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三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5W

《阿勒泰的角落》以天然而純真的筆調描述阿勒泰地區哈薩克民族日常生活點滴趣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1

讀這本書的時候,正在阿勒泰,新疆之大使得旅遊主要是坐車,而我,正是在車程上看完了此書。

裏面主要是早年發生在阿勒泰的普通人的小事,故事多數發生在冬天,而我在夏天來到這裏,成羣的牛羊,漫路繁華,這邊一路都是美景,在阿爾泰山頂,還能看到一點點白雪,而且,就算是夏天,一下雨也能凍成狗。

本書裏貫穿所有的就是作者的家人,可能作者有點自黑,她的加人都很可愛,篇幅最多的是她的媽媽,堅韌,樂觀,不服輸,她的外婆也是很可愛,樸實,簡單,她的妹妹勤勞,能幹,她的叔叔(應該是繼父),也是踏踏實實,十項全能。反而對她自己的描述,偷懶,愛胡思亂想。而且前面的篇幅,寫妹妹和叔叔的極少,導致我到後面才發現她有個妹妹,有個繼父,不知是不是情感轉變的體現。

其實書裏最讓人喜歡的是作者一家碰到的那些人,通過一個個的故事,生動描繪出阿勒泰人的生活,貧窮卻堅強,樂觀,獨立,也都是善良可愛。這次的阿勒泰之行,見到了草原,草原上許許多多的牧民氈房(類似蒙古包),但氈房之間離得真的很遠,還有成羣的牛羊,牧民真的騎着馬,趕着牛羊,只是現在交通發達了,牧民生活也都好了,看到氈房邊基本都有汽車或摩托,即使這樣,也要開上好久的車才能到達城區,可以想象沒有公路,沒有車時,那是怎樣一種封閉,因為有時候車開了好久才能看到一座氈房孤零零的坐落在廣袤的草原上。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2

作為一個生活在新疆農村的人,似乎更能理解書中的各種想法。

小的時候,閨蜜家是放羊的,經常陪着她在戈壁灘上看羊羣慢慢地散開去找各種各樣的草吃,看太陽一點一點地落下,天邊絢麗的彩霞。還曾一起去過水庫邊,看到一大片濕濕的草地,更遠處的野鴨,天邊叫不出名字的美麗的鳥。還有戈壁灘偶然發現的一個水井和一小譚沁涼沁涼的水。戈壁灘上,雖然植物很少但一點也不荒蕪,雖然色彩單調但一點也不孤單,極目望去,很遠很遠的天際線,讓人心情開闊。現在回想起來竟然都覺得不可思議,就在那麼廣闊的天地裏,我們都在談些什麼,想些什麼了呢?

只是談些家裏學校的瑣事罷了,只是腦洞大開地想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罷了,會像作者一樣想一想諸如“我為什麼是我”“我為什麼會在這”“我如果是別人會是什麼樣的”“是否會有一個神一樣的存在注視着我”之類的很傻又很深奧的問題,有時候又什麼都好像沒有想,就和戈壁灘上的土,沙子,紅柳,芨芨草,大風融為一體,等回過神來已經到了該回家的時候了。

看到書中作者的想法時,忍不住會笑着想自己以前也是如此,然後突然發現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再這樣的放任腦子亂想了。不論在哪裏,身邊總是有着各種各樣解決無聊的東西,一有空閒就忙着刷手機,即使沒有網也要看會小説,好像這樣才能證明自己不是無所事事的。看到美好的風景,第一時間就想着拍照發空間,朋友圈,眼睛沒空的時候,也要戴上耳機,聽朋友推薦的歌,聽電台……我是想説,很久很久都沒有讓自己只和自然在一起了。

離家越遠,似乎就越喜歡只呆在教室,宿舍,各種建築物裏了,那些小小的花園,操場,草坪對於我來説真是太小了,各種科技的進步,也是讓我越來越孤獨着證明自己的不孤獨。

既然發現了錯誤,這個寒假,一個人去和久別的自然好好聊聊天吧。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3

我通常,看到一本好書,就像餓漢遇到了美食,拿起便要大塊朵頤一翻才過癮,甚至是樂於犧牲睡眠時間的。但這次卻不同,看着《阿勒泰的角落》,竟不想一氣看完,確切點應該是捨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覺得看了一點便少一點了。看書很少會有這種感覺的。作為書的`上賓,請上牀頭,每天睡前細細地品味其中的章節,如此下來,也看了兩個多月。看完後,想回憶一下書中的細節,竟是感覺一片混沌,努力去想,也只能憶起其中的一切影像。才發現,這真是一本無用之用的書。

看完了正本書後,翻到最前邊看作者李娟的自序,她説寫這書只為了在努力地耐心地體會着種種美感的過去的自己,在一點一滴地逐漸成長中記錄着一種真實的平衡感,尋找着一種踏實。我想,這也正是我看這本書所能體會到讀者最純真的用意,至於書中寫了什麼,李娟她的經歷,隨着一個個故事讀完了,自己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裏面的故事就淡忘了,但那種真實的平衡感,卻佔據着心中的感覺,同時也喚醒了自身對這種感覺的更為強烈的渴望。

在更前的一段時間,也是在睡前看的書,看過梭羅的《瓦爾登湖》,作者在他的書中也描繪了他的平淡生活,他是刻意地把自己獨居在一個小島上,獨自建房子,在島上獨自生活了兩年時間,他用兩年來感受一種孤獨平淡的生活,同時也用嚴謹的文字與文明社會作了對比。這本書,對於哲理性來説,有很好的閲讀性,但作為單純的人生感悟,作者的舉動,總是過於刻意了。相比較而言,李娟的生活,她也隨着她的裁縫店,商店,也隨着阿勒泰深山牧民的遷徙而不斷搬遷,在當地,人口是稀少的,物質也缺乏,但在這種貧乏的生活狀態中,她不刻意地,甚至是懷着對俗世生活的無限興趣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其中,能清晰地發掘生活的樂趣,也體會着生活的煩惱,也絮叨了當地牧民的率真。看完書後,很多描寫的細節雖是不記得了,但一些影像,如李娟洗衣服的樂趣,只感覺當時的涼水與陽光都是她獨有的;還有她眼睛對雪地的反應,這感覺即使是沒見過雪的人也能深深體會到一樣;還有晚上睡覺野貓的騷擾,抗爭,與妥協;以及牧民還錢的舉動,都純樸得讓人感動。這種純然的心態,或是梭羅所缺少的吧。故此,《瓦爾登湖》給人的是一種哲思,《阿勒泰的角落》反是能以更為簡單的文字就能觸碰到人的心靈深處。

當然,這在也無意於貶低梭羅,之所以有以上的感覺,我想東方的文章不像西方那樣追求一種邏輯的嚴謹,東方文章的審美追求的是一種意境,一種意淡而高遠的文風。這種把意境融進了文章裏面,也是東方所擅長的詩意的文風。試想《詩經》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依人,在水一方"就含有了蘆葦、霜、河流,人以及氣候等所組成的景象,也像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都能用平淡的文字勾起所閲讀者的無限聯想。再更深一點的,有意境的同時,也最求着一種淡。在描寫阿勒泰生活的平淡文字中,也在作者的那種平淡生活中,正是一種用心地體會,從而文字勾勒出了豐富的景像,生活也是充滿了詩意。原來,詩意的生活來源於一種對踏實生活的感悟。這也正應合了印度哲學家奧修所倡導的:真正的心靈到處,荒原即花園。

心靈真正到達生活處處,可通過有為達成無為。這是《阿勒泰的角落》帶給我無用之用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