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試論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在聽力教學中的運用的優秀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8.61K

課堂是教師展露智慧的舞台,更是學生汲取知識的場所。課堂教學是否有效與學生成績好壞有着密切聯繫。如果教師課堂上所要傳授的知識能夠最大限度的被學生所接收,課堂教學就取得了成功。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可理解性輸入,並且儘可能地降低學習者的情感過濾,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是眾多一線教師孜孜以求的教學目標。

試論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在聽力教學中的運用的優秀論文

一、 克拉申的“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理論

20世紀70年代末克拉申提出了第二語言監控模式。此模式建立在輸入假設、習得與學習假設、監控假設、自然順序假設及情感過濾假設之上。筆者將結合課堂教學的實踐,探討“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對課堂教學的啟示。

“輸入假設”是指可理解性語言輸入,這是監控模式的核心。其中的“可理解輸入”指為學習者提供的輸入信息應略超學習者現有的習得水平,用i+1來表示。i表示現有習得水平,1表示略微超過的部分。根據這個假設,語言輸入話語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學習者為了聽懂新輸入的語言材料,會求助於以前的知識經驗或利用語境、上下文等進行判斷。通過努力,學習者理解了語言輸入中“難以理解的成分”,從而使語言習得取得進步。輸入假設重視學習者理解輸入材料時所獲得的較高一級的語言形式在頭腦中留下的印象。這種印象的有無和深淺與學習者的情感密切相關,決定着語言習得是否成功。由此克拉申提出了“情感過濾假設”。

克拉申指出,“對語言輸入的理解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但是這還遠遠不夠”(Krashen,1982)。學習者必須吸收語言輸入中可理解的語言才會成為他的習得。他認為學習者心理上會產生一種語言吸收障礙,他把這種障礙叫做“情感過濾”。所謂“情感過濾”是指學習者的一種心理過程。積極的情感可以使學習者接受更多的言語輸入;消極的情感則會阻礙學習者對言語輸入的吸納。這個情感過濾器可以控制言語輸入的接受程度。“情感過濾”是“無意識的,由於缺乏自信心或焦慮而造成的”(Krashen,1985),即缺乏自信或焦慮阻礙了學習者形成對語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於學習者在交際中不能自如運用。

二、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

克拉申的“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是二語習得中的重要理論,它強調語言習得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可理解性輸入和低情感過濾。該理論對我國的課堂教學同樣具有指導意義,並能為現行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啟示。下面筆者將以此為理論基礎,提出了在課堂教學活動環節中如何具體運用這一理論,實現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性輸入、降低學習者情感過濾作用,從而達到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輸入假設”的運用。克拉申認為,對初學者來説,即使有了合適的環境,接收的若是大量的不理解輸入,他們聽不懂,這就等於浪費時間,容易失去信心。所以我們應重視課堂教學,其中理想輸入應具備的條件中有兩條應引起特別的重視。

(1)可理解性( comprehensibility)。為了使輸入易於理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發音清楚,速度正常;多用規範語言,少用俚語;多用簡單句,少用複合句;給學生提供難易適中的閲讀材料。理解輸入的語言材料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輸入對於學習者而言,只是一種噪音。心理學上,我們也常用“跳一跳,夠得着”來形容我們給學生輸入信息的難易度,太難太簡單都不合適,這也就是輸入假設中的“i+1”,可以理解的材料,並且有適當的挑戰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並通過努力,克服學習中的障礙,獲取新的知識。

(2)既有趣又有關 (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教師在講解時,輸入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因為聽得懂的才能提起學生的興趣。如果生詞過多,就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要使語言輸入對習得有利,必須對它的意義進行加工,輸入的語言材料既有趣又與所學的新知識相關聯,學習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所以,教師無論在課堂的導入還是中間的擴展部分,都要慎重的選擇所要運用的材料;我們甚至在備課中該思考,如果這樣開始,或是這類材料,學生是否熟悉?與他們的生活是否相關聯,這能否激起學生的興趣?也許更多地進行換位思考容易讓課堂效果有所提升。

在語言輸入的過程中,輸入的內容是可理解性的,並且要既有趣又相關聯,同時,還要保證有一定的輸入量,只有有了一定量的輸入,才能真正有質的轉化,才能真正的掌握該種語言知識。

2.“情感過濾假設”的應用。克拉申在他的情感過濾假設中指出,學習者的情感狀態或態度是一個可以調節的過濾器,它可以使可理解性輸入順利通過,也可以阻隔甚至完全阻止習得所必需的輸入。它闡述了學習者學習成績的好壞跟學習者學習的動機、興趣和焦慮度有直接關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因素,要想使學生的學習情感過濾達到最低,教師應創新教學思想,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應完善教學模式,選擇合適的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並且創造良好學習氛圍,增強學生自信,減少情感焦慮。

(1)動力。學生的學習目的是否明確,直接影響學習效果。目的明確則動力大,進步快;反之,則收效甚微。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在課堂之初告訴學生這節課要學什麼,讓學生心裏有個準備;也可以在預習作業中讓學生去思考一些跟課文有關的內容,或者讓他們瞭解不理解的部分是哪些。這樣,在課堂上,學生能更快更好的去吸收所要了解和弄懂的一些知識,課堂學習的目標明確了,學習的勁頭自然也大了。事實證明,若學習者學習動力很大,自信心很強,對學習持積極態度,那麼,對語言輸入的過濾作用就小,獲得輸入就多;反之,過濾作用就大,獲得輸入就少。 (2)性格。自信,性格外向,樂於置身於不熟悉的學習環境,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習者在學習中進步較快。語言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交際,只有儘可能地與別人多交流,才能不斷地鞏固和促進學習。所以,交流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而性格外向的學習者比起內向的學習者來説,他們更經常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所以他們語言的提升和掌握也更快;反之,不自信,性格內向的可能相對就學的慢些。

(3)情感狀態。主要指焦慮和放鬆。焦慮感較強者,情感屏障高,獲得的輸入少;反之,則容易得到更多的輸入。所以教師儘可能地要創設寬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以消除焦慮情感。

焦慮的情感狀態是很多語言學習者的學習障礙之一。比如,在英語聽力訓練中,我們往往要去解答一些問題,而學習者此時會比較緊張,生怕錯過了一些細節而不能正確回答。但事實是,他們越緊張,聽懂的內容似乎越少。只有以放鬆的心態,在寬鬆愉悦的環境中,聽者才能最大限度地接受信息。有一次,在做完比較難的一道聽力題後,他們的心情有點沉重。我見狀馬上鼓勵他們,然後做一個簡單的對話理解,其中有一個“What’s the time?”,然而學生聽了幾遍都沒反應。而筆者提醒他們肯定能聽懂,要放鬆精神狀態,後來大多數同學都聽出來了。

當然,在解題過程中,教師也要給予正確的指導,讓學生有的放矢地去聽,聽不懂一些字、詞、甚至不相關的句子也不要緊。聽者可以根據上下文對一些內容進行推測,猜想,並根據以前的所學知識進行綜合的分析,這樣的訓練,聽者會不知不覺中掌握更多的語言信息。

由此看來,知識或語言的習得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含有i+1的可理解輸入,二是低或弱的情感過濾作用,以便讓輸入轉化為吸入。教師如果想要真正地使課堂變得有效甚至高效,我們不妨在這些方面多下功夫。

三、“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對課堂教學的啟示

1.營造一個和諧寬鬆的學習環境。根據“輸入假説”,課堂不僅要向學生提供足夠的可理解輸入,還應具有一個低情感過濾的氛圍,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語言習得。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各項課堂活動;教師應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個教學活動,注重活動內容的趣味性、可理解性,努力創造生動活潑的良好語境,供學生進行練習,以培養他們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要容忍學生的`錯誤,保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苛求學生,不要縫錯必糾,以免打斷正在進行的語言活動,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2.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情感是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僅應包括認知的發展,還應包括情感的發展,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過程中影響學習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學習者的情感控制。學生若沒有積極的學習態度,教師在傳授知識和學生接收知識時就很難收到應有的效果。這也跟克拉申的情感過濾假設理論相一致:語言習得者的情感過濾強度決定語言輸入的效果。情感過濾越小就越有利於語言的輸入。當學生擁有了積極的情感,如強烈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很強的自信、堅強的意志和大膽實踐的精神等,輸入的語言大部分就會被內化和吸收。反之,就會影響其學習效果。

中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常見的消極情感有:因性格內向而害怕與同學和老師交流,一聽説考試就怕或由於過分緊張而導致語言表達不流利等。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消極情感,使語言學習中的成功體驗與情感態度的發展相互促進。教師作為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應處處以學生為本,使他們在課堂上發揮主體作用,儘可能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

總之,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中的“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在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有着相當重要的實踐意義,並且給予我們教師很多的教學啟示。英語知識的習得也好,其他知識的掌握也罷,它都使我們在課堂效果的提高方面給了我們很多的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s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2]車文博,江光榮.人性的迷失與復歸――羅傑斯的人本心理學[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