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莎拉的鑰匙》有感5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1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莎拉的鑰匙》有感5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莎拉的鑰匙》有感500字

讀《莎拉的鑰匙》有感 篇1

《莎拉的鑰匙》以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揭發了令人無法逼視的真相。然而作者不耽溺於此,藉由兩種年代、兩個人的一生,寫出了一個猶太人悲劇的人生,當六十年後的朱莉亞發現此時候,猶太人才被重視。“憑什麼”是我對這本書的感想。

1942年7月,住在巴黎的莎拉一家因為是猶太人所以要被抓走。10歲的小女孩莎拉握着鑰匙對鎖在櫃子裏的弟弟説“你稍稍等一下,我就回來!”。讀到這個地方,想必許多人都淚崩了吧,作為讀者的我們清楚知道她這一去不可能回來了,而飽含希望被鎖在櫃子裏等姐姐回來的弟弟將迎來的也是死神的大手,可莎拉那第一時間想保護弟弟的內心深深感動了我。在書中還記載了莎拉看到被逼瘋的婦女跳樓的場景,那死屍與難過的叫聲是10歲女孩能承受的嗎?這一場法國人對猶太人的搜捕,不知有多少像莎拉一樣的女孩,或是比他更小的男孩、女孩呢?憑什麼?!同樣是人,憑什麼差別這麼大?!我們衣食無憂,可以生活得很好,沒有戰亂,只有和平。而莎拉他們生活在戰亂年代,時不時就有子彈從天而降,天天提心吊膽,被別人隨意玩弄。

“憑什麼?”也是主人公莎拉的心裏話,可這個聲音太微弱了,而且在戰亂年代有人會關注這樣一個普通的小女孩嗎?

“人人平等”是大家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可終究做不到真正的平等。戰爭讓無數女孩男孩死於戰亂。這些人不會被稱犧牲,因為他們才是小孩呀!

我希望人人平等,每個人把平等對待別人、平等對待生命當成一件事,只有這樣,這些發生的故事,這些死於戰亂的人才死得值得!

讀《莎拉的鑰匙》有感 篇2

置身於圖書館中,總彷彿有一種雲裏霧裏的不真實感。琳琅滿目的書籍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很慶幸,法國作家塔季雅娜的《莎拉的鑰匙》拯救了我。我喜歡這個書名,有一種活潑自由而神祕的氣息。

讀完前幾章後似乎更雲裏霧裏了。因為幾乎如同數學排列的兩條線索,兩個故事,在兩個不同的時空裏,自顧自行進着。我找不出兩個故事的交匯點。它並不像《蘇菲的世界》,雖然是兩個故事,但作者一開始就暗示它們存在某種神祕的關聯。塔季雅娜這位法國女作家似乎並不想在一開始就挑明兩件事的聯結點。然而恰恰是這種狡黠的含蓄吸引我繼續閲讀。

隨着閲讀的深入,我感到愈發沉重,再也感受不到先前明朗的氣息。但不知道為什麼,這種沉重像磁鐵一樣,吸引我,甚至是逼迫我,讀下去,讀下去,直到讀完。

怎麼説呢?莎拉,一個美好的猶太女子,一段悲慘的人生。多希望這僅僅是一個玩笑!莎拉的鑰匙,弟弟的死,將莎拉與朱莉婭夫家牢牢地鎖在一起。不同於《安妮日記》,莎拉,一個順利逃出集中營的猶太女子,一生所度過的40年的歲月是集中營安妮的三倍。然而什麼是無形的枷鎖,什麼叫沉重的揹負,在莎拉身上表現得更為完整。我覺得自己在莎拉身上看到一整塊的悲傷。雖然莎拉是幸運的,相對於當時的很多猶太人來説,逃出集中營並且順利活下來,結婚,生子。但是莎拉再也不會笑,再也不能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少女了。莎拉的鑰匙一直陪伴着她,對弟弟之死的愧疚一直纏繞着她,她被黑暗包圍直到自殺。她美,苗條而漂亮,明明十幾歲的少女,卻擁有一雙比中年婦女更為複雜透徹的絕望的眼睛。

朱莉婭一直在追尋着莎拉。因為愧疚,因為好奇,還是僅僅因為作為這個家庭的媳婦和莎拉所具有的那種複雜聯繫?追尋莎拉,一步步挖掘深埋多年的傷痛。彷彿為了驗證這傷痛的不堪忍受,兩個家庭先後崩塌。莎拉的痛,最終還是延續到下一代。或者換句話説,納粹對猶太人的血腥迫害,糾纏了幾代人。結局是這樣的,威廉離婚,朱莉婭搖搖欲墜的婚姻終於瓦解。兩個由莎拉而結識的中年人終於能夠坐下來放鬆地談話。

戰爭,在罪惡和貪婪中開始,在鮮血和淚水中達到高潮,在傷痛和絕望中無以為繼。所有冷漠的,必將付出代價;所有傷痛的,必要回家。莎拉,願你在天堂安息!

讀《莎拉的鑰匙》有感 篇3

每當我們在史冊間,在生活中,在文字裏。提到那些歷史上的那些戰爭時。總會最先關注宏偉激烈的戰場,運籌帷幄的決策者。而當浩劫結束,泥濘的戰場重新煥發生機後,戰爭就變成了一頁頁的數字,死亡人數,負傷人數,直接經濟損失,間接經濟損失……這些數字架構出了我們對戰爭的印象。

但其實,戰爭留下的遠遠不止這些,被刻在紙上的每一個數字,都曾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每一個直接或間接參與過戰爭的人,都被它永遠的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如果説,這些數字反映的是戰爭留在人類歷史上的疤痕,那《莎拉的鑰匙》這部影片,反映的就是戰爭帶給我們的,隱祕的傷痕。就像恐怖的過往會化作夢魘永遠纏繞着當事人一樣,戰爭對每一個人所帶來的`影響;過往的記憶在每一個人心中留下的痕跡,不會隨着槍炮聲的結束而消散。甚至當戰火平息的幾十年後,這些歷史的傷疤仍然在人們的心中隱隱作痛。

影片中,正是這場戰爭的餘波,改變了一個個人物的命運。我們可以看到,弟弟的去世和集中營的經歷,給莎拉帶來了伴隨她一輩子的陰影,那把幼年女孩無比重視,可以帶來希望的櫥櫃鑰匙,最終成了永遠的痛。即使過去了幾十年,依然如噩夢般縈繞在她心頭。最終,她拋棄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選擇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擺脱這無法驅趕的夢魘,用結束生命的方式,告別了這隱祕的傷痛。

以莎拉為核心,在這個故事中,周圍所有的人物都無法置身事外。莎拉的丈夫,遇見她的第一刻起,就感受到了那淡淡的憂傷,作為最親近的親人,連他也無法抹掉愛人身上那隱祕的傷痕,集中營的經歷,喪親的苦痛一直使莎拉飽受煎熬,甚至連愛也無法抹平這隱祕的傷痛。最終只能自己默默承受着失去至親的痛楚。帶着永遠的遺憾撒手人寰。

即使這故事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卻仍然輻射着後世的人們。在二戰爆進行的年代,主人公茱莉亞甚至還沒有出生。然而一次在新聞工作中偶然的機會,讓她接觸到了莎拉的故事,接觸到了那塵封多年的往事,她立志將這被遺忘的歷史昭告天下,但一步步的發掘卻最終影響到了她自己的正常生活,丈夫的反對,女兒的不解,這一切最終干擾到了她原本的人生軌跡。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她從一個發掘故事的人,成為了置身於故事其中的人。原本一個平靜的家庭被這些過往所拆散,戰爭帶來的隱祕傷痛,跨越時空,亦轉移到了她的身上。

從收養莎拉的善良農民夫婦,到親眼見證米歇爾慘劇的茱莉亞公公一家,從集中營裏那名善良的法國警察,到莎拉漂泊在外的兒子。每一個故事的見證者,都是參與者,他們都在承受着戰爭的餘波,忍受着隱祕的傷痛。戰爭不止有封狼居胥,血灑疆場。亦有無數小人物的無奈和歎息。也許,只有真正的關注到這些故事,後人才會對那個紛爭的年代體會更深,才會更努力的去讓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