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8W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故事曲折有趣,書中有許多發人深省的語句,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得便是那可以察覺自己感受的歡樂樹和愁苦樹。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1)

我用三天的時間就看完了《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主要是因為想和書中的主人公阿南一樣,儘早找到心想事成的祕密,可以早日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吧。

全書以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懷疑的阿南為線索,因為見到美如天人的月葉公主,一心想得到她而走上了尋找可以讓人得到永恆幸福的鎮國祕密為引線。

德芬老師依次安排了各個人物出場,逐漸引導阿南找到心想事成的法則。無論《遇見未知的自己》還是《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德芬老師想闡述的理論條理清晰地逐步鋪展在我們眼前,讓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看清小我,進而在生活中練習,讓自己活得更加自在、快樂。勿容贅敍,書中充滿了睿智,充滿着正能量,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閲讀、認真思索的兩本書。

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能量組合而成,我們的思想、意念也一樣是有能量的,當它們發生振動的時候,根據吸引力法則:振動頻率相同的東西,會互相吸引引起共鳴。我們的正能量振動頻率很高,當我們把它散發到宇宙之後,就會吸引振動頻率相同的充滿正能量的人、事、物來到身邊,反之亦然。

因此,我們所思所想這些無形的東西就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日常的情緒,以致於進一步影響我們採取的行動,最後導致了結果。但我們不應該糾結於結果,而是讓一切自然而然地發生,所做的只要感恩就好。

但在看完之後,回過頭去看第二遍的時候,卻變得越來越混亂,有時候甚至像亂麻一樣,沒有半點頭緒。難道真的因為心想事成的後面藏着祕密的祕密嗎?

我覺得不是,而是因為人生有許多的無奈,並不是因為你努力了,你做得有多麼好,就會有成功有收穫,也因此才會説不應該糾結於結果,讓一切自然而然地發生吧!

我理解的是真正讓自己得到心想事成的結果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然後把成敗都付與笑談中,成亦感恩,敗亦感恩。只有經過不同的結果我們才能真正地成長起來,堅強起來,睿智起來,我們的人生才會像陳年的醇酒一樣發出醉人的芬芳。

看過漁夫的心想事成,就覺得很費人思量,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像漁夫一樣活着,我也一樣。漁夫原本很滿意他的生活,每天早上在湖邊和朋友聊天、打漁;中午回家吃飯,和老婆睡個午覺,曬曬太陽,做做家裏的事;傍晚孩子放學回來,全家享受天倫之樂。但卻因陌生人的一番展望而動了心,求教於王子,王子問:“那樣的生活和現在的生活有什麼區別呢?你辛苦了半天,兜了一個大圈,還不是回到原點。”於是就把他打回了原形,依然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這樣滿足於現狀就算達成心想事成了嗎?

但在若干年後,當他老了,回過頭來不會因為年輕時沒有奮鬥卻甘於平庸而留下遺憾嗎?

如果陌生人點燃了他的夢想,並且付諸於行動,雖然會辛苦,而且也不一定會成功。但我卻認為他若成功,生活環境會得到質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到更好的教育,實是可喜可賀;但若沒成功,身為父親,已經盡力,儘管事與願違,畢竟努力過,奮鬥過,也給孩子做了榜樣。

確實,心想事成必須腳踏實地,而不應該好高騖遠,異想天開,否則也不會有“不配得的情結”,但也不該緊抓不放原有的人生模式,必須重新設定自己的信念。無論如何,社會都是因為一羣“不滿足於現狀的人”而在飛速發展中。

既然心想事成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為什麼我們不去努力達成呢?雖然真正能夠達到的又有幾人?

確實,很多人都困在自己設置的陷阱中。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我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外界各種各樣的思想、言行的影響,經年累月的集聚,不知不覺中影響着我們的反應和行為,從而形成很多錯誤的人生模式。我們應該從迷霧般的思緒中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才能找到真心想要的,從而付諸於行動。

很多時候,失敗和平庸也不過是一種習慣,常常會制約着我們,讓我們甘於平庸,屢遭失敗。因此要想達到心想事成的彼岸,必須破繭而出,重新審視,塑造新的人生模式,建立新的信念,這是尋求心想事成的第一步,其實這也是最痛的一步。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2)

在讀《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的時候有很多種情緒此起彼伏,有驚喜,有領悟,也有迷惑不解。

驚喜的是發現自己以前的很多想法都和作者一樣。原先這種想法是普遍存在的,不是自己的腦袋出了問題。

記得小時候就有過這樣的想法:如果存在一個世界,所有的力量都是由意志力控制的就好了。只要你的意志力比別人更加強大,你就是戰無不勝的,自然也是心想事成的了。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當時我覺得自己的意志力比同齡的小孩要堅定,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必須會堅持下去。這有好的一面——從不半途而廢;也有壞的一面——倔強,不知變通。

真正開始嘗試“心想事成”是在我上初中的時候。那時我的姨姥姥入了基督教,去她家玩的時候就常常藉機薰陶我們這些孩子們,帶我們去教堂,教我們唱聖歌。那個時候不懂什麼是信仰,更多的是好奇。只明白如果你有什麼願望能夠向神祈禱。於是我就開始在期末考試的時候偷偷的向神祈禱能得到好成績。結果自然是有的時候靈驗,有的時候不靈驗。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的盛夏深夜,狂風夾着暴雨,姥姥突然心臟病發作,狀況十分危急。爸爸把姥姥從樓上背到車裏,打算送她去醫院。我一向在後面扶着她,當時慌忙之間根本顧不上換衣服拿雨具。坐在車裏,我的睡裙都濕透了。看着奄奄一息的姥姥,我當時個性的無助。很自然地,我開始祈禱,全神貫注的祈禱,我在心裏默默的説:神阿,只要姥姥能好起來,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之後姥姥就真的被搶救過來了,但是我不明白我為此付出了什麼代價。從那以後我就確定這世界上是真的有神存在的,他也能聽到我們的聲音。

但是到目前為止,我並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雖然我相信神的存在,但是我並不能確定他是基督還是佛祖。有的時候我就在想也許他們説的都是同一個神,只但是理解的方式不一樣罷了。

自那件事情之後,我發覺只要把注意力全力地集中在一點上,想着自己要實現的願望。它就很可能被實現。

但是之後我漸漸地停止了這樣去做。因為當發願的時候我就會個性緊張,個性在意這個結果,反而沒法把這個事情做好。最鬱悶的時候轉成越在意一件事情就越事與願違。我怕這樣會轉成強迫症,於是就有意識的不讓自己發願。

我是一個很愛幻想的人,一不留神就會神遊太虛。上學的時候同學都以為我愛沉思,其實我是在發呆。對於任何一件事情我很容易的就會開始幻想後面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而且十分的具體。這些幻想似乎是無意識的,不知不覺就開始了。但讓我不解的是事實卻往往和我幻想的不一樣,甚至相反。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我的這些幻想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嗎?

在“心想事成”的嘗試過程中,我還漸漸發現一個規律:當你有兩個願望想要實現時,如果你選取實現你認為最重要的而放棄另一個,往往這個對你來説最重要的願望會某種程度的實現。今年年初,我在等清華MBA筆試的成績,並且在緊張的準備面試,就在這個時候父親查出了癌症,當時情緒十分的沉重。很想父親的病趕緊好,也很想考上MBA。最後我默默的發願:如果父親的病能好起來,我願意放棄這次MBA。到此刻為止,父親的放療和化療都結束了,醫生説各項指標都很不錯,以後定期複查就能夠了。雖然此刻説治好了還為時尚早,但畢竟闖過了一大關。而我因為筆試成績差了2分沒能參加面試,今年清華的分個性高,比北大高出十幾分,因為往年他們兩所校園分數都差不多。如果我報的北大的話,也許就考上了。所以我寧願相信是我的願望成真了。

説到MBA我又想起書中提到的另一個資料:找到你真正想實現的願望。就像書中所説的,很多人追求的未必是自己想要的。但是怎樣才能明白什麼是自己想要的呢?我還沒有找到答案。就拿MBA來説,當初考是覺得這個方面很有發展,但是當我真正接觸這方面的知識和這方面的人的時候,我卻發現自己的很多觀點跟他們格格不入。記得當時一個輔導班的女老師,在這個圈裏小有名氣。她説她就是喜歡強者,她認為搞藝術的都是弱者。從她的語氣上能感覺出來她很看不起弱者。對於她的這些觀點我很不能理解。雖然我也承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我一向認為人類最終極的目標就應是追求心靈上的昇華。作為心靈層面的一種反映,藝術一向是我所喜歡和追求的。這使我開始思考MBA是不是我想要的。從小我就很喜歡畫畫,周圍的人都認為我有必須的天賦。但是當時由於家裏條件不好沒能系統的學習。上大學的時候也是思考到好找工作而學了理科。我一向想從事和藝術、設計、文化相關的工作,但是身邊的人都説這樣不太現實。作者説鼓勵身邊的人“做夢”,這也算是給我的一種鼓勵吧^_^

很佩服像作者這樣丟棄浮華而潛心靈性修為的人。我也期盼着自己有這樣的覺悟。以前讀過一篇文章這樣説,女人的面容30歲之前是父母給的,30歲之後就是自己修來的。我很期望我能有容納天地的心胸和平和的笑臉,但我明白我此刻還遠遠沒有做到。自從接觸瑜伽之後我就覺得這就應是一條引領我到達我所期盼的目的地的路,只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我都沒能堅持不懈地習練。

對於“心想事成”我並沒有很大的野心,想如何的功成名就。我只想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走在這條路上我天天都是開心的,天天都覺得有期望。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3)

“心想事成”是我從懂事起就一直想的事情,從未斷過,但是並不是件件都如我心願。看完張德芬老師的《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我發現是自己的發願和方法不對,主要是沒有人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計劃夢想,或是鼓勵我們去讓夢想成真。中國現下的教育,都是注重於外在的一步一腳印的紮實功夫,不可以好高騖遠,但卻讓我們忽視了心靈的力量,也忽視了這個有形世界其實是受無形世界操控的!

在讀《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的時候有有驚喜,有領悟,也有不解。驚喜的是發現自己和作者一樣都時常做白日夢,關鍵這種想法是普遍存在的。小時候我總覺得將來長大一定能夠讓父母住大房子,出門就是大海,真所謂面向大海,春暖花開,現在還是堅持。領悟就是讓我見識到信念對我們命運的影響有多大,它還讓我懂得,做多少挑戰自己的事情,不是真正的心靈強大,更重要的是和內心各種情緒和平相處。

全書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心想事成的祕密,講述了心想事成的重要步驟及注意事項。個人非常喜歡作者對於童話故事的構思,故事銜接性合理巧妙,對我們今後的行動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還增加了一些實際的生活案例,作者用生動的實例和精彩的語言做了解答,並進行了詳細的剖析,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受益匪淺。

我看完書感覺,人首先要有健康積極的信念,通過靜默冥想用覺知趕走自身思想情緒裏的黑暗劣性,感知他人的點滴幫助,再通過積極的行動來爭取心想的,建立一個健康積極的人生模式,至於最後的結果如何,等待接受,學習放下,讓宇宙的力量帶領你。

感恩張德芬老師優美的語言,動人的故事,震撼人心的叩問,感恩《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給予我正面的能量,宇宙的力量,信念的.強大,感恩易效能各位老師和夥伴們,讓我有所改變,有所進步,讓我們下週繼續努力尋找心靈深處的祕密!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4)

收到這本書前已經回到老家了,饒有興致的讀了一遍電子版。像追劇時那樣被吸引着,看完一節就想看下一節,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以前最害怕寫日記作文了,今天也是硬着頭皮擠牙膏似的寫下這些文字。

看完這本書,我決定要找出阻礙自己的限制性人生信念和模式。感覺好久好久沒有心想事成的事兒發生在自己身上了,有時甚至覺得就是loser。

想想我的狀態,剖析自己,這都是有根可尋的。內在的不自信,不能接納自己,遇事不能定靜,對有利於好的狀態發生的事沒有及時感恩,沒有采取有利於夢想實現的行動,思考太少等。外在的表現就是經常一副沒精打采或是沒睡醒的的樣子,説話小聲沒有重點等。用書中一句話來概括:我們外在的世界是內在的投射和反映,外面沒有別人。

我覺得這不應該是我,我一直在努力改變自己的人生模式。今天,我試着運用心想事成的方法檢視自己一個方面。

夢想句:我要一份有發展能拿高薪的工作,因為成家立業需要很多錢。

阻礙夢想實現的原因:沒有找到存在的價值,打心裏瞧不起自己,覺得自己與高薪無緣、沒有銷培養銷售的能力,沒有把精力專注在提高專業能力上面,覺得行業沒有發展前景。

限制性信念可能是:不相信自己能鍛煉出很強的專業能力,覺得獨當一面對自己遙遙無期,認為自己不是一塊做銷售的料。

要給自己灌輸的正面信念是:

我相信自己

我可以鍛煉出很強的專業能力

我也能做到獨當一面

我可以培養自己銷售的能力

我能用行動、結果證明行業是否有前景

或許本文太過悲觀主義,但這確實是我這時所想。《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裏面説,這是自我檢視的一種工具,希望藉助工具,更早實現我的夢想!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5)

我一直以為“心想事成”應該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領,可是,為什麼總有那麼多人心想事不成,甚至常常事與願違呢?沒看完心靈作家張德芬寫的《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我找到了答案。

本文以一個天方夜譚似的浪漫童話的故事情節和架構為基調,引出來平民百姓阿南的故事。阿南是一個普通的貧窮農民,為了娶得漂亮的公主,贏得可觀的財富,而踏上了一條神祕且危險的道路。

故事曲折有趣,書中有許多發人深省的語句,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得便是那可以察覺自己感受的歡樂樹和愁苦樹。歡樂樹和愁苦樹可以通過人的意念和思想所產生的振動頻率共鳴,但結果卻完全不同:那顆長得特別好的歡樂樹,是因為人們一直對它説開心或讚美的話,一直接受快樂的情緒,而那棵接近枯萎的樹,是因為無人理睬或接受了太多的愁苦情緒。

通過這兩棵樹,我明白了一個人的態度,將決定自己的人生。世界不會因你大決定而改變,但你的決定卻會改變你的世界。要用愛和善意的眼光看待你周遭的一切人、事、物。以一顆樂觀向上,懂得接納和放手,並且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全心全意的相信自己的目標能夠實現,並且時常讓自己處於這樣的狀態,目標的實現就不會離自己太遠了。如果整天唉聲歎氣,怨天尤人,遇到一點挫折就動搖自己的決心,開始打退堂鼓,那麼就將像那棵愁苦樹一樣,毫無生機可言,最後鬱鬱而終。

其實人生也就這兩種態度:悲觀與樂觀。但不同的人賦予了他們不同的價值和意義,所以是每個人的人生都顏色各異,各有各的精彩,只有堅定自己的信念,永遠都相信會有希望,相信自己的感覺,那麼最後就一定會品嚐到心想事成的幸福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