文化發展的桎梏,變為扼殺人才的工具。

《儒林外傳》裏的封建社會的科舉制荼毒着文人的心靈,而現代的應試教育又何嘗不是呢?

“這個星期的作文是《讓我最感動的一件事》。”全班一片哀嚎,我咬着筆頭苦惱不已,上次我已經寫了媽媽送我去醫院,上上次我寫了下雨天時同桌和我一起撐傘,上上上次是成績不好老師鼓勵我,這回我該寫些什麼呢?“這個題目都出了多少次了?老師也不出些別的,我直接上網抄算了。”同桌抱怨道。我默默歎氣,不語。“今天我們來上《古詩三首》,大家一定要背好,考試肯定會考的。”一聽見“背”我就煩了,乾巴巴的古詩意思更讓我無心聽下去。寫作文是為了考試,學古詩也是為了考試,那麼讀書又是為了什麼?

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學校教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往往存在着弊端,而現在的中國教育界還處於轉型階段,一方面,應試教育抑制了學生的天性和潛力;另一方面,素質教育不一定能得高分考上名牌大學,教育界也分成了兩派爭論不休。而在我看來,現在我們要做的不是爭吵,要是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取長補短,讓“教改”的春風吹遍中國的每個角落,不讓“吃人”的封建制度再次出現!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讓我們以史為鑑,不故作目傲清高,也不隨波逐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識,明白讀書的目的和意義,最終成為自己理想的樣子。

儒林外傳讀書筆記4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説,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的人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説,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麟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歎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得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歎。

儒林外傳讀書筆記5

暑假讀書篇之四讀了《儒林外史》的第四回,我又看見了一個腐敗的湯奉。張師陸是南海縣人,也是高要縣縣令湯奉的世侄,一次,他和湯奉的門生范進相約去高要看望湯奉,剛剛互相問候坐下,忽然有一個老人在門口求見,老人説:“當今天子不允許吃牛肉,但我們家剛好是以賣牛肉為生的,如果我家不能賣牛肉,那還怎麼活啊?

我為此懇求知縣能夠網開一面,不追究我賣牛肉的事情,我願意準備五十斤牛肉贈與大人。”湯奉想張師陸以前做過幾日小官,於是叫那個送牛肉的人先下去,然後對張師陸説:“,小侄,你以前曾經做過小官,你一定知道怎麼處理這件事情。”“依小人愚見,應該這樣做……才能證明你的為官清廉。”

張師陸説道。湯奉聽了,連聲讚道:“妙!實在是妙!”第二天上堂,那老人為了請求縣官老爺同意他上街賣牛肉,以維持生計,咬咬牙,提來了五十斤牛肉送與湯奉,沒想到湯奉不僅沒有接受,還大喊一聲:“大膽!竟敢賄賂於我們!”後又命令手下人把老人用大枷鎖住,將牛肉放在枷上,沿街示眾,因時值夏天,天氣特別悶熱,時間一長,牛肉開始變臭,到了第三天,那老人經不住這烈日暴曬,活活地被湯奉折磨而死。

湯奉為了在百姓面前假裝自己的清廉,竟然以老人的一條性命作為代價。想不到,後來這個偽君子居然落了一個為官清廉的好名聲,被提升為了知府,看了《儒林外史》第四回,我為這世道不公而深感憤憤然,更想在湯奉之類的偽君子身上吐他一臉的唾沫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