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小學生教育論文(通用5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8.68K

在各領域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生教育論文(通用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生教育論文(通用5篇)

小學生教育論文1

災難的發生對每個人來説,不分貧富貴賤,不論性別年齡。如果缺少應有的警惕,不懂起碼的安全常識,那麼,危險一旦降臨,本可能逃離的厄運,卻都會在意料之外、客觀之中發生了。小學生自我保護意識不強,所以我們更應該抓好小學安全教育。

一、校園安全常見的安全事故

(1)不當活動事故。學生在課餘時間相互追逐、戲耍、打鬧時不掌握分寸和方式方法,使用石子、小刀、玩具等器械造成的傷害。

(2)擠壓、踐踏事故。放學和下課時在樓道、門口等黑暗和狹窄的地方互相爭先而造成的擠壓、踐踏等事故。學校樓房走廊欄杆的高度不符合要求;校園設深水池;體育設備不定期檢查、維修、更換,有些危房在帶病使用;校園設施老化。

(3)體育活動事故。體育活動或體育課上不遵守紀律或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隨意,體育器械使用不得要領而造成的傷害。

(4)校園暴力事故。學校安全保衞制度不健全,防範措施不得力,學生受到校外不法之徒的侵害。哥們義氣拉幫結夥;為小摩擦使用武力;盲目消費導致偷盜;不良交往拉人下水;少數教師有體罰行為。

(5)學生身體特殊事故。因學生特殊疾病、特殊身體素質、異常心理狀態受到意外衝擊而造成的傷害。

(6)自然災害事故。學生自救自護能力差,遇到暴風雨、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無法有效防衞造成的傷害。

(7)衞生事故。學校衞生管理重視不夠,工作機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實,特別是農村學校食堂基礎設施條件落後,衞生設施差等問題仍很突出,已成為學校突發公共衞生安全事件的隱患。

二、安全教育舉措

1.加強安全意識教育,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安全教育人人有責,學校、教師從身邊小事做起,預防為主,教育為主,發現危險苗頭及時教育。我認為學校要抓好安全工作,需要從以下幾方面經常性地開展安全教育。

(1)小學生由於年齡小,他們的安全意識普遍比較薄弱,自身安全意識不強。主要表現為:在自身物品管理上,思想麻痺,物品隨意亂放。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對社會了解不夠。小學生在校園內學習、生活、接觸社會少,辨別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指示其犯罪。還有的小學生不注意用電、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僥倖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所以我們應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細節入手,在生活細節中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如:我們在日常生活、教育過程中總會聽到這樣那樣的事兒,其中不少是開展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們善於發現、挖掘,學生會很容易接受教育。我們生活中看到的不少細小的事,同學間相互推搡、相互追逐,上下樓梯跑和跳,玩尖鋭的硬器,隨意亂拋硬物等,同樣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隱患不可根除,我們要做的就是防範於未然,讓學生認識到位,提高防範意識。

(2)學校要通過舉辦專題講座、開展知識競賽、組織觀看錄像、發放安全手冊、文化櫥窗、廣播、黑板報、等宣傳工具等多種形式,利用主題班會、少先隊活動、活動課、學科滲透等途徑,通過講解和訓練,對學生開展安全預防教育,使學生接受比較系統的安全知識和技能教育。生動形象地對學生進行預防火災、擁擠踩踏、交通、溺水等事故的教育;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特別是要以多種形式加強學生應對洪水、火災、地震等突發事件的自救演練訓練,提高學生自救自護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注重調動兒童的主動性、積極性,讓他們親自參與到安全教育中,讓兒童親自找一找身邊哪些地方容易出現危險,怎樣想辦法消除這些隱患。

(3)每逢開學、放假前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集中開展安全教育,強化學生安全意識。

2.引導學生遠離事故

學校是人羣比較集中的公共場所,學習是集體性活動,小學生是未成年人羣,缺乏責任感和自護能力,所以安全隱患不可避免,我們一定要做好安全防範工作。這裏首要的是規範學生的做法習慣,引導學生以安全的做法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習、生活、成長。如: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豐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課外活動;規範學生不參與不科學、不安全的活動;不到有安全隱患的區域活動等。

學校安全教育周以校園安全為主題,在安全教育週期間,學校組織學習安全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對校內易發事故類型、重點部位保護、工作薄弱環節、各類人員安全意識與安全技能等方面,開展深入全面的大檢查,消除隱患,有針對地紮實地開展教育和防範工作。

在學校周邊道路設置完善的警告、限速、慢行、讓行等交通標誌及交通安全設施,在學校門前的道路上施劃人行橫道線,有條件的設置人行橫道信號燈。

3.注重體驗,增強兒童處理緊急情況的能力

體驗是學生成長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方法。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反覆叮囑或不斷訓斥,而沒有真正讓學生去體驗、去感受,那麼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也無法真正的形成。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也要從細節抓起,在細節中讓學生體驗自我保護的重要性,瞭解自我保護的過程,從而形成技能。

兒童總會遇到某些緊急情況。缺乏社會生活實踐的機會是兒童不會正確應對危險的原因之一。如:學生有時不小心劃破了手等就會驚慌失措,沒有自己處理的意識,其他學生也只會找老師,我們要利用這些機遇讓學生學會自行簡單的處理,並在處理時同學們互相幫助、相互協作,一同經歷了自救、互救的過程,感受了自救、互救體驗。

我們還可以設計一些角色扮演、情景模擬來幫助幼兒掌握一些躲避、處理危險的簡單方法,學會獨立處理問題。

我們還要創設各種情境培養學生自我保護的能力。如:讓學生參觀一些事故現場,觀看安全教育影片,參觀一些安全教育圖片展等,通過情境體驗讓學生學習自我保護的辦法。教會學生自我保護的辦法,培養學生自我保護的能力,使之有足夠的能力和勇氣沉着對付突發事件,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也可説是現代素質教育的一項內容。

4.加強聯繫,齊抓共管,構建安全管理網絡

學校安全無小事。班級安全是關鍵。只有學生、教師都樹立起安全責任重於泰山的意識,特別是班主任教師要明確自己的安全管理責任,正確實施班級安全管理方法,創新安全管理模式,構建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安全管理網絡,才能真正確保小學生的安全。

班級安全管理靠班主任一人是不行的,只有加強同任課教師、學生及其家長、學校組織和部門的聯繫,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實處。比如請任課教師在教學中注意觀察學生的言行及情緒,發現學生有反常的情緒或異常行為要及時同班主任“會診”並“對症下藥”;要求學生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監督,對言行、情緒異常的要找學生了解情況並告之家長,共同“醫治” 心理創傷;要求學校組織開展思想道德、安全法規、安全知識教育及安全隱患排查、整改活動;要把班級發現的諸如門窗、牀鋪、水、電路、室內地板、天花板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同校總務處或物業管理處聯繫,並及時進行排除。

家長、老師和社會各界都來重視學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家長和老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生理、心理特點,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遵守交通法規的模範行為影響學生。同時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與交通活動,促進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文明交通行為習慣,使交通安全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紮根。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與未來,他們的健康成長,與家庭幸福、社會穩定息息相關。安全問題很重要,安全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我們應時時刻刻把學生的安全放在心中,時刻不忘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我們一定要堅持用制度規範各自的履責行為,恪盡職守,親力親為,堅持用機制管理校園的交通安全,內外結合,標本兼治。只有羣防羣治、加強管理,確實給廣大的中、小學生創造一個安全、安寧、安心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健康地成長。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校工作地正常進行,才能保證讓學生安心,家長放心。

小學生教育論文2

案例一:“他是全班最不聽話的”

這是在一年級的一個班上上音樂課發生的事情。那天唱完問好歌后,孩子們剛坐下,我還沒來得及離開琴凳,就聽到有講話的聲音。一轉身,剛好逮到一個講話特起勁的小男孩,我很嚴肅地讓那個小男孩站起來,批評的話語還沒有出口,班上一個女生的聲音就響起“他是我們班最喜歡講話、最不聽話的一個……”隨着,全班大部分的同學都開始附和,甚至帶着控訴,那個小男孩卻不以為意。不管是控訴方還是被控訴方的表現都讓我很詫異,一年級的孩子怎麼會説這樣的話?怎麼會有這樣的表現?通過了解,原來他確實喜歡講話,基本上每節課都會講話,每節課都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有些老師也會説些“你最喜歡講話、最不乖、老師最不喜歡你……”之類的話,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就是老師、同學眼中“最不乖”的學生了,而他自己更是變本加厲,有種不負你們“所望”的感覺。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好孩子”的潛質,我告訴他,老師並不覺得你是你們班最喜歡講話、最不乖的孩子,其實你能管好你的嘴巴……在後面的課上我特別留意了這個小男孩,一節課下來都表現非常好,還積極舉手回答了問題。孩子在跟着老師的引導專注地學習,哪兒還有時間去講小話。下課時我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了他,告訴同學們他在這節課中種種好的表現,他不是最不乖的孩子,而是一個好孩子……教室裏不約而同地響起了掌聲。

因此,作為老師的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批評學生時千萬不要使用諸如“你太笨了”“你就是個死腦子”“你哪節課不搗亂呀”“你就是我們班最煩的”“你要是按時寫作業太陽都從西邊出來了”等帶有打擊式的批評語言,特別是當着其他孩子的面。這樣的話語不僅從語言上傷害了孩子,還以老師的身份無意識地當眾給該孩子下了定義,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其他孩子自然就會下意識地產生一種認同感,並不自覺地按照老師所批評的話語去塑造自己的言行舉止,不願意和“壞孩子”做朋友,甚至刻意孤立“壞孩子”。畢竟學生正處於成長期,其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形成,沒有獨立的判斷力,老師作為他們最尊敬和最信任的人,自然就成了他們判斷的標準。所以,我們老師在教育學生時,一定要講究科學的方式方法,特別是在批評學生時,應當“就事論事”,不能“上綱上線”,只批評學生的具體不良行為,切記不要藉機貶低學生的品質和能力。

案例二:“老師,我們也想發書”

這是四年級一對雙胞胎的聲音。這對雙胞胎讓我“頭痛”了很久,我使出了很多“招數”對付他們,Y果都宣佈失敗了。他們依然會在進教室的時候在地上爬,上課的時候下位、講話,甚至打架……簡直就像兩個問題學生。“我們也想發書”這是一個多麼簡單的要求呀,我該答應他們嗎?他們會做好嗎?經過一番交談和約定,他們倆取代了科代表,做了我的小助手。其實,也就是收書、發書、組織學生進音樂教室等瑣碎的事情。我以為收書、發書,這麼簡單的事情,想必對兩個四年級的孩子來説,肯定是沒問題的。但是,我錯了,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根本收不好,也發不好。他們不能將書整齊地收回書櫃,每次發書的時候不是這組多了幾本,就是那組少了幾本。看着他們放在書櫃裏凌亂的一疊書,我有些生氣,有些無奈,但不能就此止步。我給他們示範怎麼一組一組地收書,指導他們一遍一遍地練習。幾周過後,我發現他們不僅會收好書了,而且還能有序地組織同學進入音樂教室、下課後不忘整理板凳等。慢慢的,我發現他們在課上坐得住了,講話的次數也越來越少,最後他們還會提醒周圍講話的同學認真聽講。我甚是欣慰,其實他們做的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只是多了老師的關注和鼓勵,在班上有了存在感而已。

其實每個孩子在班上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只是由於老師太過關注學習好、表現好的孩子,從而造成了不受關注、不復存在的錯覺。為了引起老師、同學的注意,尋找所謂的存在感,他們不惜劍走偏鋒:上課講話、隨意走動,甚至拌嘴打架等。所以我們老師不但要關注學習好、表現好的孩子,還要關注學習一般、表現平平的孩子,更要關注學習差、調皮搗蛋的孩子。要讓孩子們知道,在老師眼中都是一視同仁的,都有他們存在的價值,整個班級缺一不可。只有孩子們的精神世界裏有了這種意識,他們才會更積極主動地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才會更快地成長。

所謂教書育人,我們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單單要教會孩子讀書寫字,還要鼓舞學生的心靈、體察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更有信心、更順暢地走向目的地。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和要求,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也許跑步前進,也許緩慢而行,也許邊走邊停……但都需要我們的關注和幫助,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給出這樣的建議:“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所以,我們老師都應該牢記:教育是滿足孩子的需要,我們要關注、觀察每個孩子。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更有效地發揮指導者的作用,給予孩子最大的幫助,而不是使之流於空話。

小學生教育論文3

1、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1自主讀書的習慣

閲讀是文化積累和文化建構的重要途徑,對人的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要在小學階段就養成邊讀邊想、圈點勾畫、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注重知識的積累。要樂於讀書,願意和書交朋友,養成閲讀的好習慣。杜絕閲讀不健康書籍、看不健康光盤、瀏覽不健康網站。

1.2認真書寫的習慣

認真書寫不僅能提高作業的準確率,而且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認真負責的習慣有積極的意義。小學生讀寫姿勢要端正,會正確執筆,做到“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頭,執筆處離筆尖一寸。書寫時要端正大方,保持卷面潔淨,不亂用塗改液和修正紙。

1.3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認真、獨立、按時完成作業,是進一步理解、鞏固深化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環節。認真、獨立、按時地完成作業,對於培養學生的意志、學習態度乃至成人以後的勞動態度都具有一定的潛在影響。要堅持複習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認真完成並細心檢查作業:注意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自己的各種能力。

2、教育學生要有正確的行為習慣

2.1舉止文明的習慣

舉止是指一個人在活動中的姿態。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座、手勢和表情等。文明的舉止是一種修養。是一種財富。對小學生來講,要養成熱愛祖國,升國旗奏國歌時自覺肅立的習慣:見到老師、客人主動問好;自覺使用“請”、“您好”“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禮貌用語。

2.2誠實守信的習慣

對一個人來説,“誠實守信”既是一種道德品質和道德信念,也是每個公民的道德責任,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對小學生來講,誠實守信,就是要他們明白説了就要努力去做:答應的事確實難完成的,應向對方説明緣由,用誠摯的態度向對方表示歉意:借了別人的東西要按期歸還,説話要算話。

2.3尊重他人的習慣

要想贏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與受人尊重一樣,尊重他人是我們的需要。從小學階段起,應該培養學生耐心聽他人説話,不隨便打斷他人説話:聽到別人的批評時,不要激動,平靜地聽他把話説完:學會保護自己的隱私,自己的家庭情況不能隨便告訴別人等方面的意識和素養。

2.4守時惜時的習慣

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從小懂得“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率”,從而養成守時惜時的良好習慣。這就要小學生明白晚上按時睡覺,早上按時起牀:放學後按時回家,不在馬路上溜達玩耍。

2.5勤儉節約的習慣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目前培養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刻不容緩。小學生要養成愛惜學習用品,不在課本上亂寫亂畫,不隨便撕扯作業本。不隨便向家長要錢,不亂花錢買零食、玩具等;珍惜糧食,不挑食,不浪費飯菜;節約用電、用水,做到人走燈滅,水龍頭用後隨時關緊開關;對自己、他人、集體的財物要愛護,輕開關門窗,輕拿輕放物品;不

在桌子上凳子上亂寫、亂畫、亂貼等好習慣。

3、學會感恩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感恩優良傳統的國家。“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歷史上流傳的許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體現。孝敬長輩是一個人應有的良好品質。然而,如今的孩子徜徉在幸福裏,不懂得體恤長輩的辛苦。《我從哪裏來》、《家庭的親情》等課,激活了學生心底曾經被忽視或漠視的美好情感,懂得父母對自己的悉心撫育體現了真摯的感情。作為晚輩要以純真的感情和實際行動尊敬和熱愛長輩,如進出家門主動招呼,結合“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給他們寫一封信、為他們過個節等,以此報答家人對自己的辛勤付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都離不開老師的教誨,在教學《我們敬愛的老師》一課時,我們可以通過一組組鏡頭,讓學生了解教師工作的繁忙,從心裏感激老師為他們付出的勞動。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形式,學習表達自己對教師的感激之情。

4、嚴格管理,用心管理

應經常在班裏講解遵守校規校紀的重要性,不能放縱學生,要下一定力量做好後進生轉化工作,對生病的學生要從生活上給予關心,讓他感到温暖。實踐證明:這樣做效果往往較好。此外,要知人,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教師瞭解學生、熟悉學生,學生也瞭解、熟悉教師,二者之間就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如此,也就能為班級各項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德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一線教師,我明白:教育的真諦是愛,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最優化發展。我們必須遵循教育規律,認真教育好每一個學生,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材。

5、總結

小學生正處在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開始逐步形成的階段,因此,學會做人是小學德育的首要任務。德育課堂應當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教給學生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方法,培養他們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生存能力,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打下基礎。

小學生教育論文4

1.對小學生進行禮儀教育的原因

學生表現不禮貌,首先是教育不到位。可是在目前學校教育中教師過多關注的是對學生的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對學生的教育主要圍繞在《考綱》或《課程標準》方面,而忽視了教師對於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指導作用。學校中雖然也有禮儀教育,但這些教育並不系統,還有待於提高。其次,在家庭中,每一個孩子都是嬌生慣養的,長此以往就養成了孩子為所欲為的個性。他們不懂得如何與同學相處,養成了唯我獨尊的習慣。最後,是社會影響。在社會上坐公交車不給老人讓座、買東西不排隊、隨地吐痰、公共場合吸煙等不良社會現象層出不窮。這些不良社會風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小學生,導致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有多不合理,需要改進和用禮儀來約束自己。

2.對小學生進行禮儀教育的作用

2.1促進小學生學會做人,提高自身素質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進行道德教育要認真。”因為道德教育會促進學生的自身素質的提高。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可以讓學生提高道德認識,分析自己的不足之處,摒棄自身的隨意行為,促進學生自我的完善,塑造自我,從而有針對性地提高和改善自己的行為,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禮儀教育讓學生學會了做人,知道了該如何待人接物,使學生成為了一位品格健全的人。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會讓學生成為一個樂觀、健康向上的人,讓學生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進行薰陶和感染,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和改善。

2.2促進學生之間的交際

有禮貌的人舉止優雅,會讓其他學生感覺到親切和自然,感受到內涵和修養,從而有利於學生和其他人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全體學生的道德水平都提高了,學生就會生活在一個團結向上的班集體中,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讓學生感覺到大家庭的温馨、和諧,從而形成健康團結的班風、學風和校風。在一個良好的交際環境中,每一個學生都會用這種正能量來感染他人,表現出謙虛隨和、遵守公德、注重禮儀,促進班級這個大家庭的發展和進步。

2.3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也是對中華優秀文化繼承和發揚的一種表現。在禮儀教育中傳承了文明,讓我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能夠得以發展和傳承,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實現了對優秀歷史文化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禮儀是我國的優良傳統。“國尚禮則國昌……身尚禮則身修,心尚禮則心泰。”小學生從小學習禮儀會促進學生塑造國家完美形象,就是一種具體的愛國主義教育、社會的需要,會促進國家的強大和發展。

3.對小學生進行禮儀教育的策略

3.1開展主題班會,加強對小學生的教育

教師是小學生進行禮儀學習和運用的領路人。教師要有效地通過主題班會對小學生的修養進行陶冶及提高,讓他們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正確的,什麼樣的做法是文明禮貌的,從而讓學生的舉止和習慣能夠表現出有教養。孔子説:“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孟子説:“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如果教師能夠不斷地通過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指導,那麼,學生的認識就會不斷提高,從而實現道德水平的提高。

3.2開展豐富課外活動,潛移默化薰陶學生

小學生的知書達理並不是天生的,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來對小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知識的普及。例如一個文明禮儀知識競賽或者是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有關文明禮儀的手抄報等等活動,都會增加小學生對於文明禮儀知識的學習,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薰陶和感染,促進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陶行知説過:“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教師對小學生進行教育的目的是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所以在學校開展禮儀活動是非常必要的。

3.3課堂教學滲透,增加學生的德育知識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不斷地向小學生滲透禮儀知識,讓學生知禮、懂理、明理並用禮。教師課堂上滲透的禮儀知識,看似無心卻可以起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促進學生德育知識的增加。

3.4校園物質文明建設,讓小學生耳濡目染

學生生活在校園中,教師要充分地利用校園環境來讓學生接受禮儀教育。例如孔融讓梨是尊敬長輩的典範;岳飛問路,注重禮節才能夠校場比武,騎馬跨天下;“程門立雪”更是尊敬師長的典範。這些都可以出現在校園中,讓學生能夠耳濡目染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總結

總之,小學生的道德標準的形成需要教師對他們進行指導和點撥,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小學生的素質高了才能夠促進教育走向快車道,促進祖國的騰飛和發展。

小學生教育論文5

北京的霧霾久久沒有消散,並因此登上了BBC的新聞;城市的角落隨處可以見到白色垃圾和建築垃圾,以及成堆的廢棄物,目前城市的水土流失,魚類的大量死亡;各類發展資源的枯竭,全球變暖,甚至是部分濕地生態的生態失衡。這些問題都不得不去迫使我們去面對環境保護問題,這種危機教育要從小學生抓起,要讓人們從小就明白要如何去保護自然。

小學生的教育來源渠道基本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

(1)學校以及教師;

(2)原生家庭;

(3)學生自己接觸到的一些媒介渠道。

一、從學校和教師方面培養小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師要成為教育中的有心人,在日常的教學中,隨時進行小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這個培養主要是體現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的習慣培養方面,教師要注意學生平日裏面的一些習慣,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對於小學生的一些不環保的行為,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較小,不要直接進行斥責,這樣會增加學生的逆反心理,教師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幫助小學生克服自身不環保的行為,讓小學生從小就懂得保護環境。

(一)通過日常的教學活動進行環保意識的培養

小學生一天有很多時間是在課堂的教學生活中度過的。如果各個學科的教師可以利用自己日常的教學活動,組織小學生進行一些有趣的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活動來幫助小學生掌握基本的環境保護知識,例如,在“世界環境日”,美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畫制“我想要的環境”為主題的畫作;在“愛鳥日”自然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資料給學生講解大量惡性捕捉鳥類帶來的後果。這些鮮活的事件更加有助於小學生真正瞭解環境保護的意義。

(二)通過主題活動的開展進行環保意識的培養

教師可以將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這個枯燥的概念變得趣味化,配合小學生的年齡以及心理特徵,將環境保護變成一個故事或者遊戲展示的方法。例如,如果發現小學生喜歡拉扯小動物的耳朵,教師就可以組織一次課程,讓學生近距離地接觸一下體積較小的動物,增加小學生和動物之間的感情,再告訴學生應該怎麼去愛護動物,保護環境,不僅僅增強了小學生的體驗,也培養了小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要讓學生保護環境,就一定要讓學生明白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同樣在家園裏面生存的動物也是我們的朋友。

(三)通過組織遊戲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

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就是遊戲,同理來説這種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方式是最容易被小學生接受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防禦心理較弱,最容易主動形成環境保護意識的習慣。組織學生進行“青蛙抓蟲”的遊戲,學生分別扮演青蛙和蟲,學生在相互追逐的過程中,就會明白青蛙會吃蟲子保護莊稼,我們要保護青蛙,不要隨意捕殺青蛙,同樣的遊戲還有“貓抓老鼠”等等,小學生在遊戲過程中,會明白要保護動物,珍惜環境等道理。

二、從原生家庭方面培養小學生的環保意識

原生家庭其實就像一棵大樹,孩子就是果實,大樹給予什麼樣的養分給果實,果實就會成長成為什麼樣子。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孩子原生家庭的影響也是不可以忽略的,孩子腦海中最潛移默化的影響還是原生家庭給予的。在培養小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的過程中,校方和教師再積極地培養,學生回到家庭後其實就是一個鞏固的過程,這中間就需要家長的配合,教師通過家長會和家長進行溝通,佈置一些相應的作業和家長進行活動,家長在課外生活中給自己的孩子講述故事的時候,例如,《豬八戒吃西瓜》,家長就要告訴孩子,如果一個人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和眼前的方便,不去考慮公眾的道德,最終只會是一個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家長要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隨手亂扔垃圾,丟棄果皮;在學校裏面看到垃圾,要自覺地撿起來分類丟進垃圾桶裏面。這樣潛移默化的效果之下,小學生會覺得自己的父母在以身作則,並且當做榜樣效仿。

三、通過一些媒介渠道培養小學生的環保意識

這就要求我們要善於利用本地的資源,進行小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小學生通過日常的學習,會對環境保護有個較為深刻的理解。但是這些理解和現實還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甚至有些理論性的常識是脱離實際的,有限的理論知識體系不能完全地應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環境保護問題。比如,在做好措施保護的前提下帶領小學生安全地參觀一些污染類的企業,告訴學生這些污染的企業帶來的後果,就是天不再那麼藍,水不再那麼清澈,還會出現一些粉塵的現象。並且告訴學生針對這些問題,政府作出了哪些舉措?讓學生增強一種危機意識,這是看得見,接觸得到的素材,不僅僅增強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還增強了學生保護家鄉的責任感和自豪感。

教師要引導學生觀看一些媒體報道,讓學生觀察媒體的發聲,讓他們從自身明白環境保護行為到底什麼是對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只有從自身增強了環境保護的意識,明白了不好的行為舉止會讓周圍的環境受到污染,他們才能真正地深惡痛絕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久而久之,保護的行為和舉措也就潛移默化、水到渠成了。

四、結論

教師在教學中要做一個環境保護教育的有心人,因為這是我們的責任以及責無旁貸的義務,教育好孩子學會環境保護,這是我們對於子孫後代的責任。我們要善於利用自己作為一個教師的有利條件,做好我們應該完成的責任和義務,盡心盡力,要學會把教學內容和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要把培養小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這個教學任務,不斷探索,反思,形成自成一體的教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