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精品】讀書筆記作文三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3.22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書筆記作文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讀書筆記作文三篇

讀書筆記作文 篇1

這兩天看了兩本書:《非常老師》、《火鞋與風鞋》。

《非常老師》是楊紅櫻阿姨寫的。楊紅櫻寫過《淘氣包馬小跳》系列叢書,一共20本,我都看過。另外,我還看過兩本她寫的《笑貓日記》。《非常老師》的封皮就很吸引人,展開來是全班同學和老師的肖像和名字,畫的栩栩如生。這本書的名字叫“非常老師”,是指不同尋常的老師。書裏講了四個“非常”老師,分別是:新潮老師、偶像老師、漂亮老師和神祕老師。新潮老師叫羅伊,是班主任,她特別尊重同學的感情,每年期末都給孩子寫温暖的寄語卡;偶像老師叫舒昂,是數學老師,他上課生動,讓原本討厭數學的人喜歡上了數學,他還長得特別帥;漂亮老師叫米蘭,長得很漂亮,學生犯了錯,她從不到校長和家長那兒告狀,她特別鼓勵同學的個性,還花了300元幫同學搶救了一隻難產的白貓;神祕老師叫蜜兒,她其實是個仙女,利用魔法幫助紅宮學校的孩子們學習變得快樂。我覺得這幾個老師都很好,我希望所有的老師都能像她們這樣好。《非常老師》是楊紅櫻阿姨寫的“非常系列”中的一本,“非常系列”一共有6本,我決定要去買剩下5本。

火鞋與風鞋其實是兩個人的名字,他們是父子倆,爸爸叫風鞋,兒子叫火鞋。火鞋穿上新鞋,背上背囊,跟着父親走進大山去冒險。故事中串聯了《星星兔》、《豬尾巴上的蝴蝶結》等十多個精彩的故事。這本書是德國人寫的,是“彩烏鴉”系列叢書裏的一本。這個系列的書都挺不錯,我已經買了12本,看過了其中4本。

讀書筆記作文 篇2

在前幾天,我看完曹文軒叔叔寫的一本書—《青銅葵花》。《青銅葵花》這本書,是一個有喜有悲、感人的故事。我細細地品味這本書,從中受益多多。

《青銅葵花》記敍一個貧窮家庭的生活故事。青銅葵花他們雖然生活艱苦,卻十分幸福、快樂。最後,葵花回到城市,離開青銅。葵花是一個十分善良天真的女孩,讓人憐憫。而青銅是一個堅強的男孩,保護着嬌小的葵花。在青銅粗壯的外表下,有着一顆細膩的心,他心靈手巧,做冰項鍊給葵花。他保護葵花,有人欺負葵花,他寧願自己捱打也不讓葵花被連累。青銅很堅強。

這一家人歷盡坎坷,但是,他們很快樂。他們的這種堅強,使那些一遇到困難就退縮的人萬分懊悔。堅強是一個人成功的必備品質,失去堅強,就是失去奮鬥的意志,自然會失敗。看完這本書後,我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堅強到底應該是怎樣呢?

在學習中,不會因為一點小挫折而放棄,我想這就是堅強;在生活中,不會因為一點小打擊而氣餒,我想這就是堅強。堅強到底是什麼?就是不管面對多差的處境,也要一直走下去!我想,這就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吧!

讀書筆記作文 篇3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着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裏有很多貯存古籍的圖書館,講授古文化的大學,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都落在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大地默默無言,只要有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地一聲奔瀉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騰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於是有了寫文章的衝動……”

餘秋雨在自序裏如此寫道。

我們似乎看到這樣一幅畫面:文弱多情的餘秋雨,在斷垣殘牆或莽莽蒼蒼的人文山水前,一會兒靜靜沉思,一會兒喃喃自語,欲步卻又停留……他驚歎、震憾,他婉惜、歎息。

他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行狀:我就這樣邊走邊想,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後一點少年英氣,疲憊地伏在邊地旅舍的小桌上塗塗抹抹,然後向路人打聽郵筒的所在,把剛剛寫下的那點東西寄出去……

我想,古人讀書時所崇尚的那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生境界,也定然會使他心旌神搖、羨慕不已。

他從祖國大西北的甘肅敦煌起步,轉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東南的吳越春秋,最後寫至境外南洋的疊疊從冢。

他寫下了《道士塔》、《莫高窟》、《五城記》、《夜航船》、《酒公墓》、《家住龍華》、《華語情結》、《這裏真安靜》。

至此,《文化苦旅》真正誕生了。

《文化苦旅》無疑是極為成功的。

它有着低徊與感傷的歷史氛圍,有着散文創作中的戲劇性表現,有着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寫

文學的歷史情懷,是作家自身生命與歷史的對晤,他要尋找自己與浩瀚歷史長河的關係,因此不得不在歷史中尋找合乎自身生命結構的底藴,尋找那些與自己有緣的靈魂。

這種情感愈來愈深,一旦有機會訴諸於文字,則必然將歷史和生命混同一體。

餘秋雨創作的歷史並不是抽象的歷史,他試圖與歷史對話,與歷史共鳴,在自身與歷史的對話中形成他獨特的歷史語境與歷史情懷。

當他厭倦了枯燥的學術生活,便想着離開案頭,換一身遠行的裝束去旅行,他並不同一般人那樣是為了輕鬆,為了獵奇,為了開闊眼界,而是在“尋找一所橫亙千年的`人格學校”。

他不是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於和歷史、文化進行對話。

餘秋雨的遠行不願意去找旅行社,寫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遊觀感的文章,他覺得,那種揚旗排隊的隊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

由此,便決定了他這次的文化旅行活動成了一種“苦旅”。

當他浪跡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訪“人文山水”,行行止止,風塵僕僕,勞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澀的感想,故謂之“文化苦旅”。

然而,書名所隱含的深層的意義,才是最重要的。

觀照人體生命,餘秋雨這一旅程,是他本人對於人類的生命,以及文化走向的問題,由困惑而至感悟的心路歷程,這歷程相當辛苦,故謂之“文化苦旅”。

再觀照中國文化的生命,這是辛苦的旅程,不再是作者的旅程,而是中國文化的旅程,我們中國文化,在時間的長途中,已跋涉了上千年的路,其間所見證的天災人禍、滄海桑田,豈是言語所能説盡。而數千年所累積下來的包袱,變得如此沉重難荷,今後還走得下去嗎?……

故又謂之“文化苦旅”。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的滄桑感更能引發出人生滄桑感,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便有了越來越多的人生體驗與回憶,其實中華文化並不像當時哄傳的那樣頑固和腐朽。它確實步履艱難,卻來自於歷史意志和文化倫理之間的深刻衝突。

歷史意示要求強蠻、突進、超越,文化倫理則要求端莊、秩序、和諧,兩者都有充分的理由卻方向相反,互相牽制,誰也無法實現自己,結果成了千年廝磨的生死冤家,“苦旅”之苦,即來自於此。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急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正是這樣的創作翼求,形成了《文化苦旅》中那種特有的低徊、感傷的歷史氛圍,在餘秋雨如數家珍般的歷史描寫與山水文化臨摹中,籠罩上了一層淡淡的感傷氣息,這種感傷來自於對數千年曆史文化的清理和總結,從而有了一種悲劇的味道。

當這種感傷、悲劇的氣息,在《文化苦旅》中升騰與散發時,便讓我感覺有種妙不可言的美感和閲讀效果。

我幾乎可以看到一個哲人瘦瘦的影子,揹着手,低着頭,皺着眉在慢慢地踱着,我也與這位哲人一起品味歷史,體驗文化,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拂拂地吹過多情而脆弱的心靈。

儘管餘秋雨的散文創作是他厭倦了戲劇研究之後的產物,然而,一個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的事實是,他在《文化苦旅》中有意或無意地融入了戲劇藝術的表現手法,在散文中製造出驚險曲折、絢麗多變的劇場效果。

“我不是天才,因此,我的靈感並不呈現為波瀾壯闊的狀態,而只是片斷閃光。”

餘秋雨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不是天才,他缺乏如郭沫苦那樣汪洋恣肆的才情,他也不十分深刻,缺乏如魯迅那樣入木三分的眼光,但他那片斷閃光的靈感,通過生命潛藏的喚醒,倒不愧為一種創作散文極佳的境界。

我讀《文化苦旅》,是將它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然而腦海裏閃現出的卻是不同畫面的剪輯,好像自己置身於一個個時空交錯的舞台之中。

試想一下,如果餘秋雨沒有在戲劇方面的長期積累和薰陶,便不可能有《文化苦旅》中如此的寫法,他也就不可能於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説古道今,娓娓而談,興趣盎然。

餘秋雨放棄了戲劇,然而他不曾料到,戲劇卻不自覺地成就了他的文學。

就文筆而言,《文化苦旅》中的散文,是一篇篇的美文,是一篇篇經過精心打造的文化佳構。文辭雍容、典雅,而又不顯出雕琢的氣息,在淡淡的敍述中,又藴涵有濃濃的抒情意味。

在《五城記》中他如此描寫廣州:

“廣州歷來遠離京城,面對大海,這一方位使它天然地與中國千年封建傳統構成了逆反,千里驛馬跑到這裏已疲憊不堪,而遠航南洋的海船正時時準備拔錨出發。” 對於遠處南疆的廣州市來説,用這樣一段話來形容,真是既準確又極富想象力。

如果沒有闊大的胸襟,如果沒有遊歷過祖國的大山大川、名城重鎮,如何能寫得出這樣的奇句。

而在《西湖夢》中,作者則是如此點染蘇小小的心靈世界:

“由情至美,始終圍繞着生命的主題。蘇東坡把美衍化成了詩文和長堤,林和靖把美寄託於梅花與白鶴,而蘇小小,則一直把美熨帖着自己的本體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轉捩,只是憑藉自身發散出生命意識的微波。”

無需尋尋覓覓,在《文化苦旅》中幾乎到處都可以找到這類精雕細琢的文字,既有特定的歷史氛圍作為烘托,又有類似小説情節的劇場效果作為主幹,因而,其中配以雍容、典雅而又抒情的文字的描寫,並不會讓讀者有過於雕琢之感,反而會讓文章增添一些詩意,增強一份藝術的魅力。

悠遠的歷史便如一條纜索,餘秋雨便是這樣依稀走來,又於秋風秋雨中漸行漸遠,雖征程漫漫,寒窗數載,卻終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