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宋代詩人 > 李清照

《醉花陰》 李清照賞析

欄目: 李清照 / 發佈於: / 人氣:1.13W

引導語:李清照的《醉花陰》中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是千古流傳的佳句,下面是小編收集這首詩的原文賞析,我們一起來學習。

《醉花陰》 李清照賞析

醉花陰

作者: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註釋

永晝:漫長的白天。

瑞腦:一種香料,俗稱冰片。

金獸:獸形的銅香爐。

紗廚:紗帳。

東籬:泛指採菊之地,取自陶淵明《飲酒》詩:“採菊東籬下”。

暗香:這裏指菊花的幽香。古詩《庭中有奇樹》:”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這裏用其意。

消魂:形容極度憂愁、悲傷。

西風;秋風

黃花:菊花

譯文

薄霧瀰漫,雲層濃密,煩惱白天太長,香料在金獸香爐中燒盡了。又到重陽佳節,潔白的玉枕,輕薄的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剛浸透。

在東籬飲酒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別説不憂愁,西風捲起珠簾,閨中少婦比黃花更加消瘦。

賞析

此詞的首二句就白晝來寫。“薄霧濃雲愁永晝。”這“薄霧濃雲”不僅佈滿整個天宇,更罩滿詞人心頭。“瑞腦銷金獸”,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無聊,同時又烘托出環境的悽寂。次三句從夜間着筆,“佳節又重陽”點明時令,也暗示心緒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常言道:“每逢佳節倍思親”,今日裏“佳節又重陽”,本應該是夫妻團圓、共同飲酒賞菊的,而如今只有自己,詞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遠方的丈夫呢?一個“又”字,便充滿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所以,才會“玉枕紗廚,夜半涼初透”。“玉枕”,瓷枕。“紗廚”,即碧紗廚,以木架罩以綠色輕紗,內可置榻,用以避蚊。“玉枕紗廚”這樣一些具有特徵性的事物與詞人特殊的感受中寫出了透人肌膚的秋寒,暗示詞中女主人公的心境。更何況,玉枕、紗廚往昔是與丈夫與共的,可如今自己卻孤眠獨寢,觸景生情,自然是柔腸寸斷心欲碎了。顯然,這裏的“涼”不只是身體肌膚所感之涼意,更是心靈所感之淒涼,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這三句寫出了詞人在重陽佳節孤眠獨寢、夜半相思的悽苦之情。上片貫穿“永晝”與“一夜”的則是“愁”、“涼”二字。

下片倒敍黃昏時獨自飲酒的悽苦。“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這兩句寫出了詞人在重陽節傍晚於東籬下菊圃前把酒獨酌的情景,襯托出詞人無語獨酌的離愁別緒。“東籬”,是菊圃的代稱,化用了陶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飲酒時衣袖揮動,帶來的香氣充盈衣袖。古人在舊曆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唐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就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宋時,此風不衰。所以重九這天,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後”,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重陽佳節,把酒賞菊,本來極富情趣。然而丈夫遠遊,詞人孤寂冷清,不禁觸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無法送給遠方的親人了;離愁別恨湧上心頭,即便“借酒銷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賞這“暗香浮動”的菊花呢?深秋的節候、物態、人情,已宛然在目。佳節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這是構成“人比黃花瘦”的原因。“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末尾三句設想奇妙,比喻精彩。“消魂”極喻相思愁絕之情。“簾卷西風”即“西風捲簾”,暗含淒冷之意。匆匆離開東籬,回到閨房,瑟瑟西風把簾子掀起,人感到一陣寒意,聯想到把酒相對的菊花,頓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上下對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異趣之感。於是,末句“人比黃花瘦”,便成為千古絕唱。這三句直抒胸臆,寫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共同創造出一個悽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這三句工穩精當,是作者藝術匠心之所在:先以“消魂”點神傷,再以“西風”點悽景,最後落筆結出一個“瘦”字。在這裏,詞人巧妙地將思婦與菊花相比,展現出兩個迭印的鏡頭:一邊是蕭瑟的秋風搖撼着羸弱的瘦菊,一邊是思婦佈滿愁雲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創設出了一種悽苦絕倫的境界。

全詞開篇點“愁”,結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結果。貫穿全詞的愁緒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體現。可以説,全篇畫龍,結句點睛,“龍”畫得巧,“睛”點得妙,巧妙結合,相映成輝,創設出了“情深深,愁濃濃” 的情境。在這首詞裏,雖然寫的是思親,但是卻沒有出現思親或相思之苦的語句,而是用了敍事的方式,表達出深深的思親的愁苦。顯的很沉重高雅。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如“人與綠楊俱瘦”(宋無名氏《如夢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秦觀《水龍吟》)等等。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比喻巧妙,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親切。詞的意境通過描述了重陽佳節作者把酒賞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種淒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與孤寂的心情。

李清照簡介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等著作,但久已不傳。現存詩文集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醉花陰》、《武陵春》、《夏日絕句》等。

生平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的家庭。父親李格非是濟南歷下人,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現存於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牆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冢下。”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

李清照一生經歷可以宋室南遷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

由於家庭的原因,特別是父親李格非的影響,李清照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

李清照的成長,與她所處的自然環境也是分不開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時間是在風景如畫,人文薈萃的家鄉歷城渡過的。大約在她五六歲時,因父親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隨父母遷居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她是在東京長大的。那時候,北宋統治階級享樂成風,東京表面上仍極繁榮。李清照作為一個士大夫階層的大家閨秀,由於封建禮教的禁錮,不可能像男子一樣走出家門。接觸整個社會。但她畢竟出身於城市,不像鄉村地主家裏的女子那樣閉塞。她不僅可以划着小船,嬉戲於藕花深處,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東京街頭,觀賞奇巧的花燈和繁華的街景、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豐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愛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説明了她曾經受過故鄉山東的涵育。而她在愛情描寫上的"毫無顧忌",顯示了都市社會風氣和文學氣氛對她的薰染。

十八歲時,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婦擅朋友之勝”。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趙父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後,她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趙明誠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陽節,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當官的丈夫:“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載,趙明誠接到後,歎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説:“只三句絕佳。”趙問是哪三句,陸答:“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後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飄流異地,多年蒐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給她帶來沉痛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後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貪腐無能,自毀長城。

同年,趙明誠被任命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亂中,趙明誠縋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對其心灰意冷,並於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烏江時寫下有名的《夏日絕句》,贊項羽諷明誠,趙明誠自感羞愧,心情鬱郁,後死於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時,張汝舟(一作張汝州)為騙取李清照錢財,趁虛而入,對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當時無依無靠,便頂世俗之風嫁給張汝州。婚後,二人發現自己都受到了欺騙,張汝州發現李清照並沒有自己預想中的家財萬貫,而李清照也發現了張汝州的虛情假意,甚至到後來的拳腳相加。之後,李清照發現張汝州的官職來源於賄賂,便狀告張汝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妻子告發丈夫,即使印證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獄之苦。李清照入獄後,由於家人收買了獄卒,入獄九天便被釋放,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結束。

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她強烈的愛國情感,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還寫過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諷徽宗父子的喪權辱國,意思表達得痛快淋漓,表達對宋王朝的憤恨。

多年的背井離鄉,她那顆已經殘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污詬渲染,受到了更嚴重的殘害。她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飄泊,最後寂寞地死在江南。

關於《醉花陰》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趙明誠分別之後所寫,它通過悲秋傷別來抒寫詞人的寂寞與相思情懷。早年,李清照過的是美滿的愛情生活與家庭生活。作為閨閣中的婦女,由於遭受封建社會的種種束縛,她們的活動範圍有限,生活閲歷也受到重重約束,即使象李清照這樣上層知識婦女,也毫無例外。因此,相對説來,他們對愛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體驗也更細膩一些。所以,當作者與丈夫分別之後,面對單調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來抒寫自己的離愁別恨了。這首詞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從字面上看,作者並未直接抒寫獨居的痛苦與相思之情,但這種感情在詞裏卻無往而不在。

元伊士珍《琅環記》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明》詞函致趙明誠。明誠歎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忌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城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論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單從這故事的流傳就足以説明李清照的生活體驗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體驗得了的;他的藝術風格與藝術技巧,也不是一般詞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詞裏出現的那種多愁善感、弱不禁風的閨閣美人形象,也正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因為這一形象是封建社會特定歷史時期與特定階層的產物。

鑑賞

這首詞是李清照前期的懷人之作。李婚後不久,丈夫趙明誠便“ 負笈遠遊”,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着遠行的丈夫。這年,時屆重九,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這兩句藉助室內外秋天的景物描寫,表現了詞人白日孤獨寂寞的愁懷。“永晝”指漫長的白天,“永”字便可見詞人內心的無聊愁苦。“瑞腦”,香料名,又叫龍腦香。“金獸”,銅製的獸形薰香爐。這兩句的意思是:從清晨稀薄的霧氣到傍晚濃厚的雲層,這漫長的白晝,陰沉沉的天氣真使人愁悶。那雕着獸形的銅香爐裏,龍腦香已漸漸燒完了,可心中的愁思為何總縷縷不絕呢?可見,這兩句雖為景語,卻句句含情,構成一種悽清慘淡的氛圍,有力地襯托出思婦百無聊賴的閒愁。

詩詞《醉花陰》賞析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畫,

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廚,

半夜涼初透。

東離把酒黃昏後,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我只在清晨時刻綻放……

註釋:

醉花陰:此詞調首見於北宋毛滂詞,詞中有“人在翠陰中”、“勸君對客杯須覆”等句。因據其意,取作調名。雙調,五十二字,仄韻。

永晝:悠長的白天。

瑞腦:即龍腦香,香料名。金獸:獸形的銅香爐。

玉枕:瓷枕的美稱。紗廚:紗帳,一稱碧紗帳。

東籬:陶淵明《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後即以東籬指代賞菊之處。

暗香:幽香。這裏指菊花的香氣。

簾卷西風:“西風捲簾”的倒文。

黃花:指菊花。

評解:

這是一首著名的重陽詞,是李清照寄給她丈夫趙明誠的。元伊世珍《琅環(左應為女旁)記》卷中引《外傳》:“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歎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政(正)是易安作也。”這則軼聞説明此詞歇拍三句極為膾炙人口,李清照論詞鄙薄柳永“詞語塵下”,這三句採取自我反觀的筆法,用西風吹捲簾幕,露現出比黃花更為憔悴的少婦面容,形象地抒寫了相思之苦,其意實同於柳永詞中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但表達時屏絕浮花浪蕊,而選擇不求濃麗、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襯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標逸韻,確乎無“詞語塵下”之嫌。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加入自己濃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觀環境和人物內心的情緒融和交織。用黃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

上片詠節令,“半夜涼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薄霧濃雲愁永晝”,“永晝”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時下已是晝短夜長的深秋季節,可知“永晝”當是一種對時間的心理錯覺,作者藉此點出了她獨守空閨時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腦消金獸”,枯坐銅香爐旁,看那爐中的香料一點點地消融,豈不見出作者的寂寞無聊?“半夜涼初透”,分明暗示了她的輾轉反側,難以成眠。

下片“簾卷西風”兩句,千古豔傳;不惟句意秀穎,且以“東籬”、“暗香”,為“黃花”預作照應,有水到渠成之妙。“有暗香盈袖”,則既烘染了雅淡如菊的情懷,也隱含了“聲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古詩.庭中有奇樹》)的夫婦睽離之感。凡此,都有玩賞不盡的底藴。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的家庭。父親李格非是濟南章丘人 ,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現存於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牆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冢下。”母親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一説宰相王珪長女),很有文學修養。

秉承家學

李清照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學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裏,耳濡目染,家學薰陶,加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王灼《碧雞漫志》),曾受到當時的文壇名家、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字無咎)的大力稱讚。朱弁《風月堂詩話》捲上説,李清照“善屬文,於詩尤工,晁無咎多對士大夫稱之”。《説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錄》稱她“才高學博,近代鮮倫”。朱彧《萍洲可談》別本卷中稱揚她的“詩文典贍,無愧於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時代隨父親生活於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除了作詩之外,開始在詞壇上嶄露頭角,寫出了為後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此詞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堯山堂外紀》卷五十四)。

李清照讀了著名的《讀中興頌碑》詩後,當即寫出了令人拍案叫絕的和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 兩首。此詩筆勢縱橫地評議興廢,總結了唐代“安史之亂” 前後興敗盛衰的歷史教訓,借嘲諷唐明皇,告誡宋朝統治者“夏商有鑑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一個初涉世事的少女,對國家社稷能表達出如此深刻的關注和憂慮,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煇的《清波雜誌》認為,這兩首和詩“以婦人而廁眾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陳宏緒的《寒夜錄》評此兩詩:“奇氣橫溢,嘗鼎一臠,已知為駝峯、麟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