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論文:對小學生語文課外閲讀的研究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2W

當今世界,由於科學技術空前提高,知識、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與規模膨脹着、裂變着,由此牽動了人類物質生活方式、文化與精神活動要求和內容的改變。作為人類精神活動的重要方面,閲讀活動以鋭不可擋之勢融入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然而,由於舊的教學觀念和應試教育的深刻影響,課外閲讀至今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裏,筆者就課外閲讀指導的話題拋磚引玉,與廣大同仁共同探討。

論文:對小學生語文課外閲讀的研究

一、瞭解小學生課外閲讀的趨勢

當前《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首次把豐富語言的積累寫進了教學目的,並用具體條款要求注意積累語言材料,明確規定背誦優秀詩文不少於150篇(含課文);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50萬字。適合兒童閲讀的各類讀物是現實生活中最重要的語文教育資源。積極創造條件,指導學生多讀書,並採取多種形式交流讀書心得則是極為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在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課外閲讀不是遊離於語文教育過程之外的點綴,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鑑於此,擴大課外閲讀量勢在必行。

學生的課外閲讀大多數是以個體的形式來進行的,因此,教師應允許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開展課外閲讀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要,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讀物,自由閲讀,自由寫筆記。而且,形式要不拘一格,不求統一,這樣才能成功地激發起學生閲讀動機。在信息化社會條件下,要求個人面對大量的信息能進行正確的判斷、整理、處理,並做出相應的對策。因此,在課外閲讀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信息(活用)能力,提高信息素養成為一個核心的課題。此外,在課外閲讀指導中,教師不能只重視學生閲讀能力的提高,而忽視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目前,小學生從課外書籍中汲取的營養結構仍不夠合理,卡通漫畫在學生課外閲讀書籍中所佔的比例較大。因此,教師既要考慮學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強對課外讀物選擇的指導。

二、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

興趣是鼓舞和推動學生課外閲讀的巨大動力。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閲讀產生主動需要。特別是對於那些初學閲讀的學生來説,教師應該大力激發他們的閲讀動機,使他們在頭腦中將閲讀與樂趣相聯繫。那麼如何激發課外閲讀的興趣呢?我們常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學生簡介要讀的文章內容,以激發其閲讀興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緊張、感人的情節創設懸念,讓學生產生尋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但我們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推薦圖書要注重方式

羅曼·羅蘭曾説過: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所以教師不光要熟知圖書內容,更要加深對書的感受,這樣在推薦書時才會遊刃有餘。當然教師絕不能忽視推薦方式的機動性,據其要求和內容而言:A、推薦方式可以有書刊的推薦、篇目推薦和內容的介紹。例如,我在給學生上課外閲讀的時候,就給他們講《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故事內容。課後,同學們爭先恐後地看這些書,起到了很好的效果。B、教師在推薦過程中,應用必要的指導和技巧。

蘇霍姆林斯基説: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的確,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們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師在他們這個年齡時是如何學習的。根據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可利用時機和學生談談自己兒時的學習,為學生樹立榜樣。

2、開展豐富多采的讀書活動

(1)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既希求讀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穫明顯,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認可與讚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可開展一些讀書心得交流會、朗誦比賽、講故事、猜謎語、讀書經驗交流會等活動,讓學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比如:我在班裏開展了一次讀一本好書講故事比賽,參賽同學講得滔滔不絕,觀眾聽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閲讀興趣。所以大力開展多樣的讀書活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信心和熱情。

(2)古詩詞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齊,富有韻律,易讀易記,琅琅上口,深受人們喜愛。讓學生從小誦讀古詩詞,不僅有利於發展語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養文字鑑賞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在平時課外詩歌指導時,安排每週背一詩(詞)。在每首詩詞拓展引進時,採用同題異文(同一題材的詩詞)、同人異文(同一作者的詩詞)、同意異文(同一情感類型的詩詞)等途徑擴大古詩文的閲讀量。在進行詩文感悟時,以感受為主,理解為輔。主要以誦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去美讀,去背誦,去想象,讓學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其中見、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現,也是語感的初步生成。這樣積累一多,語感不斷得以積澱,學生的語文素養自然形成。

(3)我們還可以根據學校組織的活動、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自辦手抄報和手抄小雜誌。這學期,為了瞭解學生課外閲讀的情況,我們班辦了一期以讀書為主題的手抄報。學生為了辦報,大量閲讀了怎樣讀書的有關知識,然後再對所讀知識進行選擇、編輯、抄寫、插圖,還真辦出了像模像樣的報紙。學生辦的報紙無論好壞我都給他們張貼展覽。學生在相互觀摩、互相學習比較中,又悟到很多東西。這樣的活動每學期可組織多次,使學生在辦報刊的過程中,提高選擇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提高學生課外閲讀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方法,這樣你才可能事半功倍。讀書亦是如此。然而,小學生年齡小,閲歷淺,閲讀時往往帶有盲目性、隨意性,這樣就不能提高閲讀的質量。因此,指導學生讀書的方法也很重要。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指學生選擇健康、有益的課外讀物

課外閲讀益處多多,但開卷未必有益。別林斯基説得好:閲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閲讀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時下出版物眾多,魚目混珠,所以指導學生正確地選擇課外讀物非常重要。筆者認為選擇課物要注意下面幾點:

(l)思想健康。好書,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蹟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我們要教育學生讀好書,使他們從好書中認識真、善、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而受年齡、閲歷、水平限制,小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夠強,所以我們不能低估不良讀物給我們小學生帶來的副作用。

(2)考慮學生的各方面差異。據有關方面調查,因學生年齡、學段、性別、性格、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其閲讀興趣也隨之不同,一般來講:小學低中年級以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為主,而高年級學生除故事外還對傳記、傳奇、驚險小説等感興趣,可以説進入了文學期。女生一般喜歡看有故事情節的書,而男孩則對史地、體育、科學等方面感興趣。所以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愛好進行了解,到介紹時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識的海洋對於少年兒童有着極大的誘惑力。宇宙的奧祕,諸如地球的形成,人類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聞,森林中的動物之王,歷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關於未來世界的科學幻想都會引起他們認識世界的熾烈慾望。教師要有計劃地幫助學生選擇適合他們閲讀程度的課外讀物。

(4)注意閲讀的廣度。魯迅先生在《給顏黎民的信》中告誡青少年:專看文學書不好,只看一個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學大綱》要求六年制小學生課外閲讀不少於150萬字的分量,無疑是我們要注意閲讀的廣度,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只有廣泛地閲讀,才能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課本閲讀的不足。

2、指導學生有計劃地合理地進行課外閲讀

兒童的意志、毅力、水平與定型的成年人有區別,要克服小學生常見的好奇心和盲目冒進的心理,所以要講究閲讀的先後,閲讀要有計劃地進行。筆者認為安排學生的課外閲讀可從下面三個角度考慮:

(1)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古人云:世間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確實在社會上處處有語文,人人時時學語文、用語文。如今,社會生活高度開放,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小學語文教學不能侷限在課堂,課本里,而應該構建開發的教學模式,拓寬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感受中國語言文字的美,讓學生知道中國五千年的深厚歷史文化,從而去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各種閲讀材料,特別是範圍廣泛的課外閲讀,更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沒有邊界的感受空間。學生接觸了各種類型的文章,在老師的引領下,文字帶他們進行了時空的穿梭,領略了各種風情,遨遊了藝術殿堂,充分感受了祖國文字的奇妙與偉大。同時,也激起了孩子對各種閲讀材料的興趣,促使他們自己通過讀報、看書去獲取知識、信息,懂得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

在平時的課外閲讀教學安排時,我們還可以結合一些特殊的課文,特殊的節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紀念日等,有計劃地開展系列活動,請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相關資料,並根據資料,配合班級或者自己進行各種形式地處理與表達。幫助學生廣開信息渠道,大量儲存了各種信息單元,使學生初步具備集中與擴散相結合的信息處理能力。

(2)從體裁考慮。低年級安排兒歌等淺顯的兒童讀物,中年級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話、科學知識短文,高年級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長篇小説等文學作品及報紙雜誌。

(3)從時間上考慮。平時上課時間緊,安排篇幅小的文章、書報.寒暑假時間長安排篇幅較長讀物。

3、指導學生從課外讀物中吸取營養,學會積累

語文學習的基本途徑是積累與訓練。常言道: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國古代學習論認為積漸成學是讀書之規律,如孔子主張博學於文;荀子論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近現代的學習理論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學習與形成有賴於積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就認為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創造一切條件,幫助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激發其讀書興趣,積累儘可能多的典範性的語言材料,積澱儘可能多的語感經驗,不斷豐富學生的心理詞典。筆者認為應該注意如下幾點:

(1)培養讀書的積極態度,認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讀書是把書的信息傳給大腦,大腦進行創造性加工,人與書本產生的一種綜合性效應的一種創造性的勞動過程。只有在課外閲讀中充分地調動自己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會變成自己的東西。

(2)學會做筆記。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外閲讀就要養成讀書記筆記的習慣。讀到好文章,摘錄好詞佳句,記下心得體會,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這就是閲讀的收穫。

4、指導學生在課外閲讀中培養創新精神

培根説過:凡有所讀,皆成性格。學生對文章的鑑賞感悟,都具有較強的個性化特點。在讀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我們進行素質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時鼓勵學生提出與書中不同的見解,或者解決書中或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在閲讀中,會對一貫的、公認的模式、結論提出異議的閲讀能力其實就是學生的一種求異思維的體現。經常性地進行這種過濾閲讀,對他們的創新精神的培養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我認為對文章鑑賞的多樣性,應當得到老師的尊重。我們允許孩子在品評、質疑時的這種超文本的現象。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看法才得到真切地表達,感悟得到真實地提高,思維得到真正地發散。

在學了《三顧茅廬》後,請學生結合課外閲讀的有關章節,作個簡單的人物評析。有的同學就提出:劉備的禮賢下士只不過是他的一種計策,説明他狡猾,用多種表面工夫去感動諸葛亮。其實,他根本沒什麼本事,又列舉許多事,來説明他出謀靠諸葛亮,開戰靠張飛,關羽。一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脱開書本,結合當今社會討論劉備到底算不算一個成功人士?

學生討論異常激烈。從《三國演義》原著來看,大家發現作者褒揚的劉備確實不算一個有勇有謀之士,不過他這禮賢下士一德也實在地讓他擄獲了人心。當今社會,如果有了這樣的品質就能比較成功地搞好人際關係,受益也是匪淺的。所以聯繫自身,我們大家一致總結出:德、才並重才能真正地成功。

其實很多人、事都需要一分為二地被看待,不管是在書上還是在現實中。當我們在進行閲讀時,能做到不盡信書,學會全面看問題,難道不是更能培養出實在的分析、評價能力?

課外閲讀是我們人類的一個新的生活領域,是人類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資源。冰心老人説: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同行們,不妨帶着學生在書海里暢遊吧!