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林業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4W

摘要:黨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並將其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對於促進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建設生態文明,主要內容是建設生態意識強、生態產業發達、生態環境良好的文明形態。林業兼有生態環境和生態產業雙重使命,因此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業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論文

關鍵詞:錦州林業;生態文明;建設

遼寧省錦州市屬缺林

少林地區,全市森林覆蓋率不足20%,東部平原區受風沙危害,西部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較重,十年九旱,雖經多年造林綠化均因氣候乾旱、立地條件差,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較低。因此,資源增長速度比較緩慢,使現有的森林生態效益較差,防護效益發揮不夠顯著,而且未建成具有對地區經濟產生較大影響的林業產業。因此,加快林業發展,加速恢復生態平衡,改變現有的自然面貌,提高森林覆蓋率,以避免和減少各類自然災害,是改變農業生產條件,發展生態農業,引導農民脱貧致富的根本所在。加快林業發展是林業工作首要任務,結合錦州市的實際情況,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做好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1統籌規劃,整合資源,林業生態建設實行綜合治理

把全部生態治理區按自然立地條件規劃成若干個治理項目區,分區治理。無論山區還是平原風沙區,在政府統一主導下,按大農業概念,實行山、水、田、林、村和路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在一個完整流域內,在政府主導下,集中整合農、林、水等多個部門爭取的項目、資金,進行整合配套,集中使用。按照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果則果的原則,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土地資源的效益最大化,一次性實現治理與利用的有機結合,達到綜合治理的良好效果。在農業基礎建設方面既要防止水土流失,又要與水利抗旱措施緊密銜接。

2鞏固和完善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加快綠化速度

隨着林權改革制度的'不斷深入和各項林權政策的落實,極大地調動了社會力量發展林業的積極性,湧現出許多承包荒山荒地的造林綠化大户。他們有能力、有資金,會管理綠化成果。在造林綠化方面,特別要充分發揮大户的作用,鼓勵承包大户綠化荒山,並通過綠化荒山逐步獲得收入並形成產業,實現規模經營、特色產業化,推動一方經濟發展。他們的加入,既解決了綠化資金的不足,同時提高了綠化的標準和水平,也帶動了廣大羣眾的造林綠化積極性,極大地推動了造林綠化事業的發展。因此,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林權制度改革的各項制度措施,鼓勵更多的有志於造林綠化、發展林業產業的人士參與到林業生態建設事業中來,從而加快錦州市的造林綠化速度。

3封、飛、造多手段齊上,加快綠化速度

錦州市所剩的荒山多數為高山、遠山、石質山,土層瘠薄,造林難度大,造林成本高、成效差。單靠人工植苗造林很難實現綠化目標。因此,必須加大封山育林和飛機播種造林相結合的力度。飛播造林是模擬天然落種方式恢復植被的極其有效的措施,特別是對高遠山區,是一種多快好省的綠化手段。封山育林是一種靠自然修復能力恢復植被的措施。通過飛封結合,以達到在人為的干預下,藉助自然修復能力,達到加快荒山綠化的目的。

4科學規劃,城鄉統籌,不斷拓展綠化空間

根據區劃,全市林業用地面積28萬hm2,全部完成綠化規劃,森林覆蓋率只有28%左右,遠遠不能滿足生態建設的需要。過去由於受投資體制的制約,對城市(鎮)、村屯等綠化關注不夠,隨着現代城市基本框架的確定,為建設城市大園林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市區與郊區不僅面積疊加,在發展經濟與生態建設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尤其在生態建設方面,近郊區園林植被產生的綜合生態效益和地域遼闊的遠郊潛力巨大的綠化效益,是整個城市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依據。城市周邊及村鎮等綠化尚有較大的綠化空間。因此,要通過科學規劃、城鄉統籌,結合城市化的發展建設,不斷拓展綠化空間,達到增加綠化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實現改善人居環境,為錦州市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林業應有的貢獻。

5建立健全生態法制體系,實現生態保護的法制化

保護自然資源,建設生態文明不僅需要人類的道德自覺,而且需要社會法制的保障。森林資源的保護,一直以來是林業的重要課題,雖然國家制定了多項法律法規,但有法難治仍然是一個突出問題,森林防火、防止盜砍濫伐、森林病蟲害防治等都是森林資源保護的主要內容。因此,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在改造自然世界的同時,也要改造人的主觀世界。要讓社會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愛護自然的觀念,通過建立和實施生態環境違法違規責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責任的追究制度,激發和強化各級領導幹部、執法人員、建設單位及其從業人員和廣大人民羣眾的生態文明責任意識,真正實現生態保護的法制化,從制度上規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從而推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青山工程就是基於這種理念而實施的,其既可實現依法保護自然資源,又可規範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因此,只有抓好青山工程建設,才能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這就需要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建立健全生態法制體系,實現生態保護的法制化,實現依法治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