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中學生創新教育的理論探討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6.48K

中學生創新教育的理論探討

摘 要 分析了中學生創新教育的重要性,探討了中學生創新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區別與聯繫,提出了中學生創新教育的虛榮心理論、辨證法理論以及正反饋理論,剖析了體驗式中學生創新教育模式的內在機理。

中學生創新教育的理論探討論文

關鍵詞 中學生 創新教育 體驗式

一、 引言

中學生創新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學基本理論之上,充分啟發中學生創新思維、挖掘中學生創新潛質、調動中學生創新積極性、增強中學生創新能力的教育實踐活動過程。相對於幼兒或小學生而言,中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以及處事方式處於趨向於理性的成長階段,其不僅能夠自我學習、自我調整、在創新活動中尋找樂趣,因此若能夠給予適當的鼓勵,則中學生將不斷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當中學生的生理結構趨於成熟時,創新想象力可能會有所減弱,相應的思維判斷能力也就趨於定勢,創新優勢並不明顯。可見,展開對中學生的創新教育活動對於正確引導中學生創新意識、促進中學生素質教育的穩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基於此,筆者試圖展開對中學生教育模式的分析。

二、創新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比較分析

中學生創新教育是建立在啟發發散性思維、提倡換位思考、寓教於樂的教育方式,與傳統教育模式差別較大,具體如表1所示:

儘管創新教育與傳統教育均可能借助於多媒體、網絡等工具和平台,且教育對象均為學生,但從表1看來,兩者之間的差別仍然是普遍存在的。從教育的出發點來看,創新教育的出發點在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人是創新活動的主體,缺乏主觀能動性和發散思維的前提基礎,創意根本無從產生,而傳統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在於學校必須以書本知識為藍本,在書山題海中去感受和學習各種知識。從教育方式來看,創新教育需要通過啟發和引導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積極性,教師僅僅只是起到輔助和鋪墊的作用;與之不同,傳統教育中教師的根本職能在於傳道、授業與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輸式、一言堂式為主,學生作為知識的被迫接受者,往往缺乏學習熱情和總結、概括與超越的綜合處理能力。從教育內容看,創新教育是隨時、隨地、隨人的教育,對於教育內容沒有限制,即任何規律、現象、思路等都可以作為教育的內容,但傳統教育必須以具體的內容作為教育的客體,且通常為有形的書本、圖畫、作品或者音像製品等。從教育的內涵看,創新教育將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進行了有機的結合,而傳統教育往往將教育環節終止在理論學習階段,缺乏對理論的進一步深入學習,缺乏後續知識與應用環節的考慮。從考核指標看,創新教育的落腳點並不是鼓勵學生漫無天際的奇思妙想,而是需要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夠最終轉化為成果、專利、發明等成果形式,且轉換成實際的生產力,並得到社會的認可;與此不同,傳統教育需要藉助於考試和測驗的方式來檢驗教育的效果,從而可能會導致以考試成績和升學率為導向的教育價值取向,甚至可能會出現考試指揮棒引發的社會問題。從教育對象看,在創新教育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能夠得到滿足,個人專長能夠得到發揮;在傳統教育中則可能無法發現和挖掘教育對象的差異性,教育對象被大眾化對待,表面上看視公平的“大鍋飯”教育,事實上可能埋沒了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稟賦。從教育手段看,創新教育必然以教師和學生的雙方交流、反饋與互動而使得教與學的活動均能夠卓有成效,並且教育活動不僅僅侷限於有形的、固定的教室,但傳動教育顯然缺乏反饋機制,缺乏互動的單方面教與學,最終效果可想而知。

三、 中學生創新教育的理論基礎

3.1 中學生創新教育的虛榮心理論

教育心理學通過對中學生心理結構的分析以及教育過程中心理活動規律的把握,來系統探討創新教育中的心理現象。中學生已能夠獨立思考問題並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獨立創新的能力,因此絕大多數中學生對於創新活動的興趣較為濃厚,部分中學生甚至熱衷於創新活動。然而,在中國當前應試教育模式仍然較為普遍的環境下,中學生的創新熱情受到打擊。在開展創新教育活動中,首先需要通過合適的思想政治活動,灌輸創新教育對於中學生當前階段的學習以及今後發展的重要性和長遠意義,解除中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的後顧之憂。與此同時,在中學生創新教育中,必須充分、合理地利用中學生的“虛榮心”效應。中學生創新活動中的很多發明或專利成果絕大多數都來源於最初輔導老師的啟發與鼓勵。當中學生在得到表揚和鼓勵之後,其將在不斷的努力和學習中認識自我並不斷成長和提高,從而促使其自己與輔導老師的讚揚保持一致。對於中學生的“虛榮心”應該辨證的加以對待,給予適當的鼓勵,不斷刺激中學生的“虛榮心”成長,促使其必須不斷努力,以實際的成績換取滿足虛榮心之後的成就感。

3.2 中學生創新教育的辨證法理論

對於中學生而言,鑽研書本知識、應付升學考試是其主要的學習使命,因此將主要精力投入課堂內學習是絕大多數家長和學生的一致觀點。事實上,課堂內學習與課堂外的創新活動是對立統一的,兩者並不矛盾。理論來源於實踐,最終又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並使得理論得到運用和昇華。創新活動的前提基礎並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對中學生課堂知識、平時積累以及科學規律的綜合運用。將基礎知識運用於創新活動,亦即在創新活動中引領中學生去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種知識,更能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並能夠提高其活學活用的.能力。創新教育是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通過對每年中學生升學考試中的佼佼者的調查表明,考試名列前茅者均是那些創新意識較強、善於歸納總結、勤於觀察並能夠積極參與創新實踐的學生;相反,那些一心讀“死書”的中學生並不是升學考試的最大獲益者。

3.3 正反饋理論

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既可能是天生與之俱來的因素,但可能更多的是後天培養的結果,並且後者比前者可能更具影響力。中學生創新教育的正反饋理論是指在開展教育活動中,應該儘可能多表揚少打擊,不斷刺激學生追求表揚所做出的努力,亦使得學生的創新熱情不斷得到昇華和提高;在開展創新教育中,應該儘可能多嚴肅少溺愛,即家長和教師來利用學生的虛榮心促進其進步時,同樣應該鼓勵學生始終以科學的、合理的方式參與創新實踐活動,而不是一味的表揚使得學生被微小的勝利衝昏頭腦;在開展創新教育中,應該儘可能堅持持續改進,即在創新實踐中取得成績的學生仍然需要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綜合素質的培養,爭取更好的成績,而不是“曇花一現”的短時間光芒。

四、體驗式中學生創新教育模式

體驗式創新教育模式以體驗式教學為前提基礎,其理論基礎遠源流長,但由於傳統教育的諸多限制性,特別是在以應試教育為主,過分強調短期成效的教學實踐環節中,體驗式學習的優點並沒有得到真正體現。體驗式教育模式是當前教育界以及理論界研究的重點,同時亦是教育實踐活動的發展趨勢。體驗式創新教育模式在開展創新教育活動中,對於增進師生感情、展現學生個性、拓展學生能力以及提高教學效果等均具有顯著作用。

從哲學的角度看,中學生的體驗式創新教育是中學生對教育活動整體性參與的結果,即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整體意識和形象融入教育環節,實現對書本知識的深刻領悟;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中學生的體驗式創新教育是將中學生看作一種特殊的消費者所提供的經濟品,它具有深刻性,屬於耐用品,並能夠滿足中學生個性化需求甚至創造其不斷渴望刺激和成長的需求;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中學生的體驗式創新教育是中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內心所表現積極活動。具體而言,體驗式中學生創新教育模式的原理。

體驗式中學生創新教育模式的內在機理解釋如下:在創新教育活動中,傳道、授業、解惑依然是教師的基本職能,中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課後複習等方式去鞏固、消化理論知識,同時在實驗環節、科技創新活動中去應用理論知識,並就某些問題提出質疑;針對實踐環節中的具體問題,教師需要旁徵博引,解決學生的相關疑難問題,為培養學生創新熱情奠定基礎。同時,針對創新教育模式的特殊性,教師在創新教育活動中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比如逆向思維、發散思維、辨證思維等,當學生能夠做到勤奮思考、善於發現時,其創新的熱情也隨之得到提高。由創新熱情到創新實踐的轉變必須以有效的創新能力為前提,因此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創新熱情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體包括思考方式、行為方式、動手能力等等。在學生的創新實踐中,教師要提倡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儘量避免學生的依賴思想和眼高手低的現象,亦即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正確引導學生的創新實踐。由於創新實踐轉變為創新成效的諸多不確定性,如創新實踐的順序、實驗儀器的精度、操作方法的規範以及人為的不確定因素等都可能使得創新實踐並不一定能夠取得明顯的創新成效。因此,體驗式創新教育模式需要鼓勵創新循環,即當創新實踐不盡人意時,教師需要指導學生總結教訓,明確其可能的不足之處,以免再犯;當創新實踐卓有成效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總結經驗,揚長避短,以更大的熱情和努力取迎接新的挑戰。在此基礎上,教師自身也需要在其與學生的交流中,發現教與學所存在的銜接不一致問題,從而進一步改進其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蘭生,金向陽.試論開放教育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5(9)

2 譚映華.談開放教育中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1)

3 劉偉.淺談體驗式學習[J].遼寧教育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