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大學物理和高中物理教學差異探討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6.39K

摘要: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的基本屬性、物質之間相互作用方式的過程,以及物質形式轉化規律等的基礎學科。文章在創新教育的背景下,從教學內容、教學思維方式、課程設置三個方面着手,分析了大學物理教學與高中物理教學之間的差異,並提出了改善辦法。

大學物理和高中物理教學差異探討論文

關鍵詞:創新教育;大學物理;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是高中理科的基礎科目之一,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大學物理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為學生後繼專業基礎與專業課程的學習及進一步獲取有關知識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礎。而在我國教育改革推進的過程中,“創新”已成為主旋律。基於此,探究創新教育背景下大學物理和高中物理教學上的差異尤為必要。

一、教學內容深度上的差異

高中物理雖然涉及了較多的物理學知識,但是大多停留在基礎階段,知識內容也較為零碎,並沒有大學物理教學內容精深。在大學物理教學當中,知識點的安排都有一定的昇華,教學更加註重學生對於一個知識系統的掌握,需要學生從更高的層次對學習的知識進行理解,並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例如,在物理學原理的學習當中,高中物理涉及的物理原理大多比較淺顯,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是大學物理中涉及的物理原理較為深奧,學生必須要通過更多物理知識的學習來掌握。

二、教學思維方式上的差異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教學是以學生掌握知識點為基本目標的。教師考慮的是如何採取有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理解知識點,學會做相應的試題。在大學物理教學中,主要目的在於讓學生獲得更高的物理學習起點,更加全面地掌握物理知識。以圖1物理力學題為例,分析高中物理與大學物理之間的差異。高中物理的解法:當前面的人拉着繩子一端前進,會產生兩種運動效果,一種效果是繩子不斷伸長,另一種效果是使得定滑輪做圓周運動。把速度在這兩個方向上進行分解,從而得出:人的速率乘以一個餘弦函數最終等於小車的速率。餘弦函數的確定與人離平台的距離,以及平台的高度密切相關。大學物理解法:首先建立一個座標系,將小車行動的方向看做是x軸的.正方向,將定滑輪看做是座標軸的原點,小車的座標軸設為x,人的座標設為s。根據大學物理中對於瞬時速度的定義,小車的速度以及人的速度大小分別是上述座標對時間的一階導數。由於高度不變,l、s、h三者之間存在一種明顯的幾何關係,將它兩邊對時間求導,然後結合大學物理中速度的表達式,就可以得出小車速度的大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高中物理與大學物理思維方式的差異。因此,高中教師要以物理知識當中傳達的物理思想及知識系統的講解為主,重點關注學生物理方法的運用能力。而大學物理主要在於幫助學生加深對物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三、大學物理與高中物理課程設置的差異

許多國家的物理課程設置都呈現類似的特點:首先,關注學生不同的學習要求,堅持職業教育與升學教育相結合。將高一作為打基礎的階段,設置面向全體學生的必修課程內容。高二、高三的物理課程內容為高級系列課程,大多都為選修課。其次,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採用分領域或者分方向的靈活方式,設置多樣化的課程內容,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在我國高中物理的課程設置當中,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常會讓學生做大量的習題。在大學物理教學當中,教學目標則主要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對待科學的主動探究精神;能力培養、知識創新是大學物理教學的重點所在。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創新教育的背景下,對於大學物理教育和高中物理教育的要求都有一定的提高。在高中物理教學當中,也提出了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但受到我國人才選拔方式的限制,再加上載統教育模式的影響,高中物理教育還難以逃脱以往應試教育的桎梏。無論是高中物理教育還是大學物理教育,都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培養物理學習興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結合物質世界現象,探求其中的物理知識,提升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四、結語

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屬於自然科學當中的重要內容,對於當代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價值。學生進行物理知識學習的過程,就是提升實際使用能力的過程。無論是大學物理教學還是高中物理教學,教師都要尋求有效的教學方式,將物理原理等抽象化的知識點通過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再引導學生探究知識內部的聯繫,以及知識點的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賈君茹.如何實現學生從中學物理到大學物理學習的轉變[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3):51-53.

[2]伍春燕,朱燕娟,張春華.從中學物理到大學物理的過渡與昇華:淺談大學物理的學習方法[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2(1):123-125.

[3]趙近芳.大學物理學[M].4版.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4.

[4]孟桂菊,高和之,楊昌權,等.加強大學與中學物理教學銜接的舉措[J].物理,2004(8):619-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