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精選4篇)

欄目: 高中第三冊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66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周國平散文讀後感(精選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精選4篇)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1

一直覺得哲學是門高深的學問,研究哲學是男人的事。女人,只需走進在哲學引領下的某門子科學。

在朋友的啟迪下,走進了周國平。現在正讀着他的第五本書,以後還會讀他的第六本、第七本——本想等讀完他的全部著作再來寫這篇文章,但一股激流在心中湧動,就像地下奔突的巖漿急需找到一個噴發口,只有噴射而出,才會感覺到自我的放鬆。

周國平的散文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大家都把他的散文稱作哲學散文。如果但讓你去讀哲學,你可能會覺得枯燥無味,但把哲學的道理寄託在散文裏,你就會覺得在品味文化的咖啡,不僅不厭倦,而且會進入亢奮。每天讀着他,都能從他的思想裏獲得一些光明。有他的文章陪伴着我前行,在生活裏沒有了悲傷、沒有了厭倦。那些文章安撫着我浮躁的心,是一劑療傷的心靈良藥,哪怕正歇斯底里,它都能攙扶着你走進平靜。

沉穩的、凝重的哲學力量在散文這條長河裏緩緩流淌,在河的兩岸,你會領略到綠色的原野和守望原野的人們。乘着他給你帶來的諾亞方舟,去發現生活,發現自我,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在他載你前行的旅程裏慢慢成長。

他讓我懂得了孤獨和無聊的區別。無聊是無所事事的空虛,孤獨是不斷思索的充實。走進孤獨的人是最富有的人,走進孤獨的人生是最豐富的人生。在孤獨裏,你會靜下心來,進入書的世界,與一切高尚的心靈對話。雖然你聽不到對方的聲音,但你已觸摸到他的脈搏,你會在不知不覺裏讓自己的脈搏和作家的脈搏一起起跳、一起奔流。在那種境界裏,你已經忘卻你是作家,還是作家是你。在孤獨裏,你會沉思人生,不用像解答難題一樣去苦思冥想,一個生活的細節湧上心頭,一個深深的哲理便隨之誕生,你悟出的這個哲理就不只是對這一生活細節的解釋,而是對你人生裏想不開的諸多事的詮釋。在孤獨裏,你的思索會挑撥夜的燈芯,在倏然一亮之間,光明會帶你走進豁然開朗。你會看到一個嶄新的自我正向你走來,一個成熟的自我正向你走來。如果你是一棵茁壯的樹,他的思想就是你樹根下的一泓清泉。

他的散文讓你發現永恆。人,只是茫茫宇宙裏的一粒微塵。風飄過,落在何方就在何方,沒有人找到你落定的方向。但只要你在飄逸的過程裏,留下飛逝的痕跡,就像流星劃過天空,留下它優美的弧線,你就獲得了永恆。從藝術家的角度看,永恆就在他們的作品裏,那裏留下了他們深邃的精神思維;從平凡人的角度看,永恆就在為社會留下的財富里,這種財富就是你給他人帶來的人生啟示和影響。在他的散文裏,我發現了人生的方向,發現了往永恆去的通道。

他的散文會讓你守護好人間真情。對於愛情,他沒有傳遞給你從一而終的概念。人心是塊調色板,你想要什麼樣的愛情,全在你的心手之間。心靈則手巧,你可以在心裏繪鮮花爛漫的愛情之春,也可以描摹雨後的彩虹之夏;你可以在心裏珍藏楓葉醉人的愛情之秋,也可以鋪展粉粧玉砌的純情之冬。雖然你不一定擁有,但允許你期待,允許你放一隻愛情之舟,到心的彼岸。在放舟的同時,他的散文又牽引你走回真實的世界,這裏有和你同牀共枕的愛人,有相擁而寢給你帶來安全感踏實感不離你不棄你的愛人。你會看到孩子盛開的笑顏,活潑的身影。家是一部百看不厭的演片,每一組畫面都可以帶你回到美麗的從前。沒有矯揉,沒有造作,每天都在演繹着生活的真實和生動。

從他的散文裏,我還收穫了&&想寫些什麼,太陽已經升起,而我的靈魂只屬於夜晚和凌晨。在初陽裏,我是朝露,思維在陽光裏慢慢萎縮。我只能在孤獨和寂寞裏與他對話,在那裏我靜靜地注視着他的散文,他的散文也默默地注視着我。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2

“人為有思想的蘆葦。”

周國平在散文中解釋這簡潔的哲人之語:其意,人如蘆葦,漂泊世間,唯貴思想。看來,蘆葦亦不一樣,我倒想這樣説:人如蘆葦,經歷枯與榮,生與死,像蘆葦留下根死去,人留下思想;像蘆葦往深處紮根,向高處生長,人應認識真相,依舊追求善良。

根在蜿蜒,思想在生變。泰戈爾在《飛鳥集》中説;欣賞着每個孩童降臨時仍有的天真,便知道上帝對人類還沒有失望。憑藉這份寄予希望的天真,我曾相信人性善良。那是一個相信美好的年紀。既然天是藍的,為什麼人性不是善良的?——因為黑夜裏天空是暗的。與其糾結人性是善,是惡,不如説人性是真實的。有人説,心裏陽光,整個世界都是陽光的,心理陰暗,整個世界都是陰暗的。其實不然,世界只是這世界,陽光與陰影從來共存,“她不很漂亮,她不塗胭脂。”“當你面對陰影時,請不要忘記那是因為你的背後有陽光。”當你面對陽光時,請不要忘記你的背後有陰影。

記得龍應台的一篇散文《相信不相信》。當時不懂龍應台的迷失,因為知道的少,所以對已知的格外相信。“知道的越多,越無知。”蘇格拉底這句話大概有兩種解釋:一、知識愈豐富,愈認識到知識的無窮,從而相對於所有知識而言,感到自己無知,就如同達芬奇説:豐實的麥穗總是低下頭顱。二、即周國平説的,開卷未必有益,也可能有害。蒙田稱之為“書殛”。書多易無主見,西方哲人有“別人思想的跑馬場”這一比喻。比如,讀了江南味的文章,信了命數;讀了佛系,改了在意。知道的多了,反而迷茫。人貴思想,思想何貴?我想就貴在:看見了真相,依然追求善良。可惜,物以稀貴,於是大多數迷茫。

“給你一個假期,你願意到熱鬧的都市,還是寧靜的江南水鄉?”

“有一場散步,你願一人欣賞,還是與人同行?”

“一切問題都有兩個答案。”這是辯證的開始,也是迷茫的起點。尼采説:“若人不能拯救生命,我何以忍受為人。”一言中,人高貴,人可厭。認識到人可厭的真相,依然追求人的高貴,不被同化,不為所累,這或是思想。如果善是主流,我願化身而入;如果善是支流,我更願融身流入。不是不知世俗,恰恰是因為看見了世俗。每當注意到黑夜裏仍有月光,我就知道人應追求善良。邪惡的力量來自利益、慾望,善卻可以在沒有利益甚至失去利益時發出力量。當羅馬不在羅馬,成其偉大。當我不在我,成我善良。我關注如何死勝過如何生,因為為之而死,借之以生。

但“一切問題都有兩個答案。”人性是真實,世界只是這世界,陰影與陽光從來共存。所以陰暗不可缺少。正如《戰爭之王》的台詞:“世界就是這樣運轉。”周國平在散文裏説:“如果一個教派的教義是去除一切煩惱、疾病、邪惡,我們就有理由認為它是迷信,而不是宗教。”如果到達極善,緊接着或許就會是極惡。這無關樂觀與悲觀,這只是真實。我們難以改變這世界,卻可以認識世界的真實,在這份真實下,讓追尋善良走在路上。像晨昏線平分晝夜,夜裏的人依舊欣賞星空,欣賞明日依舊的光亮。

“親愛的孩子,我不能再現身了。我把我最珍貴的天真給你,用以抵擋人間的凡塵,希望你回到我身邊時,依舊善良。”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3

開始認識周國平,是從一次老師推薦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這本書中,瞭解到他有個早夭的女兒,是個頗有名氣的作家。但真正瞭解他,瞭解他的思想,瞭解他的人格,還是要説到這本《周國平散文》。

畢業於哲學系的他,不僅語言文字功底深厚紮實,而且所作的文章字裏行間都洋溢着哲理和讓人信服的感覺,其中也不失情感的流露和真誠的訴説。我小心翼翼的揣摩着,覺得周國平之所以能成大家,在於他思考的比我們多,比我們深。正因為他研究哲學,所以他對這個世界,對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事總會習慣性的思考,感悟,甚至從中總結出我們想不到但讀到卻又覺得十分在理,感同身受的道理,亦或是觀點。有時候讀到某一段話,會驚訝,詫異,會覺得:誒,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有過這樣的感受,可為什麼我沒有從中悟出這樣的道理,沒有進階的思考呢?也會驚歎,原來自己那樣做是有原因的,居然還有這樣的哲理藴藏在其中。這讓我不得不佩服哲學家們的思想,更佩服他們能將這樣的思考轉化為發人深省的文字,讓人們的思想得以交流,得以進步和發展。

為什麼説佩服他們能夠將思想轉化為文字?相信你我都有過這樣的感覺,想和別人表達一種情緒,或一種感覺,亦或是一件事的意義,有時我們總會覺得詞窮,所以我們會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大話來一筆帶過,掩蓋我們在將自己的思想轉化為文字時的無能為力。作為一名大師,周國平能將自己的思考注入文字,並使它有感情,而不是一味枯燥地呈現出來。這些文字裏有他的真實經歷,親身感受和切心體會,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他的文字那麼有説服力,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贊同。又或是在某時,讀到某個段落,就像看到了自己,就像在檢討、反思自己。

充滿哲學性的文字就像是一面鏡子,讓你在從中看到自己,看清自己的同時,也能夠看到整個世界,看清這個世界,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有人説,這個世上最難的事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別人。但在讀《周國品散文》的時候,儘管讀的是別人的思考和想法,但我沒有任何被強加的感覺。我所有的感受反而是覺得周國平真的非常的了不起,它能夠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讓你被潛移默化地接受他的思想,認同他的思考,讚賞他對世界的認識與價值觀。相比那些令人反感的説教,周國平的文字雖然是在説理,但在讀者看來並沒有距離感,也不會覺得倦意重重,反而是像找到可以聊天的知音,可以互訴心腸的朋友,可以依賴的精神依託。

這本書,教會了我思考。思考的方式,思考的原則,思考的深度,其實都是有自己決定的。我們應該學會這樣的思考,學會將思考這樣無形的東西化為有形的.存在,學會感悟,學會將思考傾注於文字,更理性,認真的生活。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4

讀一本書其實是從標題開始,進而是目錄,然後是序言,再才是正文。這本散文集的標題很是普通,對內容的瞭解要從目錄開始。散文是按日期分成幾個專題的,從專題的名稱來看,很富有哲學的味道。只有一個人生,今天我活着,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每一個都可以作為一個命題,而寫成一篇篇乾澀難懂的文字,但是每一篇散文的標題,都是些貼近生活的內容。有旅遊(《旅+遊=旅遊?》)、擠車(《從擠車説到上海不是家》),還有一些有關生活態度的,《消費=享受?》、《愉快是基本標準》。

從生活中來表達自己的人生哲理,也許準確地説是從我們通常都會需要的情況或是都會思考的問題出發,來談一些看法。例如在《旅+遊=旅遊?》一文中,有這樣三個問句“恬靜的陶醉在哪裏?真正的精神愉悦在哪裏?與大自然的交融在哪裏?”從一個旅遊的現象而引出這樣三個問題的思考,而這些思考其實不僅限於旅遊,而是我們的生活。

他的文章不僅是故事加感想的散文,也許是我有短時間看了太多的《讀者》,基本上對一個故事加上就是論事的一點評論的八股格式,而大多是些信念、注重細節之類的,寫出某個具體的道理,而讀者很難有自己進一步的思考,缺乏“可持續發展”性。他的散文至少也是事情加思想,而給讀者留下了繼續思考的餘地。

他的散文融合了生活和哲學。有他的散文而引發的對人生的思考雖然深刻,但是不幹澀。前幾日看了幾頁《蘇菲的世界》,雖然把哲學放在了有豐富情節的故事之中,但終究是有“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的基本哲學命題,需要集中的思考,也許也有一些對思想的壓力,這樣的思考是有味道的。但是在周國平的散文中,借生活事件和尋常的命題而思考一下人與自然、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輕鬆的思考體驗。既有一種思考的快樂,又不至於有思想的壓力,在我看來,這也是他的一個成功之處。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思想,與社會的現象相違背。《何必名校》便是如此的一篇,記得陳丹青有篇《教育的現實和現實的教育》,主題顯然一致。但是陳丹青是借中美教育之差異而同批中國教育體制,也許是因為此文作序的需要,而《何必名校》則是通過自己小時候經歷的描述來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周國平散文,甚至包括今日在看的隨筆集《人與永恆》,都是從自身出發,通常用第一人稱(我在摘抄中有一段評論),更具主體性,而少一些排他性。也許有對現實的坦然。

也許他的散文的出色之處在於從普通的命題出發,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而帶動了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