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碑刻技藝的刀法及其傳承發展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57W

靈璧石文化中的碑刻藝術,在今天磬鄉的許多村落中,仍有眾多從事碑刻製作的工匠,筆者也曾數次探訪此地。這些從事碑刻的工匠在實際的碑刻中,多少都有把碑刻字跡鐫刻移位變形的現象,而出現錯刻、漏刻字畫的情況更是不勝枚舉。有的刻工完成一件碑刻作品後,往往體現不出書者的原貌,只能體現出刻工的習慣性技法,實為粗劣之作。無怪乎書法家司徒越作《安豐塘碑》時不惜換碑石,頻頻更換刻工。

碑刻技藝的刀法及其傳承發展論文

一、碑刻技法概述

碑刻工應該是一位精通碑刻的高手,對書畫、金石、碑刻有所研究。在刻碑之前,碑刻工要先讀帖,觀其書體筆畫特點,然後再進行鐫刻。而研習各家書法,則是碑刻工在工作之餘必不可少的課程。碑刻字跡的效果,有“V”型(即尖底)刻法,等邊齊對口;“凸”型(即上圓弧底)刻法,垂直下兩邊,中圓弧度圓;“凹”型(即圓弧底)刻法,圓韻體現出立體感;“平”型(即平底)刻法,如蟲蛀,垂直邊口平潤底。

二、碑刻技藝刀法

就碑刻刀法而言,結合靈璧磬石質細適刻的特性,三公分以內的書體,都可以用手刻刀直接鐫刻。以楷書“永”字“V”型刻法為例,首先“丶”點畫,從點上面入筆細尖處入刀,一正一反兩刀下去,然後從底部收筆處入刀,補以點畫的“側”勢圓弧邊線。

“┐”“亅”橫折勾畫,要分段刻,從起筆處的稍弧處下刀,接以弧度上挑平行前行,刻到折處住刀,復從起筆處入反刀,平行前行刻到折處,然後,從勾尖處,一正一反兩刀刻出“趯”處勾尖,接之“弩”處向上行刻到直橫折處,必須補一刀橫折的邊線,方能刻出“勒”折的效果。“フ”橫折畫,一正一反兩刀入“策”者,前行刻至折“掠”處,換從“掠”者細尖處一正一反兩刀上挑至折處,補一刀“策”“掠”折處的邊線;“ノ”短撇畫,如陸斷犀象,一正一反從細尖處入刀,復一刀“啄”處之邊線。“乀”捺畫,從“磔”處出筆,正反入刀,逆行刻至捺畫入筆處,加一刀挑通與主筆畫之結合處。這樣,一個楷書的“永”字就刻完了。在這裏,要注意分刀刻勒結合處的補刀邊線,因為按書法“永”字八法而論,簡單的補刀邊線,更能體現八法之美,刻工作品的成功與否,不能以簡單的碑刻深淺而論,而要以碑刻字形的逼真而論。

有的方家認為,書法基本筆畫的點畫,分別可以正反兩刀鐫刻完成,多餘的補刀邊線實可省去。筆者認為,其實不然。正是這看似多餘的一刀,才能真正刻出書法的韻味;也正是這看似多餘的一刀,刻出了認真,刻出了逼真。

楷書的刻字技法如此,由楷入隸,要注意隸書的“蠶頭燕尾”.推而廣之,其他字體、書體的鐫刻,乃至刻圖、刻畫,刀法基本如此。書法鐫刻要體現書法之法、書法之美;圖畫鐫刻,要體現書畫之法,筆畫、線條之韻。在今天的靈璧石刻中,從碑刻中分離出來的線刻、浮雕(陽刻)之類的雕刻技法,在鐫刻之時,也應注重其中的金石感,不是單純的刀筆之力,而要鐫出其神,刻出其韻。

三、碑刻技藝傳承與發揚

據筆者所掌握的`資料,出自靈璧碑刻工之手的碑刻有靈璧“虞姬墓名家書法碑廊”,蚌埠淮河碑林的《遊塗荊二山記》,淮北的“劉開渠紀念碑”,長春的“一汽建廠四十週年紀念碑”,天津寶成集團的《中華石文化序》碑,泗洪“彭雪楓陵園碑刻”,宿州“彭雪楓將軍雕像碑”,《靈璧張氏園亭記》碑,神龍本馮承素《蘭亭集序》原大碑,趙孟頫書《心經》,等等,都是可觀之作。

對碑刻工而言,應該注重在掌握基本刻技刀法的同時,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博覽各方面的資料。必須要懂得書畫的基本技法和藝術之美,要尊崇大書法的範疇。

碑刻這門技藝是一門綜合性藝術,書法家司徒越對碑刻工有“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之勉;書畫家孫淮濱對碑刻工有“金刀飛篆隸,鋭眼入絲毫”之勵。

如今,碑刻這個古老的藝術門類受到了書畫名家、專家的關注,有了眾多為之奮鬥的刻工。以靈璧磬石為載體的靈璧石雕將從昨天的冷門之技,走向勃勃蓬髮的明天,不斷煥發出新鮮的青春活力。

參考文獻:

[1]楊飛。中國書法。中國文史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

[2]符驥良。篆刻技法入門。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

[3]鄧散木。篆刻學。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