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5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感

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感1

初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感到作者的觀點跟我的思考事物的邏輯、或者我認同的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方式很契合;起先以為是一般的勵志書,如果不是有讀書筆記的任務,也許就不會靜心去閲讀,也許會在一些概念理論中漸漸失去耐心;然而,輕翻幾頁,不由肅然。讀完這本書後,彷彿是經歷了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需要和自己心靈對話的閲讀,是一次需要內省的閲讀。一直以為,技巧的東西,非內心動容,是不會有鮮活感的,所以,在看到本書將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意願”相互交織的結果時,特別悦納!

俗語説:“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着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着我們的成敗。

擁有真正獨立人格的人,能夠事事主動積極,而非受制於人。但是,只重獨立並不適於人我息息相關的現代生活,並非圓滿生活的終極目標。七個習慣中的前三個,着重在如何修養自己,由依賴進而獨立,達到“個人的成功”。後四個習慣則涵蓋了團隊精神、合作與溝通,追求“公眾的成功”。對於我們“工作人”來説,在提高工作能力的同時,應該尤其注重合作這個概念,也就是做到雙贏的思考習慣,學會傾聽,理解他人,再尋求自身的被理解,團隊精神,實現個人和企業的雙贏。

人是很難改變的,出於本性的固執和偏執。在生活中,固執的人和偏執的人非常多見。對於個人而言,“習慣若不是最好的僕人,便是最差的主人。”書中論述的七個習慣是人生自我修煉的信條,是非常精闢和正確的人生道理。在我看來,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是其他六個習慣的基礎和鋪墊。

本書一開始,作者就提到:“人性的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人類不僅能針對特定環境選擇迴應方式,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的環境;採取主動不等於膽大妄為,惹是生非或滋事挑釁,而是要讓人們充分認識到自己有責任創造條件。”積極主動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是個人踏上成功的基石。人受制於客觀條件並不足懼,重要的是,我們要針對現實環境進行主動迴應,人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就要為自己創造有利的機會。如果你沒有目標,只是等待,那我相信,你永遠也不會有機會,只有努力的去實現自己的目標,為目標尋找機會,才能獲得成功。

同樣,積極主動是引導企業成功的動力源泉。企業外部的市場問題當然重要,但對於基於明確戰略目標而建立的組織,最大的問題是來自企業內部的種種矛盾。具有領袖素質的企業決策者,明白如何引導員工的信念朝着更積極正面發展的道理,在企業內部系統地塑造各種優勢能力。企業要大發展就必須超越傳統管理,上升到激勵和引導的高級層面上來,認識並塑造員工身上的最強、最美好的東西,並將這些優秀的品質轉化為積極工作的動力,讓積極的情緒佔據心靈的主導,引導他們的動機、目標與企業發展的戰略方向自覺融合,釋放企業內在活力和潛力,增加抵抗外界困難的免疫力,最終將“積極主動”鑄造成為企業成功和個人成功相結合的動力源泉。這正是書中提到的:“管理是正確地做事,而領導是做正確的事。”

以前在我自己的思維定義裏,一直自以為是的認為是一個積極主動的人,也時常將“生氣就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句話掛在嘴邊;然而,在第一個習慣中,一開始提到的社會之鏡,才發現我就是從哈哈鏡中看自己。我一直沒有理解“積極主動”這四個字的真正含義,隨着讀書的深入,對自己進行重新審視,對積極主動也有了新的認識;當看到書中有位學生請假的案例時,頓時豁然開朗:“積極主動的人理智勝於衝動,他們能夠慎重思考,選定價值觀並將其作為自己行為的內在動力;而消極被動的人則截然相反,他們感情用事,易受環境或條件作用的驅使。”

只是粗略的讀了一遍,這本書我還會繼續讀,因為七個習慣也是需要堅持去做的,讓自己的內在充實起來,只要堅持下去,那麼,想要的成功也會到來!

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感2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在讀完這本書後,我自己最大的收穫是深刻地認識到要提高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從改變自己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對事物的認知方法以及對競爭環境的理解入手,也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質,同時輔助一些必要和實用的有效方法。“積極主動”的態度,“以終為始”的願景,″要事第一”的把握,“雙贏思維”的互賴,“知彼解己”的溝通,“統合綜效”的合作,“不斷更新”的創造,會使每一個人走向世成功的彼岸。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七個習慣是一個整體,它們相輔相成, 既講到了個人要全力以赴確立目標,進行個人修煉,並由依賴轉向獨立,從而實現“個人成功”,也講到了要通過建立共贏、換位溝通、集思廣益等,促進團隊溝通與合作。而不斷更新更是涵蓋了前六個習慣,督促我們從身心開始完善。其中讓我啟發最大的是“要事第一”這一種習慣。

“要事第一”是一種自我管理的原則,有效管理是掌握重點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作為一名商業客户經理,每天必然會被許多如針對性營銷政策的落實、客户的走訪、對區局營銷支撐、領導交辦的臨時事宜等瑣事纏身。自己以前在工作期間,感覺到在工作中常常難以避免被各種瑣事、雜事所糾纏。由於沒有掌握高效能的工作方法,經常被這些事弄得筋疲力盡,心煩意亂,總是不能靜下心來去做最該做的事。有時候被那些看似急迫的事所矇蔽,根本就不知道哪些是最應該做的事,結果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致使工作效率不高。學習了“要事第一”這一章後,我認識到工作是要有章法的,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要分輕重緩急,這樣才能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得有節奏、有條理,達到良好效果。為提高工作效率,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對一天的需要處理的事情進行羅列和分類,按照如下四個方面畫一張圖表:重要而且緊迫的事情、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情、緊迫但不重要的事情、既不緊迫又不重要的事情,對照圖表規劃自己一天的工作。這樣堅持一個月後,我覺得圖表讓我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首先,圖表讓我的工作目標變得可以觸摸和實際,從而避免浪費時間和漫無目的地瞎幹;其次,圖表為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我每天可以排定事情的優先次序,可以明確一些事情究竟是應該做還是不應該做。排定優先次序可以幫助我確定將最重要的事放在最優先的位置上,以免被感覺、情緒或衝動所左右;第三,圖表大大地調動了我的工作積極性。每天制一張圖表,使我對自己的工作目標更加清晰,當一天的工作結束時,檢視當天的圖表,可以發現哪些工作還沒有完成,哪些工作還可以做得更好,從而使自己的積極性能夠充分地發揮出來。通過一個月的實踐,我覺得我的時間分配比以前更加合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每天工作的心情也更加愉快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讀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學習前人和他人的經驗,是為了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只有把從書中學來的東西用到實踐中,才能真正達到讀書的目的。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會通過不斷的努力和探索,通過培養這七個習慣,我相信我可以循序漸進地獲得不斷的進步,逐漸成長為一位真正高效能的商業客户經理。

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感3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一本倍受推崇的書,我的公眾號名稱中的“高效能”正是源自此書。作者史蒂芬·柯維,是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大師。

從書名看起來,這似乎是本成功學的書籍。事實上,它遠遠不止教導我們如何成功,在我看來,它是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

它講述的不是急功近利的成功速成法,而是基於人類本身特點總結出的成長原則。有一個著名的祈禱詞這樣説:上帝,請賜給我們胸襟和雅量,讓我們平心靜氣地去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請賜給我們力量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請賜給我們智慧,去區分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

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不是別人,不是世界,是自己。而要改變自己,就要終身學習,不斷成長。這裏的學習和成長,不是簡單的看書、掌握一些知識和方法就能實現的。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這本書能給我們很好的指引。

那麼,阻礙我們成長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呢?作者認為,思維定式對我們的影響巨大。就像出去旅行卻拿了一張錯誤的地圖,再努力也是南轅北轍。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和《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就是因為不同的思維定式活成了不同的結局。

同樣是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中長大,蘇明玉在父母試圖犧牲她成就兄弟時,果斷的選擇了和家人決裂,並且一直致力於通過自己的努力活得更好。而樊勝美卻成了父母及哥哥一家的提款機,把改變命運的突破口放在了嫁個有錢人上,大好的光陰不去學習提升,而是用在美容和參加飯局上。

女人的成功靠自立自強還是靠男人?這樣不同的思維定式對人生的選擇有巨大的影響。對高效能人士來説,轉變思維定式才能實現根本的改變。書中在實現個人領域成功方面提到了三個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和要事第一。個人領域成功的關鍵是從依賴到獨立。蘇明玉和樊勝美二人不同的思維定式,導致她們這三方面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習慣一:積極主動。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停滯不前,並不是命運對我們有多麼苛刻,而是缺乏積極的`態度。

明知道要過好日子就要腳踏實地,卻把希望寄託在虛無縹緲的事上,比如中大獎,高富帥踏着七彩祥雲拯救自己等等。

其實,只有自己才是救世主。

蘇明玉靠自己,主動去爭取事業成功和經濟獨立,事業愛情雙豐收。樊勝美想靠婚姻,積極主動都花在了和有錢人打交道上,結果呢?不過是被人當成了飯局上的“菜”。

習慣二:以始為終。

沒有目標,所有的努力就像沒頭蒼蠅在亂轉。生活中不乏踏實肯幹的人,可以沒有目標,就像挖井人,這挖一下,那挖一下,力沒少出,沒有成效。

要解決這個問題,作者提出了一個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撰寫個人使命宣言。寫出自己此生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想要實現的夢想。

蘇明玉的目標就很明確,和很多一不如意就跳槽的人相比較,她在一項事業上努力,對自己的要求嚴格,不斷自我成長,這樣的人,有可能因為運氣因素成就有高低,但都能過的不錯。

而樊勝美呢?她的目標看似明確:嫁個有錢人,可實際上,這個目標非常模糊,不確定因素很多,沒有把自己做為撰寫人生劇本的作者,這種情形下,就容易被牽着鼻子走,成了飯局上的一盤“菜”而不自知。

習慣三:要事第一。

作者把時間的使用方式分成了四種: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其中,對個人成長最有用的是第二種,包括建立人際關係、規劃長期目標等,而有害的則是第三類和第四類。

蘇明玉的成功,很大的因素在於有“貴人相助”,而貴人,並不是莫名其妙的從天而降的。樊勝美的失意,一大原因是面對職業天花板得過且過,不去尋求突破,自己都放棄了,怎麼會有人來主動幫忙呢?而現實中有不少人,包括我自己,一邊拿着手機刷朋友圈、刷劇,一邊感慨生活不易,這種把時間花在不重要不緊急的事務上的行為,只會離理想生活越來越遠。

介紹了三大個人領域成功的習慣後,作者指出,公眾領域的成功是一個從獨立到互賴的過程。

這裏的互賴,不是依賴,而是在人際關係中具有雙贏思維,能夠知彼解己、統合綜效。

習慣四:雙贏思維。

一個人損人利己的思維方式指導下,是難以在公眾領域獲得成功的。所謂雙贏,就是雙方或多方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蘇明成在面對問題時,想到的就是“剝削”妹妹。而在家庭成員之間,想長期損人利己是很難實現的,最後只能收穫苦果。

而利人利己才是長久的人際交往之道。在實現不了“雙贏”時,作者認為,放棄才是最好的選擇。

習慣五:知彼解己。

聆聽別人的心聲,瞭解對方的需求,這是有效溝通的基礎。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容易用自己的感受去判斷別人的行為,甚至好為人師,這樣做只會導致溝通不暢,影響情感交流。

在育兒過程中,我發現這一點尤為重要。

記得大寶剛上幼兒園不久,曾經多次問我:“媽媽,為什麼我要上幼兒園呀?”我只是很簡單的告訴她小朋友都要上幼兒園,可以學知識,認識新朋友。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那段時間她在幼兒園被欺負了。

以後孩子再提出類似問題或要求請假時,我就注意多和她交流,找到原因,看是和小朋友發生矛盾了還是被老師批評了。及時溝通會讓孩子覺得媽媽理解自己。

習慣六:統合綜效。

這個習慣主要是指前面的五個習慣並不是互相隔絕的,綜合運用的效果會更好。

這個習慣使用的前提是尊重個體差異,以此為基礎積極主動的解決問題。

比如《都挺好》裏的蘇家大嫂吳非,在面對蘇大強要買房並加保姆名字時,就很好的運用了這一點,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在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難以簡單應對,這種情況下,不坐以待斃,積極主動,定下目標,合理安排時間,追求雙贏,注重移情溝通,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習慣七:不斷更新。

俗話説:“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不斷更新才能不斷提高產能。這裏的更新是全方位的,包括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

忽視這一點,即使以前有一手好牌也可能有個壞結果。

比如蘇明哲,曾經的天之驕子,在工作後沒有規劃好職業發展路徑,還任性的在蘇母去世後馬上回國導致丟了工作。

而一直不被父母重視,缺乏資源的蘇明玉,卻通過不斷的自我提升,成了蘇家孩子裏最成功的。

真正的改變是思維方式的改變,只有看世界的眼光變了,世界才會改變。作者:簡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