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內生性邏輯分析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27W

一、引言

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內生性邏輯分析論文

時至今日,我們提出建設現代農業的發展戰略,構建以適度規模經營為主要特徵的新型農業經營體制。這一切都為我國今後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任務。在糧食實現11連增,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逐步增加的新形勢下,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然而,相較於其他改革,我國農業科技體制的改革則是剛剛破題。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滯後是許多因素所決定的,換言之,農業科技體制是一個內生變量。在眾多的外生變量中,農產品區別於其他普通商品的特殊性、國家的農業發展目標、其他領域改革的不斷推進等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可以説,我國的農業科技體制就是在眾多的外生變量影響下形成的。

二、農產品特徵與政府目標

(一)農產品特徵

糧食問題始終是安邦定國的大事。確保在基本農產品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做好農業生產中的其他工作始終是我國農業經濟政策的主基調,確保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也是確保社會正義。其次,在市場取向的經濟發展中,人類基本生理特徵使得基本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小,“增產不增收”、“穀賤傷農”、“價高傷民”現象是農業經濟政策制定者不斷權衡進行利益調整的直接誘因。最後,農產品的生產週期長,受自然界因素的影響大,不可控因素較多。從而造成生產風險大,導致產品供給的波動性較大,供需平衡性控制的難度大,農產品市場的波動性較強。

(二)政府目標

儘管我國從198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市場取向的全面改革,但是,對於農業生產來講,農產品的數量始終是國家追求的第一目標。雖然隨着時代的不斷變化,國家對農業生產的目標有所調整,但數量目標始終沒有放棄,從最初的“保證基本農產品的供給”到後來的“一優雙高”(高產、優質、高效)一直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和安全”。而這個數量目標無疑成為對農業科研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三、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現實邏輯

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滯後,農業科研投資數量始終處於較低水平,這是由改革開放後我國農業糧食產量獲得極大豐收,農產品數量基本滿足社會需求這一根本因素所決定的。20世紀80年代末農村改革後,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制度因素對農業生產增長的貢獻率獲得極大增加,這產生的一個直接後果是,農產品的數量基本滿足人民的需求,進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制度因素減少了國家通過農業科技來增加農業產出的剛性需求。在國家急於大規模發展經濟的情形下,農業科技改革排序只能靠後。從1984年開始,隨着城市改革的啟動,城市工業得到發展。與此同時,鄉鎮工業也異軍突起,在城市工業並不能有力吸引農業勞動力的情況下,農業生產者通過“離土不離鄉”的形式來獲得農業生產之外的收入以此來抵消由於比較收益差別所產生的收益差距,農產品數量仍然能夠得到保證,進行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沒有激勵。隨着城市工業的發展,農業的比較收益低下的問題得以顯現,兼業化、“離土又離鄉”乃至“撂荒”成為農業生產的常態,糧食生產數量出現下降。防止糧食下滑面成為國家決策的主要考慮,農業科技體制改革進入決策者的視野。下面詳細分析其邏輯過程。第一個時期是1978年-1986年。此時期,處於對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由短缺性基本滿足到豐產與豐收並存時期。這一時期,由於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制度因素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農產品數量獲得極大增加,表現為糧食產量沒有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與此同時,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城市改革起步較晚,這樣一個自然的邏輯是,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較少,農業勞動者沒有激勵也沒有渠道獲得額外的非農業收益,進而也就減少了農業勞動力的大量轉移,進而即使在農業科技沒有大的改善的情況下,仍然能夠獲得產量的較大增加,進而滿足對糧食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科技體制沒有進行改革的內生動力。第二段時期,從1987年到1997年,豐產但並不能豐收。在這一時期,糧食生產持續得到增加,其原因在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制度因素的持續作用,以及農業生產中的“幹中學”因素,這一時期,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給農業生產者帶來了非農勞動的機會,但這時的就業體現為“離土不離鄉”,這意味着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仍然能夠得到保障。同時,由於城市經濟發展仍然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城鄉之間的發展水平仍然處在可接受水平,農業富餘人員的額外非農收入也填補了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業產量水平仍然能夠維持供需平衡。與此同時,由於糧食特殊產品的特徵,國家糧食流通政策的實行致使政府所承擔的財政負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內生動力仍然缺乏。第三階段,1998年到2004年。此時期我國糧食生產出現徘徊並出現產量下行的跡象。同時,出現農業收入的相對下降和城鄉收入差距的逐步擴大。典型的特徵是,非農產業中,國有企業的改革和民營化,鄉鎮企業的規模性擴張遭遇買方市場的形成,吸納農業低效勞動力的能力下降,城市工業吸納農村低效勞動力的能力逐步增加,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度因素作用逐漸減弱。這時期,農業產量儘管開始出現下滑,但由於整體經濟發展的成效,糧食及農產品價格仍然維持在可以接受的水平,農業科技體制適應市場化趨向改革的.要求,拉開改革的序幕。然而,在此時期,由於私人農業投資的體制和條件沒有出現,基於認識上的差距,卻減少了對農業科技的公共投資。第四階段,從2005年至今,在這一時期,為了扭轉糧食產量了下降的趨勢,同時,也由於國家經濟發展實力的增強,國家對農業採取了一系列的制度性政策代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激勵作用,國家對農業生產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四項主要補貼措施也開始實施,從補貼的方式上,由間接補貼改為直接補貼。同時,農業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土地的剛性需求更加突出,前期國家糧食產量下降所產生的風險意識增加,國際市場對國內農業生產的影響開始出現。相伴隨的是,產業收入差距加大,農業生產者的收入目標和數量目標差異增加,城鄉收入差距逐步開始加大,由農業生產造成的經濟和社會風險進一步加大。這一切意味着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業生產者的增收進入決策者的目標視野,但數量目標仍然制約着收入目標。在市場經濟已經發揮重要作用的情況下,基於效率和公平目標的考慮,最終使國家致力於建立農業科技高效分類的改革架構,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步伐加快。農業科學研究、農業科學應用基礎研究、農業科學實驗研究和農業開發研究以及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研究的功能和邊界開始破題。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定位農業科研投資的範圍,如何實行農業科研投資的方式方法,如何激勵私人農業科研的發展,如何解決農業投資與私人投資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多元化農業科技投資體系下的農業食品安全問題。因此,今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未來的農業科技投資改革

(一)市場化改革孕育了農業科技投資私人進入的條件

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表明,收益最大化是經濟的運行規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為市場經濟運行提供了規則,產權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其他各種保證收益實現的規則的建立,為那些能夠獲得收益的農業科技活動帶來了刺激,私人領域出現了投資農業科技投資活動的機會。這一過程伴隨着的是資本體式農業技術在市場中出現的跡象。

(二)農業生產的市場競爭性質決定了改革的必然性

作為經濟的再生產,農業生產的價值實現還要受到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的制約。因此,即使能夠實現價值的完全適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的資本體現式的農業科技也會受制於市場需求的制約。農業科學和農業科學基礎研究由於其自身所具有的特徵使得私人投資不能達到帕累托最優,一般以公共提供的形式出現。農業科學應用研究則居私人物品的特徵較近。農業科學實驗開發由於其本身的特點可以應用市場的機制由私人來提供。實際上,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活動,則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劃分,有些活動可以具有社會公益性的內容,有些則可以有私人來提供,有些則需要採取生產者之間的合作。然而,我國目前的農業科技體制及其投資遠沒有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這些基本的原則來運行,從而需要適應性的進一步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