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淺析中美貿易摩擦論文(精選7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04W

現如今,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淺析中美貿易摩擦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淺析中美貿易摩擦論文(精選7篇)

淺析中美貿易摩擦論文 篇1

一、中美貿易摩擦現狀分析

在某種程度上,中美經貿中主要摩擦問題的出現都與貿易不平衡有關,而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是指在中美兩國雙邊貿易中,中方存在貿易順差,美方存在貿易逆差。

根據中方統計,在1984—1992年的九年裏,中方一直處於逆差地位,自1993年始轉為對美順差。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對美順差呈大幅上漲現象。根據美方統計,從1983年開始美國出現逆差,2000年升至838億美元,美國對華逆差在該年首次超過日本,併成為美國最大貿易逆差來源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特別是近兩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大幅上漲。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顯示,2007年1—11月累計貿易順差為2 381.3億美元,據此估算,2007年全年順差將突破2 500億美元,衝高至2 600億美元。中美貿易逆差的不斷擴大已經成為中美兩國發展正常經貿關係阻礙,同時也成為美國對中國產品徵收反補貼税、要求人民幣升值、保護知識產權等問題的一個重要藉口。根據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統計數據,截至2007年,美國成為迄今為止對華髮起貿易摩擦案件最多的國家。從近年來這一問題發展變化的角度看,其色彩的政治濃度要遠遠大於經濟,從而成為中美關係中的一個焦點。 種種跡象表明,今後中美貿易摩擦的熱點仍將在紡織品進口設限、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市場經濟等問題上。

二、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在世界經濟發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中美兩國作為全球兩大經濟體,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貿易摩擦,這些給中美貿易關係增添了諸多不確定性。

(一)美方原因造成的兩國貿易摩擦

1.經濟低迷與新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 近年來,美國經濟的低迷與中國的“和平崛起”形成強烈反差。根據美國商務部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首季,美國經濟僅增長1.3%,增速低於分析人士原來預計的1.8%和去年第四季度的2.5%,是過去四年來的最小增幅,而住房投資下降仍是導致經濟減速的主要原因。歷史經驗表明,貿易保護強弱與經濟發展狀況有一定的聯繫,因此只要經濟衰退或美國國內產業競爭力下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就會重新抬頭,並且會採取限制進口,鼓勵出口的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相關手段,中美貿易發生摩擦不可避免。

2.美國國內政治因素的影響 美國總統大選每四年舉行一次,自冷戰結束以來的歷次美國總統大選中,美國對華政策都是兩黨總統候選人相互攻擊的重要議題,這也是贏得選舉最方便的武器之一。20世紀90年代至今已經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共有三次,從這一時期的情況看,每逢大選臨近,兩黨總統候選人就會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各種問題顯示強硬立場,發表頗具貿易保護色彩的言論,這幾乎成為一種規律性的現象。因此中美貿易摩擦會隨着大選而呈週期性。 3.遏制中國發展是美國全球發展戰略的目標之一 中國的社會制度,價值觀念,意識形態以及“非西方文明”的特質決定在其強大後必然會與美國的全球利益發生衝突。正如布熱津斯基認為的“2015年美國將會失去世界霸權地位。”因此,美國不可能讓一個日益壯大並可與之抗衡的敵人出現。因此,美國總是找出諸多借口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

(二)中方原因造成的兩國貿易摩擦

1.外貿依存度過大成為中美貿易摩擦的主要導火線 外貿依存度是反映一國經濟對外開放程度的一個指標,一般用年進出口總額與當年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來表示。1978—2011年中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長16.7%,比國民經濟增長快7個百分點,外貿依存度從1978年的10%提高到1990年的30%,2007年已超過了70%。世界銀行認為,中國外貿依存度經過十多年的時間就趕上了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表明了中國經濟開放取得了顯著成就。 筆者還認識到,外貿依存度的提高也伴 隨着一些風險和問題。從中國一些產品對美國市場佔有率來看,存在着過高的風險。如2005年,中國出口的玩具娃娃佔美國該類產品進口總額的88%,鞋類佔64%,軟面箱包、手提包占51%。可見,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性較大,在這種關係下,一旦美國挑起貿易爭端,中國只能被動應付。

2.出口商品結構低下,出口市場範圍狹小 現階段我國處於國際分工價值鏈條上的低端,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主要為勞動密集型和附加值較低的一些加工工業。由於缺乏技術含量和自主品牌,許多產品在消耗了大量資源出口後換回的只是少量的經濟利益,甚至還不斷地被指責為低價傾銷。我國向美國出口的商品主要為紡織品、服裝、鞋類等。這些價格競爭力較強的商品一旦大量出口極易引起美國的警惕,導致我國出口產品遭遇種種限制。 3.應對貿易摩擦的能力有待提高 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時,承諾了“非市場經濟地位”、“特別保障條款”等不利條款,使我國企業面臨貿易摩擦時處於較弱的防護狀態。此外,企業的自我防護意識差,預警機制不完善也加重了我國在中美貿易摩擦中的損失。因此,應該進一步提高應對貿易摩擦的技巧。

三、中國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的相關對策

1.早日爭取“市場經濟國家”地位 加入WTO以來,截至2007年1月雖然已有66個國家先後承認了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但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已越來越多地成為套在許多中國企業頭上的“緊箍咒”。它不僅阻礙了中國企業更深更廣地參與和融入到世界貿易和國際經濟中去,而且導致中國出口企業在對外反傾銷應訴中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並且成為中國企業屢屢敗訴的主要原因。 對中美雙方來説,“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它代表着美國對中國經濟性質的理解以及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所取得成績的認可度。因此,中國應在政治層面上對美國等採取歧視性措施的主要成員施加壓力,迫使其早日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2.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提升出口產品結構 根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大衞·李嘉圖的自由貿易理論,在貿易過程中各方均能獲利,但中美雙方卻並非如此。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而美國在技術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在實際貿易過程中,美國在自由進口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時,卻對其國內企業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時設置諸多限制。顯然,美國對華貿易的限制制約了其比較優勢的發揮。因此,我國政府應當制定相應的政策大力扶持、促進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於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同時,還要注重運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從而使我國儘快擺脱長期處於低附加值的國際分工地位,逐步向高層次、高技術產業不斷推進和升級,降低同他國產生貿易摩擦的程度。

3.改變中美兩國相互依賴的不對稱性,由外貿拉動向內需拉動過渡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中美兩國經濟相互聯繫、彼此依賴的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狀況,但這種依存是不對稱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中國部分產業與產品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較大,一旦對美國出口減少將會嚴重影響這些行業的發展;第二,中美貿易在雙邊出口總額中的份額不對稱,近年來中國對美國出口都佔到中國出口額的1/5左右,而美國對華出口佔其出口總額的比重較小。 因此,從長遠發展戰略來看,我國應將宏觀調控的着眼點更多地放在擴大內需上。我國擁有13億人口,國內市場十分龐大,而且經濟發展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潛在的市場需求是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在現階段,擴大內需應將滿足內需作為前提,滿足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包括貧困羣體的要求。

4.以積極的心態應對中美貿易摩擦 從中國的角度看,我國目前已經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之一,因此,會出現所謂的貿易糾紛,但這並不代表中美貿易狀況惡化。從歷史上看,任何一個國家在崛起的過程中都伴隨着包括貿易衝突在內的各種各樣的衝突,這些衝突是無法避免的,關鍵在於如何尋找一條雙贏之路,在中國利益最大化的條件下,儘量減少對美國國內市場的衝擊,逐步消除美國對中國崛起的疑慮。 我國作為正在崛起的貿易大國,正處於國際貿易摩擦的高發期,中美貿易摩擦的頻繁發生已經成為我國對外開放中的重大問題。面對如此眾多的貿易摩擦,我們需要在思想上正視,在戰略上重視,做到“冷靜觀察、沉着應對”,在充分把握和理解WTO規則的基礎上,以科學和符 合國際規範的手段來維護自身的經貿權益,弱化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經濟所帶來的種種消極影響。

淺析中美貿易摩擦論文 篇2

論文摘要:中國是世界上的紡織品出口大國,美國是我國出口的一個重要對象,在20xx年1月1日紡織品配額制度取消後,中國紡織品出口環境產生了新的變化,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並沒有結束,中國迎來了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後配額時代,美國以特保措施、反傾銷、綠色壁壘等措施對中國紡織品設限,本文分析了中美紡織貿易摩擦對中美雙方各有何影響,以及中美紡織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來給政府和企業以警示,使他們儘早採取相應措施。

論文關鍵詞:中美;紡織貿易;摩擦

實施了30多年的紡織品配額制度完全取消,國際紡織品貿易一體化。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進口國,中國是世界上的紡織品出口大國,中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迎來了後配額時代。中美紡織貿易摩擦正以各種形式頻繁發生,對此中國應高度重視並應採取應對措施。降低中美紡織貿易摩擦給中國帶來的不利影響。

一、中美紡織貿易摩擦的影響

中美紡織貿易摩擦頻繁發生,美國對中國紡織品設限,貿易戰是一把雙刃劍,傷到他人的同時也會傷到自己,這對中國和美國都會產生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一)對美國而言

1.對美國的負面影響。 美國對中國紡織品設限,貿易戰是一把雙刃劍,美國極有可能會遭到中國的貿易報復。中國的紡織品成品半成品不能出口到美國,美國國內的零售商和原材料生產商也不能正常生產,使其利潤降低。紡織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美國的勞動力價格相對較高,中國的勞動力價格較低,中國的紡織品價格較低,低價的中國紡織品在美國的銷售受到限制,這樣美國國內紡織品價格上升,美國消費者不得不承擔高昂的紡織品價格,對紡織品的需求降低,不利於美國紡織企業發展。

2.對美國的正面影響。 美國對中國紡織品設限,中國向美國出口紡織品困難加大,大量的中國紡織品無法在美國正常銷售,中國紡織品在市場上的數量大大減少,紡織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國的紡織品價格較低,在美國市場具有一定競爭力,中國紡織品數量的減少使得美國本土的紡織品生產商少了一個競爭對手,美國紡織品生產企業的銷售量便會提高,利潤提高,從事該行業的人員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也會得到改善。

(二)對中國而言

1、對中國的負面影響。 配額取消後,美國對中國紡織品需求增加,中國的紡織品產量上升,由於紡織行業進入門檻較低,大量生產資料湧向紡織部門,但中美紡織貿易摩擦,美國對中國紡織品設限,大量的中國紡織品無法在美國正常銷售,中國紡織品商人的利潤和收入降低。紡織品生產受到嚴重影響,由於紡織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會導致中國的就業率降低。

2、對中國的正面影響。 中美紡織貿易摩擦對中國也有正面影響。它使得我國紡織品生產企業開始思考,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並積極採取措施加以改正,積極設立科研部門,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走品牌戰略,注意保護環境,提高企業的自身素質,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競爭力。

二、中美紡織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

前文已經闡述了中美紡織貿易摩擦的影響,那麼何為中美紡織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中美紡織貿易摩擦的產生,中美雙方都有責任,不能把責任都推到美國身上,中國也應該從自身尋找原因。

(一)從美國方面考慮

1.美國自身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抬頭。 中國是世界紡織品出口大國,自紡織品配額制度取消後,大量我國紡織品出口到美國,紡織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國勞動力相對美國價格較低,我國充分利用勞動力優勢使紡織品成本降低,價格在美國市場上有很強的競爭力。美國市場是高度自由競爭的市場,中國紡織品進入美國市場後,將導致美國國內紡織品價格的下降,紡織品部門的資本收益率會趨於下降,紡織品部門的產出將會受到影響。中國的紡織品對美國形成巨大壓力,美國國內紡織產業競爭力下降,美國便會在公平貿易的政策下加強貿易保護。

2.美國國內政治因素影響導致中美紡織貿易摩擦。 中國紡織品佔領美國市場,嚴重影響美國紡織產業,紡織產業工人收入降低,紡織業作為美國傳統支柱產業,從事紡織業的美國勞動者人數眾多,工會便會向政府施壓,迫使政府頒佈紡織品貿易保護政策。政府官員為了自己的選舉利益,爭取更多的選票,也會制定針對中國紡織品進口的貿易政策。 3.歐美大環境對美國產生的影響使得美對華加大貿易摩擦。 在20xx年1月1日紡織品配額制度取消後,中國出口到歐洲的紡織服裝品數量大幅增長,這也存在一定的隱患,引發歐洲對我國展開貿易戰,如歐盟重啟對華聚酯纖維面料反傾銷調查,對紡織服裝品要求產地證明等,這些都會影響到美國對華紡織服裝品的態度。

(二)從我國自身考慮

1.中美貿易長期不平衡。 表現為中美雙方國際收支的統計口徑和統計方法不同,美國用的是“原產地”原則。這就將中國從香港或者其他國家出口到美國的商品都算入中國,美國用的是到岸價格,與中國的算法差了運費和保險費,美國也沒有包括他們優勢的服務貿易。

2.國內紡織產業結構不平衡導致摩擦產生。 中國紡織產業結構不平衡,企業多以小型為主而且分散,缺少市場競爭力;大型企業大都缺少核心技術,跨國資源配置能力不強。中西部差距依然較大。配套原材料發展比較緩慢,普通纖維產品生產量較大,產能增長較快,而科技含量高、功能品種多樣化纖維卻比較短缺。紡織產品生產多集中在勞動密集的服裝加工中,且競爭十分激烈;而高技術含量的紡織品生產較少。

3.中國紡織品生產企業自身存在問題。 中國紡織服裝企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以及渤海灣地區和山東。紡織服裝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紡織生產企業利用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大量生產。紡織企業自主生產性不強,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不能自主設計,生產適合銷路的產品,產品出口主要是定牌、貼牌加工,缺少自己的優勢品牌。有些紡織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淺析中美貿易摩擦論文 篇3

論文摘要:運用重複博弈理論分析中美兩國紡織品的長期貿易關係,從合作博弈理論、兩國貿易現實狀況兩個層面,闡述兩國只有實行合作、推動兩國紡織品貿易從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轉化,實現有效率的合作均衡,實現紡織品貿易博弈的雙贏。

論文關鍵詞:合作博弈;重複博弈;中美紡織品貿易

一、中美紡織品貿易從非合作博弈轉向合作博弈的理論層面分析 中美紡織品貿易長期進行,隨着利益分配的變化,矛盾與衝突也將增多,形成重複博弈。但是為了長期的甚至永久的利益,雙方合作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就越大,協議規定保護資源,違反協議將受到懲罰,從而保證了協議的執行,這就構成了經濟社會長期合作的基礎。

(一)打破無效率非合作博弈均衡 在博弈理論中,一次性博弈雖然博弈雙方都努力尋求個體最好的結果,運用各自的“佔優策略”,但是這種非合作博弈導致進入“囚徒困境”的納什均衡僵局,得到的卻是較差的結果,這是從個體理性出發所導致的集體非理性無效率均衡。因此一次性靜態博弈無法實現帕累托最優選擇。 當一次性博弈擴展到重複博弈時,在有限次重複博弈中,每個階段博弈出現的都是一次性博弈的均衡結果。有限次的重複博弈無法抑制投機行為發生,並不能使博弈雙方都選擇合作的帕拉託最優策略組合, 最終結果通常也是非合作均衡,不能改變囚徒困境的均衡結果,因而也不是有效率的。儘管有限次博弈也通常產生非合作均衡,但是囚徒困境可以在無限次重複博弈中得到糾正。 長期性的中美紡織品貿易博弈是一個與無限次重複博弈相似的隨機結束的重複博弈,這種情況下博弈方分析和決策的思路與無限次重複博弈一致。因此只有推動合作、抑制投機行為,才能最終實現有效率的合作均衡。

(二)驗證合作對重複博弈的效用 在國際貿易環境中,如果中美兩國視互利互惠、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為最高價值,通過合理合法的手段與程序,在不損害或儘量少損害博弈對手切實利益或獲利潛能的情況下,就能謀求自身的最大利益與最大可能的發展空間。同時,合作形成的良性博弈規則,在一段時間內有利於決策主受體良性互動與利益均衡協調的發展,為再次博弈、修正決策和適時展開新決策提供現實契機和合作的氛圍。這是一種可持續博弈、共享互惠、共存共榮的長遠決策。

第一,重複博弈的得益綜合各階段。任何博弈中博弈方策略選擇的依據都是得益的大小,這在重複博弈中仍然成立。但問題是重複博弈的得益與一次性博弈有所不同,因為它們的每個階段本身就是一個博弈,各博弈方都有得益,而不是整個博弈結束後才有一個總的得益,因此博弈方是根據哪個得益選擇,是根據當前階段得益還是其他什麼得益選擇就成了問題。如果博弈方都是根據當前階段得益選擇,那麼等於把重複博弈割裂成了一個基本博弈,重複博弈就失去了意義。因此重複博弈中博弈方的行為、策略選擇不可能只考慮本階段的得益,而必須兼顧其他階段的得益,考慮整個重複博弈過程得益的總體情況。

第二,重複博弈得益驅使合作策略。2005年諾貝爾經濟獎的奧曼和托馬斯謝林兩位經濟學家,通過重複博弈與聚焦效應等合作博弈論研究,指出衝突各方基於必須在未來與對手不斷地打交道(重複博弈),基於重複博弈過程得益的總體情況,認識到“合作是有利於自身的好策略”,從而增加了合作的機會:在衝突雙方起爭端時,“強硬”與“讓步”是兩種可能的選擇,雙方均取“強硬”,則可能發生“戰爭”,兩敗俱傷。如果勢均力敵的兩方都堅信自己的實力,用“持久戰”的辦法儘可能拖垮對方,那麼這種想法的結局導致“和平”與“合作”。

因此,儘管存在衝突,長期共存是可能的,和諧社會的建立非但有其必要性,而且完全是現實的。合作博弈理論對解決經濟衝突、建立長期合作有着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於中美紡織品貿易重複博弈來説,競爭衝突的各方完全應該也有可能達成協議長期合作,以求得長期的穩定的收益。

二、中美紡織品貿易從非合作博弈轉向合作博弈的現實層面分析

(一)合作的可能:國際化分工使兩國相互依賴 商品和勞務市場是實現交換的最重要的平台,其發展程度決定了專業化分工程度。商品和勞務市場的特點就是多樣化:多樣化的品位,多樣化的人類技能、知識,多樣化的自然資源,為交換提供了前提。在商品和勞務市場中,生產者不斷生產產品,而消費者不斷從相應產品中獲得價值。在國際市場中,貿易雙方 的商品和勞務、生產者、消費者通過市場都彼此依賴,存在着微妙的相互關係鏈,市場要求各方在共同意願的基礎上制定社會交往的規則。

20多年來中美兩國越做越大的貿易額充分説明了中美貿易的互補性。美國企業將產品外包給成本比美國低的中國,從而節省的成本可以投資於新技術,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並在全球市場保持競爭力。國外輸入的勞動密集型商品能夠有力地促進國內該行業技術升級,在生產轉移到勞動力低廉的中國的同時,美國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研發、制定標準以及優化產品結構。因此,國際化分工中的合作給中美雙方都將帶來更大的好處。 中美經貿關係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兩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中美雙方互為第二大和第三大貿易伙伴,互利雙贏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給美國消費者帶來了大量實惠,同時,中國又是美國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是美國企業海外利潤的主要來源地之一。

維護穩定的中美經貿關係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美國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該繼續鼓勵、促進兩國之間的經貿合作與交流。 中美經濟的互補性和經貿合作的互利性是決定中美經貿關係持久發展的基礎,兩國在長期的貿易博弈中保持“合作”策略,雙方加強互信與合作,有利於雙方的博弈贏得、有利於穩定和促進中美經貿關係、有利於共同的經濟發展。儘管在這個重複博弈中的某一個階段博弈中,還是要重視非合作博弈中的策略分析和選擇,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中美雙方在貿易博弈中由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的轉化是有很大必要性的。

(二)合作的必然:合作博弈正和結果實現雙贏 本文從現實和理論上都證明:在中美紡織品貿易博弈中,兩國的合作收益大於不合作收益,因此兩國決策模型的理想選擇應該是引致正和贏得的合作博弈。由於合作博弈有利於貿易雙方實現雙贏,這種雙贏結果正是驅動雙方進行合作的激勵動力。 在2005年11月8日中美就紡織品貿易簽訂的協議,一方面使得美國對其紡織品行業實施了一定程度的保護,使其實現向紡織品一體化的順暢過渡,並且在博弈效果方面美國還獲得了有關人民幣匯率等其他問題方面的進展;另一方面中國在協議期三年內的出口增長量以及市場份額比2011年都有提高,且美方明確承諾對協議外產品剋制使用242條款。

從協議內容看,中美都對此前各自堅持的立場進行了修正,雙方各有讓步,表明兩國都對維護穩定的貿易環境的重要性給予了充分考慮,在較大程度上照顧了雙方企業的利益,因而可以説是一個雙贏的協議。 事實證明,加強中美經貿合作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平等互利的經貿關係,對新世紀中美關係全面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市場廣闊,發展迅速,勞動力成本低,但資金短缺、科技相對落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經濟總量大,資本充足,科技發達,但勞動力成本高。

從經濟全球化視角審視這種差異性和互補性,顯而易見,中美兩國的紡織品貿易博弈存在着合作的必然。 三、永恆的貿易博弈 儘管2005年11月中美達成三年期限的協議,但從WTO規則來看,“多種纖維協定”取消以後,美國可以用來限制我國紡織品出口的法律依據不止一個,中國紡織品出口美國面臨的不只是“242段條款”(有效期至2008年底),還有“第16條”(有效期至2012年)、反傾銷、反補貼、技術性貿易壁壘等等多種保護主義措施,另外,勞工權利、知識產權、反壟斷法等問題也有可能在中美紡織品貿易中成為兩國利益的衝突點。這些對於中美兩國政府都是巨大挑戰,因此,中美紡織品貿易的非合作博弈也可能隨時發生,應對貿易壁壘,與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主義鬥爭將是一項長期任務。

在這場長期與強勢共存的國際環境和不公平的貿易規則下,與強勢斡旋、爭取本國公平貿易的利益,這是中美貿易之間一場永久的、不會有結束的博弈。中國需要認清自身在國際貿易博弈中的地位和形勢,採取積極有效措施,提高中國紡織品及行業在國際中的競爭優勢、增強中國紡織品在國際貿易中的博弈力量。 從重複博弈理論和中美貿易高度互補的現實兩個層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結論:儘管紡織品問題對中國與美國都很重要,但雙方的紡織品貿易爭端不應影響美國與中國長期的合作關係。

雙方有必要為了建立可持續博弈、共享互惠、良好合作的氛圍而打破非合作博弈的納什均衡僵局,也只有實行合作、推動兩國紡織品貿易從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轉化,才能實現有效率的合作均衡,實現紡織品貿易博弈的雙贏,增進兩國各自的社會 福利。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謝識予.經濟博弈論(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施錫銓.合作博弈理論緣何能獲諾貝爾獎[N].中國證券報,2005-10-26.

淺析中美貿易摩擦論文 篇4

[論文關鍵詞]中美貿易貿易摩擦對策分析

[論文摘要]隨着中美之間貿易量的增大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則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導致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只有全面認清了中美貿易摩擦原因,我們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對策。努力使貿易摩擦對我國經貿方面的負面影響減弱到最低的限度。

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層出不窮,對兩國經貿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中美之間存在的巨大貿易差額問題是導致中美貿易摩擦的直接原因

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07年,美中貨物貿易3867.5億美元,較2006年增長12.8%。其中美對華出口652.4億美元,增長18.2%;進口3215.1億美元,增長11.7%。與此同時,2007年美對華貿易逆差達2562.7億美元,增長10.2%,佔同期美貨物逆差總額的31.4%,逆差金額和佔比均創歷史新高。國經濟學家斯蒂格里茨認為,兩國間經常項目收支的逆差,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1.5%,會發生激烈摩擦;超過2%,就會引發報復行動;如國對國的貿易順差超過該國貿易額的25%-30%,那就是政治問題。美對華貿易的巨大逆差給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者提供了藉口,美國貿易保護勢力不斷借題發揮。

(二)生產力的飛速發展與市場拓展之間的矛盾

一個國家的興衰與擁有市場份額的多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當代,各國經濟發展對市場,特別是對國外市場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市場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稀缺資源。可以預見,在今後的一段較長時期內,尋求和佔領新的市場仍將是各種經濟力量爭奪的焦點。就中美貿易關係來講,美國要求在資本、能源、通信、航空等領域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而中國為保護某些國內的幼稚產業,還不能完全開放本國市場。所以在市場問題上中美之間的矛盾同樣不可避免。

(三)美國國內的貿易保護主義氾濫

美國的對外貿易政策具有明顯的'兩面性特徵,即在出口貿易上推行自由化原則,在進口貿易上則堅持保護主義,要求實行所謂的“公平貿易”。在美國,鋼鐵、紡織業、汽車等製造業都屬於“夕陽產業”。由於勞動力成本高,這些行業在世界市場上缺乏競爭力。按照古典貿易理論,美國應從有比較優勢的國家比如中國進口,以節約資源,提高福利水平。但美國紡織品、鋼鐵和汽車生產商認為中國廉價產品的大量湧入對美國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就業帶來巨大的衝擊,紛紛轉向政府尋求保護,促使貿易保護主義蔓延,從而導致中美貿易摩擦頻繁。論文http://畢業論文

(四)中國的崛起和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戰略

正如克里斯托弗·萊恩指出,強國爭奪是國際政治中的正常現象,隨着中國經濟增長,中國強國地位的上升,中美衝突不可避免,不加管制的自由貿易只會加速中國成為強國的速度。因此,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應從戰略而不是從市場考慮來推動,華盛頓不能阻止中國上升到強國地位,但多少總能控制中國成為強國的速度。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全球資源的重新配置雖然有利於整個社會福利的提高,但對試圖維持單極世界的美國卻帶來了不小的壓力。美國向來有運用軍事手段和經濟手段實行復合遏制的歷史。

(五)中國自身存在的問題

1.出口商品結構過於集中。多年來我國出口屬於數量擴張的粗放型增長,貿易利益遠小於貿易增長,而且這種粗放型增長方式容易授人以柄,成為反傾銷和保障措施的理由。

2.出口市場過於集中。中國在經濟上對美國的依存度較高,而美國對中國的經濟依存度較低。中國部分產業與產品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很大,這更加大了貿易風險。

3.企業低價競銷現象嚴重。企業為了搶佔出口市場而不擇手段競相降價,造成出口幾乎無利可圖,同時遭受外國反傾銷。

4.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淡薄。中國在音像、出版、軟件等領域存在較嚴重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盜版產品問題,在藥品、化學品、信息技術、專利產品等領域的商標和技術侵權的現象嚴重。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美國的利益,成為導致貿易摩擦的原因之一。

中美兩國經濟在相互依存關係中的不對等性,決定了中美貿易摩擦必然會成為一種常態,在短期內不會消失。我國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消除引發中美貿易摩擦因素,維護兩國貿易的健康發展,努力把中美貿易摩擦發生的頻率和危害性降到最低。

(一)積極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

中國加入WTO的意義之一,在於有利於通過多邊貿易體制中的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解決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國際貿易爭端。我們應熟悉和適應WTO及其他國際貿易規則,在實戰中積極利用世貿組織多邊機制維護自身權益,避免和應對各種可能的指控,並在貿易摩擦中處於有利位置。在處理與美國的貿易摩擦時,我們要充分利用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維護我國的經濟權益。

(二)加強兩國政府間的協商。

加強中美兩國政府定期和不定期會談,及時交流經濟、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和看法,積極主動的解決貿易爭端。例如,中美兩國於2006年9月啟動了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迄今為止共舉行了四次就事關中美經濟關係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達成了許多共識,取得了許多積極的成果,有力的推動了中美經貿合作和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發展。

(三)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

目前中國的出口市場過於集中在美國,造成美國企業抵制。出口市場結構的不合理,使得單一的產品集中到某一個國家,即使產品沒有低價傾銷,也會對該國市場形成壓力。市場的過分集中容易引發貿易摩擦。因此,要進一步實施國際市場多元化戰略,調整出口的地區結構,在鞏固傳統的亞洲和北美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歐洲市場,並逐步向拉美、中東和非洲市場進軍,達到分散貿易摩擦風險的目的。

(四)鼓勵國內企業到國外投資。

這一戰略的實施不僅可以提升我國的產業結構,而且可以很好地緩解貿易摩擦。為了減少我國近年來由於出口量持續增長而引發的貿易摩擦,我們可通過海外投資擴大出口,這是出口企業必須重視的發展戰略。這是增強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減少中美間貿易摩擦的有效舉措。

(五)加快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企業競爭力。

無論是為了獲得穩定的市場份額,還是提高經濟效益,企業都應從提高產品檔次,形成產品的個性化競爭優勢入手,打造產品國際品牌。從企業長期發展的趨勢看,塑造品牌形象,提升中國產品在世界消費市場的信譽,走品牌競爭的策略才是出路。為此,政府一方面要通過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鼓勵企業創新,並儘可能給企業更多途徑降低維權的成本;另一方面要引導企業創造條件到國外申請專利,這樣不僅可以在國外市場獲得創新所帶來的利潤,降低出口中知識產權問題帶來的風險,還可以應對來自其他國家同類產品的競爭。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改變出口結構經濟發展的實質在於產業結構從低級到高級的演化過程及其與經濟發展的聯繫,在一定意義上,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過程。當前經濟全球化時代更要求一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要融入到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框架內,這樣才能做到有效地緩解貿易摩擦。

結語:由於諸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中美兩國間的貿易摩擦很可能是一個長期問題。與此同時兩國間也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只要雙方抱着積極務實的態度處理問題,加強溝通與協調,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中美貿易一定有更大地發展前景。

淺析中美貿易摩擦論文 篇5

摘要:近年來我國紡織品對美出口之路可謂是艱難坎坷,而要想扭轉紡織品出口的被動局面,必須改變以往以量取勝的理念,提高產品質量和自主品牌價值,改革現有的產業結構和營銷體系,提高我國出口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

關鍵詞:貿易摩擦;保護貿易政策;綜合競爭力

一、美國為什麼對我國出口紡織品頻頻發難

(一)導致紡織品貿易摩擦的國外因素 第一,美國借對中國紡織品的制裁緩解貿易逆差及失業壓力。長期以來對華貿易的鉅額逆差使得美國國內許多政治勢力和利益集團頗為不滿,他們聲稱中美貿易中的巨大逆差有損美國利益因而應對我國輸美產品予以設限。而我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又以勞動密集型輕工業產品為主,因此當美國以縮小貿易逆差為理由而採取保護性貿易政策時,作為我國出口重頭的紡織品自然是首當其衝了。2005年1月1日,全球紡織品配額制度取消後,我國對美紡織品出口額劇增。美國卻認為是低價進口紡織品大量湧入美國市場造成了美國國內產業工人的失業,儘管事實證明美國國內失業率與貿易逆差之間並無直接聯繫,但美國政府則聲稱鑑於“公平”起見,須對發展中國家的進口紡織品採取以抵制政策,因而作為美國紡織品的主要進口國,我國的進口紡織品成了美國國內失業問題的“替罪羊”。

美國對WTO體系下的特保條款和非市場經濟條款肆意濫用。根據中國加入WTO時在《中國加入WTO議定書》和《中國加入WTO工作報告書》中做出的承諾,如果世貿組織成員在確定原產於中國的紡織品由於市場擾亂、威脅和阻礙這些產品的有序發展的話,在與中國磋商未果的前提下則可對中國的出口紡織品進行限制,而由於相關文件中對於“市場擾亂”及“威脅、阻礙相關產品的有序發展”的標準沒有做出明確規定,美國則擅自將此標準當作“自由裁量權”而加以濫用,對我國的進口紡織品肆意制裁。 在對於反傾銷和反補貼的確定上,按照WTO的非市場經濟條款規定,對於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與反補貼的界定價格要低於市場經濟國家,這也意味着從2008年特保條款到期到2016年我國“非市場經濟國家”有效期結束的八年間,反傾銷與反補將成為美國限制我國紡織品進口的主要措施。

(二)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中暴露的我國出口紡織業的弊端

第一、出口紡織品同質化嚴重,單位創匯額低。我國出口紡織品多年以來主要有中低檔產品構成,因此在國際市場上難免要走低價競爭的道路,從而給了進口國的貿易保護政策以可乘之機。產品範圍的狹窄、營銷路徑單一使得我國紡織品出口一旦遭遇制裁往往涉案金額巨大,損失慘重。 另外,與我國其他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一樣,我國的出口紡織品也有技術附加值與品牌價值低的通病,大多數出口紡織品都是國外品牌的貼牌、定牌生產,只能賺取不到10%的加工費,而自主出口產品質量差,檔次低,雖然出口量大,但價值低廉,創匯少。

第二、我國的所謂“非市場經濟地位”是導致我國出口紡織品在美國頻頻遭遇特保調查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加入WTO議定書》中的“非市場經濟條款”已成為進口方對我國紡織品予以制裁的有力把柄,因而我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確立將對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的解決乃至化解與其他進口國的貿易摩擦都意義重大,這也是我國政府外交工作的一項艱鉅任務。

第三、出口紡織品行業協會調控能力欠缺。在對美國出口中頻頻遭與特保與反傾銷調查中,我國紡織品行業協會責無旁貸。紡織品出口量增長失控,出口價格失調,在貿易風險之前缺乏相關的預警信息等等,這些都或多或少的反映了我國紡織行業協會職能上的不力。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行業協會相比,我國的行業協會起步較晚,機制也欠完善。最典型的就是我國行業協會的雙重管理體制即所謂“半官半民”性,使其社會職能不明確,而且我國缺乏與行業協會職權相應的法律法規,這些都導致了我國紡織行業協會的活動範圍受限,執行力度欠缺,從而無法實現對出口紡織企業有效的宏觀協調作用。

二、我國紡織品出口如何面對新一輪的挑戰

第一、從根本上改變增長方式,從量的優勢轉向以質取勝。要想讓我國出口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真正站穩腳跟的關鍵在於“質”而非量,即提高出口紡織品質量與品牌價值,提高高檔產品在出口紡織品中的比例,從而增加單位出口品的出口利潤,讓種種保護貿易政策無從下手。針對當前我國出口紡織品中貼牌生產比例大,且國內品牌價值低、數量少的現狀,政府部門及行 業協會應當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對我國紡織品出口行業結構進行根本上的結構調整,從生產和定價兩方面着手對行業結構進行整治。在出口紡織品的生產方面執行統一嚴格的質量標準,尤其在安全與衞生標準方面向西方主流標準看齊,建立完善的監管體制;在定價方面,必須理順當前低價競爭的價格體制,通過引入相關的最低工資制度、勞保制度、税收制度等將出口產品價格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在紡織行業內形成定價策略高度統一的“卡特爾”,對個別企業在貿易中追求短期利益的“個人行為”堅決予以杜絕,這樣才能夠保證在長期中所有企業利益的最大化。要使我國出口紡織品在海外市場能夠穩據一席之地,品牌戰略是我國紡織行業的必經之路,我國應通過技術與資金支持在紡織企業中扶持起一批自主名牌企業,通過過硬的質量和高端定價以及一系列完善的營銷網絡在進口國確立起鞏固的市場地位,扭轉國際市場上中國紡織品以往粗製廉價的形象。

第二、做好應對反傾銷與反補貼的準備。但隨着2008年特保條款得到期,反傾銷將成為許多進口國尤其是美國製約我國紡織品進口的利器,並且隨着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逐漸被認可,針對我出口紡織品的反補貼調查也很可能會有增多的趨勢。面對可能到來的紡織品反傾銷浪潮,除了要對出口紡織行業中的價格體系進行整改以外,紡織企業的產權制度也需要得到進一步的理順,根據歐美的反傾銷法,對於傾銷的界定取決於一國政府在資源分配和定價中所起作用程度。產權不明晰是當前我國眾多國有企業的通病,因而許多大型國有紡織企業須加快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在理順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前提下,有效地從機制上切斷產權上的政企關聯,為反傾銷的應對打好基礎。而與反傾銷相比,我國紡織企業對反補貼似乎更為陌生,在應對反補貼方面的人才相當匱乏,相關立法也欠完善,因而當務之急是在紡織行業內大力普及WTO框架下關於補貼與反補貼的法律法規,並儘快在國內培養起一批我們自己的反補貼應訴人才,儘快熟悉與適應國際反補貼應訴規則,為反傾銷應訴做好充分準備。

第三、從單一的出口貿易向全球化經營轉變。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貿易體系中區域貿易協定的比例急劇增長,據統計,2005年在自由貿易協定之下的優惠貿易已佔到總貿易的一半以上,與此同時,跨區域的雙邊貿易協定也有所增加,這些都對紡織品貿易有着深刻的影響。區域貿易的一體化對我國這樣在紡織品貿易領域具有全球化競爭優勢的國家是不利的,區域貿易組織的內部貿易對我國紡織品在這些地區的出口會產生巨大的貿易轉移作用,因而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中,應當以合作貿易形式取代單一的出口貿易,通過海外生產及加工貿易的方式繞開區域貿易壁壘,從而利用其內部貿易的優惠安排增大在這些地區的貿易額。

三、結語

伴隨着中國紡織品出口走過了一段佈滿荊棘的道路後,我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僅僅依靠低廉的價格和大量的銷售額已經很難在國際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了,紡織品貿易競爭的關鍵所在已經不在於誰掌握有低成本的勞動力,而在於生產中的專有技術、高質量高品位的產品、完善的營銷網絡和良好的信譽、服務等等。另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貿易集團化的浪潮下,僅僅靠一國國內的生產和出口來佔據海外市場的難度越來越大了,要想最大限度的避開貿易壁壘、降低成本賺取利潤,就得本着“大市場”的理念在廣泛地參與各個領域的國際分工與合作,而這些都是新時期國際貿易中綜合競爭力的體現。中美紡織貿易爭端暴露了我國紡織品出口的軟肋,也讓我們意識到要想成為在國際紡織品市場上穩若磐石的貿易強國,提高出口紡織業的綜合競爭力是必經之路,也是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林娟,品牌之路--中國服裝業後配額時代的必然選擇[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4,(02).

[2]胡元禮,董嶽.由歐美設限看中國紡織品出口的發展[J].商業經濟,2007,(07).

[3]保羅.克魯格曼.國際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4]譚勁鬆,中國紡織經濟[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

[5]丁珏,後配額時代中國紡織業比較優勢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06,(16).

[6]Davied Palmeter A Commen tary onthe WTO Anti Dumping Code[A]Journal of World Trade,30(4),43-71,1996.

淺析中美貿易摩擦論文 篇6

摘 要:自2001年以來,中美紡織品貿易取得了重要的發展,中國紡織品對美出口額、出口增長率及在美市場佔有率快速提高。從中美紡織品貿易階段性特徵出發,擬縱觀中美紡織品貿易的發展歷程,歸納分析中美紡織品貿易情況,着眼中美紡織品目前的現狀,探討中美紡織品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中美;紡織品貿易;階段;前景;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5-0040-02

1、中美紡織品貿易發展現狀

紡織品貿易作為多年遊離於自由貿易的特殊貿易品,呈現出很強的階段性特徵。根據世界各成員國一起就紡織品貿易簽署的協議,紡織品貿易可分這麼四大階段:關税管理階段、多種纖維協定 (MFT) 階段、紡織品與服裝協議 (ATC)的紡織品配額階段、完全的自由化階段。

中美紡織品貿易始於1784年,獲得蓬勃發展始於中美貿易正常化以後。中美紡織品貿易發展經歷1784年~1984年、1985~2001年、2002~2005年、2006~2008年以及2009年以後的完全自由化五個發展階段。在1784年~1984年期間,由於中國經濟不景氣,同時美國不給與中國最惠國待遇,中國對美國出口紡織品呈緩慢增長;第二個階段(1985~2001),中國紡織業大力發展起來,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與服裝的生產國與出口國。在中國加入了“多種纖維協定(FMA)”,中美關係正常化背景下,中國對美紡織品出口開始迅速增長,美國成為中國第三大銷售市場。但在這期間,美國利用“多種纖維協定(FMA)”單方面採取行動限制紡織品進口。中美之間曾多次簽訂了中美紡織品協議,規定中國對美紡織品出口的年增長率1%~6%嚴厲的數量控制,中國紡織品對美出口規模從1981年僅12億美元到1995的48億美元,2000年達到65億美元的增長,這個階段增長趨勢較為緩慢;第三階段(2002~2004年),中國成為世貿成員國,在《紡織品與服裝協議》(ATC)協議下,中美紡織品貿易以2001年為轉折點,這期間增長趨勢則相對較快。2002年開始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紡織品供應國,紡織品出口額擴大至2003年的118億美元,2004年224.07億美元,增長速度保持着兩位數增長,對美出口年增長率2003和2004年達到22.46%和22.2%,2005年高達53.91%。進口比重佔美從2002年的15.65%擴大到2005年的25.12%。第四階段(2006~2008年),中美紡織品處於《紡織品與服裝協議》(ATC)協議結束,世界紡織品貿易實現自由化的背景下。由於中國是紡織品服裝生產出口大國,本應該回歸自由化的紡織品貿易受到了以美歐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阻撓.中國紡織品處於完全自由化階段之前的過渡期。

2、中美紡織品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1 國內原因

在中美紡織品貿易發展的各個階段中,在一、二階段由於一方面中國紡織產業起步較晚,產能有限,另一方面我國還未加入世貿組織,中美紡織品貿易規模、矛盾及摩擦都相對較小,中國紡織業存在的問題不太突出。在三、四階段,中國紡織業強大起來,到目前為止一直成為世界,成為美國最大的紡織品供應國。中美紡織品貿易在迅速擴大的同時問題日漸尖鋭,特別是在《紡織品與服裝協議》(ATC)執行晚期的新舊交替時刻。

(1)市場的缺陷問題。

對紡織工業市場已取消絕大部分的審批制,已經具有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地位,但是市場機制體制仍不完善,導致了一系列問題。其一,市場調節不夠靈活,很多時候具有盲目性和滯後性;其二,市場準入問題導致了投資過度問題。我國紡織行業絕大部分市場準入門檻較低,各種紡織類的產品容易進入,導致了紡織業惡性競爭。當前國內絕大部分常規紡織產品的競爭已經達到了白熱化階段,利潤率越來越低。投資過熱,重複建設太多,造成生產企業多規模偏小的特點,利潤率由過去的3.6%降到2004年的3.32%。市場缺陷帶來了紡織品貿易惡性競爭和對美過度的依賴性。

(2)紡織業的“三高”特點引發的中美矛盾問題。

中國紡織業存在“三高”特點。一是我國紡織業及其出口對國民經濟貢獻率高。從就業來看,據統計,我國紡織服裝部門的直接就業者就高達1900萬人;二是紡織業出口對美國市場依存度高。近幾年來中國服裝出口對美國市場的依存度高達20.14%,2007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對美依存度達到20%;三是中國紡織業對美出口增速高。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在對美紡織市場佔有率增長速度。2002年以前,中國紡織品在美市場份額只有百分之幾,5%~6%,2001~2002年稍高,平均佔到9.2%。但自2002年以後,市場份額迅速擴張,從2002年的12.1%擴張到2005年的25.1%,市場份額以每年約3%擴張。另一方面表現為紡織品對美出口增長速度快上。

2.2 美國及國際的外部原因

(1)美國貿易規則的二重性。

從美國貿易歷史可以看出,美國的貿易策略採取了雙重標準原則。在有競爭力的產業裏,美國是極力倡導自由貿易的,對發展中國家具有比較優勢、能夠挑戰它們產業的一些產品,就積極推行貿易保護主義。世貿規則無不是美國倡導自由而又留有保護政策的縮影。

(2)國際紡織產業競爭的劇烈性。

紡織品屬於勞動密集型產品,發展中國家之間競爭劇烈。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同屬發展中國家,多是對美國出口服裝和紡織品的大國。墨西哥、東盟、中美洲一些國家也都是中國現實或者潛在的競爭對手。美國紡織品市場雖然巨大,但總容量是有限度的。中國要想擴大對美出口,就必須擠佔他國的市場份額。同時,由於區域組織協定,美國會加大對加勒比地區,北美自由貿易區的進口。美國無論出於政治還是經濟目的,都會對中國紡織品進行限制

淺析中美貿易摩擦論文 篇7

【摘要】近年來,中美貿易中的知識產權糾紛日漸嚴重,極大地阻礙了我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影響我國的國際形象和中美關係。本文分析糾紛產生的國內外原因,並深入探討解決糾紛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中美貿易;知識產權糾紛;原因;對策

一、知識產權糾紛產生的國內外原因

(一)美國方面的原因

1.對華貿易中存在鉅額逆差美國對中國的貿易中存在的鉅額逆差是兩國貿易中知識產權糾紛的一大原因。美國國內普遍認為貿易逆差的加大將引發越多的失業人口。國內勞動人口就業不足,對外不斷增加的貿易逆差,在這樣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並開始頻繁製造知識產權糾紛,以期扭轉逆差形勢,保護其產品市場。

2.美國知識產權產業受到中國嚴重威脅美國自從上世紀90年代經濟重新崛起後,其知識產權產業一直是美國主要的經濟來源,知識產權是美國賴以保持國際競爭力的比較優勢所在。近年來中國製造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削減了美國的國內外市場份額,以及中國盜版、侵犯專利權等行為的加劇,損害了美國知識產權產業的經濟利益。

3.美對我國濫用知識產權

“霸權穩定論”告訴我們霸權國會通過知識產權加貿易制裁的策略,對不進行高度知識產權保護的國家封閉本國市場,發展中國家出於企業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最終屈從於霸權國的知識產權保護要求。美國作為霸權國,為了保護本國的經濟和國際競爭優勢,於是通過看似合法的手段濫用知識產權保護打擊中國的競爭對手。

(二)中國方面的原因

1.知識產權法律保護不完善中國在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過程中存在立法不完善、刑法保護力度不夠、行政處罰額度過低等問題,不能有效制止國內侵權和國外濫用知識產權的行為。國內製造銷售盜版產品氾濫,而中國立法中只對盜版銷售者給予處罰,因此製造、購買盜版產品現象屢禁不止。針對跨國企業濫用知識產權的非法壟斷行為,中國的反壟斷法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不足以應對。

2.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缺乏

我國企業忽視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外保護,在專利申請及商標註冊上缺乏意識。我國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60%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我國企業重視有形資產的保護,卻忽視了無形資產的保護,導致我國每年有很多知識產權被“搶注”。

3.知識產權管理機制不成熟

在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體現為對知識產權的經營管理能力。而我國的知識產權處於多頭分散管理狀態,專利、商標和版權,科技項目和成果,藥品等知識產權均由各職能部門負責管理,缺少有效的溝通渠道和協調機制,導致政策和管理之間不銜接。

4.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投入不夠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在技術研發上投入少,缺少核心技術。我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主要集中在食品化學、藥品等9個領域,在關鍵產業和核心領域的專利數量,特別是含金量較高的有效發明專利較少,並且相當一部分專利成果僅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二、我國應對中美貿易中知識產權糾紛的對策

(一)企業層面的對策

1.企業內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宣傳,在企業內部進行知識產權及相關法律培訓,使企業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及時掌握專利法、商標法等知識產權法律,樹立產權意識,在專利權、商標權等受到侵害時,積極尋求國內法和我國已經加入的國際條約來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企業推出新產品之後,應積極向美國政府申請知識產權保護,及時做好專利權、商標權等的國內外申請和註冊,對外貿易中出現侵權行為,依照法定的程序加以解決。

2.做好出口前的知識產權調查

企業出口前應做好知識產權的市場調查。如企業可向美國進口商瞭解美國有關該項出口產品的專利狀況,也可通過專利文獻檢索確定美國的專利權人是否在中國申請了專利,或是通過美國商標註冊中心機構查詢產品商標在美國是否已被註冊。若發現涉嫌侵犯知識產權的產品,可通過簽訂相關協議,取得專利許可證等。

3.提高企業應訴能力,建立預警機制提升企業知識產權侵權判斷和訴訟談判能力。面對訴訟時,首先應對訴訟前景進行評估,如能通過主張美方專利無效等方式贏得訴訟的,那就積極應訴,同時企業應充分利用行業組織的資源協調和整合功能,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和談判籌碼。如果仔細評估後認為應訴成功率非常低,可以選擇和解並支付一定的知識產權許可使用費,或進行知識產權的交叉許可。同時,應該樹立起知識產權風險防範意識,大企業可以在內部建立預警機制。中小企業則可以依託行業協會,組建行業專利情報收集與侵權預警組織。

(二)政府層面的對策

1.完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應結合國情及國際發展趨勢,完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政府應借鑑相關國家的立法經驗,結合國情,補充完善《對外貿易法》、《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等貿易環節的法律法規,《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等市場秩序方面的法律規範,使其能與TRIPS協議及其他國際公約接軌。

2.設立知識產權糾紛調解機制

設立知識產權糾紛調解制度,引導當事人傾向於採用調解的方式解決糾紛。積極借鑑WIPO知識產權仲裁與調解中心的運用經驗,包括調解的組織方式、運作模式、人員資格、調解程序、調解辦法等調解規則尤其是調解中的保密性。調解對於那些極看重相互關係,注重保密或希望快速解決爭議的當事方而言,是一種有效的解決辦法。

3.完善知識產權仲裁機制

完善知識產權糾紛仲裁解決機制。借鑑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仲裁中心”的有益經驗,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仲裁機構。推廣仲裁製度的法律文化,並普及到廣大企業和相關機構組織;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仲裁員隊伍;推動和強化知識產權仲裁解決機構的專門化和國際化建設。

4.制定激勵創新的政策,完善創新機制知識產權糾紛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我國產業普遍缺乏自主研發的高新技術以及合理的創新機制,因此政府應制度出激勵創新的税收、財政、科技開發政策,並積極構建創新體系的合理結構,加大對基礎研究及高科技開發的支持,通過國家干預形成合理的根本性創新和漸進性創新結構,以彌補專利制度的缺陷。

5.政府對知識產權進行宏觀管理

第一,加強政府對企業的協助及雙方的溝通,建立海外維權援助機制。在世界各地的駐外使領館設立知識產權執法援助中心,負責有關諮詢和維權事宜。

第二,加強對專利、商標、版權等各管理機關的投入及技術更新。從而達到加快申請註冊的時間,節約申請註冊成本的目的。同時,還要健全檔案管理和文獻查詢檢索制度,掌握國內外知識產權的發展水平,為企業提供及時、準確的諮詢服務。

第三,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加大對行業協會等第三方機構的扶持力度。對外貿易中的知識產權糾紛常常不限於一家企業,因此全行業的集體應對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