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試析媒體在視聽教學中的應用的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3.21W

論文摘要:在語言學習環境下,視聽法主要是指通過聽覺和視覺刺激的模仿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技能。聽覺和視覺媒體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它的説明、娛樂和自動化等方面。認知的可視化要求多媒體視聽教學應當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習者的聯想能力。

試析媒體在視聽教學中的應用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媒體;視聽;教學

一張圖片所表達的東西難道真的勝過千言萬語·或者説一個聲音真的勝過千幅畫·無論怎麼樣,已經有很多人思考過關於視聽媒體在外語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許多教材都設法用圖片自然而然地來表述一種通用的語言,即用它來替代這些語音和字素的體系。而一些方法卻恰恰與這種設想相左,他們反而用擬聲的方法來介紹語言的語義和功能特性。已有的研究一般也只是着重於媒體性的個別方面,如裏希特(Richter)在《學習和媒體設計理論及其在多媒體語言學習中的運用》中就談到了多媒體與發音訓練方面的研究。(Richter,2002)。直到前幾年才有人開始對電腦動畫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應用進行研究。(Scheller,2009:kritischzumEinsatzauditiverVerfahreninsuggestivenMethoden)而如今從事媒體在語言習得中的研究已經具有行為主義的和理據性的特性。本論文將從多重價值教育的視角來討論在外語教學中媒體應用的原則、前景以及所遭遇的困境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對教學和語言學習的一點心得體會

一、視聽法和聽説法的角度轉換

在語言學習環境下,視聽法的概念以方法而著稱。它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在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框架下發展起來的。其研究的主要問題是藉助視聽法來介紹接受能力的訓練。也就是説,通過聽覺和視覺刺激的模仿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技能。這個語言的學習過程通常被看作是下意識行為和能力的培養。據此,視聽法首先關注的就是較長或較短模式(pattern)和塊(chunks)的下意識培養。人們可以在新的教學方法、教材和數字化學習方案中找到很多關於視聽法的構成要素和行為主義的方法論,但大多無章可循。(Roche,2008)視聽法媒體概念下的媒體通常是指不僅傳播聲音還要傳播圖像的媒體,如電視、CD光盤、DVD光盤以及視屏光盤等。因此,最重要的學習和教授媒介,即在視聽法產生之前以及在當今仍然具有視聽功能與特性的教師被忽略了。不同媒體之間的組合在20世紀初期和中期還被認為是一件稀罕事的時候,但這在電子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種標準。因此,曾經革新的並且突出了媒體功能的概念在特殊的教學環境中仍然是適合的。在這種情況下,當地的條件、合理的教學目標以及(更新)具有建設性的圖片教學受到了限制。在通訊理論中,視聽—交際是一個理論上合理的説法,儘管它在視聽範圍內從日常行為中以媒體為中介的大眾交際的意義上而言並不總是有明確含義。

隨着從功能性到技術性標準的轉變,數字媒體的概念逐漸被人們所認可。在藉助媒體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強調學習者而非技術。在以行為為主導的課堂上最注重的是用語言達到真實交際的目的。年輕的一代在這種以交際為目的的語境下非常注重實效地操作這些不同的電子儀器。那些被軟件開發者和教育學家們認為媒體中所具有新奇和娛樂性的東西反而掩蓋了教學法上的落後,因此這些東西帶來的影響只是短暫的。因為這些東西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無聊情緒和注意力不集中。只有通過多媒體設備創建和達到一個有意義的、真實的交流和學習的目的,教室裏多媒體設置的配備才在一定條件下獲得成功。然而,在媒體多元化的今天,什麼東西更能夠傳達語言與文化呢·但是,如果人們認可了這種以真實情景為基礎的教學法,那麼對視聽—媒體提出的質疑就與在文學和教師培訓中所遭遇的質疑完全不同。特殊情況下,這只是一個關於人們如何以及在何時使用投影儀或者具體的或虛擬的照相機的問題。因此,或多或少還有一些由製造商印製的使用説明書。它涉及的是在外語學習和外語教學中不同的音頻媒體和視覺媒體價值的確定,這其中有兩項功能是相互關聯的:真實語境下交流工具的功能和學習助手的功能。如果以日常生活和職場中的交際能力為教學培養目的的話,那麼在教學媒體的使用過程中就應該更多地考慮到真實的演講和寫作動機、情景、上下文以及交流目標。因為在日常生活和職場中,媒體的應用是非常講究實效性的,媒體種類的不同形式便應運而生(直接獨白或對話形式的交流,電子通訊如電話、網上聊天、電郵、論壇、博客、維基以及視頻會議等),當然也可以將這些交流形式運用在課堂教學中。但是,技術設備必須作為此類課堂教學的前提,設備要麼是事先安裝,要麼是學生自備。而預期想到達到的能力、學習者的興趣以及課堂主題才真正決定着對電子設備的使用。尤其是這些電子產品適合作為學習工具,如它們可以應用於電子文檔處理程序、電子資源(字典、彙編或拼寫檢查等)、日程安排、問卷調查、設計和施工方案、訂單、資訊節目(如天氣預報)以及互動遊戲等等。電子媒體的這些用途可適用於基礎任務學習以及案例學習、創新性學習以及情景教學和跨文化語言教學。電子媒體本身的使用和具有文化特色的文本的差異性也可能成為外語教學中的一個問題。

為了達到教與學的效果,聽覺和視覺媒體目前主要體現在實現它的説明、娛樂和自動化功能。比如説,藉助圖像可以建立與對象、事件以及過程之間非語言的聯繫。這就包括不同產品,如語義特徵、國情研究、區域研究以及發音或發聲部位等相關圖解。從行為主義教學方法意義而言,這些功能合成可能最終起着語言產生過程中參考的作用。一般人們很少去關心應該用哪種媒體來提供這些視覺信息。該程序應該保持不變。而這種方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預期的學習效果,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個未知數,因為在教學意圖或預期與教學效果之間經常還會有很大的差距。近年來市場上的發音訓練教材不僅描述了發聲部位在口咽中具體位置,而且還將學習者與母語者之間的發聲部位進行了詳細的比較,並且通過示波記錄模式將偏差與調準可視化。這有助於學習者分析和糾正錯誤發音。雖然我們無法否定這種表述的啟發性價值,但是我們還是得指出它所存在的兩個不可忽視的侷限性:首先,正如在語音訓練過程中所顯示的那樣,今天所擁有的技術不可能將語音信號分析到很精準的地步。結果便是:這種分析不到位;其次,有經驗的説話者是不會按部就班地將這種可視性的圖解提供的方法運用到發音過程中。聲音的產生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行為並且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意識的控制。結果便是:有意識的糾錯反倒以隨機性為基礎。聽覺訓練方法最好與發音的系統訓練相配套,當訓練的地點和時間有機地融合為一個行為鏈並且將訓練對象語義化了的時候,那麼這種訓練就已經具有了內涵並且不再是機械的操練(比如在複數語素和ü意思差異上)。當然這並不排除在這樣一個行為的語境下也會存在一個為語法和語音練習提供的短時的、突出重點的暫停(時間)。但這是一個與意義和重實效語境下的鏈接和反饋有關的建議。(比較:為此有點語音的描述德國電話號碼簿中不同電話號碼的可視性或者在具體詩中那些舞台的、漫畫的以及文字的擬聲詞和文本)

二、認知的`可視化

根據多媒體教學的認知理論(cognitivetheoryofmultimedialearning)和雙重編碼理論(dualcodingtheory),會有兩種不同的語義記憶子系統對(語音)語言和圖片信息進行處理。在語言和物質材料被處理的同時又生成了兩個不同但又得在同一時間點匯聚的、心理上的圖像。由於腳本的來源大多以圖解的描述為基礎,因此同樣可以通過視覺流程來處理字素和圖片材料。事實上,同時處理、編輯語音—語言和圖像信息是一個非常大的消耗過程,但是利用多媒體資源來學習卻比單單使用詞典和圖片的效率要高得多。信息被分開處理和儲存的時間越長,被限定的認知資源的利用率就越高。EngelkampundRummer和EngelkampundZimmer認為,分別處理之間的協調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這個過程早在學習説話以及説話的過程中就已經開始了。為了避免負擔過重的影響,那麼處理過程必須在時間和語義上高度協調一致,並且它還有可能進行更細微的分工。國情或區域信息中一個過早或過晚的一個插圖都會影響到預期想要達到的積極效果。只有當語言信息與視覺信息同時顯現的時候,才會在學習者那裏產生積極的可持續性學習效果。

這種在語言教學領域的影響研究表明,語言學習程序的開發者根本還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核心。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歇勒(Scheller)對語法動畫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個研究是在以語法概念模式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且還採用了多媒體學習理論的參數。由此,這個研究就將有目的的使用動畫延伸到了教學和教育領域。最為輔助語義化助手的動畫將信息直觀化,它除了提供大量的文本信息以外,還將句法學和形態學的原理直觀化了。視覺信息和語言信息之間的這種有效結合促使了多種檢索途徑的深入發展和形成。在動畫的作用下,可視化的結構就變得輕鬆易學且通俗易懂。很多情況下,逐步呈現比靜止的展示更容易被學習者接受。因為比起靜止的展示而言,分步呈現畫面並非直接給出一個完整的結果,而是在學習者充滿好奇的狀態下逐步地將部分展現在他們眼前。這個過程無疑是一個激發學習者興趣的過程。首先動畫可以應用與語法結構的轉換,因為這個時候動畫可以是語法在結構的轉換過程中清晰化和動態化。

語音、視覺、字素以及其他因素在激發大腦聯想功能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説話者發出“au”的音,那麼聽話者腦海裏就會浮現出與這個音相關的單詞,如Au、Auto、autonom、Aurora,Aurelia等等。當然,這種激活的強弱還跟上下文的語境有關。也就是説,語義的和語用的角度對被激活的詞素和詞位的選擇起着關鍵性作用。中間環節的語義要素在此過程中被強烈地激活起來,其他的語義要素或被共同激活,但是須得經過上下文的篩選。激活擴散模式解釋了這種相互聯結的過程。在此,適當的視覺元素顯然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為視覺信息會在激活與選擇的時候起着與語言環境(語境)類似的作用。對比研究表明,即使是在抽象概念被激活的過程中,通過隱喻化來實現的語義具體化也不容忽視。(Roche,2006)在不同的語言中同樣可以觀察到抽象概念的直觀化過程,只是每個過程都深深打上了自己特有文化的烙印。因此,具有典型文化特色的隱喻化過程是描述抽象詞彙最有效的手段並且同時視覺材料在此還可以助上一臂之力。

三、視聽法在概況、接受美學和跨文化中的應用

在國情課中,視覺和聽覺媒體在展示地域地貌、風景名勝以及民俗文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當然是以多個課堂預期目標為基礎。在這種課堂教學中,一般不會去考慮教學理論方面的需求。當然,這也就導致了與教學效果之間的矛盾。因為,展示給學習者的所有資料都是學習者認識和理解的基石。但是,凡事都具有兩面性,圖像的生動性在為語言教學提供幫助的同時,它也可能成為學習者交際能力培養的阻礙。一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圖像會隨着語言的變遷逐漸鞏固自己的地位;另外一方面,不同文化框架下具有典型文化特色的感知模式也只能是部分地對應並且它還會隨着文化的變遷而發生改變。因此,一些關於利用以插圖為主的視覺傳輸媒體來促進跨文化之間的交流的想法往往是不切實際的。另外一方面,媒體的接受美學潛能在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卻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越來越視覺化的交際和視覺、字形以及語音符號之間協作關係的形成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真實的交際和美學設計理念,比如塗鴉、筆法、著作、視覺、具體詩或音樂、聲音實驗和語音遊戲、藝術電影中的字體電影和字體動畫、片頭和片尾字幕、商業廣告以及音樂電視。(Packard,2006)對圖像與聲響的感知會隨着人羣的不同而發生改變,並且因此而形成具有典型文化特色的共性。它們以這些方式為洞察別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開闢了新的途徑,同時這也是深入瞭解他國文化最適合的手段。採用符號學方法來教授語言或介紹文化的任務並不一定就能通過多媒體得以簡單化。但是,不同語言之間日益交流的發展則更加要求教授者與學習者擺脱落後的交際以及教學方法,然後轉向科學的基礎研究以及縝密的計劃、協調,從而獲得教學實踐所具備的教學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