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人間滋味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38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間滋味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間滋味讀後感

人間滋味讀後感1

很早就聽過汪老爺子的名頭了,名頭太響,高高在上的感覺,我都不敢看他的作品,怕自己的欣賞水平達不到那個高度,這也是我不太喜歡看這類大家的作品的緣故。

前些日子,編輯朋友做了汪老爺子三本書——《人間有戲》、《人間草木》、《人間滋味》,並送了我一套。拿着《人間滋味》的時候,頓時驚喜,為什麼呢,這種封面設計是我所愛的,白底、留白、寥寥幾筆,一下子就找到了讀這本書的興奮點。對於中國文化來説,我最喜歡水墨和留白了,自詡為中國文人式的“毛病”——中國文人的拿手把戲沒學會,“毛病”到染了一身。

隨手一翻,看到了《蘿蔔》這篇,上來就是“楊花蘿蔔即北京的小水蘿蔔,因為是楊花飛舞時上市賣的,所以叫楊花蘿蔔”。沒有客套話,不拿捏,有什麼就説什麼,還不羅嗦,三言兩語就能把事情説明白。看汪老爺子的書之前,我是做了不少功課的,有關他的資料查了一堆,就怕看不懂。沒想到,汪老爺子的作品竟然是這樣的淺顯易懂,實實在在。就好像,我做了很多的防護措施,心都蹦到了嗓子眼那,卻見到了一位毫無架子的慈祥老人,跟你嘮家常。用心交流,不做作,任誰來了,都會喜歡上這位老人的作品。更何況,老人平實的話語中,藴藏着博大精深的東西,比如説閲歷,光蘿蔔這篇,就把全中國的蘿蔔網羅進來,汪老爺子是在跟你嘮嗑,但是他嘮的是全中國的嗑,一般人嘮的起嗎?

就談吃來説,蔡瀾也是我關注的一位,不過他的東西,我更多的是當做一種獵奇。汪老爺子的談吃,更多的是描述了中國千百年來的一種傳承,這麼説好像有點虛,舉個例子來説,900年前,蘇東坡説:“無竹太俗,無肉太瘦,若要不俗與不瘦,除非天天筍燒肉。”900年後能傳承這種文人的情懷的,唯有汪老爺子一人矣。感染了這種情懷,再看汪老爺子的作品,他説的已經不僅僅是吃了,而是聊的人生。

林語堂先生説,人生不過如此。對於此話,我的理解是分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我今天以“看山是山”的境界,來讚歎汪老爺子的“看山還是山”,未免有點蚍蜉撼樹的感覺了。各位朋友,不要聽我在這瞎白話了,快讀看看汪老爺子的文章,才是正事。

人間滋味讀後感2

閒來無事,便淺嘗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間滋味》。若粗魯地翻閲,便僅僅認為此書是一本“滿漢全席”,而捧起細細地咀嚼,會品見不俗的樂趣。

讓我記憶最深的,是那篇《端午的鴨蛋》,仔細品讀,味蕾上都殘留着鹹鴨蛋的鹹香,那誘人的高郵鹹鴨蛋,質細而油多,孩子們還用絡子掛起鴨蛋,為端午節增添了許些明亮的色彩。一個個普普通通的鹹鴨蛋,貌不驚人,但滑入口中的綿軟,總能將人帶進故鄉的温情。鹹鴨蛋,也許就是牽着遠方孩子的絡線,看不見,摸不着,但時時刻刻牽動着心中的念想。一個小小的鴨蛋上就有説不完的美妙之處,倘若沒有一種故鄉情結,沒有一顆超然自在的心,誰能從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此滋味?

食物具有不一般的力量,它總能勾起人心中的各種情感,親情、友情、愛情,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食物和情感,總有藕斷絲連般的纏綿。

汪老先生用最樸實最純粹的語言將祖國大江南北的美食娓娓道來,卻更多的是讓我們體會到各地的人文和情懷,人間最美的滋味一開始也許並不能獲得你的青睞,但它的味道總是縈留在你的記憶中,在某個不經意間迸發,令人回味無窮。

“口味單調一點,耳朵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社會興趣要廣一點。”汪老先生在《吃食和文學》中寫道。這對不能出門這些的這些日子,尤其有些啟發。

在目前滋味隔離,足不出户就是為社會做貢獻的日子裏,不得不承認,我們確實喪失了不少往日的滋味。脣齒間少了街邊小吃,應酬的酒水,電影院爆米花的味道,倒是多了幾分自己炊飯的清香。在有限的空間裏,發揮創造的想象力,保持對生活的熱愛,清閒的生活總會多了幾分滋味。

想象力如何發揮呢?例如在一碗熱氣騰騰的.水煮麪中擱幾片蔬菜葉,成為了“農家風味”放上幾條鱈魚片,就成了“海景”,再淋上一勺辣椒油,便成為了“香辣農家海景面”呢,生活因你而有了滋味。

而這“農家風味”,“海景”不就來自於故鄉的味道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外面的世界的食物是多麼的誘人,經常遊蕩在美食街上的你多久沒有吃過家鄉的味道了?吃多了山珍海味,心中不免想起故鄉的美食。食物不僅是一種生活必需品,更是一種感情寄託,無論是山珍海味還是家常便飯,街邊小食還是玉盤珍饈,在滿足人們生理的同時,寄託了我們或濃厚或淡薄的情感。

那些被我們遺忘的情感,只需一口便可以喚起沉睡的記憶,只需一口就能讓人淚流滿面……

食與情,纏纏綿綿。

人間滋味讀後感3

民以食為天,在寫吃這件事上,向來不缺人才,古有蘇軾大吃貨,猶記得他寫“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初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蛤蟆緣習俗”。近來看汪先生的《人間滋味》,才漸漸明白吃貨的背後都藏有熱愛生活、眷戀生活的真性情!

汪先生對食物有南甜北鹹東辣西酸的概括,我雖是北方人,因工作去了南方一段時日,近年來也慢慢由鹹轉為辣的癖好,可謂是無辣不歡,水煮魚、辣子雞、魚香肉絲、麻婆豆腐等等每次休息日總是要比着菜譜做上一兩個助助興,邊吃着邊想起在南方的快樂時光。看書中汪先生對過去那些蘿蔔、豆腐、栗子,韭菜花、手把肉、元宵的描述,大抵也是帶着些懷舊的眷戀吧!

我對美食是沒有抵抗力的,尤其是拌黃瓜那一段“黃瓜切成寸段,用水果刀從外至內旋成薄條,如帶,成卷。剩下帶籽的瓜心不用,醬油、糖、花椒、大料……調勻。將瓜皮投入料汁,……瓜皮極脆,嚼之有聲,諸味均透,仍有瓜香。”,看到此處早已垂涎欲滴,想起了學生時代每月回家一次,母親必會準備一罐我愛吃的醃黃瓜,用罐頭瓶子裝上,瓶口用塑料膜封的整整齊齊,每次返校都會起個大早,一一替我裝好,還不忘叮囑:和同學們分着吃!可惜,我早己離家多年,很難再吃到母親親自做的醃黃瓜!

許是時代不同,汪先生描述的很多吃食我大多沒有吃過,在那個匱乏的年代,野菜、鹹菜也許是一家人充飢的主要來源,很多人靠鹹菜熬過了一個又一個沒有蔬菜的冬天,“野菜多半帶有一點苦味,凡苦味菜,皆可清火。但是最重要的是吃個新鮮”,先生的字裏行間處處透露這家常菜的平平淡淡、從容淡泊。

汪先生在最後説: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鹹東辣西酸”,都要去嚐嚐,希望年輕人多長見識,積累經驗。現代的年輕人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不必操心每日的吃穿,亦不會為了飽腹挖野菜、醃鹹菜,喝難以下嚥的“鹹菜茨菇湯”,吃食僅僅是吃食,是美食,帶來的只是味覺上的快樂,很難體會吃食背後的文化。

願我們的人生都有酸甜苦辣,也不枉來這世界走一遭!!!

人間滋味讀後感4

“誰人在微明中舉火,最能温暖你的腸胃”

也斯的粥詩這樣寫道。他的食物散文也若此,“細語商量”,温熙動人。食物不是也斯創作的重點,但一定是重要的部分,因為專門關於食物,他已出版過兩本詩集,一本小説。這次又有散文集,既非食家評點,也不關參肚鮑翅,重在講述食物於記憶、人物、境遇、文學電影文本、東西諸樣異類文化之間穿梭往來的故事,“散文的散步”。

也斯説過食物也是有靈魂的,“有時看到一枚水果、一棵菜、一盆用心做出來的食物、一篇好的散文、一首好詩,總令你眼前一亮,像看到一個出落得與眾不同的人,有她獨特的修養和容貌,讓人心生愛慕,想一個生命也不容易完成她自己的個性,值得珍重”。珍重之風,一直見諸他的文字,而愈寫,他的海闊天空、精靈鬼馬也愈加融入通篇的温熙微明中去了。

寫食物,更寫面對食物聚在一起的那羣人,有八方朋友,有菜園“農婦”,也有高人隱士,其各自攜帶的文化視野借食物暫處一席,錯綜廣闊,“食物和文字不斷旅行,做客的變成主人,主人有一天又變成客人”。流轉之間,早過了千百出戲場,珍重之風,由是見諸也斯對眼前人物的用心,對生命之開闊的信任。他説過“小心文化偏食”,拿食物為例,則“隨緣入座,由於不同機緣接觸不同食物,同時也接觸種種偏見,高尚和低俗、名牌和山寨、保守和激進,都可以各有偏見。我低頭吃菜,飯桌上有高人也有隱士,能啟發我的都是我師。我也願意對話,卻不好為人師,也怕自以為義”。

既是作家也是學者,也斯的散文自然偶爾述及學術和理論,但仔細讀來,理論和思想都融入生活常事,實是一名學者之難得。原來他説:“我對權威理論都帶點調侃,不管什麼名士金句,要在生活中考驗過,落實到生活裏才有用。人家講理論我都會聽一聽,但更有興趣看講話的人怎樣做人、生活上採取什麼態度。”

一年以來,也斯身患一場大病。集中部分篇章作於生病之後,當其時,“素菜有餘甘”,而他自稱“生機病人”,一如繼往“漫步塵世,觀聽往來”。他寫“農家菜的故事”“蔬菜的祕密”,卻不是“傷痕文學”和“疾病寫作”,沒有訴苦、傷感、特意的勵志……有的是心物往來間的結晶,歷久彌新、澹盪無休的人間色、香、味。

人間滋味讀後感5

汪老對吃有一番話,每回讀到這句話,就忍不住笑一會兒,他説:解放後我在北京市文聯工作過幾年。那時文聯編着兩個刊物:《北京文藝》和《説説唱唱》,每月有一點編輯費。編輯費都是吃掉。編委、編輯,分批開向飯館。那兩年,我們幾乎把北京的有名的飯館都吃遍了。

我先生姓李,文雅地稱呼他李先生吧。

李先生愛吃,也會吃會做,他老頭兒更是會吃,愛吃個口味,菜做得好不好,他一筷子就知道。

一天下班回到家,看到鐵鍋裏似乎燉着東西,李先生忙活着切什麼,一問才知是羊頭肉。李先生講他逛超市,看到有不錯的羊頭賣,果斷買了一隻,回家就給滷了。他拌好調料,撒上切好的香菜,筷子夾給我一口:嚐嚐怎麼樣,口氣不乏得意。我嚐了連連大讚,口感鹹香有嚼頭,比我午餐吃的雞排飯好吃多了。

羊頭肉擺上桌,李先生的父親夾了一塊,吃完就把盤子推給兒子。説:這不是跟豬頭肉一樣嘛,早幾年,我販蘋果的時候,擱活兒的老夥計愛吃這個。言下之意就是他老人家不稀罕這味兒。

不是第一回了,我這兒媳婦給老頭做過拍黃瓜,他老人家吃過一筷,説了句:啥味兒?然後丟下半盆的黃瓜,專心吃自己炒的花生米。我吭哧吭哧吃完一根拍黃瓜後,不輕易嘗試這個菜了。不然,下回我還得自個兒吃完一盤涼拌黃瓜。

李先生這個會吃的吃貨,最得意的事永遠是,在外吃個好吃的,回家就能自己做出來。嘴巴刁,下的什麼料一嘗就知道。一次,吃過一個麻辣面後,微信上發圖片給我説好好吃。當天晚上就做給我。先是很好地利用了家裏餘下的半把鹼水面,就是那種煮出來發黃的圓麪條。然後用豆漿機打磨辣椒麪、麻椒面。連調料都是真材實料現做,能不好吃嗎?

自打讀了汪曾祺的《人間滋味》,簡直長了一個汪曾祺的胃,遇到好吃的店就走不動。武聖羊雜割不錯,白湯紅肉綠香菜,泡上一個芝麻餅,滿口鮮香,再搭配上小鹹菜來兩口,你説這麼好吃,能不賺錢才怪。酒飽飯足之後,我和李先生就呆坐着給老闆算賬,一週來吃十回都嫌少的,老闆得多賺錢啊。

功德林出產的大個兒菜糰子,玉米麪兒包上細粉、白菜、木耳、油炸脆,我吃一個就不用吃午飯。姚記米皮就是在冬天吃都是可以的,米皮是放在熱水篦子上保温的,熱乎乎的,澆上很紅的辣椒油,吃的臉色都白中有紅,吃飽了繼續逛街都腳力大增。

一個人不講究穿,再不講究點兒吃,這一輩子得多虧啊!抱有這個共同的想法,我和李先生決定在發現好吃食上繼續努力。

人間滋味讀後感6

以一個非典型吃貨對這本書的期待而言,實在是有點失望。

讀到推薦説,也斯好吃,更好餐桌菜餚與人情交會的滋味,他會寫留學時想念的一鍋明爐白粥,令自己健康起來的新鮮蔬菜與貼心字條,有歷史重量的柏林蕁麻菜湯、代表和平舒暢生活山區手信……

仿若看到了濟濟一堂的美食故事。

實際上是我會錯意了,書名《人間滋味》重的是那人情交會的滋味,而非美食的口感。只是以食物作為串聯,寫自己體會的人生味道。

讀了下去總覺得有些不對。雖然我也欣賞書中所寫的某些段落和感觸,但總覺得隔了一層。正好最近在讀龍應台的《目送》,這種比較就更明顯了。

龍應台的散文集也澆灌了很多自己的情感,也有很多是“借題發揮”的故事,但是她的娓娓道來讓人親切温暖,心中熨帖;而這本《人間滋味》,卻有很重的文人之氣,很多地方我覺得過度矯飾了,文縐縐的好似在賣弄。就像他們都會提到各自的朋友,龍應台的朋友就是我們普通人的朋友,扯東扯西,有時微言大義,有時言不及義:可是也斯寫朋友總是顯得很客氣,頗有“君子之交”、“相敬如賓”的感覺。或者這麼説吧,用王國維的話來説就是:‘隔’與‘不隔’之別。龍應台的文章讀來,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人間滋味》很多地方文辭雖然優美,但總有矯揉裝束之態,情感隔了一層。

但是我十分喜愛欣賞和書中的這些段落,這些才是真正的人間滋味,情真意切,讓人回味無窮:

人回想自己年輕的日子,總會看見許多笨拙的姿勢,給自己留下許多傷痕,好像新鮮的水果給碰得發淤了。但年輕的眼光凝視眼前的鮮果,想要捕捉其中的神祕,在真真假假的光影中滑跌,等到明白多一點,好似樹已增添了年輪,開花結果四周落葉滿地。又見新來者面對生命之果,躑躅徘徊,無法抗拒它的誘惑,無法參透它的神祕。

他知道什麼是好的,但活在人羣之中,你哪能有那麼多要求?你只能接受這世界又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好好壞壞的蔬菜。只能儘量找他們的好處吧。有時,不健康的東西還不是照吃?

世界由許許多多好壞參半的分子組成,我們沒法潔癖地不沾塵污,也不可能擁抱一切。這參差明暗也存在於我們身體之內。

什麼對身體是好的,什麼不是?你得從眾多聲音中,從自己的體驗中去找出自己的食物,自己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