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宋代詩人 > 李清照

《打馬賦》李清照原文

欄目: 李清照 / 發佈於: / 人氣:1.35W

歲令雲徂,盧或可呼。千金一擲,百萬十都。樽俎具陳,已行揖讓之禮;主賓既醉,不有博奕者乎!打馬爰興,樗蒱遂廢。實博奕之上流,乃閨房之雅戲。齊驅驥騄,疑穆王萬里之行;間列玄黃,類楊氏五家之隊。珊珊佩響,方驚玉蹬之敲;落落星羅,急見連錢之碎。若乃吳江楓冷,胡山葉飛,玉門關閉,沙苑草肥。臨波不渡,似惜障泥。或出入用奇,有類昆陽之戰;或優遊仗義,正如涿鹿之師。或聞望久高,脱復庾郎之失;或聲名素昧,便同痴叔之奇。亦有緩緩而歸,昂昂而出。鳥道驚馳,蟻封安步。崎嶇峻阪,未遇王良;跼促鹽車,難逢造父。

《打馬賦》李清照原文

且夫丘陵雲遠,白雲在天,心存戀豆,志在著鞭。止蹄黃葉,何異金錢。用五十六採之間,行九十一路之內。明以賞罰,核其殿最。運指麾於方寸之中,決勝負於幾微之外。且好勝者,人之常情;小藝者,士之末技。説梅止渴,稍蘇奔竟之心;畫餅充飢,少謝騰驤之志。將圖實效,故臨難而不四;欲報厚恩,故知機而先退。或銜枚緩進,已逾關塞之艱;或賈勇爭先,莫悟阱塹之墜。皆因不知止足,自貽尤悔。況為之不已,事實見於正經;用之以誠,義必合於天德。故繞牀大叫,五木皆盧;瀝酒一呼,六子盡赤。平生不負,遂成劍閣之師;別墅未輸,已破淮淝之賊。今日豈無元子,明時不乏安石。又何必陶長沙博局之投,正當師袁彥道布帽之擲也。

辭曰:佛狸定見卯年死,貴賤紛紛尚流徙,滿眼驊騮雜騄駬,時危安得真致此?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誰能志千里,但願相將過淮水。

譯文

時光流逝,曾經也在賭桌前高聲喚喊“盧”。那時一擲千金,下注百萬。在宴度上主賓行揖謙讓;主賓喝醉了,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行,玩玩下棋擲採的遊戲也行呀!如今打馬遊戲開始流行,漸漸取代了樗蒱遊戲。這個遊戲是末枝中的高端遊戲,是女子之間的高雅游戲。下棋就像昔日周穆王乘八駿去西王母處作客,那是一日千里;棋子不同顏色各自列隊,就像楊氏姊妹五人的扈從一樣各家各着一色衣服。佩環相擊發出“珊珊”的聲音,就像上馬時玉蹬發出的聲音;馬隊像天上的羣星那樣佈列稀鬆,急切間看到好馬更是分散。

行馬像吳江楓葉飄落,像燕山亂飛的葉子沒有頭緒,當如退居玉門關內,養精蓄鋭以待戰機。棋子受阻,滿盤淒涼。在困境中採取靈活的戰略戰術,出奇制勝,有時要像昆陽之戰中的漢光武帝劉秀那樣,以弱勝強,有時又要像琢鹿之戰中的黃帝那樣,從容不迫靠團結大家來消滅蚩尤;品格聲望再高,也不要像庚翼那樣,本來勝算在握,卻因一着不慎而致誤,倒應像王湛那樣起初被侮稱為“痴叔”,聲名不為人所知,而“其實美”,一且被發現,便會令人感到意外,從而對他肅然起敬。這好比下棋或實戰,要在對方不瞭解自己實力之時,給他個出其不憊。盤上弈棋,與戰地佈陣一樣,有時兵貴神速,“或出人用奇”,以少勝多;有時要從容鎮定,以義制敵,總之要善於隨機應變。“馬”在無路可走時,可以慢慢地退回來,伺機再戰;時機有利時,“馬”應昂昂如千里之駒,勇往直前,迅速佔領敵人的地盤;有時在鳥道上,也要冒險飛過;有時則要善於隱蔽,就像媽蟻用土封上穴口,或不再乘“車”而緩緩步行,以達到麻痺敵人,保存自己的目的。善弈者,與王良、造父那樣的善御者一樣重要,離開了他們,縱有千軍萬馬,也如同行進在崎嶇陡峭的山坡上,寸步難行。

何況時局就像白雲在天,變幻無常。要緊的是不要一心戀着祿位,要揮鞭策馬,努力向前。對於“打馬”這一博戲來説,也像實戰一樣,決定勝負的不僅僅是兵強馬壯,更要有好的指揮員,而對於弈者和指揮員來説,最要緊的是賞罰分明,只有分清高下重賞重罰,才能指揮若定,穩操勝券。弈者在小小的棋盤上,能夠運用自如,其爭強好勝之心亦可得到一定滿足。但比起恢復大業來,打馬弈棋畢竟是一種小技,它就像“説梅止渴”和“畫餅充飢”一樣,對於“奔競之心”和“騰駛之志”,稍有慰藉而已。為了吃掉對方一子,明知難以達到目的,也不改變“圖實效”的慾望;為了報答讓“子”之恩,明明看準了機會,可以將對方一軍,卻率先退讓了。不知止足,猶不知足。

在向敵人進擊過程中,本應銜枚不語,遷回接近對方,等疊成十馬,才能順利過關,否則將適得其反;假如自恃勇氣有餘,一味爭先恐後,役有覺悟到可能陷人對方設置的陷阱和壕溝,不知適可而止,將咎由自取。下棋要果決,就像用人不疑一樣,不負天,天不負你。必能實現你的願望。他不會辜負你的信任,就像桓温取劍閣一樣;敵人還沒殺到你的老巢,就像淮淝之戰一樣被你攻破了。如今難道沒有桓温一樣的.人,以後也不缺乏像謝安一樣的人。不要像陶侃一樣未戰氣衰,正當像袁耽一樣有脱帽一擲的志氣。

總之:像拓跋燾之流侵略者不久就會敗亡,貴賤的人都在逃難,滿目皆是良馬,時局危難怎麼能分辨的出?木蘭這樣的好女子和勇敢的老英雄其志在千里之外的戰場上,但願能隨他們渡過淮水回到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