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關於《美學散步》的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97W

大家看過《美學散步》這部書嗎?大家在看完之後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美學散步》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美學散步》的讀書筆記

關於《美學散步》的讀書筆記篇1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他在書中展示了一個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滿了親切感和家園感。他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也發現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圓滿的和諧”。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就是這種描述的最景緻的詩句。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發現這種生動與清和的美的統一。而他似乎輕而易舉地領悟到了美的神韻,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聲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動和氣韻。

中國人講“虛實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於空寂處見流行,於流行處見空寂”,從而獲得對於“道”的體悟,“唯道集虛”。這在傳統的藝術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此中國古代的繪畫,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來表現豐富多彩的想象空間和廣博深廣的人生意味,體現了包納萬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懷。宗白華用翔實豐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國詩畫、書法所表現的虛空要素以及從此形成的宇宙意識,他認為“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是中國藝術最後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他在我們面前舒展開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帶我們去玩味古代名畫的內藴,畫家所寫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虛空之上。空中則盪漾着“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道”,在這片虛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鳥一蟲,一山一水,都負載着無盡的深意。《美學散步》讓我們體悟到中國畫的“氣韻生動,遷得妙想”之精髓。前者是説一幅畫要湧動着宇宙萬物的“氣”的節奏、和諧,給人一種音樂感;而“遷得妙想”則是通往“氣韻生動”的途徑。所謂遷得妙想,就是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用本心去體味外物的內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遷入內部,經過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對象的真正特質和精神。

這種對“絢爛之後歸於平淡的清新淡雅之美”的追求,體現了宗白華內心深沉孤寂之感。在現代文明高度高度發達下,人們的傳統文化和生命精神日益失落,徘徊於這種矛盾的憂鬱和苦痛的邊緣,宗百華悲愴地喊出“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往哪裏去?”他反覆提醒國人要意識到現代精神的頹廢問題,這正是他作為一個孤獨的靈魂對生命發出的吶喊與召喚,他把他的這種孤獨的探索和冷靜的思考引入了美學範疇,個體生命的孤獨和落寞,在理想的自由藝術之境中完全可以轉化為對生命的歌頌和追求。通過藝術對人性本真的追尋,他的孤獨落寞得到了徹底地發泄,只有在這樣的境界中,人才能真正找到精神的家園,返回精神的故鄉,撫平內心的傷痛,慰藉平日孤寂的靈魂。

《美學散步》讓我得到了一種生活情趣和審美方式,伴着筆墨的清香,細細體味,宗白華那自由孤寂的靈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尋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讓我拋棄浮躁的世俗,向美學叢林的深處邁進。合上書,閉上眼,書的餘香猶存,而我腦海裏浮現的,是一個“皎皎明月,仙仙白雲,鴻雁高翔,綴葉如雨”的沖淡清幽境界。

關於《美學散步》的讀書筆記篇2

《美學散步》這本書,是宗白華老師一生中為數不多的著述之一,裏面彙集了他一生最精要的美學篇章。據瞭解,這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學著作。作為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宗白華老師用他細膩的筆鋒,聯繫古今外,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美學境界。

當我隨便翻翻,發現這與別的美學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晦澀艱深,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寫美學,文字自由自在,風格無拘無束。

這本書確實讓我有所收穫,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進行藝術的欣賞,令這個美學門外漢的我,很形象生動了解關於美學的冰山一角。

讀完整本書,感覺就是在美學與文學中,在中外的藝術中慢慢地散步了一回,品味着散步聲中留下的道道靈光。

美,並不等同於我們平時所説的魅力,美是一種抽象。它需要通過藝術的雕琢來體現,卻又不僅孕育在藝術的雕琢之中,宗白華老師在書中講到:“最高的沒,應該是本色的美。一切美的光都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

在當今社會中,很多人都缺乏一種含蓄,過於直白的表達自己,這在做人處事中,只會讓自己在交往中處於劣勢,得不到更多的友誼,而且過於直接的表述,在一定的場合只會讓自己變得膚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正是這樣嗎?在現在日益繁忙與緊張的現代社會中,每個人整天行色匆匆,忙忙碌碌,紮在自己手上的工作中不可自拔,卻忽略了應該給自己的生活留下一點空白,留下一點閒暇,讓自己有時間思考一下自己的現在,自己的未來,讓自己放慢腳步,欣賞一下路途上的風景。

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對生命的憧憬,給自己的生活留下一點點空白,讓自己不要喪失對未來的希冀與對生命的熱愛,這是生活之道,也是讓自己活得更“美”的方法。

例如説畫家只是純客觀的機械式的展現景物,一幅畫就是一張畫起來的照片,那又有什麼意思呢,只有在畫作中折射出來自作家人格的高尚格調,才是一幅真正的傑作,現在專業的攝影技術之所以不同於一般人把玩照相機,是因為照片中有來自於攝影者孜孜以求的藝術境界,展現了他們內心對美的追求與渴望,而這些正體現其對美高格調的追求。

自然擁有靜態的美感,連綿的山脈是永遠存在而不可動搖的,山不會動,但是卻孕育出滿山的蒼翠和無數的飛禽走獸。人們往往是為高山的沉穩與博大所震懾,對它不可屈服的頑固生命力產生一種敬畏感。人們常常會為崖壁間頑強生長的一顆不知名的小樹而引發生命的感歎,對它堅韌的性格引發自身弱點的覺醒。只有當人們感受到樹的蓬勃生命力的時候,才能對生命力產生內心的呼應,從而形成一種審美的感受。

人的生命是一個短暫而又漫長的過程。經歷的每一個階段,都可能有不一樣的心靈感受。每一段的生命歷程都有它的精彩之處,人們所需做到的就是享受現有生命的這一歷程。長者往往會給予後輩以各種的經驗教訓,但是個人對生命的領悟還是要看自己的造化和領悟,領悟人生的過程,需要每個人對生命的真是體驗。如果一個人永遠不會去思考自己人生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只是得過且過的一輩子,那麼他就無法領略到生命存在的價值,甚至可以懷疑其存在的必要性。或許頓悟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思考的人生就像一個人在黑暗中瑀瑀前行,看不到沿途的風景,很有可能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人生的體驗者應當是一次美的旅行,能把握在眼前的和即將出現在未來的美麗“風景”,用探索美的心靈去體悟。

關於《美學散步》的讀書筆記篇3

美學散步,是一本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思想的精要篇章的集合。

一開始就被這書名吸引,如此詩情畫意的名字,但,美學與散步如何揉合?

當我隨便翻翻,發現這與別的美學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晦澀艱深,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寫美學,文字自由自在,風格無拘無束。

書裏的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於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徵。因此,閲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這本書確實讓我有所收穫,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進行藝術的欣賞,令這個美學門外漢的我,很形象生動了解關於美學的冰山一角。

我便以書中的“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這章中關於意境境界的部分,來説説我的看法。

正如這章的引言所説,世界是無窮盡的,生命是無窮盡的,藝術的境界也是無窮盡的。就中國藝術方面——這中國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貢獻的一方面——意境。

那首被譽為意境中經典詩篇,元人馬致遠的那首《天淨沙》小令:“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寫景,着了末一句寫情,全篇點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棖觸無邊的詩境。

在一個藝術表現裏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發掘出最深的情,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層比一層更晶瑩的景。景中是情,情從景生。

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品。意境,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出現種種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樣的美。

在書中提及到,那麼意境的境界有什麼呢?作者給我們分析到,人與世界接觸,因關係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羣共存互愛的關係,而有倫理境界;(3)因人羣組合互制的關係,而有政治境界;(4)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於利,倫理境界主於愛,政治境界主於權,學術境界主於真,宗教境界主於神。

但介乎後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於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折射是無所謂美的。所以説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

所以中國藝術家不滿足於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模寫,而總是要在對對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調。

正是中國意境藝術區別於其他民族,才顯出中國藝術精神的最精采、最動人的篇章。

而在這部書裏其他部分,宗白華用他細膩的筆觸與心靈,帶領讀者與中國及西方那些偉大藝術家一同散步,等歸來,便發覺自己的.心靈亦得到了昇華與淨化。

關於《美學散步》的讀書筆記篇4

在生活中,我們會問:“什麼是美?”目前對於我而言,美是一種抽象性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種感受,思想。而觸動我最深刻的是,美該從何處尋?書中作者説到“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麼,你就沒有地方可以發現美的蹤跡。”我們會犯這樣的一種錯覺,會為着尋美本身而去尋美,卻往往忽視近在身邊的美。其實,美就在於你的心,你對美的理解那便是在於你的自身感覺、情緒與思維。而很多時候,美不僅僅是人的主觀意識,還是一種客觀的對象和存在。

美是隨處可尋的。比如人的一句話,就是你的心要具體地表現在形象裏,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想法甚者人可以發現你的心靈之美;語言就是美的形象化,因為美具有靈性與人性。

那麼在尋美的過程中,只在自己的心裏尋美的蹤跡同樣是有問題的。尋美需要擺脱自己心的狹隘及目之所見的範圍,而是要由大及小地審美,尋美。美的形象化不是形式,而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美是動態的過程,對美的線條,點、色、形、音、韻都表現着內容的價值,意義與情感。簡言之,即對美的直觀感受便是要在結合人自身的生活體悟與價值觀進行動態契合。因而尋美的準備便是心的陶冶,心的修養和鍛鍊。

有人曾在生活中得出這樣的結論:美是不存在的。他們認為現實生活中可以直接接觸到的東西,只不過是簡單的線,點或者一堆東西的堆砌而成的。美是唯心主義的東西,無需探討。而這種對美的白色的,機械的死的評論,這樣價值觀下的外部生活便是無趣的,索然無味的。所以,我更加願意相信這個世界存在着美。它是與真,善一種值得人類社會努力追求的事物,是哲學探討和建立的對象。

哲學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間表達我們情緒中的深境和實現人格的協和是“美”。宗教有着熱情的澆灌,哲學有人生智慧與宇宙觀念,美的實現載體(即“文學藝術”)則在汲取與融合這兩者的基礎上,表現着人生,流露出人的情感個性與人格。

而空靈與充實則是藝術的精神二元。

常言道:“距離產生美”。即是在説明美感的形成在於對物象造成距離,在於能空。美是在距離化、間隔化條件下誕生的。但是,最重要的是,美的“靜照”起點在於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世務的絕緣也就是所謂的萬物靜觀皆自得。美在於心靈內部的“空”,精神的淡泊。所以,在時下世事紛擾的世界,美更需要我們本着純摯之心去創作,去品味。

尼采説藝術世界的構成由於兩種精神組成:一是“夢”,夢的境界是無數的形象(如雕刻);一是“醉”,醉的境界是無比的豪情(如音樂)。這豪情讓我們體驗到生命裏最深的矛盾,廣大的複雜的糾紛,這便是“實”。

藝術的最高境界由能空,能捨,而後能深,能實,然後宇宙生命中的一切理一切事不無把它的最深意義燦然呈露於前。“真力彌滿”,則“萬象在旁”。美就是如此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